上哪兒換?
不說李闊海不可能幫助劉昌郝,就是劉昌郝與李家小娘子訂了親,憑借那個知縣,劉昌郝也不想打官司。
劉仲良手舉了舉,想想還是放下。
這就是他一家眼下的心態,劉家“活過來”了,劉四根一家皆不開心,但以為劉昌郝與李家小娘子訂了親,李闊海才出麵替劉家化解難題的。劉四根有些害怕,於是帶著幾個兒子與兩頭耕牛、農具,趁著天黑一起送過來。
送來的僅是契約上的農具,稍好的農具還讓劉四根調了包,不在契約上是不可能送過來了,就這樣,劉四根婆娘還在門口罵罵咧咧的。
劉昌郝將牛牽到牛棚,牛是原來自家那兩頭耕牛,村裏人都認識,劉四根不敢調包,因為要巴結花穀久,兩頭牛還養不錯。劉昌郝關上後院的門,劉四根婆娘還在罵,劉昌郝一下子將門關上,又大聲說:“阿娘,苗苗,將耳朵堵上。”
劉四根婆娘這才怏怏地迴家。
“我們村也有兇人,但也沒有這般兇法。”劉昌郝喃喃說了一聲,打開手機。我們村不是劉梁村,而是另個時空的老劉村,地沒有劉梁村多,不過戶數足多了一倍,人事同樣複雜。
劉昌郝點開另一個文件夾,是幾本古代的蒙學。
上初中時,他一直以為古代蒙學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
其實不止,還有明朝蕭良的《龍文鞭影》、呂得勝的《小兒語》,清朝謝泰階的《小學詩》,李毓秀的《弟子規》,南宋時的《名賢集》。
嚴格說明朝李漁的《笠翁對韻》,朱用純的《朱子家訓》,清朝鄔仁卿的《初學晬盤》,山陰金的《格言聯壁》,周希陶的《增廣賢文》都屬於古代的蒙學,等等。
還有更冷門的各種《蒙求》,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是唐代李翰編著的《蒙求》,隨後許多人紛紛摹仿,誕生了《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國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就連《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也受到其影響。
到了清末民國初,蒙學教材更多。
一些簡易的算經書籍也能屬於蒙學教材。
劉昌郝拿出筆墨紙硯,先開始磨墨。《千字文》、《百家姓》、《蒙求》現在全有了,劉昌郝前身小時候還學過,都不能抄,於是他對《三字經》下手。
三字經與百家姓兩本書作者都有些不清楚,然而三字經與百家姓不同,百家姓雖然流傳很廣,嚴格說它隻是一本幫助小孩子識字的書,頂多說琅琅上口,“沒有深刻的含義”。三字經對於古代人來說,它就是“經”。據傳是南宋王應麟寫的,南宋滅亡後,他隱居二十載,所有著作隻寫甲子不寫年號,以示不向元朝稱臣,可能導致了後來人對三字經作者模糊的原因。
王應麟乃是南宋末年有名的通曉古今的大儒,他一生寫了許多巨著,以他的筆力,寫出這部三字歌,自然非同凡響。不過王應麟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裏麵有許多糟粕的東西,放在明清文人會大力讚揚,然而放在還比較開放的北宋,不但這些思想劉昌郝不喜歡,也不會受到文人主流的喜歡。
“不能全抄,有的必須要修改。”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時都是善良的,拜托,不用性惡論就算是好的,誰說人性天生是善良的?若此那來的那句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不過在宋朝性善論才是主流,也是本書的宗旨,不能改動。後麵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劉昌郝到是很讚成。當然,這本書放在後來還有影響,裏麵確實有許多讓人稱道的內容。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牛啊,劉昌郝抄到這裏不由地睜大了眼睛,真的不能小視了這些老祖先。
古九州,今改製,稱行省,三十五,這個必須要改,宋朝沒有行省製度,而是路州製。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立憲法,建民國,不對,劉昌郝忽然明白了,他下載的這本三字經不是原來的三字經,而是多次修改後民國版本的三字經,難怪有赤道中華三十五省這些詞眼。這一段不能抄了,直接從“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跳到“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還有“蘇老泉,二十七”“若梁灝,八十二”等也不能抄,有的句子要略做小修改。
…………
吃過早飯,劉昌郝繼續下地看。兩隻小狗跟著他跑,這些小東西小時候都很萌很可愛,而且草狗忠心。
也不要看到它們可愛隨便伸手去摸,陌生的狗,最好敬而遠之,若是讓它來上一口,在這時代弄不好就丟掉了小命。
“迴去。”劉昌郝喝斥道。
小花狗迷茫地看著他,小黃狗咬小花狗的尾巴,兩隻小狗玩耍起來。
劉昌郝先是來到河邊,這幾天沒有落雨,河水漸漸變得清澈,他用茶杯舀了一杯水,又來到蓄水塘邊。
這口蓄水塘由於劉家時常撈淤泥肥桑園與肥田,已經越來越深。
他在塘裏又舀了一杯水,端著兩個杯子,分別品嚐,這是驗證一件事,同樣是極其重要的。
驗證的結果讓他比較滿意,隨後來到桑園,劉昌郝眉頭立即擰起。
村子裏的人又換了一種戰術,天蒙蒙亮連早飯都不吃,便來采……伐桑。
看到劉昌郝來了,又做兔散。
劉昌郝有氣無力地說:“諸位嬸子,汝等采桑葉,吾家不要錢,別砍桑枝。”
說了也不管用,這就是劉家在劉梁村的現狀。
劉昌郝無奈地又去其他地方轉了轉,最少在這兩天必須對自家的田與地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才能製訂出一個具體的計劃,才能決定聘請多少流民。
快到中午時,劉昌郝來到梁三元家。
中國蠶桑業逐步從北向南轉移,也不僅是戰火對北方文明的催殘。桑樹喜肥怕潮濕,就像現在的宋朝,反而河北山東的水土更適宜植桑,雖然江南桑蠶業漸漸發達,仍遠趕不上北方,嶺南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後黃河崩潰,自河北到淮河滾來滾去,將土壤的養份搜刮得一幹二淨,陝西也成了黃土高坡,桑樹是能種起來的,但長不好,長不好就取不到足夠多的桑葉,於是北方漸漸改養柞蠶。
劉梁村也麵臨這種情況,地力不足,桑樹長不好,魯氏未來劉梁村之前,劉梁村沒有一戶人家養蠶。魯氏挖蓄水塘,改良土壤,方法雖然原始落後,不過將桑樹種起來,長勢還不錯。
有一些人家也開始學習,劉四根下的功夫最深,三十多畝桑園成了他發達之根本。然而大多數人家嫌桑樹收效慢沒有種,或者種了,沒有種好。但有幾戶人家種好了桑,如今開始得計,包括梁三元家的八畝多桑田。
別看八畝來桑田,一畝能養兩到兩箔半蠶……南方的更高,一箔蠶能得十五兩生絲,按照宋朝的標準一匹小絹五兩,大絹十兩,拋除繭頭,一畝桑蠶吐的絲能織成三四匹半大絹,六七匹小絹,一匹大絹即便賣給行商也值一千來文錢,那怕像劉家那樣隻賣生絲,一斤也值八百文錢。因此有了七畝多桑園,雖不能說保持小康,起碼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所以梁三元家地不算特別多,家庭情況還可以,沒有地租給人,也不需要租別人的地。
“狗子,汝將地收歸欲奈何?”
梁三元是能相信的,劉昌郝將計劃說了一遍。
“如此……”
梁小乙嘴巴嚴實,借錢的事誰也沒說,這讓兩個長輩判斷都出現了誤差。在梁三元想法裏,即便帶幾戶流民迴來,在鄉下大多數能自給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至於種植,他還以為像種莊稼那樣種,那需要多少成本,劉家手裏還有一千多貫錢呢,即便失敗,也無關緊要,兩人皆沒有阻攔。
“還會有諸多麻煩。”
“會有麻煩,總比眼下好。”
梁三元歎了一口氣。
他某些性格與劉昌郝差不多,想讓梁三元做聖母婊那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一個惡人。
劉昌郝要收地,成為劉梁村今天頭等大事,村子裏有許多議論聲。
這些,梁三元都聽到了。
隻有少數人認為許多村民做得太過份,大多數在等著看劉家的笑話,就沒有一個人想到劉昌郝會請流民過來。
“做人還是不能太作孽……”
這幾年,劉梁村在劉四根一家折騰下,風氣越來越壞。特別是今年劉昌郝小叔的事發作,成了一個明顯的案例,平時囂張跋扈日子越來越好,劉家三代積善卻淪落如此,這使得劉梁村道德進一步滑坡。
在這種風氣下,孤兒寡母還想有好日子過?
狗逼急了也會咬人的,幹兒子一旦將流民請迴來,那些租戶等著樂吧。
“盡量找忠厚之人。”
“吾知之,後天吾欲請小乙哥陪吾一道去京城,暫且非是去請人,乃往魯莊吾太公家。”
“汝太公家……也是一策,雖是數歲其家與汝家不通往來,是為遠者,其家以前來人,據吾觀察,對汝家猶可。”
梁三元與謝四娘的想法略有些不同。
謝四娘是一個婦人,心胸終是小了一些,又受了驚嚇,必然擔心這擔心那。
梁三元沒有那麽多擔心。
魯家這麽多年是沒有與劉家來往了,一是魯氏死了,二是太遠。
然而妹妹的後代有困難了,外甥孫老遠地打上門,一不要人,二不要錢,不過幫一點小忙,為什麽不答應?魯家應當還有好幾個長輩在,說不定看在魯氏的份上,在邊上替劉昌郝出謀劃策。
梁三元也想多了,這點小事,劉昌郝會勞煩誰,所需的不過是一個向導,但這個也不能說,畢竟前身是什麽樣子,謝四娘是知道的,梁三元也是知道的。
劉昌郝又去四爺爺家,正好碰到了大媽,劉昌郝大媽唾罵:“敗家子。”
這是一個典型潑辣的村婦,前天劉昌郝將禮物帶走,她跟在後麵罵了好幾句。
俺惹不起能躲得起,劉昌郝一個拐彎讓開了,還聽到後麵傳來他大媽的聲音:“乃是老劉家財產。”
不說李闊海不可能幫助劉昌郝,就是劉昌郝與李家小娘子訂了親,憑借那個知縣,劉昌郝也不想打官司。
劉仲良手舉了舉,想想還是放下。
這就是他一家眼下的心態,劉家“活過來”了,劉四根一家皆不開心,但以為劉昌郝與李家小娘子訂了親,李闊海才出麵替劉家化解難題的。劉四根有些害怕,於是帶著幾個兒子與兩頭耕牛、農具,趁著天黑一起送過來。
送來的僅是契約上的農具,稍好的農具還讓劉四根調了包,不在契約上是不可能送過來了,就這樣,劉四根婆娘還在門口罵罵咧咧的。
劉昌郝將牛牽到牛棚,牛是原來自家那兩頭耕牛,村裏人都認識,劉四根不敢調包,因為要巴結花穀久,兩頭牛還養不錯。劉昌郝關上後院的門,劉四根婆娘還在罵,劉昌郝一下子將門關上,又大聲說:“阿娘,苗苗,將耳朵堵上。”
劉四根婆娘這才怏怏地迴家。
“我們村也有兇人,但也沒有這般兇法。”劉昌郝喃喃說了一聲,打開手機。我們村不是劉梁村,而是另個時空的老劉村,地沒有劉梁村多,不過戶數足多了一倍,人事同樣複雜。
劉昌郝點開另一個文件夾,是幾本古代的蒙學。
上初中時,他一直以為古代蒙學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
其實不止,還有明朝蕭良的《龍文鞭影》、呂得勝的《小兒語》,清朝謝泰階的《小學詩》,李毓秀的《弟子規》,南宋時的《名賢集》。
嚴格說明朝李漁的《笠翁對韻》,朱用純的《朱子家訓》,清朝鄔仁卿的《初學晬盤》,山陰金的《格言聯壁》,周希陶的《增廣賢文》都屬於古代的蒙學,等等。
還有更冷門的各種《蒙求》,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是唐代李翰編著的《蒙求》,隨後許多人紛紛摹仿,誕生了《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國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就連《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也受到其影響。
到了清末民國初,蒙學教材更多。
一些簡易的算經書籍也能屬於蒙學教材。
劉昌郝拿出筆墨紙硯,先開始磨墨。《千字文》、《百家姓》、《蒙求》現在全有了,劉昌郝前身小時候還學過,都不能抄,於是他對《三字經》下手。
三字經與百家姓兩本書作者都有些不清楚,然而三字經與百家姓不同,百家姓雖然流傳很廣,嚴格說它隻是一本幫助小孩子識字的書,頂多說琅琅上口,“沒有深刻的含義”。三字經對於古代人來說,它就是“經”。據傳是南宋王應麟寫的,南宋滅亡後,他隱居二十載,所有著作隻寫甲子不寫年號,以示不向元朝稱臣,可能導致了後來人對三字經作者模糊的原因。
王應麟乃是南宋末年有名的通曉古今的大儒,他一生寫了許多巨著,以他的筆力,寫出這部三字歌,自然非同凡響。不過王應麟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裏麵有許多糟粕的東西,放在明清文人會大力讚揚,然而放在還比較開放的北宋,不但這些思想劉昌郝不喜歡,也不會受到文人主流的喜歡。
“不能全抄,有的必須要修改。”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時都是善良的,拜托,不用性惡論就算是好的,誰說人性天生是善良的?若此那來的那句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不過在宋朝性善論才是主流,也是本書的宗旨,不能改動。後麵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劉昌郝到是很讚成。當然,這本書放在後來還有影響,裏麵確實有許多讓人稱道的內容。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牛啊,劉昌郝抄到這裏不由地睜大了眼睛,真的不能小視了這些老祖先。
古九州,今改製,稱行省,三十五,這個必須要改,宋朝沒有行省製度,而是路州製。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立憲法,建民國,不對,劉昌郝忽然明白了,他下載的這本三字經不是原來的三字經,而是多次修改後民國版本的三字經,難怪有赤道中華三十五省這些詞眼。這一段不能抄了,直接從“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跳到“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還有“蘇老泉,二十七”“若梁灝,八十二”等也不能抄,有的句子要略做小修改。
…………
吃過早飯,劉昌郝繼續下地看。兩隻小狗跟著他跑,這些小東西小時候都很萌很可愛,而且草狗忠心。
也不要看到它們可愛隨便伸手去摸,陌生的狗,最好敬而遠之,若是讓它來上一口,在這時代弄不好就丟掉了小命。
“迴去。”劉昌郝喝斥道。
小花狗迷茫地看著他,小黃狗咬小花狗的尾巴,兩隻小狗玩耍起來。
劉昌郝先是來到河邊,這幾天沒有落雨,河水漸漸變得清澈,他用茶杯舀了一杯水,又來到蓄水塘邊。
這口蓄水塘由於劉家時常撈淤泥肥桑園與肥田,已經越來越深。
他在塘裏又舀了一杯水,端著兩個杯子,分別品嚐,這是驗證一件事,同樣是極其重要的。
驗證的結果讓他比較滿意,隨後來到桑園,劉昌郝眉頭立即擰起。
村子裏的人又換了一種戰術,天蒙蒙亮連早飯都不吃,便來采……伐桑。
看到劉昌郝來了,又做兔散。
劉昌郝有氣無力地說:“諸位嬸子,汝等采桑葉,吾家不要錢,別砍桑枝。”
說了也不管用,這就是劉家在劉梁村的現狀。
劉昌郝無奈地又去其他地方轉了轉,最少在這兩天必須對自家的田與地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才能製訂出一個具體的計劃,才能決定聘請多少流民。
快到中午時,劉昌郝來到梁三元家。
中國蠶桑業逐步從北向南轉移,也不僅是戰火對北方文明的催殘。桑樹喜肥怕潮濕,就像現在的宋朝,反而河北山東的水土更適宜植桑,雖然江南桑蠶業漸漸發達,仍遠趕不上北方,嶺南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後黃河崩潰,自河北到淮河滾來滾去,將土壤的養份搜刮得一幹二淨,陝西也成了黃土高坡,桑樹是能種起來的,但長不好,長不好就取不到足夠多的桑葉,於是北方漸漸改養柞蠶。
劉梁村也麵臨這種情況,地力不足,桑樹長不好,魯氏未來劉梁村之前,劉梁村沒有一戶人家養蠶。魯氏挖蓄水塘,改良土壤,方法雖然原始落後,不過將桑樹種起來,長勢還不錯。
有一些人家也開始學習,劉四根下的功夫最深,三十多畝桑園成了他發達之根本。然而大多數人家嫌桑樹收效慢沒有種,或者種了,沒有種好。但有幾戶人家種好了桑,如今開始得計,包括梁三元家的八畝多桑田。
別看八畝來桑田,一畝能養兩到兩箔半蠶……南方的更高,一箔蠶能得十五兩生絲,按照宋朝的標準一匹小絹五兩,大絹十兩,拋除繭頭,一畝桑蠶吐的絲能織成三四匹半大絹,六七匹小絹,一匹大絹即便賣給行商也值一千來文錢,那怕像劉家那樣隻賣生絲,一斤也值八百文錢。因此有了七畝多桑園,雖不能說保持小康,起碼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所以梁三元家地不算特別多,家庭情況還可以,沒有地租給人,也不需要租別人的地。
“狗子,汝將地收歸欲奈何?”
梁三元是能相信的,劉昌郝將計劃說了一遍。
“如此……”
梁小乙嘴巴嚴實,借錢的事誰也沒說,這讓兩個長輩判斷都出現了誤差。在梁三元想法裏,即便帶幾戶流民迴來,在鄉下大多數能自給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至於種植,他還以為像種莊稼那樣種,那需要多少成本,劉家手裏還有一千多貫錢呢,即便失敗,也無關緊要,兩人皆沒有阻攔。
“還會有諸多麻煩。”
“會有麻煩,總比眼下好。”
梁三元歎了一口氣。
他某些性格與劉昌郝差不多,想讓梁三元做聖母婊那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一個惡人。
劉昌郝要收地,成為劉梁村今天頭等大事,村子裏有許多議論聲。
這些,梁三元都聽到了。
隻有少數人認為許多村民做得太過份,大多數在等著看劉家的笑話,就沒有一個人想到劉昌郝會請流民過來。
“做人還是不能太作孽……”
這幾年,劉梁村在劉四根一家折騰下,風氣越來越壞。特別是今年劉昌郝小叔的事發作,成了一個明顯的案例,平時囂張跋扈日子越來越好,劉家三代積善卻淪落如此,這使得劉梁村道德進一步滑坡。
在這種風氣下,孤兒寡母還想有好日子過?
狗逼急了也會咬人的,幹兒子一旦將流民請迴來,那些租戶等著樂吧。
“盡量找忠厚之人。”
“吾知之,後天吾欲請小乙哥陪吾一道去京城,暫且非是去請人,乃往魯莊吾太公家。”
“汝太公家……也是一策,雖是數歲其家與汝家不通往來,是為遠者,其家以前來人,據吾觀察,對汝家猶可。”
梁三元與謝四娘的想法略有些不同。
謝四娘是一個婦人,心胸終是小了一些,又受了驚嚇,必然擔心這擔心那。
梁三元沒有那麽多擔心。
魯家這麽多年是沒有與劉家來往了,一是魯氏死了,二是太遠。
然而妹妹的後代有困難了,外甥孫老遠地打上門,一不要人,二不要錢,不過幫一點小忙,為什麽不答應?魯家應當還有好幾個長輩在,說不定看在魯氏的份上,在邊上替劉昌郝出謀劃策。
梁三元也想多了,這點小事,劉昌郝會勞煩誰,所需的不過是一個向導,但這個也不能說,畢竟前身是什麽樣子,謝四娘是知道的,梁三元也是知道的。
劉昌郝又去四爺爺家,正好碰到了大媽,劉昌郝大媽唾罵:“敗家子。”
這是一個典型潑辣的村婦,前天劉昌郝將禮物帶走,她跟在後麵罵了好幾句。
俺惹不起能躲得起,劉昌郝一個拐彎讓開了,還聽到後麵傳來他大媽的聲音:“乃是老劉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