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將領


    上將:


    朱德1937.9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中將:


    郭沫若1937.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周恩來1937.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


    葉劍英1937.9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


    賀龍1937.9第十八集團軍120師師長。


    劉伯承1937.9第十八集團軍129師師長。


    宣俠父1937.9第十八集團軍總參議。


    彭德懷1937.9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


    林彪1937.9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師長。


    蕭克1937.9第十八集團軍120師副師長。


    少將:


    左權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


    聶榮臻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副師長。


    周昆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參謀長。


    陳光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15師343旅旅長。


    周建屏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15師343旅副旅長。


    徐海東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15師344旅旅長。


    黃克誠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15師344旅副旅長。


    周士第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參謀長。


    盧冬生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358旅旅長。


    張宗遜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358旅副旅長、旅長。


    彭紹輝1939.4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358旅旅長。


    陳伯鈞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359旅旅長、129師385旅副旅長。


    王震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0師359旅副旅長。


    徐向前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副師長。


    倪誌亮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參謀長。


    王宏坤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385旅旅長。


    王維舟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385旅副旅長。


    陳賡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386旅旅長。


    陳錫聯1937.9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129師386旅副旅長、385旅旅長。


    各級將領軍銜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改編後,八路軍各級將領按照國民革命軍的編製原則,先後被國民政府授予了相應的軍銜: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委任狀


    授予陸軍中將軍銜將領名單:


    朱德(八路軍總司令)、彭德懷(八路軍副總司令)、葉劍英(八路軍參謀長)、林彪(八路軍第115師師長,一說1938年1月掛少將軍銜)、賀龍(八路軍120師師長)、肖克(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劉伯承(八路軍129師師長)、宣俠夫(八路軍總部總參議,一說少將軍銜)、周恩來(1937.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


    授予陸軍少將軍銜將領名單:


    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指揮部參謀長)、聶榮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徐向前(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周昆(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後攜款脫隊)、周士第(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倪誌亮(八路軍129師參謀長)、陳光(八路軍343旅旅長、後代理師長)、周建屏(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徐海東(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黃克誠(八路軍344旅副旅長)、盧冬生(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八路軍358旅副旅長,後旅長)、陳伯鈞(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八路軍120師359旅副旅長,後旅長)、王宏坤(八路軍129師385旅旅長)、王維舟(八路軍385旅副旅長)、陳賡(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再道(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


    授予陸軍上校軍銜將領名單:


    120師參謀長周士第、358旅旅長盧冬生、副旅長張宗遜、359旅旅長陳伯均、副旅長王震、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為少將軍銜;120師參謀處長彭紹輝、359旅參謀長郭鵬、385旅政治部主任謝扶民、715團團長王尚榮、716團團長賀炳炎、770團團長張才千、支隊長宋時輪。


    主要戰鬥


    115師主要戰役戰鬥:


    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廣陽戰鬥、薛公嶺戰鬥、陸房突圍、梁山戰鬥、溫塘戰鬥、町店戰鬥。


    晉察冀軍區主要戰役戰鬥:


    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冀中區“五一”反掃蕩戰役、晉察冀1938年秋季反圍攻。


    山東縱隊主要戰役戰鬥:


    孫祖戰鬥。


    山東軍區主要戰役戰鬥:


    郯城戰鬥。


    冀魯豫軍區主要戰役戰鬥:


    晉冀魯豫軍區反攻戰役。


    120師主要戰役戰鬥:


    八路軍的抗戰海報


    雁門關戰鬥、收複晉西北七城作戰、齊會戰鬥、陳莊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百團大戰。


    129師主要戰役戰鬥:


    1938年,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合影


    夜襲陽明堡、神頭嶺戰鬥、七亙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


    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軍事、政治組織。1937年11月聶榮臻創立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開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這些抗日根據地成為1938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日主要戰場之一。以下是幾個主要的中國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由八路軍115師開辟的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以五台山為中心,1938年建立了正式領導機構——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選舉實行“三三製”。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結束前占有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五省的部分地區,麵積40萬平方公裏,人口2500萬,下轄108個縣。八年抗戰中當地武裝與日本軍隊及偽軍作戰3.2萬餘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


    1938年,八路軍120師一部進入大青山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這就是晉綏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雛形。由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合並而成,1


    1943年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942年合並後,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為正式領導機構。公署主任續範亭。範圍包括山西西北部與綏遠東南部,是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八年抗戰中當地武裝與日本軍隊及偽軍作戰1.01萬餘次,斃傷日偽軍約10.07萬人。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以太行山為中心建立的抗日根據地,由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的率領下,合並晉冀豫、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形成的。是南北抗日根據地的聯合點。1941年領導機關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楊秀峰任主席。在1938年曾配合武漢會戰襲擊平漢鐵路沿線日軍。


    地處華北南部和華中北部,分晉冀豫和冀魯豫兩個軍事戰略區,活動範圍包括了濟南、徐州、太原、開封、石家莊等戰略要地,總麵積約30萬平方公裏。八年抗戰中當地武裝與日本軍隊及偽軍作戰3萬餘次,斃傷日偽軍19萬餘人。


    1939年,八路軍115師在山東梁山泊地區戰鬥


    山東抗日根據地


    最早由山東民兵自主創立的遊擊隊開辟,以沂蒙山區為根據地中心。當地民兵在1938年被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1939年羅榮桓率領八路軍115師與山東縱隊匯合。於1940年8月成立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作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權,黎玉為首席代表。


    活動範圍由山東大部與河北、江蘇一小部分,總麵積約30萬平方公裏。八年抗戰中當地武裝與日本軍隊及偽軍作戰1.9萬餘次,斃傷日偽軍約15萬人。


    軍服


    八路軍軍服為上衣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卻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軍佩戴“八路”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


    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製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現代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德國灰色作為兩支軍隊的標準色調)。除極個別外事軍官獲授軍銜外,兩支軍隊均隻有臂章標明自己的軍級番號,並將姓名和部別寫在上衣左胸內布片上(不同於其他國軍和汪軍,八路軍的布片朝內,外觀不可見),俗稱“符號”。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製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征,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製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麵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軍歌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深入敵後,進行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爭,成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軍事力量。1939年末,詩人公木和作曲家鄭律成共同創作了由六首歌曲組成的《八路軍大合唱》,《八路軍軍歌》即其中的一首。這首歌的旋律渾厚深沉,蘊含著內在的力量,謳歌了經曆過兩萬五千裏長征的人民軍隊的光輝業績。


    《八路軍軍歌》歌詞如下:


    鐵流兩萬五千裏,


    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


    苦鬥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一旦強虜寇邊疆,


    慷慨悲歌奔戰場,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


    遊擊戰,敵後方,鏟除偽政權;


    遊擊戰,敵後方,堅持反掃蕩。


    鋼刀插在敵胸膛,鋼刀插在敵胸膛。


    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


    誓複失地懲強梁。


    爭民族獨立,


    求人類解放,


    這神聖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肩上。


    《八路軍進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善戰的前衛,


    我們是民眾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永遠抵抗,


    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


    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唿嘯軍號響,


    聽,抗戰歌聲多嘹亮,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去敵人的後方,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華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崗。


    此歌作於1939年冬,原名《八路軍進行曲》,為《八路軍大合唱》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對歌詞作了部分修改,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曆史影響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為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八路軍在敵後戰場的作戰牽製了日軍在華正麵戰場,對抗戰的全局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華南抗日縱隊缺1943年以前的數字)中,總計對敵大小戰鬥11.5萬餘次,擊斃和殺傷日偽軍計96萬餘名,俘虜日偽軍計28萬餘名,爭取投誠反正日偽軍計10萬餘名,日偽總共損失計136萬餘名。主要繳獲:炮類共計1028門,機槍共計7700餘挺,步馬槍43萬餘枝,攻克碉堡3.4萬餘座,攻克據點1.1萬餘個(參見參考文獻1)。


    至1944年5月,八路軍建立麵積達246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至1945年8月,八路軍發展到90多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八年抗日戰爭,八路軍總共殲滅日偽軍125萬餘人,解放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部隊發展到100餘萬人,成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對於推動全民族抗戰,開辟華北敵後戰場,奪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