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鹹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撚的作亂。並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迴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人物生平


    登基前後


    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鹹豐帝病危,召禦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同治皇帝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讚襄政務。載淳生母那拉氏和鈕祜祿氏尊為皇太後。第二天鹹豐帝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


    鹹豐死後慈禧太後勾結奕欣發動北京政變,捕殺肅順、端華和載垣,斥革其他五人,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兩宮太後垂簾的情況下虛坐龍椅的傀儡皇帝,最後隻親政了一年。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軍並借列強之師助剿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了下去。接著李鴻章率淮軍於同治七年將撚軍也鎮壓了下去。


    19世紀60年代開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辦起了洋務,以建立新式軍備為中心,並創辦了一些為它服務的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洋務運動與鎮壓太平天國為清朝贏來了“中興”。然而同治帝與這一切毫無關係。


    同治幼年,政事由兩太後管理,同治帝隻是讀書。朝廷對同治帝的讀書十分重視,派禮部尚書祁寯(jun)藻、管理工部事務前大學士翁心存、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均、編修李鴻藻教授漢文,禮部尚書倭拾琿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書愛仁均教授滿文。此外還教授步射、騎馬。這些課程是皇帝的必修課。有這麽多名宿教授,同治帝一定學得很好吧?出乎意料,很不理想。看看老師的反映吧。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開始,在鹹豐朝獲狀元,同治朝擔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讀書。同治寫字像《翁同龢日記》說到同治帝16歲時(同治十年,1871)的讀書情況。


    正月初七:“晨讀極散,因極陳(極陳,極力上言)光陰可惜,當求日進之方,上頷之而已,照常退。”


    初九:“讀甚散,敷衍而已。”


    二十九日:“……午初來,滿書極吃力,午正二始畢,講折尤不著力,真無可如何也!”


    二月初八:“課題‘重農貴粟’,詩題‘東風已綠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極澀,初稿幾無一字可留,且虛字亦不順,複逐字拆開講過,仍湊泊而成數段,未畢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詩,詩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16歲的皇帝讀書就是這樣。


    丁國均《荷香館瑣言》還有這麽一個記錄:


    毅皇帝嚐與翁師傅言,自謂當差勞苦。


    “毅皇帝”是同治帝的諡。當皇帝,竟把管理國家大事說成是一種苦差事!


    親政時期


    同治皇帝塑像由於慈禧太後貪戀權力,她以同治帝“典學未成”為由,拖延同治帝資料圖片親政時間。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為自己十七歲的兒子載淳舉行了大婚典禮。同治帝婚姻是個大問題。找誰做皇後,兩宮皇太後意見不一:慈安太後提議以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後,慈禧太後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後。同治帝本人喜歡前者,同治皇帝的惠陵便以阿魯特氏為皇後,富察氏為慧妃。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親政,隻有一年多。


    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後頤養為名,實為自便,降旨興修圓明園。修圓明園需銀1000萬兩,木材一項,徑七寸至四尺多,長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陳黃鬆木要3000根。錢,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各省款項支絀,當時西北左宗棠又正鎮壓迴民起義,捐輸和厘金全用在上麵了,清政府的財力根本不允許再拿出這麽多錢來修園。木材需從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來已經砍伐得差不多了,無從購覓,況且運輸艱難萬分。十月二日,禦史沈淮上疏請求緩修,師傅李鴻藻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勸諫。同治不聽。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開工。錢出自捐款40多萬,木材由人到福州買進口的。十二日,同治帝親自視察工地,此後又於四月初九、五月十一日視察工地。


    讚成修園的也有,那就是與慈禧太後同族的兩廣總督瑞麟,而越來越多的大臣反對同治這一做法。三月二十四日,奕欣、奕譞、景壽等共同上疏勸諫,仍不聽。七月十六日,開始忍耐並出了兩萬兩報效銀的恭親王也上《敬陳先烈請皇上及時定誌用濟艱危折》,附議此折的還有10多名禦前大臣與軍機大臣。該折提出了一係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讀了折子上幾行字,便勃然大怒,說了好些低水平的話:“我停工何如?爾等尚有何嘵舌?”奕欣又提出一些問題,同治帝大怒,說:“如此位讓爾何如?”奕欣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謂“微行”是指他便裝到宮外尋秦樓楚館。同治帝開始矢口否認,待奕欣說出時間、地點和人證,才無話可說。同治帝對奕欣懷恨在心,寫了一道朱諭,革掉他一切職務。九月二日又改為隻將他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朱諭,革去惇王奕誴、醇王奕譞、科爾沁博多勒噶台親王伯訥彥謨詁、額駙景壽、貝勒奕匡、軍機大臣奕欣、文祥、寶?#93;、沈桂芬、李鴻藻等10人的職務。慈禧太後盡管與奕欣有矛盾,但她還不想馬上就把奕欣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這個上諭,說:“十年以來,無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同治這才立即發出上諭,恢複了奕欣世襲網替的親王銜,奕誴、奕譞的官職也得以恢複。


    由於眾多大臣反對,同治帝終於於八月一日下令停工。


    猝然去世


    短命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


    清東陵·惠陵惠陵妃園寢全景一、梅毒說。這是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後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後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後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這種說法證據不足。


    二、天花說。這是官方說法。根據相關史料,時人筆記記載,多數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


    同治帝死後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廟號穆宗,諡“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人物年表


    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儲秀宮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去世,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依照鹹豐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九月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與慈禧奪權。


    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撚軍所殺。


    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撚軍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撚軍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


    同治十一年九月,冊立皇後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後)。


    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陝甘迴亂及雲南迴亂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歲。


    死因之爭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幹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同治帝的死,盡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遊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帝《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係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穆宗陵墓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裏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曆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左都禦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製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築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愛新覺羅·奕詝(鹹豐帝)


    嫡母:孝貞顯皇後(慈安皇太後)


    生母:孝欽顯皇後(慈禧皇太後)


    後妃


    皇後(1人)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副都統、前任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之孫女,鄭親王端華之外孫女。


    鹹豐三年甲寅七月初一(1854年7月25日)生。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時迎娶,年18歲,比載淳大兩歲。同治七年二月初三(1872年3月11日)冊立為皇後。同治十四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兩宮皇太後命,封為嘉順皇後。


    同治帝崩,後對自己前程感到絕望“以寡嫂居中宮不成體統”,又對慈禧專橫、陰毒、暴虐充滿怨恨,收到其父無字書信後吞金屑求死,搶救暫緩,又絕食。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薨,僅22歲,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諡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後。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二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諡恭端二字。


    皇貴妃(4人)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穆宗立皇後,同日封慧妃。進皇貴妃。德宗即位,以兩太後命,封為敦宜皇貴妃。進敦宜榮慶皇貴妃。光緒三十年,薨。諡曰淑慎皇貴妃。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後姑也。事穆宗,為珣嬪,進珣妃。光緒間,進珣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後崩未逾月,妃薨。諡曰莊和皇貴妃。


    敬懿皇貴妃,赫舍裏氏,事穆宗,自瑜嬪進瑜妃。光緒間,進瑜貴妃。宣統間,進尊封敬懿皇貴妃。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瑨貴人進瑨嬪。光緒間,進瑨妃。宣統間,進尊封榮惠皇貴妃和榮惠皇太妃。


    無子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