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年號鹹豐。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
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為儲君。麵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鹹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麵而開啟洋務運動。
鹹豐帝在位十一年,於186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31歲。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清宮廷畫師繪鹹豐帝便裝像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生於京師圓明園澄靜齋,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是二等侍衛頤齡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宮之初,封為嬪。但她聰慧漂亮,嫵媚動人,很討道光帝的喜歡,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宮生下皇四子奕詝。鈕祜祿氏生子兩年後,孝慎皇後佟佳氏病死。她時來運轉,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翌年,被冊為皇後。鈕祜祿氏雖身為皇後,但漸因色衰而愛弛,抑鬱寡歡,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歲。奕詝當時隻有10歲。[19]
奕詝生母過世後,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是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欣。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隻有皇六子奕欣。奕欣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欣如同胞弟。而同奕詝爭奪皇儲最有力者,就是他視作同胞的皇六弟奕欣。
奕欣和奕詝,他們倆都受靜貴妃撫養。道光在連喪三位皇後--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的悲傷之餘,沒有再冊立皇後。便冊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奕欣和奕詝,都在上書房讀書,年齡相近,關係密切,並無嫌猜。不過,奕詝讀書比奕欣早一年。奕詝6歲開始讀書,師傅為杜受田。杜受田教導奕詝,盡心盡力,傾注心血。史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奕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士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他小時候還得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奕欣也在上書房讀書,但較奕詝聰明,師傅是卓秉恬。史書說:“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鍔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寶刀賜給奕。奕欣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書文不錯,武功也好,還有所發明和創造。
立儲風波
鹹豐帝禦批奏折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二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死後的兩個月。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皇六子奕欣,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後,並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後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因為奕緯之後,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隻有奕緯一個人,是否建儲並沒有意義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後,隨著奕緯的過世,幾個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麵臨著建儲這個本應早就解決的問題,在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1]
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欣,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隨著他們年齡漸大,皇儲爭奪,暗藏機關。鹹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欣,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麵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於此位。其時,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筆,立其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禦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衝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朱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讚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午時,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按照清代製度,新皇帝奕詝當日下午護送大行皇帝的遺體至城內紫禁城乾清宮停放。[2]宣宗逝世後,己未,鹹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為鹹豐元年。
銳意圖治
年輕的鹹豐帝即位,頗有振作之心。鹹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二是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朱批、朱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鹹豐帝在上台後的八個月,就罷免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隨後又罷免了主和派的耆英等。而且鹹豐帝初年為了緩和與恭親王奕欣的政治矛盾,任命其為軍機大臣;但是不久罷免了奕欣的職務,鞏固了皇權。
鹹豐帝罷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後,重新安排了軍機大臣的人選。鹹豐帝開始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麵實行整頓。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麵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鹹豐帝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國起義,戶部庫房匱乏,於是清廷決定由戶部設立寶鈔處和官錢總局發行大量鈔票。濫發官鈔非但沒有紓解財政,反倒致使通貨膨脹、物價飛騰,而官商乘機勾結,“侵占挪用“,“拒收買抵“,從中牟取暴利,將幣製改革失敗的惡果轉嫁於百姓頭上,當時“五城內外兵民不下數百萬戶,各糧行抬價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錢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飽“。鹹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3]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洲宗室數十家,一定程度上壓製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
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於鹹豐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鹹豐帝於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廷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鹹豐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勾結外國勢力,合力撲滅太平天國運動。[10]
攘外失利
正在鹹豐帝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等國再次染指中國。鹹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要求,遭到鹹豐帝拒絕。故而導致英、法兩國於鹹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清廷宣戰,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攻占廣州,但被擊退。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鹹豐帝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製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譚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沒有成功。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鹹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條約樣本奏上,鹹豐帝十分憤怒,但是不得不由批準。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鹹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鹹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5]鹹豐帝見大沽口獲勝,盡毀《天津條約》。而後,英法調兵遣將,準備新的侵略。
鹹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六月,向大沽口進攻,鹹豐帝諭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鹹豐帝和戰不定,痛失殲敵的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八月一日,英法兩國艦隊又一次抵達天津外海。法國也派出艦船40餘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軍總共隻有人。為了避免糾纏,聯軍幹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為保存實力,下令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安然駛入白河。[4]英法聯軍攻占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鹹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裏橋之戰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史稱“庚申虜變“。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欣留京議和。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鹹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5]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次日遭到搶劫之後被焚毀殆盡。
崩逝行宮
鹹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後,鹹豐帝一度有迴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年頭,最主要的是“親遞國書“一事尚未有著落,故而責成恭親王奕欣盡快辦理。此後鹹豐帝又幾次改變迴鑾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夷人的因素,還有鹹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這一時期的鹹豐帝尤其醉心於戲劇。北京宮內的升平署成批地被召到熱河。鹹豐十年(1860年)十一月起,“煙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自從鹹豐帝到達承德之後,肅順與鹹豐帝的關係更為接近,隨侍左右。此時鹹豐帝身體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鹹豐帝去世後政治不會發生大的變動,極力勸說鹹豐帝留在熱河。恭親王奕欣與文祥等人見鹹豐帝遲遲不迴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企圖直接與鹹豐帝見麵,以打破肅順的封鎖。奏折受到肅順的阻擾,由此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矛盾激化。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鹹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鹹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鹹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讚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鹹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鹹豐帝病逝[6]。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其後葬於清東陵定陵。
鹹豐帝病死之後,其生前安排的政治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其子載淳年幼,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她與慈安太後和奕欣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於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十月初一日(11月3日),又接連發出上諭,授恭親王奕欣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隨後,慈禧太後等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後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為儲君。麵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鹹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麵而開啟洋務運動。
鹹豐帝在位十一年,於186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31歲。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清宮廷畫師繪鹹豐帝便裝像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生於京師圓明園澄靜齋,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是二等侍衛頤齡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宮之初,封為嬪。但她聰慧漂亮,嫵媚動人,很討道光帝的喜歡,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宮生下皇四子奕詝。鈕祜祿氏生子兩年後,孝慎皇後佟佳氏病死。她時來運轉,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翌年,被冊為皇後。鈕祜祿氏雖身為皇後,但漸因色衰而愛弛,抑鬱寡歡,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歲。奕詝當時隻有10歲。[19]
奕詝生母過世後,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是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欣。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隻有皇六子奕欣。奕欣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欣如同胞弟。而同奕詝爭奪皇儲最有力者,就是他視作同胞的皇六弟奕欣。
奕欣和奕詝,他們倆都受靜貴妃撫養。道光在連喪三位皇後--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的悲傷之餘,沒有再冊立皇後。便冊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奕欣和奕詝,都在上書房讀書,年齡相近,關係密切,並無嫌猜。不過,奕詝讀書比奕欣早一年。奕詝6歲開始讀書,師傅為杜受田。杜受田教導奕詝,盡心盡力,傾注心血。史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奕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士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他小時候還得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奕欣也在上書房讀書,但較奕詝聰明,師傅是卓秉恬。史書說:“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鍔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寶刀賜給奕。奕欣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書文不錯,武功也好,還有所發明和創造。
立儲風波
鹹豐帝禦批奏折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二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死後的兩個月。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皇六子奕欣,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後,並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後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因為奕緯之後,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隻有奕緯一個人,是否建儲並沒有意義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後,隨著奕緯的過世,幾個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麵臨著建儲這個本應早就解決的問題,在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1]
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欣,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隨著他們年齡漸大,皇儲爭奪,暗藏機關。鹹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欣,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麵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於此位。其時,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筆,立其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禦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衝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朱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讚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午時,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按照清代製度,新皇帝奕詝當日下午護送大行皇帝的遺體至城內紫禁城乾清宮停放。[2]宣宗逝世後,己未,鹹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為鹹豐元年。
銳意圖治
年輕的鹹豐帝即位,頗有振作之心。鹹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二是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朱批、朱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鹹豐帝在上台後的八個月,就罷免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隨後又罷免了主和派的耆英等。而且鹹豐帝初年為了緩和與恭親王奕欣的政治矛盾,任命其為軍機大臣;但是不久罷免了奕欣的職務,鞏固了皇權。
鹹豐帝罷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後,重新安排了軍機大臣的人選。鹹豐帝開始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麵實行整頓。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麵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鹹豐帝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國起義,戶部庫房匱乏,於是清廷決定由戶部設立寶鈔處和官錢總局發行大量鈔票。濫發官鈔非但沒有紓解財政,反倒致使通貨膨脹、物價飛騰,而官商乘機勾結,“侵占挪用“,“拒收買抵“,從中牟取暴利,將幣製改革失敗的惡果轉嫁於百姓頭上,當時“五城內外兵民不下數百萬戶,各糧行抬價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錢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飽“。鹹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3]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洲宗室數十家,一定程度上壓製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
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於鹹豐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鹹豐帝於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廷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鹹豐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勾結外國勢力,合力撲滅太平天國運動。[10]
攘外失利
正在鹹豐帝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等國再次染指中國。鹹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要求,遭到鹹豐帝拒絕。故而導致英、法兩國於鹹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清廷宣戰,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攻占廣州,但被擊退。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鹹豐帝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製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譚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沒有成功。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鹹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條約樣本奏上,鹹豐帝十分憤怒,但是不得不由批準。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鹹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鹹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5]鹹豐帝見大沽口獲勝,盡毀《天津條約》。而後,英法調兵遣將,準備新的侵略。
鹹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六月,向大沽口進攻,鹹豐帝諭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鹹豐帝和戰不定,痛失殲敵的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八月一日,英法兩國艦隊又一次抵達天津外海。法國也派出艦船40餘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軍總共隻有人。為了避免糾纏,聯軍幹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為保存實力,下令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安然駛入白河。[4]英法聯軍攻占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鹹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裏橋之戰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史稱“庚申虜變“。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欣留京議和。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鹹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5]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次日遭到搶劫之後被焚毀殆盡。
崩逝行宮
鹹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後,鹹豐帝一度有迴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年頭,最主要的是“親遞國書“一事尚未有著落,故而責成恭親王奕欣盡快辦理。此後鹹豐帝又幾次改變迴鑾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夷人的因素,還有鹹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這一時期的鹹豐帝尤其醉心於戲劇。北京宮內的升平署成批地被召到熱河。鹹豐十年(1860年)十一月起,“煙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自從鹹豐帝到達承德之後,肅順與鹹豐帝的關係更為接近,隨侍左右。此時鹹豐帝身體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鹹豐帝去世後政治不會發生大的變動,極力勸說鹹豐帝留在熱河。恭親王奕欣與文祥等人見鹹豐帝遲遲不迴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企圖直接與鹹豐帝見麵,以打破肅順的封鎖。奏折受到肅順的阻擾,由此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矛盾激化。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鹹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鹹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鹹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讚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鹹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鹹豐帝病逝[6]。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其後葬於清東陵定陵。
鹹豐帝病死之後,其生前安排的政治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其子載淳年幼,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她與慈安太後和奕欣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於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十月初一日(11月3日),又接連發出上諭,授恭親王奕欣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隨後,慈禧太後等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後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