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舉措施
政治
政治局勢
旻寧在位時因循守舊,道光帝書法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改組軍機
旻寧繼承大統後,此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已經66歲,戴均元已有75歲高齡。旻寧即位39歲。君臣之間年齡懸殊,而且這樣一班人能力不大,經常倚老賣老,對新皇帝也沒做到畢恭畢敬。所以,旻寧將要撤換軍機大臣。[3]
在登基大典舉行完的第十天,嘉慶二十五年(1825年)九月初七,旻寧就抓住了“遺詔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從而成功撤換領班軍機大臣。旻寧令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之時,命曹振鏞在軍機處行走。
整頓吏治
旻寧對於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汙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寧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汙的河工官員。
清查陋規
旻寧執政僅半月,即於九月十道光帝與孝全成皇後一日下詔清查陋規,詔書中稱:“箕斂盤剝之風日甚一日,而民間之儲藏概耗於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極。與其私取,不如明給。”“各省的陋規,如舟車行戶、火耗平餘、雜稅存剩、鹽當規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無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借此恐嚇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製。隻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將所屬地區陋規逐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此後再有搜刮者,一經查出,即從重治罪。
然而隻是說出了其致弊之由,而無切實整頓辦法,未免徒托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須有關於國計民生之大,補偏救弊之實,才能於事有益。若隻泛言空論,而無具體辦法。
軍事
平定迴部
午門獻俘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波羅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讚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糾集安集延、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動叛亂,糾集起數萬人攻占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四城,企圖複辟和卓家族統治。
旻寧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於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複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寧親臨午門受俘,並頒發諭旨,曆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張格爾叛亂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寧一生最大的功績。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寧大為不滿,旻寧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虎門之戰。
旻寧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經濟
漕糧海運
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
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於元代至明代永樂間。旻寧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旻寧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海口較遠,仍然河運。為杜絕經紀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旻寧還下令在上海設海運總局,令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隻船運輸漕糧160餘萬石。這種運法隻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下一年以財用匱乏,諭自本年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征折色。”所謂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修改鹽法
清朝鹽政向來采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旻寧支持陶澍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廣這種任何人隻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製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允許開礦
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采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後期旻寧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采政策,對開發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文化
旻寧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旻寧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裏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寧就衝破傳統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外交
旻寧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林則徐片麵前采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煙,後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後來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英國艦船北犯,到達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旻寧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的立場轉變為主撫即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於禁煙,旻寧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後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楨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衝突。多幼稚的旻寧啊!這等於既不讓闖進屋裏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旻寧將琦善鎖拿並先後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後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麵,絕望的旻寧被迫派耆英和伊裏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寧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寧在鴉片戰爭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曆史評價
《清史稿》: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唿,悕矣!
《清實錄》: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號曰中興。
嘉慶帝: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
蕭一山: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費正清:他(旻寧)看來是一位謹慎小心的,甚至是膽小的統治者,寧可與幾個心腹顧問進行密議,而不願接受實際的批評或警告。
馮爾康:旻寧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愛民”家法,確是代代相傳。這是將皇帝對國家臣民的責任心具體化了,應有可以稱道的內容。
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製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曆史責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喻大華:旻寧本是一位循規蹈矩、不好聲色的帝王。
郭實臘:盡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麵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麵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雲飛:毋庸置疑,《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道光皇帝旻寧,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曆史責任。然而,曆史現象是錯綜複雜的,簡單的曆史結論無助於對旻寧作出曆史的、客觀的、準確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爭(鴉片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曆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政治
政治局勢
旻寧在位時因循守舊,道光帝書法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改組軍機
旻寧繼承大統後,此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已經66歲,戴均元已有75歲高齡。旻寧即位39歲。君臣之間年齡懸殊,而且這樣一班人能力不大,經常倚老賣老,對新皇帝也沒做到畢恭畢敬。所以,旻寧將要撤換軍機大臣。[3]
在登基大典舉行完的第十天,嘉慶二十五年(1825年)九月初七,旻寧就抓住了“遺詔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從而成功撤換領班軍機大臣。旻寧令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之時,命曹振鏞在軍機處行走。
整頓吏治
旻寧對於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汙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寧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汙的河工官員。
清查陋規
旻寧執政僅半月,即於九月十道光帝與孝全成皇後一日下詔清查陋規,詔書中稱:“箕斂盤剝之風日甚一日,而民間之儲藏概耗於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極。與其私取,不如明給。”“各省的陋規,如舟車行戶、火耗平餘、雜稅存剩、鹽當規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無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借此恐嚇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製。隻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將所屬地區陋規逐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此後再有搜刮者,一經查出,即從重治罪。
然而隻是說出了其致弊之由,而無切實整頓辦法,未免徒托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須有關於國計民生之大,補偏救弊之實,才能於事有益。若隻泛言空論,而無具體辦法。
軍事
平定迴部
午門獻俘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波羅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讚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糾集安集延、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動叛亂,糾集起數萬人攻占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四城,企圖複辟和卓家族統治。
旻寧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於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複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寧親臨午門受俘,並頒發諭旨,曆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張格爾叛亂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寧一生最大的功績。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寧大為不滿,旻寧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虎門之戰。
旻寧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經濟
漕糧海運
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
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於元代至明代永樂間。旻寧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旻寧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海口較遠,仍然河運。為杜絕經紀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旻寧還下令在上海設海運總局,令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隻船運輸漕糧160餘萬石。這種運法隻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下一年以財用匱乏,諭自本年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征折色。”所謂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修改鹽法
清朝鹽政向來采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旻寧支持陶澍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廣這種任何人隻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製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允許開礦
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采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後期旻寧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采政策,對開發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文化
旻寧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旻寧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裏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寧就衝破傳統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外交
旻寧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林則徐片麵前采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煙,後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後來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英國艦船北犯,到達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旻寧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的立場轉變為主撫即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於禁煙,旻寧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後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楨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衝突。多幼稚的旻寧啊!這等於既不讓闖進屋裏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旻寧將琦善鎖拿並先後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後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麵,絕望的旻寧被迫派耆英和伊裏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寧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寧在鴉片戰爭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曆史評價
《清史稿》: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唿,悕矣!
《清實錄》: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號曰中興。
嘉慶帝: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
蕭一山: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費正清:他(旻寧)看來是一位謹慎小心的,甚至是膽小的統治者,寧可與幾個心腹顧問進行密議,而不願接受實際的批評或警告。
馮爾康:旻寧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愛民”家法,確是代代相傳。這是將皇帝對國家臣民的責任心具體化了,應有可以稱道的內容。
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製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曆史責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喻大華:旻寧本是一位循規蹈矩、不好聲色的帝王。
郭實臘:盡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麵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麵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雲飛:毋庸置疑,《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道光皇帝旻寧,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曆史責任。然而,曆史現象是錯綜複雜的,簡單的曆史結論無助於對旻寧作出曆史的、客觀的、準確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爭(鴉片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曆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