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年底,是交通站最為艱苦的時候。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離開了江西和福建。江西和福建兩地的老百姓不但完全失去了紅軍的消息,而且遭受了敵人的報複和反撲。交通站不但失去了和上級組織的聯係,而且一些人開始對革命產生了動搖。一些立場不堅定的同誌,有了離開交通站,離開組織的想法。田阿七一邊組織大家學習,一邊努力打聽紅軍的動向。
李知樂作為外界聯絡員,打聽各種外部消息,並且做好大家的掩護工作。在當時福建的官方,不斷地散布虛假信息,就是想讓大家對紅軍徹底失望。就連所謂的國民政府中央,也發布一些不著邊際的虛假新聞。李知樂從報紙上,從小道消息上,得知了不少假消息,就是沒有一些真消息。李知樂偶爾從一個四川商人那裏得知了一些真消息,知道紅軍轉戰雲貴,企圖進入四川。李知樂不但心安了,而且有了工作熱情。
李知樂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田阿七,田阿七組織大家學習,並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給大家。大家知道紅軍還在,組織沒有被消滅後,大家紛紛安心工作起來。李知樂也努力和地方組織取得聯係,相互之間溝通情報,打聽紅軍的最新動向。李知樂從一個地方組織的同誌那裏得到了一個重要信息,江西紅軍主力撤退的時候,把一些笨重設備留在了當地。這些機器不但是組織的重要財產,而且是將來組織可能用得上的。李知樂決定組織大家把這些東西運迴來,秘密保存起來,等將來交迴給組織。
因為李知樂的行動沒有得到上級組織的同意,隻能算是李知樂個人行為。田阿七和交通站不好參與,隻好由李知樂以霞浦縣普通黨員的身份,一個人完成這個任務。田阿七允許李知樂動用交通站的交通工具,允許李知樂把這些設備秘密存放在交通站附近,這已經是田阿七最大的權力和妥協了。
李知樂一個人以尋親為理由,一路去江西興國、瑞金一帶。李知樂裝出一副老實樣,說自己家的小弟瞞著家人參加了紅軍。如今報紙上說紅軍完了,老父親急出了病,要他這個哥哥把弟弟帶迴家。隻要不是軍隊的人,隻要不是政府的人,大家都會很同情李知樂。李知樂一路上走走停停,一邊打聽紅軍消息,一邊尋找設備信息。這些設備不會留在原地,而且不會放在地上,這樣隻會導致它們早就被敵人拿走了。李知樂懷疑這些設備不是沉江了,就是被紅軍埋在了地底下。
江西和福建一樣,敵人的軍隊反撲很厲害,不但紅軍家屬沒了,就連一些老百姓也遭了殃。江西興國和瑞金一帶,幾乎沒有成年男性老百姓。許多人家被確定為紅軍家屬之後,被敵人滅門了。後來有人統計過,整個江西人口缺失近三成,興國、瑞金等地人口缺失近七成,許多村子成為了無人村或者是寡婦村。當地老百姓不敢提及紅軍,更加不敢和紅軍有任何關係,甚至於有一些人開始痛恨紅軍。李知樂不好責怪她們,死了親人的她們心裏真的不好過,罵幾句也很正常。
李知樂沒有打聽到紅軍的新動向,卻從一個老鄉那裏知道了一些線索。湘江附近的老百姓私下摸河,找到了不少紅軍遺棄在河裏麵的武器和裝備。他們想發一筆小財的,沒想到被國民黨的軍隊,以紅軍或者是紅軍家屬的名義抓捕或者是槍殺。大量武器和裝備成為了軍隊的戰利品。從此老百姓不敢兜賣紅軍的東西,手裏有紅軍東西的人,生怕惹禍紛紛把東西丟了或者是重新沉江。一個老鄉說他親眼看見一個老鄉,把一個奇奇怪怪的東西暗中丟下河。這個東西的樣子,李知樂很熟悉,十分像一個機器的重要部件。這樣的話,紅軍撤退留下的機器設備,可能就在這個地方。
李知樂一個人私下打聽消息,甚至於冒充一個收廢品收舊貨的。可是大家都不相信外地人,更加不敢說自己知道紅軍的東西。李知樂一個人晚上下河找東西,也因為沒有具體方位,找不到任何線索。就在李知樂有點灰心的時候,李知樂遇上了一些半大孩子,讓李知樂看到了希望。
這些孩子年紀不大,但是不像是一家人,而且口音也是外地的。李知樂跟蹤他們,他們不但不反擊,而且嚇得沒有了分寸。一個年紀比較小的,無意之中喊了一句“班長”,徹底暴露了他們的身份。老百姓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班長的,鄉下更加沒有什麽班。除了學校和部隊,沒有什麽人稱之為班,更加不會有什麽班長。這個年紀的孩子,除了學校的班長,就隻有軍隊的最基層長官叫班長了。
孩子們不但口音是江西的,而且都是一些清瘦的孩子,李知樂幾乎可以確定他們的身份。但是李知樂還需要確定他們的具體信息,甚至於李知樂想知道這些孩子的來曆。李知樂沒有嚇唬孩子們,剛才那個說活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闖禍了。其他孩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繼續不安地望著李知樂這個外人。一些膽子小的孩子,甚至於想立刻轉身逃跑。
這些孩子明顯餓極了,才會出來找吃的,才會和李知樂麵對麵遇上。要是遇上了敵人,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的話,這些孩子就要倒黴了。李知樂看見這些不懂事的孩子,真的為這些孩子們擔心。這樣的孩子不但不能保護自己,而且還成為大家的拖累和包袱。帶著這些孩子行動的話,絕對會影響行軍速度,怪不得他們成為了沒人管的野孩子。
李知樂雖然不在紅軍工作,但是內部一些信息之中提到過這些孩子。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是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1933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前麵黨的緊急任務決議》,要求“最大限度的擴大與鞏固主力紅軍,在全中國各蘇區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縣西南紅軍總部駐地舉行的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紅軍總政治部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
1933年5月17日,時任中共少先隊中央總隊部總隊長王盛榮向少先隊發出迅速完成組建“少共國際師“的號召。
1933年5月20日,少共蘇區中央局作出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為完全徹底的粉碎四次''圍剿'',須要更快的完成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少共中央局決定由江西征調四千,福建征調二千,閩贛征調二千,到1933年''八一''節為止,完成''少共國際師''“。
1933年5月23日,少共(青年團)中央局發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抽調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隊員組成3個軍區少年先鋒團。
1933年6月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執行中央局2月8日緊急決議中提出的“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和“動員所有模範營模範赤少隊整營整團加入紅軍“,提出要通過“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徹底實行優待紅軍條例“、“加緊政治動員“、“采用突擊方式以擴大紅軍“、“有計劃的領導和動員赤少模範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等措施,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
1933年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部在瑞金召開了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和邊區的少先隊隊長聯席會議。朱德總司令親臨大會講話,他分析了國際國內政治形勢和根據地麵臨第五次“圍剿“的嚴重情況,闡述了動員青少年積極參加“少共國際師“的迫切意義,號召團和少先隊的幹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
1933年6月30日,中革軍委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為了在“八一“前完成創建“少共國際師“的任務,反“圍剿“主戰場--中央蘇區江西省興國縣長岡模範鄉幹部“日著草鞋去辦公,夜打燈籠訪貧農“,深入到廣大鄉村挨家挨戶做宣傳發動工作,用自己的模範行動,組織青少年積極報名參加紅軍,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在“八一“前如期完成兵員征集任務。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成立大會在博生(今寧都)縣跑馬場召開,中央軍委會代表王盛榮首先致詞,他略述了“少共國際師“成立的意義及任務,並代表中革軍委向“少共國際師“授旗。最後,江西省軍區政委李富春宣讀了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政委的賀電。自此,集中了3個省少年先鋒團的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
1933年9月3日,即第19個國際青年節,經過一段時間緊張訓練的“少共國際師“在成立地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大會宣讀了周恩來代表中革軍委發來的賀電。隨後,新任“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作了具有強烈鼓動性的講話:“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裝待發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願把熱血染紅旗。“隨後,全師官兵高唱《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開赴前線。
1933年6月初,紅一方麵軍部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編製,將小師小團擴編為大師大團。整編後,部隊轄第1、第3、第5軍團和由12軍改編的獨立第1團。其中,第1軍團轄第1、第2、第3師,共9個團;第3軍團轄第4、第5、第6師,共9個團;第5軍團轄第13、第15、第34師,共9個團。
“少共國際師“組建時,轄第58、第59、第60團,部隊歸紅一方麵軍總部直接指揮。軍委會代表王盛榮8月5日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xx軍團第xx師(即紅5軍團),所轄三個團隨後也分別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團。8月15日,紅一方麵軍下達行動任務命令,紅15師(少共國際師)為總預備隊。
1933年9月4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麵軍政治部主任***向軍委呈報請示:“擬調蕭華任十五師政委,馮(馮文彬)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15日,軍委電令“少共國際師“(紅15師)改隸紅1軍團領導。
“少共國際師“開赴戰場後,官兵們在將軍殿、團村、大腦寨、驛前、廣昌、石城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鬥,仗仗打得殘酷壯烈。然而,持續一年多的激烈戰鬥,部隊傷亡嚴重,由成立時的八九千人銳減至不到三千人。
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長征轉移到雲南紮西。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戰鬥人員銳減,盡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但是,有的軍團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師,有的師的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團,有的連隊才幾十個人。為了提高部隊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在組織上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部隊。2月10日,中革高官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其中,包括“撤銷紅軍第1軍團第15師,人員分別編入紅軍第1、第2師“。至此,“少共國際師“也就成了曆史名詞。
李知樂作為外界聯絡員,打聽各種外部消息,並且做好大家的掩護工作。在當時福建的官方,不斷地散布虛假信息,就是想讓大家對紅軍徹底失望。就連所謂的國民政府中央,也發布一些不著邊際的虛假新聞。李知樂從報紙上,從小道消息上,得知了不少假消息,就是沒有一些真消息。李知樂偶爾從一個四川商人那裏得知了一些真消息,知道紅軍轉戰雲貴,企圖進入四川。李知樂不但心安了,而且有了工作熱情。
李知樂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田阿七,田阿七組織大家學習,並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給大家。大家知道紅軍還在,組織沒有被消滅後,大家紛紛安心工作起來。李知樂也努力和地方組織取得聯係,相互之間溝通情報,打聽紅軍的最新動向。李知樂從一個地方組織的同誌那裏得到了一個重要信息,江西紅軍主力撤退的時候,把一些笨重設備留在了當地。這些機器不但是組織的重要財產,而且是將來組織可能用得上的。李知樂決定組織大家把這些東西運迴來,秘密保存起來,等將來交迴給組織。
因為李知樂的行動沒有得到上級組織的同意,隻能算是李知樂個人行為。田阿七和交通站不好參與,隻好由李知樂以霞浦縣普通黨員的身份,一個人完成這個任務。田阿七允許李知樂動用交通站的交通工具,允許李知樂把這些設備秘密存放在交通站附近,這已經是田阿七最大的權力和妥協了。
李知樂一個人以尋親為理由,一路去江西興國、瑞金一帶。李知樂裝出一副老實樣,說自己家的小弟瞞著家人參加了紅軍。如今報紙上說紅軍完了,老父親急出了病,要他這個哥哥把弟弟帶迴家。隻要不是軍隊的人,隻要不是政府的人,大家都會很同情李知樂。李知樂一路上走走停停,一邊打聽紅軍消息,一邊尋找設備信息。這些設備不會留在原地,而且不會放在地上,這樣隻會導致它們早就被敵人拿走了。李知樂懷疑這些設備不是沉江了,就是被紅軍埋在了地底下。
江西和福建一樣,敵人的軍隊反撲很厲害,不但紅軍家屬沒了,就連一些老百姓也遭了殃。江西興國和瑞金一帶,幾乎沒有成年男性老百姓。許多人家被確定為紅軍家屬之後,被敵人滅門了。後來有人統計過,整個江西人口缺失近三成,興國、瑞金等地人口缺失近七成,許多村子成為了無人村或者是寡婦村。當地老百姓不敢提及紅軍,更加不敢和紅軍有任何關係,甚至於有一些人開始痛恨紅軍。李知樂不好責怪她們,死了親人的她們心裏真的不好過,罵幾句也很正常。
李知樂沒有打聽到紅軍的新動向,卻從一個老鄉那裏知道了一些線索。湘江附近的老百姓私下摸河,找到了不少紅軍遺棄在河裏麵的武器和裝備。他們想發一筆小財的,沒想到被國民黨的軍隊,以紅軍或者是紅軍家屬的名義抓捕或者是槍殺。大量武器和裝備成為了軍隊的戰利品。從此老百姓不敢兜賣紅軍的東西,手裏有紅軍東西的人,生怕惹禍紛紛把東西丟了或者是重新沉江。一個老鄉說他親眼看見一個老鄉,把一個奇奇怪怪的東西暗中丟下河。這個東西的樣子,李知樂很熟悉,十分像一個機器的重要部件。這樣的話,紅軍撤退留下的機器設備,可能就在這個地方。
李知樂一個人私下打聽消息,甚至於冒充一個收廢品收舊貨的。可是大家都不相信外地人,更加不敢說自己知道紅軍的東西。李知樂一個人晚上下河找東西,也因為沒有具體方位,找不到任何線索。就在李知樂有點灰心的時候,李知樂遇上了一些半大孩子,讓李知樂看到了希望。
這些孩子年紀不大,但是不像是一家人,而且口音也是外地的。李知樂跟蹤他們,他們不但不反擊,而且嚇得沒有了分寸。一個年紀比較小的,無意之中喊了一句“班長”,徹底暴露了他們的身份。老百姓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班長的,鄉下更加沒有什麽班。除了學校和部隊,沒有什麽人稱之為班,更加不會有什麽班長。這個年紀的孩子,除了學校的班長,就隻有軍隊的最基層長官叫班長了。
孩子們不但口音是江西的,而且都是一些清瘦的孩子,李知樂幾乎可以確定他們的身份。但是李知樂還需要確定他們的具體信息,甚至於李知樂想知道這些孩子的來曆。李知樂沒有嚇唬孩子們,剛才那個說活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闖禍了。其他孩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繼續不安地望著李知樂這個外人。一些膽子小的孩子,甚至於想立刻轉身逃跑。
這些孩子明顯餓極了,才會出來找吃的,才會和李知樂麵對麵遇上。要是遇上了敵人,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的話,這些孩子就要倒黴了。李知樂看見這些不懂事的孩子,真的為這些孩子們擔心。這樣的孩子不但不能保護自己,而且還成為大家的拖累和包袱。帶著這些孩子行動的話,絕對會影響行軍速度,怪不得他們成為了沒人管的野孩子。
李知樂雖然不在紅軍工作,但是內部一些信息之中提到過這些孩子。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是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1933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前麵黨的緊急任務決議》,要求“最大限度的擴大與鞏固主力紅軍,在全中國各蘇區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縣西南紅軍總部駐地舉行的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紅軍總政治部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
1933年5月17日,時任中共少先隊中央總隊部總隊長王盛榮向少先隊發出迅速完成組建“少共國際師“的號召。
1933年5月20日,少共蘇區中央局作出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為完全徹底的粉碎四次''圍剿'',須要更快的完成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少共中央局決定由江西征調四千,福建征調二千,閩贛征調二千,到1933年''八一''節為止,完成''少共國際師''“。
1933年5月23日,少共(青年團)中央局發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抽調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隊員組成3個軍區少年先鋒團。
1933年6月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執行中央局2月8日緊急決議中提出的“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和“動員所有模範營模範赤少隊整營整團加入紅軍“,提出要通過“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徹底實行優待紅軍條例“、“加緊政治動員“、“采用突擊方式以擴大紅軍“、“有計劃的領導和動員赤少模範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等措施,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
1933年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部在瑞金召開了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和邊區的少先隊隊長聯席會議。朱德總司令親臨大會講話,他分析了國際國內政治形勢和根據地麵臨第五次“圍剿“的嚴重情況,闡述了動員青少年積極參加“少共國際師“的迫切意義,號召團和少先隊的幹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
1933年6月30日,中革軍委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為了在“八一“前完成創建“少共國際師“的任務,反“圍剿“主戰場--中央蘇區江西省興國縣長岡模範鄉幹部“日著草鞋去辦公,夜打燈籠訪貧農“,深入到廣大鄉村挨家挨戶做宣傳發動工作,用自己的模範行動,組織青少年積極報名參加紅軍,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在“八一“前如期完成兵員征集任務。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成立大會在博生(今寧都)縣跑馬場召開,中央軍委會代表王盛榮首先致詞,他略述了“少共國際師“成立的意義及任務,並代表中革軍委向“少共國際師“授旗。最後,江西省軍區政委李富春宣讀了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政委的賀電。自此,集中了3個省少年先鋒團的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
1933年9月3日,即第19個國際青年節,經過一段時間緊張訓練的“少共國際師“在成立地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大會宣讀了周恩來代表中革軍委發來的賀電。隨後,新任“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作了具有強烈鼓動性的講話:“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裝待發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願把熱血染紅旗。“隨後,全師官兵高唱《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開赴前線。
1933年6月初,紅一方麵軍部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編製,將小師小團擴編為大師大團。整編後,部隊轄第1、第3、第5軍團和由12軍改編的獨立第1團。其中,第1軍團轄第1、第2、第3師,共9個團;第3軍團轄第4、第5、第6師,共9個團;第5軍團轄第13、第15、第34師,共9個團。
“少共國際師“組建時,轄第58、第59、第60團,部隊歸紅一方麵軍總部直接指揮。軍委會代表王盛榮8月5日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xx軍團第xx師(即紅5軍團),所轄三個團隨後也分別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團。8月15日,紅一方麵軍下達行動任務命令,紅15師(少共國際師)為總預備隊。
1933年9月4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麵軍政治部主任***向軍委呈報請示:“擬調蕭華任十五師政委,馮(馮文彬)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15日,軍委電令“少共國際師“(紅15師)改隸紅1軍團領導。
“少共國際師“開赴戰場後,官兵們在將軍殿、團村、大腦寨、驛前、廣昌、石城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鬥,仗仗打得殘酷壯烈。然而,持續一年多的激烈戰鬥,部隊傷亡嚴重,由成立時的八九千人銳減至不到三千人。
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長征轉移到雲南紮西。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戰鬥人員銳減,盡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但是,有的軍團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師,有的師的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團,有的連隊才幾十個人。為了提高部隊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在組織上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部隊。2月10日,中革高官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其中,包括“撤銷紅軍第1軍團第15師,人員分別編入紅軍第1、第2師“。至此,“少共國際師“也就成了曆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