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漁陽郡治下,漁陽縣。
漁陽,以在漁水之陽得名。
漁陽縣令楊彪此時身穿粗布做麵的夾衣,腳踏草鞋,帶著縣衙的一班差役來到田壟之間進行視察。
此時田裏的浮麥早已經收割完畢。主要是檢查翻地情況。
入冬之前,翻完地,可以讓土壤裏的害蟲卵於冬日裏被凍死,減少來年的蟲害。
這是天子下令編的《大漢農書》的一行預防蟲害的舉措,刊行天下,要求縣令和農事官必須讀,學習。
楊彪走到田間,在一坎下,彎腰拾取一株遺落的麥穗,麥穗上的麥粒已經發芽長約四厘米。
這個現象,他是第一次見。
楊彪抬頭望去,但見附近田地中,大多人都在刨草,翻地。
他在心裏滿意地點了點頭,看到遠處的一個老農,楊彪手握發芽麥穗走了過去。
“老朽見過縣君。”
這老農自是識得楊彪,不待楊彪走近就急忙上前行禮。
漁陽縣以北就是烏丸人以及鮮卑人的聚居之地。
孝桓帝時期,中央對此無暇顧及,時常遭到他們襲擾,直到桓帝晚期才稍微安定了許多。
自從華耀登基之後,尋機派遣盧植總領了幽州軍事,盧植就屯兵於漁陽郡,直到現在,烏丸人和東部鮮卑才不敢輕易進犯。
自楊彪來到漁陽縣之後,才發現這裏和洛陽附近相比真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比起司隸地區的繁華,這裏完全可以用十室九空來形容。
於是楊彪帶著本地的差役整日遊走於四方各處,收攏流民,鼓勵開荒,並承諾…
收獲之後,隻取地稅和糧食,而且口賦算賦和人頭稅可以全部用糧食抵扣。
再加上,天子整頓了吏治,又減了一人十文的口賦。
一時間,對新帝和朝廷恢複了一些信任的附近的流民,這才紛紛來投。
原本棄地而逃了的人也大部分都返迴家中。
繼而,楊彪又去當地的豪強地主家中以弘農楊氏的名義向他們借取錢糧,用以支撐流民和百姓開荒耕種的投入。
楊家的名頭還是非常好用的,本地豪強地主們也並無吝嗇者,紛紛慷慨解囊,隻是希望能攀上楊家這顆大樹,楊彪自然是來者不拒。
世家士族的名望如此威盛,此也是讓華耀這個天子頭痛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曆史的發展變化是緩慢而又曲折的。
天子忌憚世家大族,又不得不用他們。
世家子弟也懂一點,而且很會憑借自身優勢而於仕途上衝鋒。
這讓出身於世家士族的楊彪看來,他也不覺得自己借用家族的名頭有什麽不妥。
自身資源不會極限利用的才是傻子,因為堅持那些所謂的原則而不顧民生更是不配為官。
楊彪每日除了處理一些縣內公務之外,就是學習農事。
遊走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耕種,所以附近的百姓基本都認識這個身穿粗布衣的年輕縣君,對他也是極為恭敬。
“老者不必多禮!”
楊彪和善地虛扶一下,看著眼前老農的臉色遠比幾個月前好看了許多,楊彪內心很是滿足且充滿成就感。
隨後楊彪拿起手中的麥穗,遞向老農,“馬老,你看按這種麥穗,今年大畝產量有多少?”
“迴稟縣君,今年浮麥長勢喜人,大部分都如這般,每畝不會低於兩石,可能有更多一些也說不定。”
漢製,一石約一百二十斤。相當於後世的三十公斤少點點。
楊彪細細思量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按照往年計算的話,扣除各項賦稅,每畝地能剩餘一鈞?”(三十斤)
“是啊,今年是個豐年,應該不會挨餓了。”
這麽少!難為陛下一直殫精竭慮的想著提高單畝產量了。
而老農還麵帶喜色,他們一戶耕種了三十畝,雖然不能吃飽,但是也足夠他們一家活下去了。
他似乎對於這高達近七成的賦稅沒什麽感覺。
可是楊彪此時的臉色卻不怎麽好看,農民耕種所得七成被收走,可是每年國庫的收入平均下來卻不到兩成,除去各項消耗,近一大半就那麽消失了。
迴到縣衙的楊彪仔細思考其中之關鍵,賦稅不足除了中間官吏克扣,最大的原因就是豪強士族大量隱瞞人口所導致。
從光武帝靠著豪強起家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遍地豪強,他們兼並土地,私自畜養收攏人口,未曾編戶的百姓更是不知凡幾。
孝桓帝時期大漢的在戶人口是五千多萬,可是經過幾次瘟疫和朝局的混亂,產生了大量流民。
而這些流民也就成了黑戶,或是死亡或是被豪強地主畜養,成為奴隸。
而楊彪來到此處,也經常被當地豪強邀請去做客,對他們也有所了解,小地主名下的佃戶就有幾百人,而大一些的就高達幾千人。
如果按照當下大漢的收稅規則來看,隻有名下有地的才上交口賦算賦人頭稅以及服徭役,沒地的自然不用繳納。
如此一來許多百姓才不得不棄地而去成為流民,或者以地投名到世家豪強門下。
楊彪粗略計算了一下,僅是他治下的漁陽縣大小豪強就差不多有近一萬的黑戶人口。
而整個漁陽縣的人口也才不過四萬人,如此比例,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坐在桌案前的楊彪愁眉不展,雖然在天子強勢的彈壓之下,各地豪強有所收斂…
可也僅僅隻是治標不治本,大漢或許可以平穩一陣,但想要取得發展,恐怕很難。
思慮久久,胸有熱血的楊彪終於提起筆開始給天子上一奏章,將自己統計的各種數據一一書寫在了上麵,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他相信天子同樣能看出其中的問題,而且一定會使用各種手段加以整治。
同時楊彪還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希望揚賜能夠支持自己並做好準備。
翌日,一騎快馬離開漁陽向著洛陽而去。
~~~
德陽殿,華耀看完楊彪的信,幽幽歎息一聲,有遇知音之感:“這個楊文先,果有良相之才。”
隨後,天子命人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司空劉鯈、大司馬劉寵和大司農劉合找來,商討楊彪意見的可行性。
五人看完了楊彪的信,也是久久沉默不語,因為楊彪所提的清查各地人口以及按畝收稅,這兩者中的利害幹係實在是太大了。
前者工作量大,操作難度也太高,以往因為百姓嬰兒、兒童夭折率很高,再加上許多百姓為了逃避人頭稅和各種徭役,都是故意隱瞞人口。
一旦徹底清查,勢必會引起百姓和所有豪強的抵觸甚至反抗。
除非免除口賦。可現在的大漢是不可能免除口賦的。
華耀減了先帝增加的一人十文錢,已經可以讓人歌功頌德了。但國家財政收入少一塊了。
按畝收稅,對於國庫收入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可是對於豪強地主來說就不那麽容易接受了。
他們都良久之後,太傅先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按畝收稅或許可行,但也要因地製宜,至於清查全國人口,還需從長計議。”
“此乃善事,可試點進行,看看反響,按畝收稅就從幽、並、涼三州開始,”
胡廣也很讚同,這對於貧苦百姓是好事。貧苦百姓才多少地,這分擔了他們身上的重擔。
這位老司徒又再前後思量一番後起身迴道:“陛下,還應對外說明,因為三地時常遭受蠻夷襲擾…
導致百姓損失慘重,人口大量流失,故而才會采取按畝收稅的策略,以保證國庫收入。”
“臣附議!”
“臣附議!”
劉鯈、劉寵和劉合,三劉整齊劃一,異口同聲地表達了態度。
雖然這之後也會輪到大多數劉氏宗室出血,但畢竟這大漢天下是劉氏當主。
若大漢敗亡了,他們肯定是不可能失大於得的。
大漢存續下去,他們身為宗室,是占盡了便宜的。
特別是當今天子,小小年紀心胸開闊,對宗室很是優待,根本不怕宗室子弟掌權。
軍政兩方麵,陛下啟用了許多宗室子弟,對於家境不那麽好的,也大力扶持。
對於家境好的,也賜下許多治民的各家學說典籍,那些典籍之珍貴,不下於大量土地。
因此,此時的大漢宗室,異常團結。基本上信服華耀這個少年天子。
華耀前前後後地考量過後,也覺得胡廣的意見正確。
“司徒言之有理,那咱們就這麽辦吧!其餘之事,待時機成熟,再一並解決!”
掃視了幾位重臣一眼,華耀又意味深長地說道:“諸位卿家請放心,土地人口上,大家會少些利,在別的上麵,朕會補償。”
“謝陛下!”幾位大臣心領神會,真誠道謝!
其實在華耀看來,土地上得來的利是最薄的,如今不過是工商業不發達的原因。
過多幾年,等糧食產量高了,工業產鐵量增加了,紙業也全部鋪開了,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豪強地主的存在本身沒錯,他們也是經過數代積累而來。
對於那些為非作歹,強取豪奪的豪強,他已經毫不留情的清理掉了,但是剩下那些良善的怎麽辦?
天子可以與他們交易嘛!
其實豪強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剝削,而是在人口和生產力上與朝廷的爭奪。
天子帶領的朝廷需要人口,需要生產力來支撐國家承續運轉和理想抱負實現,所以才不得不拿那些豪強們開刀。
因為凡事講究個度,失衡即是錯誤!天子需要調衡。
一日後,尚書台發出了三份急詔,分別發往段熲、張奐、盧植手中,由他們派兵負責協助收稅,查稅,用以作為軍糧和軍費,敢有瞞報和貪欲者,可就地正法。
window.fkp = \"d2luzg93lm9ua2v5zm9jdxmoikrrqwnwr3vjstdmb1lyslnnr3nqzvmxn2r0vuh0mvjooth5r1b3zthawxbkm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pw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mflqwvhnhrkuurivfy4cm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mtyzmji3oteymyk=\";
漁陽,以在漁水之陽得名。
漁陽縣令楊彪此時身穿粗布做麵的夾衣,腳踏草鞋,帶著縣衙的一班差役來到田壟之間進行視察。
此時田裏的浮麥早已經收割完畢。主要是檢查翻地情況。
入冬之前,翻完地,可以讓土壤裏的害蟲卵於冬日裏被凍死,減少來年的蟲害。
這是天子下令編的《大漢農書》的一行預防蟲害的舉措,刊行天下,要求縣令和農事官必須讀,學習。
楊彪走到田間,在一坎下,彎腰拾取一株遺落的麥穗,麥穗上的麥粒已經發芽長約四厘米。
這個現象,他是第一次見。
楊彪抬頭望去,但見附近田地中,大多人都在刨草,翻地。
他在心裏滿意地點了點頭,看到遠處的一個老農,楊彪手握發芽麥穗走了過去。
“老朽見過縣君。”
這老農自是識得楊彪,不待楊彪走近就急忙上前行禮。
漁陽縣以北就是烏丸人以及鮮卑人的聚居之地。
孝桓帝時期,中央對此無暇顧及,時常遭到他們襲擾,直到桓帝晚期才稍微安定了許多。
自從華耀登基之後,尋機派遣盧植總領了幽州軍事,盧植就屯兵於漁陽郡,直到現在,烏丸人和東部鮮卑才不敢輕易進犯。
自楊彪來到漁陽縣之後,才發現這裏和洛陽附近相比真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比起司隸地區的繁華,這裏完全可以用十室九空來形容。
於是楊彪帶著本地的差役整日遊走於四方各處,收攏流民,鼓勵開荒,並承諾…
收獲之後,隻取地稅和糧食,而且口賦算賦和人頭稅可以全部用糧食抵扣。
再加上,天子整頓了吏治,又減了一人十文的口賦。
一時間,對新帝和朝廷恢複了一些信任的附近的流民,這才紛紛來投。
原本棄地而逃了的人也大部分都返迴家中。
繼而,楊彪又去當地的豪強地主家中以弘農楊氏的名義向他們借取錢糧,用以支撐流民和百姓開荒耕種的投入。
楊家的名頭還是非常好用的,本地豪強地主們也並無吝嗇者,紛紛慷慨解囊,隻是希望能攀上楊家這顆大樹,楊彪自然是來者不拒。
世家士族的名望如此威盛,此也是讓華耀這個天子頭痛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曆史的發展變化是緩慢而又曲折的。
天子忌憚世家大族,又不得不用他們。
世家子弟也懂一點,而且很會憑借自身優勢而於仕途上衝鋒。
這讓出身於世家士族的楊彪看來,他也不覺得自己借用家族的名頭有什麽不妥。
自身資源不會極限利用的才是傻子,因為堅持那些所謂的原則而不顧民生更是不配為官。
楊彪每日除了處理一些縣內公務之外,就是學習農事。
遊走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耕種,所以附近的百姓基本都認識這個身穿粗布衣的年輕縣君,對他也是極為恭敬。
“老者不必多禮!”
楊彪和善地虛扶一下,看著眼前老農的臉色遠比幾個月前好看了許多,楊彪內心很是滿足且充滿成就感。
隨後楊彪拿起手中的麥穗,遞向老農,“馬老,你看按這種麥穗,今年大畝產量有多少?”
“迴稟縣君,今年浮麥長勢喜人,大部分都如這般,每畝不會低於兩石,可能有更多一些也說不定。”
漢製,一石約一百二十斤。相當於後世的三十公斤少點點。
楊彪細細思量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按照往年計算的話,扣除各項賦稅,每畝地能剩餘一鈞?”(三十斤)
“是啊,今年是個豐年,應該不會挨餓了。”
這麽少!難為陛下一直殫精竭慮的想著提高單畝產量了。
而老農還麵帶喜色,他們一戶耕種了三十畝,雖然不能吃飽,但是也足夠他們一家活下去了。
他似乎對於這高達近七成的賦稅沒什麽感覺。
可是楊彪此時的臉色卻不怎麽好看,農民耕種所得七成被收走,可是每年國庫的收入平均下來卻不到兩成,除去各項消耗,近一大半就那麽消失了。
迴到縣衙的楊彪仔細思考其中之關鍵,賦稅不足除了中間官吏克扣,最大的原因就是豪強士族大量隱瞞人口所導致。
從光武帝靠著豪強起家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遍地豪強,他們兼並土地,私自畜養收攏人口,未曾編戶的百姓更是不知凡幾。
孝桓帝時期大漢的在戶人口是五千多萬,可是經過幾次瘟疫和朝局的混亂,產生了大量流民。
而這些流民也就成了黑戶,或是死亡或是被豪強地主畜養,成為奴隸。
而楊彪來到此處,也經常被當地豪強邀請去做客,對他們也有所了解,小地主名下的佃戶就有幾百人,而大一些的就高達幾千人。
如果按照當下大漢的收稅規則來看,隻有名下有地的才上交口賦算賦人頭稅以及服徭役,沒地的自然不用繳納。
如此一來許多百姓才不得不棄地而去成為流民,或者以地投名到世家豪強門下。
楊彪粗略計算了一下,僅是他治下的漁陽縣大小豪強就差不多有近一萬的黑戶人口。
而整個漁陽縣的人口也才不過四萬人,如此比例,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坐在桌案前的楊彪愁眉不展,雖然在天子強勢的彈壓之下,各地豪強有所收斂…
可也僅僅隻是治標不治本,大漢或許可以平穩一陣,但想要取得發展,恐怕很難。
思慮久久,胸有熱血的楊彪終於提起筆開始給天子上一奏章,將自己統計的各種數據一一書寫在了上麵,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他相信天子同樣能看出其中的問題,而且一定會使用各種手段加以整治。
同時楊彪還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希望揚賜能夠支持自己並做好準備。
翌日,一騎快馬離開漁陽向著洛陽而去。
~~~
德陽殿,華耀看完楊彪的信,幽幽歎息一聲,有遇知音之感:“這個楊文先,果有良相之才。”
隨後,天子命人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司空劉鯈、大司馬劉寵和大司農劉合找來,商討楊彪意見的可行性。
五人看完了楊彪的信,也是久久沉默不語,因為楊彪所提的清查各地人口以及按畝收稅,這兩者中的利害幹係實在是太大了。
前者工作量大,操作難度也太高,以往因為百姓嬰兒、兒童夭折率很高,再加上許多百姓為了逃避人頭稅和各種徭役,都是故意隱瞞人口。
一旦徹底清查,勢必會引起百姓和所有豪強的抵觸甚至反抗。
除非免除口賦。可現在的大漢是不可能免除口賦的。
華耀減了先帝增加的一人十文錢,已經可以讓人歌功頌德了。但國家財政收入少一塊了。
按畝收稅,對於國庫收入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可是對於豪強地主來說就不那麽容易接受了。
他們都良久之後,太傅先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按畝收稅或許可行,但也要因地製宜,至於清查全國人口,還需從長計議。”
“此乃善事,可試點進行,看看反響,按畝收稅就從幽、並、涼三州開始,”
胡廣也很讚同,這對於貧苦百姓是好事。貧苦百姓才多少地,這分擔了他們身上的重擔。
這位老司徒又再前後思量一番後起身迴道:“陛下,還應對外說明,因為三地時常遭受蠻夷襲擾…
導致百姓損失慘重,人口大量流失,故而才會采取按畝收稅的策略,以保證國庫收入。”
“臣附議!”
“臣附議!”
劉鯈、劉寵和劉合,三劉整齊劃一,異口同聲地表達了態度。
雖然這之後也會輪到大多數劉氏宗室出血,但畢竟這大漢天下是劉氏當主。
若大漢敗亡了,他們肯定是不可能失大於得的。
大漢存續下去,他們身為宗室,是占盡了便宜的。
特別是當今天子,小小年紀心胸開闊,對宗室很是優待,根本不怕宗室子弟掌權。
軍政兩方麵,陛下啟用了許多宗室子弟,對於家境不那麽好的,也大力扶持。
對於家境好的,也賜下許多治民的各家學說典籍,那些典籍之珍貴,不下於大量土地。
因此,此時的大漢宗室,異常團結。基本上信服華耀這個少年天子。
華耀前前後後地考量過後,也覺得胡廣的意見正確。
“司徒言之有理,那咱們就這麽辦吧!其餘之事,待時機成熟,再一並解決!”
掃視了幾位重臣一眼,華耀又意味深長地說道:“諸位卿家請放心,土地人口上,大家會少些利,在別的上麵,朕會補償。”
“謝陛下!”幾位大臣心領神會,真誠道謝!
其實在華耀看來,土地上得來的利是最薄的,如今不過是工商業不發達的原因。
過多幾年,等糧食產量高了,工業產鐵量增加了,紙業也全部鋪開了,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豪強地主的存在本身沒錯,他們也是經過數代積累而來。
對於那些為非作歹,強取豪奪的豪強,他已經毫不留情的清理掉了,但是剩下那些良善的怎麽辦?
天子可以與他們交易嘛!
其實豪強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剝削,而是在人口和生產力上與朝廷的爭奪。
天子帶領的朝廷需要人口,需要生產力來支撐國家承續運轉和理想抱負實現,所以才不得不拿那些豪強們開刀。
因為凡事講究個度,失衡即是錯誤!天子需要調衡。
一日後,尚書台發出了三份急詔,分別發往段熲、張奐、盧植手中,由他們派兵負責協助收稅,查稅,用以作為軍糧和軍費,敢有瞞報和貪欲者,可就地正法。
window.fkp = \"d2luzg93lm9ua2v5zm9jdxmoikrrqwnwr3vjstdmb1lyslnnr3nqzvmxn2r0vuh0mvjooth5r1b3zthawxbkm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pw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mflqwvhnhrkuurivfy4cm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mtyzmji3oteym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