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兵員名單的信使,騎快馬最先迴到了洛陽。
華耀先看完了朱儁和臧冥送迴來的密信,心裏放下了心。
再看丹陽郡和吳郡各縣選拔地區呈報上來的人員名單,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了一絲滿意的微笑。
“仲豫,元常,如今新兵快迴來洛陽了,不知你們覺得由誰來負責訓練他們呢?”
鍾繇想了想,斟酌道:“少年軍官預備營乃是大漢未來軍中人才培養之地,已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軍中老將教授。
這營新兵,作為陛下以後的親衛兵,必須陛下以及陛下的心腹親信訓練方可。”
“嗯!眼下大漢最出名的就是涼州三明了。
然,段紀明在負責守衛邊關,脫不開身。
張然明和皇甫威明又已經有了任務在身,朕也想不出還有誰人可擔此重任!”
華耀聽了,不由得想起了近段時間臥病在家的皇甫規。
聽說他病得挺重的,想想他在原來曆史上於公元174年去世,沒幾年活了。
皇甫嵩在三輔之地長安任軍司馬,負責統籌練兵一事,倒是搞得有聲有色,時任長安令的中山王後代,劉基也曾多次上密奏表示讚譽。
而皇甫規已經病了二月有餘,也不知其病情到底如何。
“不知,皇甫老將軍如今病情如何了?宮內的醫師不大行呀!”
華耀幽幽歎口氣,又小小聲嘀咕了一句。
如今漢末這個醫療水平,的確低下的可以,任何一點小風寒都有可能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鍾繇笑了笑說:“陛下放心,臣聽說皇甫老將軍之子,送老將軍去找南陽的名醫張伯祖醫治,已然無大礙了!”
“張伯祖嗎?他是何人?是張仲景的長兄嗎?醫術如何?”
華耀微微一愣,提起南陽姓張的醫師,不由想起曆史上最著名的那個“醫聖”,隨即一臉急切的來了一個三連問。
“呃!”
鍾繇有些懵,剛剛不是還在聊新兵的事情呢,怎麽轉頭又關心起醫匠了?
“張伯祖,名興,伯祖乃其字也,出身南陽,家中世代為醫。
為人性格沉穩,生活節儉。
醫學造詣十分高深,還經常為窮苦百姓免費醫治,故而在當地頗受人敬重。”
“那此人和張仲景是什麽關係?張仲景也是南陽人。”
“張仲景?臣卻不知此人!”
聽到天子冷不丁的一問,鍾繇仔細想了想,腦海中並無此人一絲信息,隻好搖了搖頭。
“不過,他們若皆是南陽人,又為醫者,想必是同族。”
“哦,有很大可能!”這個時代的人,同姓又同職業同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同族。
張仲景,東漢末年醫學家,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而且在方劑學方麵,《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
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這是後世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評價。
不說起皇甫規,華耀差點就忘記了醫學之事。
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是什麽?
那就是人口,人口的流失除了豪強官吏的欺壓和戰爭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疾病,其中就包括傷寒。傷寒在古代可稱為瘟疫了。
看到天子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荀悅不由得問道:“不知這張仲景是何人?”
“嗯~朕還在河間的時候,曾聽遊俠們談論過此人,說其在傷寒一道很有建樹,曾治愈過不少感染傷寒之人。”
“但在我想來,這其中也必有其師其祖的功勞。”
想到此時的張仲景應該比自己也大不了幾歲,華耀隻好編出一個理由糊弄過去。
“此人居然有這等本事?”
鍾繇麵露震驚之色,傷寒又俗稱風寒,在漢末這個時代,感染風寒可是一件了不得事情。
風寒一旦爆發,其破壞力堪比瘟疫,死亡率高的嚇人,也可以說是瘟疫的一種。
“朕也隻是聽人說過幾次,他也是出身於南陽。
所以估計其與張伯祖是一家或一族之人。”
“臣請陛下立即派人,去南陽尋找此人。”
荀悅和鍾繇,當即躬身請命,他們實在是太清楚傷寒的危害,能治療傷寒的醫者的重要性了。
若真有醫者能夠攻克傷寒這一疾病,能受益的可不僅僅是當下,那絕對是一件造福後世萬代子孫的大事。功德無量!
“準!元常立刻詔令尚書台擬詔,去南陽尋找張仲景。哦,還有張伯祖。”
“諾!”
一個醫學大家的重要性,華耀當然曉得,特別是出自張仲景畢生所學的《傷寒雜病論》。
那可是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以及扁鵲的《難經》合稱中國醫學四大名著之一。
它的失傳可以說是醫學史上最大的遺憾和損失。
雖然原書失散後,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
但沒了原著,始終是遺憾。
為了表示對醫者的敬重和這件事的重視,華耀還特意派出了張讓領著二位龍衛前去,且讓張讓他們對人多尊重些。
張讓也明白天子的用意,不敢懈怠,在一隊龍衛的護送下,持著兩份詔書前往南陽。
一份是給張仲景的,另一份則是給鍾繇口中的張伯祖。
重視醫學的前提,就是重視醫者,既然張伯祖此人能得鍾繇那般誇獎,其醫術自然不低。
華耀還打算夜裏仔細迴憶一下曾經看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這兩部書,他是在長姐書房翻過的,托有靈根修煉的福,他的記憶力強的驚人。
以前看過了又忘記的七七八八的書,現在居然能在記憶裏全部找出來。
張仲景現在如此年輕,等他研究傷寒到成書,還有半個世紀等。
為了早點有成效,能夠抄下來記得的知識,還是早些抄下來甩給他們去研究論證好。
南陽到洛陽,四百多裏路,經過三天的趕路,張讓等人終於趕到了南陽,直奔南陽的太守府。
“不知天使駕臨,未能遠迎,還望恕罪!”
看著持節而來的張讓,南陽太守劉焉也不敢怠慢,心中些微忐忑,不知發生了何事。
“咱此次奉陛下之命前來宣讀詔書,不知劉太守可知張伯祖和張仲景二人?”
看著有些緊張的南陽太守,張讓語氣很是和善的道明了來意。
畢竟,這位也是劉姓宗室子弟,不能怠慢。
“迴稟天使,張伯祖乃是城內名醫,醫術精湛德高望重,張仲景好像是張伯祖的從子,也是張伯祖的一名弟子。”
時任南陽太守的劉焉這才放下心來,隨後將張伯祖和張仲景師徒的情況告知了張讓。
“哦?居然還真有如此巧合之事!陛下真是,不出宮門,也能盡知天下事!”
張讓也不由得大感意外,沒想到天子征召的兩個人居然不僅是同族叔侄,還是師徒。
隨後在劉焉的帶領下,張讓等人趕往張伯祖府上。
臨近張氏府門,張讓就聞到了一股濃鬱的藥香味兒,不愧是名醫之家。
張府門前,往來求醫問藥之人絡繹不絕,有士人,富商,還有窮苦百姓。
見到此情此景,張讓也不由在心裏點了點頭,醫者仁心,不問病者高低貴賤,難怪能的天子看中,就憑這份德行,也足以讓人敬仰。
由於府門大開,張讓等人便徑直走了進去。
求病之人裏麵,也不乏胸有眼力的多識之士,自然認出了龍衛們的裝束以及張讓那大太監的裝束,紛紛唯恐避之不及的讓開了道路。
一時間原本略顯嘈雜的張府內外都頓時安靜了下來。
而此時的張伯祖,一身青衣,頭包褐巾,正坐於堂上,雙眼微闔,神情專注的為病人號脈,並未注意到外麵的動靜。
來到堂屋外,劉焉剛要開口,就被張讓阻止:“劉太守請不要打擾張醫師,等他看完病再說!”
片刻後,張伯祖緩緩睜開雙眼,然後鬆開了病人的手腕。
張伯祖也發現了等候在屋外的張讓以及劉焉等人,但是他並沒有立刻起身相迎。
而是提起筆開了一副藥方又對那病人吩咐幾句之後,這才站起身來走到屋門口。
他向著張讓幾人深施一禮,有些疑惑的問道:“劉太守,不知駕臨藥舍…?”
“陛下有詔!”
待劉焉話落,張讓上前,施禮笑道:“張醫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陛下得知甚為歡喜,特命在下前來宣讀詔書的。”
還沒等眾人緩過神來,張讓便從龍衛手中接過一卷詔書朗聲道:“請張伯祖接詔!”
“庶人張伯祖,奉詔。”
張伯祖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應聲,就要下跪。
一龍衛趕忙上前二步扶住張伯祖,笑言:“陛下有言,張伯祖醫師可不必下跪!”
“謝陛下!”
張讓點點頭,隨後展開詔書大聲宣讀起來:
“朕聞南陽張氏伯祖,醫術精湛,德有仁心,懸壺濟世,救治一方,可為天下醫家之表率,特賜節仗可見官不禮,見君不拜!”
“庶人謝陛下天恩!”
張伯祖心裏激動,顫抖著雙手接過了詔書和節仗。
想他從醫三十多年,可謂活人無數,上到朝中大員,下到窮苦百姓,雖然也受到眾人敬仰,可是在士人眼中依舊屬於操持賤業,上不得台麵。
這也難怪張伯祖會如此激動,他內心最深切的願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提高醫家的地位。
如今天子下詔賞賜,就說明天子是比較重視醫家的,自己在有生之年,或能見到那一日也說不定。
張讓仿佛也明白張伯祖為何會如此激動,笑著說:“陛下曾言,民乃國之本,而醫則是民之本。
昔日因為某些學說的偏見,而使得本該受世人尊崇的醫家卻受人鄙夷,很是不該。
伯祖公應該站出身來用實際行動消除這一偏見才是。”
“陛下聖明,但凡陛下有所驅馳,興絕不推辭!”
華耀先看完了朱儁和臧冥送迴來的密信,心裏放下了心。
再看丹陽郡和吳郡各縣選拔地區呈報上來的人員名單,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了一絲滿意的微笑。
“仲豫,元常,如今新兵快迴來洛陽了,不知你們覺得由誰來負責訓練他們呢?”
鍾繇想了想,斟酌道:“少年軍官預備營乃是大漢未來軍中人才培養之地,已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軍中老將教授。
這營新兵,作為陛下以後的親衛兵,必須陛下以及陛下的心腹親信訓練方可。”
“嗯!眼下大漢最出名的就是涼州三明了。
然,段紀明在負責守衛邊關,脫不開身。
張然明和皇甫威明又已經有了任務在身,朕也想不出還有誰人可擔此重任!”
華耀聽了,不由得想起了近段時間臥病在家的皇甫規。
聽說他病得挺重的,想想他在原來曆史上於公元174年去世,沒幾年活了。
皇甫嵩在三輔之地長安任軍司馬,負責統籌練兵一事,倒是搞得有聲有色,時任長安令的中山王後代,劉基也曾多次上密奏表示讚譽。
而皇甫規已經病了二月有餘,也不知其病情到底如何。
“不知,皇甫老將軍如今病情如何了?宮內的醫師不大行呀!”
華耀幽幽歎口氣,又小小聲嘀咕了一句。
如今漢末這個醫療水平,的確低下的可以,任何一點小風寒都有可能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鍾繇笑了笑說:“陛下放心,臣聽說皇甫老將軍之子,送老將軍去找南陽的名醫張伯祖醫治,已然無大礙了!”
“張伯祖嗎?他是何人?是張仲景的長兄嗎?醫術如何?”
華耀微微一愣,提起南陽姓張的醫師,不由想起曆史上最著名的那個“醫聖”,隨即一臉急切的來了一個三連問。
“呃!”
鍾繇有些懵,剛剛不是還在聊新兵的事情呢,怎麽轉頭又關心起醫匠了?
“張伯祖,名興,伯祖乃其字也,出身南陽,家中世代為醫。
為人性格沉穩,生活節儉。
醫學造詣十分高深,還經常為窮苦百姓免費醫治,故而在當地頗受人敬重。”
“那此人和張仲景是什麽關係?張仲景也是南陽人。”
“張仲景?臣卻不知此人!”
聽到天子冷不丁的一問,鍾繇仔細想了想,腦海中並無此人一絲信息,隻好搖了搖頭。
“不過,他們若皆是南陽人,又為醫者,想必是同族。”
“哦,有很大可能!”這個時代的人,同姓又同職業同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同族。
張仲景,東漢末年醫學家,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而且在方劑學方麵,《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
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這是後世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評價。
不說起皇甫規,華耀差點就忘記了醫學之事。
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是什麽?
那就是人口,人口的流失除了豪強官吏的欺壓和戰爭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疾病,其中就包括傷寒。傷寒在古代可稱為瘟疫了。
看到天子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荀悅不由得問道:“不知這張仲景是何人?”
“嗯~朕還在河間的時候,曾聽遊俠們談論過此人,說其在傷寒一道很有建樹,曾治愈過不少感染傷寒之人。”
“但在我想來,這其中也必有其師其祖的功勞。”
想到此時的張仲景應該比自己也大不了幾歲,華耀隻好編出一個理由糊弄過去。
“此人居然有這等本事?”
鍾繇麵露震驚之色,傷寒又俗稱風寒,在漢末這個時代,感染風寒可是一件了不得事情。
風寒一旦爆發,其破壞力堪比瘟疫,死亡率高的嚇人,也可以說是瘟疫的一種。
“朕也隻是聽人說過幾次,他也是出身於南陽。
所以估計其與張伯祖是一家或一族之人。”
“臣請陛下立即派人,去南陽尋找此人。”
荀悅和鍾繇,當即躬身請命,他們實在是太清楚傷寒的危害,能治療傷寒的醫者的重要性了。
若真有醫者能夠攻克傷寒這一疾病,能受益的可不僅僅是當下,那絕對是一件造福後世萬代子孫的大事。功德無量!
“準!元常立刻詔令尚書台擬詔,去南陽尋找張仲景。哦,還有張伯祖。”
“諾!”
一個醫學大家的重要性,華耀當然曉得,特別是出自張仲景畢生所學的《傷寒雜病論》。
那可是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以及扁鵲的《難經》合稱中國醫學四大名著之一。
它的失傳可以說是醫學史上最大的遺憾和損失。
雖然原書失散後,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
但沒了原著,始終是遺憾。
為了表示對醫者的敬重和這件事的重視,華耀還特意派出了張讓領著二位龍衛前去,且讓張讓他們對人多尊重些。
張讓也明白天子的用意,不敢懈怠,在一隊龍衛的護送下,持著兩份詔書前往南陽。
一份是給張仲景的,另一份則是給鍾繇口中的張伯祖。
重視醫學的前提,就是重視醫者,既然張伯祖此人能得鍾繇那般誇獎,其醫術自然不低。
華耀還打算夜裏仔細迴憶一下曾經看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這兩部書,他是在長姐書房翻過的,托有靈根修煉的福,他的記憶力強的驚人。
以前看過了又忘記的七七八八的書,現在居然能在記憶裏全部找出來。
張仲景現在如此年輕,等他研究傷寒到成書,還有半個世紀等。
為了早點有成效,能夠抄下來記得的知識,還是早些抄下來甩給他們去研究論證好。
南陽到洛陽,四百多裏路,經過三天的趕路,張讓等人終於趕到了南陽,直奔南陽的太守府。
“不知天使駕臨,未能遠迎,還望恕罪!”
看著持節而來的張讓,南陽太守劉焉也不敢怠慢,心中些微忐忑,不知發生了何事。
“咱此次奉陛下之命前來宣讀詔書,不知劉太守可知張伯祖和張仲景二人?”
看著有些緊張的南陽太守,張讓語氣很是和善的道明了來意。
畢竟,這位也是劉姓宗室子弟,不能怠慢。
“迴稟天使,張伯祖乃是城內名醫,醫術精湛德高望重,張仲景好像是張伯祖的從子,也是張伯祖的一名弟子。”
時任南陽太守的劉焉這才放下心來,隨後將張伯祖和張仲景師徒的情況告知了張讓。
“哦?居然還真有如此巧合之事!陛下真是,不出宮門,也能盡知天下事!”
張讓也不由得大感意外,沒想到天子征召的兩個人居然不僅是同族叔侄,還是師徒。
隨後在劉焉的帶領下,張讓等人趕往張伯祖府上。
臨近張氏府門,張讓就聞到了一股濃鬱的藥香味兒,不愧是名醫之家。
張府門前,往來求醫問藥之人絡繹不絕,有士人,富商,還有窮苦百姓。
見到此情此景,張讓也不由在心裏點了點頭,醫者仁心,不問病者高低貴賤,難怪能的天子看中,就憑這份德行,也足以讓人敬仰。
由於府門大開,張讓等人便徑直走了進去。
求病之人裏麵,也不乏胸有眼力的多識之士,自然認出了龍衛們的裝束以及張讓那大太監的裝束,紛紛唯恐避之不及的讓開了道路。
一時間原本略顯嘈雜的張府內外都頓時安靜了下來。
而此時的張伯祖,一身青衣,頭包褐巾,正坐於堂上,雙眼微闔,神情專注的為病人號脈,並未注意到外麵的動靜。
來到堂屋外,劉焉剛要開口,就被張讓阻止:“劉太守請不要打擾張醫師,等他看完病再說!”
片刻後,張伯祖緩緩睜開雙眼,然後鬆開了病人的手腕。
張伯祖也發現了等候在屋外的張讓以及劉焉等人,但是他並沒有立刻起身相迎。
而是提起筆開了一副藥方又對那病人吩咐幾句之後,這才站起身來走到屋門口。
他向著張讓幾人深施一禮,有些疑惑的問道:“劉太守,不知駕臨藥舍…?”
“陛下有詔!”
待劉焉話落,張讓上前,施禮笑道:“張醫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陛下得知甚為歡喜,特命在下前來宣讀詔書的。”
還沒等眾人緩過神來,張讓便從龍衛手中接過一卷詔書朗聲道:“請張伯祖接詔!”
“庶人張伯祖,奉詔。”
張伯祖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應聲,就要下跪。
一龍衛趕忙上前二步扶住張伯祖,笑言:“陛下有言,張伯祖醫師可不必下跪!”
“謝陛下!”
張讓點點頭,隨後展開詔書大聲宣讀起來:
“朕聞南陽張氏伯祖,醫術精湛,德有仁心,懸壺濟世,救治一方,可為天下醫家之表率,特賜節仗可見官不禮,見君不拜!”
“庶人謝陛下天恩!”
張伯祖心裏激動,顫抖著雙手接過了詔書和節仗。
想他從醫三十多年,可謂活人無數,上到朝中大員,下到窮苦百姓,雖然也受到眾人敬仰,可是在士人眼中依舊屬於操持賤業,上不得台麵。
這也難怪張伯祖會如此激動,他內心最深切的願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提高醫家的地位。
如今天子下詔賞賜,就說明天子是比較重視醫家的,自己在有生之年,或能見到那一日也說不定。
張讓仿佛也明白張伯祖為何會如此激動,笑著說:“陛下曾言,民乃國之本,而醫則是民之本。
昔日因為某些學說的偏見,而使得本該受世人尊崇的醫家卻受人鄙夷,很是不該。
伯祖公應該站出身來用實際行動消除這一偏見才是。”
“陛下聖明,但凡陛下有所驅馳,興絕不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