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借助係統,掌管著大明帝國,將這座大帝國的一舉一動,一草一木都了然於心。
在朱翊鈞將六扇門派到倭國測繪倭國地形圖後。
那場朝堂爭議終於落下帷幕。
最終朱翊鈞選擇了高拱的計謀,隔岸觀火,對於朱翊鈞來說,現在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當時機成熟,收割戰果!
早朝。
兵部尚書楊博聽到皇上放棄離間計,選擇了高拱的隔岸觀火,也便不再說什麽,自己隻是要將自己的治國策獻上,至於皇上會不會選用,那就不是他考慮的事情了。
其他的官員紛紛上表奏折,除了督查邊防建設以外,也有一些官員上書停止商業改革,這些執拗的官員認為開埠互市有違祖製。
還有一些言官上書,彈劾主導商業改革開埠互市的張居正。
朝堂之上的張居正也是頂住了極大的壓力。
朱翊鈞在大殿之上,看著這些言官對張居正的彈劾,終於開口了。
“商業改革,是朕讓張居正去做的,開16埠互市,也是朕親自允諾的,你們若是想彈劾張居正,那就先把朕彈劾下去吧!”
朱翊鈞聲若響雷,那些彈劾張居正的官員立刻俯身:“臣惶恐。”
大殿之上頓時清淨了。
“還有其他奏本嗎?”
朱翊鈞站在龍案前,開口說道。
大殿中的文武大臣左右看看,不再出聲。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要下朝的時候,禮部尚書高儀出列。
“臣有本啟奏。”
“奏來。”
朱翊鈞重新坐會龍椅之上。
“陛下,自您登基以來,掃蒙穀,蕩女真,清倭寇,功震寰宇,當開恩科,納天下賢良,共建昌隆盛世!”
高儀話音落下之後,其他的官員紛紛附和。
高拱等官員紛紛開口:“的確應該準備科舉考試了,天下莘莘學子,早就等待這一天。”
朱翊鈞點頭,開口說道:“那麽,我便開恩科,為國家挑選棟梁之才,高儀,你便替朕去擬旨吧。”
“吾皇聖明!”
……
高儀歸列之後,再也沒有官員上奏折,退朝。
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才任能的製度,也是寒門學子登上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如張居正,他便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一路平步青雲。
哪怕是生於高門大戶,若是沒有真才實學,不會文章,也沒有辦法通過科舉考試,做不了官。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
當然,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可以開恩科,鄉試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主考官由皇上親自任命,皆是朝廷命官,德高望重者擔任。
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其次為三甲,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參加,隻取三百名進士。
……
朱翊鈞掃平了邊關之患後,大明帝國走上正軌,無數的士子早已經摩拳擦掌,若是能高中進士,入朝為官,便能一展胸中報複了。
早朝結束之後,眾多朝臣往外走,朱翊鈞讓太監把禮部尚書高儀、工部尚書海瑞、內閣首輔高拱、內閣次輔張居正,兵部尚書楊博喊住,命他們去乾清宮見駕。
這五人都是朱翊鈞的肱股之臣,現在朱翊鈞要開恩科,自然要同他們詳細了解一下科舉。
朱翊鈞進入乾清宮等待五位大臣到來。
高拱和張居正對乾清宮很是抵觸,他們打心裏不願意去乾清宮,因為他們沒一次前往乾清宮,都會背著一大堆事情出來。
比如皇上缺銀子了,比如皇上想打仗了……
比如皇上想改革,卻不願意自己出頭得罪天下士族,便讓張居正出麵頂雷,被天下士族唾罵。
一直以來,祖製就是重農抑商,到了張居正這裏,卻將商業全解禁了,自然是罵聲一片,若不是張居正身後的靠山是皇上,他早就被言官彈劾了。
“哎,希望這一次皇上別再出難題了……”
“應該是與開恩科有關。”
這110些肱股之臣在太監的率領下,進入了乾清宮,朱翊鈞早就在乾清宮裏等他們了,並且給他們準備了五張椅子,幾碗新沏的茶。
看樣子是要促膝長淡了。
五位大臣進來之後,朱翊鈞也沒有廢話,直接讓他們坐在了椅子上,朱翊鈞單刀直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這些大臣。
“朕想開班學院,不是私塾,而是讓所有寒門子弟能夠免費入學的孔子學院……”
張居正和高拱的腦袋瞬間大了。
小皇上又給出難題了。
建立學院?
還是免費的?
建立學院自然是好的,例如現在的明朝就有國子監,有九千學子在國子監學習,每年的花費,極其高昂。
大規模建立免費的學院?
一座國子監每年的銀兩支出就是二十萬兩……
想要天下寒門免費入學,必須有千座國子監才夠,那麽每年的支出,將無法想象的數字……
這是不能實現的,張居正和高拱都是從私塾中學出來的,他們自然知道讀私塾的高昂學費以及紙筆有多貴……
“你們給朕拿一個主意出來吧,有什麽辦法能夠把識字率給朕提升上去?”
五位大臣麵麵相赫,一時間,拿不出任何主意。。
在朱翊鈞將六扇門派到倭國測繪倭國地形圖後。
那場朝堂爭議終於落下帷幕。
最終朱翊鈞選擇了高拱的計謀,隔岸觀火,對於朱翊鈞來說,現在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當時機成熟,收割戰果!
早朝。
兵部尚書楊博聽到皇上放棄離間計,選擇了高拱的隔岸觀火,也便不再說什麽,自己隻是要將自己的治國策獻上,至於皇上會不會選用,那就不是他考慮的事情了。
其他的官員紛紛上表奏折,除了督查邊防建設以外,也有一些官員上書停止商業改革,這些執拗的官員認為開埠互市有違祖製。
還有一些言官上書,彈劾主導商業改革開埠互市的張居正。
朝堂之上的張居正也是頂住了極大的壓力。
朱翊鈞在大殿之上,看著這些言官對張居正的彈劾,終於開口了。
“商業改革,是朕讓張居正去做的,開16埠互市,也是朕親自允諾的,你們若是想彈劾張居正,那就先把朕彈劾下去吧!”
朱翊鈞聲若響雷,那些彈劾張居正的官員立刻俯身:“臣惶恐。”
大殿之上頓時清淨了。
“還有其他奏本嗎?”
朱翊鈞站在龍案前,開口說道。
大殿中的文武大臣左右看看,不再出聲。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要下朝的時候,禮部尚書高儀出列。
“臣有本啟奏。”
“奏來。”
朱翊鈞重新坐會龍椅之上。
“陛下,自您登基以來,掃蒙穀,蕩女真,清倭寇,功震寰宇,當開恩科,納天下賢良,共建昌隆盛世!”
高儀話音落下之後,其他的官員紛紛附和。
高拱等官員紛紛開口:“的確應該準備科舉考試了,天下莘莘學子,早就等待這一天。”
朱翊鈞點頭,開口說道:“那麽,我便開恩科,為國家挑選棟梁之才,高儀,你便替朕去擬旨吧。”
“吾皇聖明!”
……
高儀歸列之後,再也沒有官員上奏折,退朝。
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才任能的製度,也是寒門學子登上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如張居正,他便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一路平步青雲。
哪怕是生於高門大戶,若是沒有真才實學,不會文章,也沒有辦法通過科舉考試,做不了官。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
當然,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可以開恩科,鄉試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主考官由皇上親自任命,皆是朝廷命官,德高望重者擔任。
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其次為三甲,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參加,隻取三百名進士。
……
朱翊鈞掃平了邊關之患後,大明帝國走上正軌,無數的士子早已經摩拳擦掌,若是能高中進士,入朝為官,便能一展胸中報複了。
早朝結束之後,眾多朝臣往外走,朱翊鈞讓太監把禮部尚書高儀、工部尚書海瑞、內閣首輔高拱、內閣次輔張居正,兵部尚書楊博喊住,命他們去乾清宮見駕。
這五人都是朱翊鈞的肱股之臣,現在朱翊鈞要開恩科,自然要同他們詳細了解一下科舉。
朱翊鈞進入乾清宮等待五位大臣到來。
高拱和張居正對乾清宮很是抵觸,他們打心裏不願意去乾清宮,因為他們沒一次前往乾清宮,都會背著一大堆事情出來。
比如皇上缺銀子了,比如皇上想打仗了……
比如皇上想改革,卻不願意自己出頭得罪天下士族,便讓張居正出麵頂雷,被天下士族唾罵。
一直以來,祖製就是重農抑商,到了張居正這裏,卻將商業全解禁了,自然是罵聲一片,若不是張居正身後的靠山是皇上,他早就被言官彈劾了。
“哎,希望這一次皇上別再出難題了……”
“應該是與開恩科有關。”
這110些肱股之臣在太監的率領下,進入了乾清宮,朱翊鈞早就在乾清宮裏等他們了,並且給他們準備了五張椅子,幾碗新沏的茶。
看樣子是要促膝長淡了。
五位大臣進來之後,朱翊鈞也沒有廢話,直接讓他們坐在了椅子上,朱翊鈞單刀直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這些大臣。
“朕想開班學院,不是私塾,而是讓所有寒門子弟能夠免費入學的孔子學院……”
張居正和高拱的腦袋瞬間大了。
小皇上又給出難題了。
建立學院?
還是免費的?
建立學院自然是好的,例如現在的明朝就有國子監,有九千學子在國子監學習,每年的花費,極其高昂。
大規模建立免費的學院?
一座國子監每年的銀兩支出就是二十萬兩……
想要天下寒門免費入學,必須有千座國子監才夠,那麽每年的支出,將無法想象的數字……
這是不能實現的,張居正和高拱都是從私塾中學出來的,他們自然知道讀私塾的高昂學費以及紙筆有多貴……
“你們給朕拿一個主意出來吧,有什麽辦法能夠把識字率給朕提升上去?”
五位大臣麵麵相赫,一時間,拿不出任何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