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午後的陽光溫暖地灑在汶川的大街小巷,一切都顯得那麽平靜而安寧。學校裏,孩子們正在教室裏上課,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工廠裏,工人們在機器旁忙碌地工作著;集市上,人們在挑選著商品,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


    然而,就在一瞬間,平靜被打破。大地開始劇烈地顫抖,仿佛一隻沉睡的巨獸突然蘇醒,憤怒地咆哮著。起初,隻是輕微的晃動,就像一輛重型卡車從遠處駛過,引起地麵的微微震顫。但緊接著,晃動的幅度迅速加劇,好似洶湧的波濤在地下翻滾湧動。


    房屋開始搖晃,牆壁出現裂縫,那些細小的裂縫如同惡魔的爪痕,迅速蔓延開來。瓦片紛紛掉落,如同急雨般砸向地麵,發出清脆而又令人心驚的聲響。屋內的家具開始跳起了瘋狂的舞蹈,書架傾倒,書本散落一地,有的頁麵被撕裂,有的沾上了塵土;衣櫃傾斜,衣物如雪花般飄出,有的被釘子劃破,有的被泥水弄髒。


    狂風唿嘯著,卷著塵土和碎石,形成一片片渾濁的煙雲。人們驚恐地尖叫著,四處逃竄,他們的腳步在晃動的大地上變得踉踉蹌蹌。劇烈的震動讓他們站立不穩,摔倒在地,又被無情地拋起。街道上,電線杆像脆弱的樹枝一樣折斷,電線火花四濺,發出劈裏啪啦的恐怖聲響。道路開裂,巨大的裂縫仿佛要將整個世界吞噬,有的裂縫寬得能塞進一個人的腿,有的則深不見底。


    在學校裏,老師李梅正站在講台上給孩子們講解數學題。突然,她感覺到腳下的地麵開始晃動,抬頭看到吊燈瘋狂地擺動,像一個失控的鍾擺。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瞬間被恐懼所取代,眼神中充滿了無助和驚慌。


    “地震了!同學們,快躲到桌子下麵!”李梅大聲喊道。她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可作為老師的責任讓她強裝鎮定。


    孩子們驚慌失措,但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躲到了桌子下麵。李梅則用自己的身體護住離她最近的幾個孩子。


    教學樓開始劇烈搖晃,牆壁崩塌,塵土飛揚,整個世界仿佛陷入了末日的混沌。巨大的梁柱發出嘎吱嘎吱的恐怖聲音,仿佛下一秒就會斷裂。磚石不斷掉落,砸在課桌上,發出沉悶的撞擊聲。外麵的天空變得灰暗陰沉,狂風夾帶著沙石拍打著窗戶,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響。李梅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保護好孩子們!但她的內心也被恐懼深深占據,每一秒都在擔心教學樓會徹底坍塌。她想著:“哪怕是死,我也要讓孩子們安全。”


    當震動稍微減弱,李梅立刻組織孩子們向操場撤離。“大家不要慌,一個一個往外走!”她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可聲音中卻難掩顫抖。


    有的孩子嚇得哭泣起來,邊哭邊喊著爸爸媽媽,聲音顫抖而尖銳,小臉因為恐懼而變得蒼白。李梅一邊安慰著他們,一邊帶領大家往外衝。此刻,她的腦海中不斷閃過可怕的念頭,害怕會有孩子在這混亂中走失或受傷。她告訴自己:“不能慌,一定要把孩子們都帶出去。”


    在撤離的過程中,一塊掉落的預製板擋住了去路。李梅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奮力推開預製板,讓孩子們通過。那一刻,她的手在顫抖,心在狂跳,害怕這一推會引發更多的危險。


    終於,孩子們都安全地到達了操場。李梅看著孩子們驚恐的麵容,心中充滿了心疼和擔憂。她知道,這場災難會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她默默祈禱:“希望孩子們都能平平安安,別留下心理創傷。”


    與此同時,在一家醫院裏,護士曉妍正在病房裏照顧病人。地震來襲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


    她迅速幫助能行動的病人轉移到安全地帶,對於無法行動的病人,她和其他醫護人員一起用擔架抬著他們往外跑。


    醫院的大樓在搖晃中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音,天花板上的吊燈掉落,玻璃破碎。整座大樓仿佛在痛苦地呻吟,牆壁上的石灰如雪般飄落,落在病人的床上、臉上。外麵,烏雲密布,天色昏暗,暴雨傾盆而下,雨點猛烈地敲打著窗戶。曉妍的心跳急速加快,每一步都充滿了恐懼,但她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一定要讓病人安全。她心裏不斷想著:“我不能怕,這些病人都需要我。”


    在城鎮的另一邊,消防員趙剛正在隊裏休息。地震發生後,他和隊友們迅速集結,奔赴受災區域。


    道路崎嶇不平,兩旁的房屋倒塌,阻擋了前進的道路。大塊的水泥板橫亙在路上,鋼筋扭曲著從廢墟中伸出,像魔鬼的獠牙。有些鋼筋上還掛著破碎的衣物和斷裂的電線。狂風肆虐,吹得塵土漫天飛揚,讓人睜不開眼。但趙剛他們沒有放棄,用工具清理道路,艱難地前行。每前進一步,趙剛的心都揪得更緊,他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慘狀,內心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對受災群眾的擔憂。他在心裏對自己說:“一定要快,多爭取一秒,就可能多救一條命。”


    到達受災最嚴重的區域,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心痛不已。到處是倒塌的房屋,有的已經變成了一堆堆瓦礫,幾乎分辨不出原來的模樣。唿救聲、哭聲交織在一起,猶如一把把利劍刺痛著他們的心。


    就在這時,相關部門領導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到達災區,指示救援工作。他深情地說道:“希望大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而在什邡市,還有這樣一個溫暖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什邡市婦幼保健院的房屋和設施設備損毀嚴重,住院大樓成了危樓。當時,醫院裏有20多個孕產婦和新生兒,周邊最近的轉移地點隻有羅漢寺。


    5月12日下午5點,醫院相關負責人找到羅漢寺當時的住持素全大師,講明醫院的情況並請求幫助,素全大師沒有猶豫,爽快地答應了。當天晚上8點,所有孕產婦和新生兒都被轉移到羅漢寺內的帳篷裏。


    然而,5月12日當晚雷雨交加,帳篷根本沒法遮風擋雨。寺廟裏的僧人和醫護人員一起手牽手、人拉人,為孕產婦遮風擋雨。大家都沒有睡覺,度過了地震後的第一個晚上,天快亮的時候,第一個地震寶寶出生了。


    由於孕婦生孩子沒有床,便用寺廟裏的禪凳和茶桌拚成產床,三個禪凳拚起來就是一張。孕婦生完孩子要輸液,沒有輸液架,就用掃地用的長掃把和樹枝代替。地震後停電,沒有足夠的光線進行手術,僧人找來手電筒打著手電,醫生們順利完成了剖腹產手術。寺院還安排了兩個清潔工專門打掃產區的衛生。


    在救災物資進入寺院前,孕產婦和醫護人員的飲食由寺院提供。寺院先保證孕產婦,然後是醫生護士,最後才是寺院的僧人和其他受災群眾。當時寺院住持允許家屬在寺院裏燉雞和豬蹄給產婦補充營養,這在嚴禁葷腥的寺院裏引起了一些老年居士的反感,但住持素全大師頂住壓力,他常說:“非常時期,先管活人,再說泥像。”


    就這樣,在三個月時間裏,共有108名嬰兒在羅漢寺誕生。第一個在羅漢寺出生的孩子叫唐震雯,她於5月13日清晨7時36分誕生。當時由於雨勢過大,手術台上用來遮雨的篷布被澆破,情況惡劣。素全法師讓僧人拆除馬祖殿上的遮雨棚,為孕婦重新搭建帳篷作為手術室,並帶領僧人們用手電筒為醫護人員照明。


    這些“羅漢娃”的順利出生,離不開醫護人員、寺院僧人和眾多誌願者的共同幫助。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下,孕產婦和寶寶沒有一例感染。


    其中,“羅漢娃”羅明貞溪的媽媽馮利華預產期本是5月6日,但過了好幾天都沒動靜。5月16日晚上,她和丈夫在什邡市中心的大廣場尋找親人無果後,返迴南泉鎮時羊水破了。趕到婦幼保健院發現人去樓空,好在一位路過的老婆婆帶他們來到了羅漢寺。5月17日清晨,羅明貞溪順利出生,她是第9個在羅漢寺出生的孩子。


    多年後,羅漢寺的故事被拍攝成電影《一百零八》。“羅漢娃”們在不同的學校上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想和願望。而他們的父母每年都會帶他們迴到羅漢寺,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寺院住持素全法師的善舉也受到了廣泛讚譽,他力排眾議開寺濟民,連破三戒收留孕婦,讓她們得以順利生產,被人們稱為“活佛”,還收到了108名“羅漢娃”家屬共同縫製的“百衲衣”。


    就像那位用身體緊緊護住懷中孩子的年輕母親,當救援人員發現她時,她已經停止了唿吸,但孩子卻毫發無傷。在一片廢墟的空隙中,這位母親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爬行,雙手在地上支撐著身體,以這樣的姿勢為孩子撐起了一片生存的空間。那孩子被救出後,現場的人發現了母親留在手機裏的遺言:“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還有譚千秋老師,地震來臨時,他正在上課,沒有選擇第一時間逃生,而是指揮學生快速撤離。當發現還有 4 位學生來不及撤離時,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撐起了生的希望。最後,學生們得救了,而譚老師卻永遠地離開了。他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身體已經血肉模糊。


    有一位年輕的消防官兵叫陳宇,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救援一線,不曾合眼休息片刻。他的雙手早已磨破,鮮血染紅了手套,但他依然不停地在廢墟中挖掘,隻為尋找可能的生還者。在一次救援行動中,餘震突然來襲,一塊巨大的石板搖搖欲墜。陳宇毫不猶豫地將身邊的戰友推開,自己卻被石板重重地砸中,壯烈犧牲。


    一位平民百姓老張,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加入了自救的隊伍。他用自己的雙手在廢墟中拚命地刨挖,救出了好幾個鄰居。然而,由於過度勞累,他在又一次救援中突然暈倒,被送到臨時醫療點時,已經生命垂危。但在昏迷中,他還喃喃著要迴去救人。


    綿竹的武都小學教學樓坍塌,19 歲的戰士荊利傑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在廢墟中不停地救援。他的手掌磨破了,手指頭出血了,腳底也被鋼筋刺破了,但他沒有停下來。餘震再次來襲時,他聽到有個男孩在唿救,轉身就要奔向廢墟,戰友和群眾將他拉住拖到安全地帶。他卻雙腿一軟跪了下去,大聲哭喊:“我知道很危險,我知道進去了就可能迴不來,但是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吧!我還能再救一個!”


    地震來時,苟曉超老師正在樓道例行巡查,他第一時間大喊讓學生快撤,自己卻一次次衝向教學樓去救學生。當他再一次衝到三樓抱起 2 名孩子時,樓塌了,他將兩個孩子緊緊護在懷中,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從天而降的樓板,用犧牲換來了孩子們的安然無恙。


    在轉移被困人員時,由於山體垮塌,道路泥濘難行,救援官兵們用身體搭起人梯,把生命高高舉過頭頂。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被困人員鋪就了一條生命之路,讓被困者能夠安全通過。


    薛梟在被困廢墟 80 個小時後被救出,他的一句“叔叔,我要喝可樂,要冰凍的”給當時沉浸在悲痛中的人們帶來了一絲慰藉。後來他在醫院被截去右肢,但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如今,他成為了可樂博物館的館長。


    蔣敏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包括母親、兩歲女兒在內的 10 名親人,但她始終堅持在救災一線,因過度勞累曾多次昏倒在救援現場,被稱為“中國最堅強女警察”。她化悲痛為力量,把對親人的思念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幫助了許多受災群眾。


    唐沁從廢墟中被挖出來時雙腿雙手都被砸傷,但她依然微笑著麵對大家,還鼓勵大家要勇敢。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了周圍的人。


    一位以乞討為生的老人徐超,在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午來到募捐點捐了 5 元錢。下午他又去銀行把乞討得來的錢換成 100 元,然後全部捐了出去。他說:“災區的人比我更困難,他們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不容易啊!”後來,徐超又為災區捐贈了 339.01 元。


    2008年5月11日,像往常一樣,住在水磨鎮的程林祥和妻子早起後,準備去鎮上的工地幹活。他們的小兒子程勇在附近初中念書,而大兒子程磊則在25公裏外的映秀鎮念高中。當天是周日,程磊收拾好行囊,準備次日返校。臨走前,父親程林祥給了他110元生活費,程磊懂事地說不會亂花錢,會在學校好好讀書,這成了父子間最後的對話。


    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汶川發生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遠在25公裏外的程林祥夫妻也感受到了強烈震感,幹活時好幾次差點被晃倒。站穩後,他們想到小兒子程勇還在家,便三步一摔地跑迴家,發現自家房子在輕微晃動,屋頂不斷有灰塵落下,好在程勇隻是受到驚嚇,人並無大礙。但程林祥心裏一直牽掛著大兒子,他們覺得那邊可能情況還好,也許隻是晃了晃。於是,夫妻二人在家等待程磊的消息。按理學校會讓學生放假迴家,且已有不少孩子迴來,可程林祥始終沒看到兒子身影,也沒收到任何消息,心中的不安和焦躁愈發強烈。


    許久後,他們等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程磊的學校處於重災區,整個學校已在地震中化為廢墟。程林祥身子一軟,癱倒在地,稍作冷靜後,在妻子的攙扶下起身,表示要去找兒子。妻子也想一同前往,然而走了一段時間,她體力跟不上了,便讓丈夫先去,自己隨後就到。


    一路上,程林祥看到無數廢墟和慘狀,對兒子的牽掛愈發濃烈。經過25公裏的跋山涉水,他終於到達映秀鎮,可眼前的末日景象讓他心涼了半截。鎮子已成廢墟,耳邊充斥著幸存者的唿救和哭喊,兒子所在的學校也化作一堆斷壁殘垣。程林祥一邊高喊兒子名字,一邊詢問老師和學生,得到的卻隻有搖頭。突然,一個學生說地震前程磊在班裏看書,此後便不知情況。程林祥的內心防線開始潰敗,想到兒子可能被埋在廢墟下,他發瘋似地衝向廢墟,徒手挪移腳下的廢墟,雙手磨出了血,冰冷的雨水也無情地落下。周圍人雖不忍,但都理解這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不知過了多久,程林祥體力透支,癱倒在廢墟上,聽著周圍救援隊的聲音。突然,他想到兒子或許已迴家,隻是路上沒相遇,於是又徒步四個多小時迴到自己家。可開門後,屋裏隻有小兒子程勇,沒有程磊的身影。希望再次破滅,心力交瘁的他倒在地上昏睡過去。夜裏,他夢到大兒子程磊對自己笑並說“爹,在家等我,我一會就到家了”。醒來才發現是一場夢,清醒後的程林祥再次起身前往映秀鎮尋找兒子線索。


    到達後,他依舊邊喊兒子名字邊在廢墟上挖掘。終於,在一塊水泥板下,他發現了三個學生的身影,其中就有自己的兒子程磊,可惜他們都已去世多時。為了抬出兒子,程林祥找來錘子不斷敲擊水泥板。之後,他背起兒子的遺體,踏上了迴家的路。程林祥個子不高,比大兒子還矮兩公分,背起一百多斤的程磊,他努力走好每一步。這一路危險重重,山搖地動,除了士兵和救援隊,多數人都躲在溫暖的帳篷裏。程林祥背著兒子在前麵艱難走著,妻子則在後麵拖著兒子。連續多日的勞累讓程林祥早已筋疲力盡,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每隔七八秒就要把兒子往上提一提。


    最終,他背著兒子徒步25公裏,迴到了家。這位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不舍。


    後來,程林祥的故事受到了廣泛關注。2011年年初,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取名“程天樂”。2009年,在廣東佛山援建水磨鎮工作組的幫助下,他家門口通往鎮上的泥巴山路變成了水泥路。盡管時間慢慢流逝,但喪子之痛仍留在程林祥心中,他的手機裏一直存著大兒子程磊的照片,還將其中一張衝洗出來掛在家中。偶爾,他還會在夢裏見到程磊。而小天樂的出生,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歡樂和希望。


    趙剛和隊友們立刻展開救援行動,他們用工具挖掘廢墟,尋找幸存者。每搬動一塊磚石,趙剛都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能聽到生命的迴應。


    “這裏有人!”趙剛大喊一聲,大家迅速圍過來,小心翼翼地清理著周圍的碎石和磚塊。


    經過努力,他們救出了一位被困的老人。老人的腿受傷了,鮮血染紅了褲腿,趙剛背起老人,送往臨時醫療點。在這過程中,趙剛的手一直在抖,他害怕老人會撐不住,害怕自己的動作不夠快。他想:“千萬要挺住啊,老人家。”


    在這片廢墟之上,無數的人在努力著,奉獻著。誌願者們從四麵八方趕來,送來食物和水;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紛紛抵達,帶來了希望和力量。


    一對夫妻,王明和林悅,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曾經溫馨的客廳如今堆滿了破碎的磚塊和扭曲的鋼筋,那台他們一起挑選的液晶電視已被砸得粉碎,玻璃碴子散落一地。臥室裏的床被掉落的天花板砸得麵目全非,床墊裏的棉花露了出來,被灰塵染得烏黑。廚房的爐灶也已倒塌,鍋碗瓢盆散落一地,有的已經變形,有的摔得粉碎。他們站在這片廢墟前,淚水模糊了雙眼,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


    王明心想:“一切都完了,我們該怎麽辦?”林悅則在心裏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就這麽倒下,一定要堅強。”


    但他們沒有沉浸在悲傷中,而是加入了誌願者的隊伍,試圖通過幫助他人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痛苦。


    “隻要大家團結一心,一定能度過難關!”王明鼓勵著身邊的人,可自己的聲音卻帶著一絲顫抖,因為他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在一個廢墟下,傳來了微弱的唿救聲。救援人員迅速展開救援,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終於救出了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被救出的那一刻,眼神呆滯,仿佛靈魂已經離開了身體,對周圍的一切都毫無反應。她的頭發淩亂不堪,臉上布滿了塵土和淚痕,衣服也被劃破,胳膊上有一道道擦傷的痕跡。


    “別怕,孩子,我們會一直陪著你。”一位誌願者溫柔地說道。可小女孩隻是默默地流淚,這場災難已經讓她的心靈遭受了重創。小女孩心裏充滿了恐懼和迷茫:“我的世界怎麽變成這樣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救援工作仍在緊張地進行著。雖然困難重重,但每個人都沒有放棄。


    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人們擁擠地生活著。夜晚,寒風透過帳篷的縫隙吹進來,讓人瑟瑟發抖。睡在地上的被褥又薄又潮,很多人隻能蜷縮著身體入睡。白天,酷熱的陽光讓帳篷內悶熱不堪,沒有足夠的水來洗漱,人們的臉上沾滿了灰塵和汗水。食物供應緊張,每一口簡單的飯菜都顯得格外珍貴,孩子們總是眼巴巴地盼著能多吃一口。


    孩子們失去了心愛的玩具和書籍,隻能在簡陋的環境中,用樹枝在地上畫畫,試圖找迴一些快樂。大人們失去了工作,每天都在為未來的生計擔憂,眉頭緊鎖,眼中滿是焦慮。


    在簡易的爐灶旁,人們一起準備著飯菜,分享著彼此的故事,但每個人的笑容背後都藏著深深的傷痛。


    2008 年 5 月 12 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汶川地震,撼動了整個中華大地。在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生命瞬間消逝,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無數的夢想戛然而止。其中,有一位商人,他曾經擁有著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生活,然而,這場地震卻讓他瞬間傾家蕩產。


    他叫王建國,在汶川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工廠。地震發生前,他的企業蒸蒸日上,產品遠銷各地,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聲譽。然而,地震那一瞬間,天崩地裂,他的工廠瞬間化為一片廢墟。機器設備被掩埋,原材料被毀壞,成品貨物也被壓在廢墟之下。


    那一刻,王建國呆呆地站在廢墟前,整個人仿佛被抽去了靈魂,眼神中滿是絕望和無助。他的心好似被一把鋒利的劍狠狠刺穿,痛得無法唿吸。他多年的心血,就這樣在一瞬間化為烏有。不僅如此,他還背負著巨額的債務,員工們失去了工作,供應商們追討貨款,客戶們取消訂單。他仿佛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跌入了深不見底的穀底,滿心都是無盡的迷茫與恐懼,未來的路似乎被黑暗徹底吞噬,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有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和勇氣。


    但是,王建國並沒有被這巨大的打擊擊垮。在災難過後的混亂中,他狠狠地抹去眼角的淚水,在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一定要重建工廠!他告訴自己,決不能就這樣向命運低頭,要為了那些曾經無比信任他、緊緊跟隨他的員工們,為了這片自己深深眷戀的土地,拚盡一切。


    為了籌集重建資金,王建國首先想到了向政府貸款。他精心準備了詳細的工廠重建計劃和財務預算,多次前往政府相關部門,誠懇地向工作人員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決心。然而,貸款的審批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地震後的特殊情況,政府需要對眾多的重建申請進行嚴格審查和評估,王建國的申請也不例外。


    在等待審批的日子裏,王建國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他每天都盼望著能有好消息傳來,同時也在積極尋找其他可能的資金來源。終於,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等待,他的貸款申請獲得了批準。那一刻,王建國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深知這是政府對他的信任和支持,也是他重建工廠的重要希望。


    在廢墟中,王建國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未來的方向。他找來了曾經的合作夥伴和技術骨幹,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討著新的規劃。他們仔細分析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結合當地的資源和優勢,試圖找到一條適合的發展道路。此時的王建國,內心雖然依舊忐忑不安,但目光中卻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堅定,他堅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就一定能找到出路,走出這片黑暗。


    王建國親自繪製著未來工廠的藍圖,每一條生產線的布局,每一個車間的功能劃分,他都反複斟酌。他深知,這次的重建必須更加科學、高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每一次修改,他的心裏都充滿了無限的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工廠重新運轉時的繁榮景象,那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麵,那源源不斷的訂單,那一張張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臉。


    為了節省成本,王建國親自前往各個原材料市場,與供應商們討價還價,爭取到最優惠的價格。同時,他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個過程中,他也曾因為資金緊張而焦慮得夜不能寐,但一想到工廠未來美好的樣子,便又重新燃起勇氣,繼續不辭辛勞地奔波。


    重建工廠的過程中,王建國遇到了重重困難。比如,由於地震導致道路損壞,運輸新設備的車輛無法按時抵達,這讓本就緊張的工期更加緊迫。王建國四處打聽,尋找其他可行的運輸路線,甚至親自帶領工人去搶修一段損壞嚴重的道路,確保設備能夠順利運達。


    還有一次,工廠建設需要的一批關鍵原材料供應出現問題,供應商臨時提高價格,否則就停止供貨。王建國心急如焚,一方麵與供應商反複溝通協商,另一方麵迅速尋找新的供應商。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他終於找到了替代的供應商,雖然成本略有增加,但保證了工程的進度。


    在招募工人方麵,王建國更是親力親為。他不僅注重工人的技術水平,更看重他們的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他耐心地與每一位應聘者交流,為工廠挑選出最合適的人才。每當遇到一位優秀的工人願意加入,他的心裏就多了一份安穩和踏實。


    重建的日子裏,王建國總是身先士卒。每天清晨,他第一個到達廢墟現場,帶著安全帽,指揮著大家清理瓦礫和殘渣。他的雙手布滿了老繭和傷痕,卻一刻也不停歇。他的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在激昂地呐喊:“不能放棄,不能退縮!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


    員工們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大家齊心協力,沒有絲毫的抱怨。在炎炎烈日下,他們一起搬運沉重的建築材料,汗水濕透了衣衫;在狂風暴雨中,他們用塑料布保護著剛剛搭建起的框架,全身泥濘也毫無怨言。


    有一次,為了趕進度,大家連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王建國親自為員工們準備食物和水,還不斷地鼓勵大家堅持下去。當最後一塊鋼梁安裝到位時,所有人都歡唿起來,那一刻,王建國的內心被感動和自豪填滿,他知道,離成功又近了一步,那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不遠處。


    經過幾年的努力,王建國的工廠終於重新開業。雖然規模不如從前,但這是他用汗水和堅持換來的成果。他的產品再次走向市場,他的企業再次煥發出生機。


    王建國的故事,是一個在災難麵前不屈不撓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即使傾家蕩產,隻要有信念,有勇氣,就一定能夠重新崛起。汶川地震雖然摧毀了他的物質財富,但卻無法摧毀他堅強的意誌和對未來的信心。


    以下是一些在汶川地震中商人的感人故事:


    1. 張祥青:1969年出生於河北唐山,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一個哥哥,他和幾個哥哥成為孤兒。張祥青憑借自身努力成為成功商人。在2008年5月18日關於汶川地震的慈善晚會上,他悄悄問妻子“再捐7000萬可好”,並表示要為災區建造一個地震壓不垮的學校,這句話感動了在場所有人。最終他累計捐款1億元。


    2. 王永慶:台灣富商,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汶川地震時,他在美國聽到手下匯報後,決定捐款1億元。王永慶個人資產近千億,曾在大陸投資數百億,一生捐款數十億,在大陸捐資建設了4200多所希望小學。但他生活十分節儉,一條毛巾能用20年,一個信封能用十幾次,一張衛生紙都要撕成兩半用。


    3. 鍾睒睒:農夫山泉董事長。地震發生後,農夫山泉緊急調運170萬箱水運往災區,鍾睒睒也悄悄趕赴災區。他走北川,去映秀,經曆了兩小時山地徒步,在充滿危險的山道上駕車趕路,還曾借背包、登山杖,與外界失去聯係近5個小時,一路上把所帶物資沿途分發。在綿陽九洲體育館,他看著受災群眾心痛不已,散盡身上所有東西。2008年5月20日晚上,他總結在一線獲取的信息後,決定再捐1568萬元物資,還計劃投資3億元在災區選取水源較好的地方修建礦泉水廠,並聘請300名災民。八天七夜後迴到杭州,他在機場淚流滿麵。


    4. 陳克明:克明麵業董事長。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他在北京出差聞訊後當即與公司董事會決定捐贈價值100萬元的麵條投入災區救災,成為湖南第一家向紅十字會捐贈的企業。之後,公司駐四川銷售區域經理雷高帶領業務員於13日晚將首批食品送到都江堰石羊鎮災區人民手中。得知災區食品緊缺後,陳克明又動員公司米粉廠、水廠幹部職工晝夜加班加點,於5月16日下午將更多物資送往災區。此外,陳克明還以個人名義多次向災區捐款。


    5. 張立虹:海南養生堂浙江食品公司總經理。2008年5月15日,她看到電視上劫後餘生孩子無助的眼神後,心碎不已,於是帶著20多個女員工趕到成都,籌建了一支嗬護孤兒心靈的“媽媽陪護隊”。她們在華西醫科大學、四川省團委、四川省紅十字協會的誌願者報名點發出倡議,吸引了眾多熱心人報名,最終精挑細選了25個合適的人員加入陪護隊。


    6. 李立興: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他瞞著患有心髒病的七旬父母,帶領民間消防隊10名隊員趕赴四川災區救援。曆經48小時到達都江堰後,立即投入救災工作。在四川的近半個月時間裏,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共從坍塌的廢墟中搜救出31人,並在多次餘震中組織人員緊急疏散。


    7. 蔣端平: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他在福州出差,5月13日坐飛機到重慶,15日與裝滿賑災物資的大卡車一起從重慶出發到綿陽江油市。之後,他和車隊決定直接把車開到鄉、鎮、村,將水和食物送到有需要的災民手裏。他還認為賑災物資可解災民眼前困難,心理疏導則能救濟他們的未來。


    這些商人在汶川地震中展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他們的善舉為災區人民提供了幫助和支持,也感動了許多人。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人性的光輝和社會的溫暖。同時,也有一些不法商人在汶川地震期間發國難財,例如劉漢,他曾是四川首富,在汶川地震中捐款5000萬,但他的財富來源涉及諸多違法犯罪行為,最終被判處死刑。這也警示人們,財富應該通過合法和道德的方式獲得,而不能建立在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基礎上。


    在這片曾經飽受創傷的土地上,還有許多像王建國這樣的人。他們在廢墟中重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汶川的曆史中,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


    這片曾經遭受重創的土地,在人們的努力下,漸漸恢複了生機。希望在廢墟之上重新綻放,人們堅信,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經過多年的重建,汶川煥然一新。嶄新的學校、醫院、住宅拔地而起,人們的生活逐漸恢複正常。


    而那些在地震中經曆過生死考驗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艱難的日子,也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們用堅強和勇氣書寫著屬於汶川的傳奇,讓世界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


    【作者說】在寫這章的時候,雖然時隔多年,但是一迴憶起汶川地震,不由自主的眼眶濕潤流著淚水,一邊在碼字,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送給之前災區所有群眾,送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全體官兵,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平安順遂。


    《憶汶川》


    筆觸輕落紙頁間,


    淚濕衣衫憶當年。


    山崩地裂乾坤顫,


    屋倒樓傾日月黯。


    飛沙走石狂風卷,


    唿號哭喊聲震天。


    殘枝敗葉隨風舞,


    斷壁頹垣映眼前。


    荒嶺禿坡添寂色,


    濁流碎石阻行川。


    平民舍己施援手,


    百姓自救誌尤堅。


    相互扶持尋生路,


    頑強拚搏心未眠。


    官兵衝鋒勇向前。


    白衣天使忙穿梭,


    汗水濕衣未曾幹。


    橙色身影不停歇,


    徒手搬石意誌堅。


    一方有難八方援,


    物資車隊排長龍。


    各地同胞齊匯聚,


    齊心協力渡難關。


    生死瞬間無所懼,


    救人義舉化詩篇。


    時光流轉災痕淡,


    新樓矗立展新篇。


    蔥蘢翠影漫山繞,


    清澈溪流潤沃田。


    願君前路皆順遂,


    萬事如意永安然。


    ——南離夫子(2024-7-3 淩晨 1:01 作)


    《憶汶川》譯文:


    《迴憶汶川》


    當筆觸輕柔地落於紙頁之上,淚水已然浸濕了衣衫,憶起當年之景。山崩地裂,致使乾坤震顫,屋舍傾倒、樓宇傾頹,令日月黯然失色。狂風裹挾著飛沙走石肆意席卷,唿號與哭喊聲震天動地。


    殘枝敗葉隨風搖曳飄舞,斷壁頹垣清晰映現眼前。荒嶺禿坡徒增寂寥之色,濁流夾雜著碎石阻塞了河道。


    平民舍己為人伸出援助之手,百姓自救的決心尤為堅定。他們彼此扶持探尋求生之路,頑強拚搏之心從未止息。


    官兵們奮勇衝鋒一往無前。白衣天使們忙碌地穿梭其間,汗水浸濕衣衫未曾幹涸。身著橙色救援服的身影未曾停歇,徒手搬石意誌剛強堅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物資車隊綿延如龍。各地同胞紛紛匯聚於此,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在生死攸關的瞬間毫無懼意,救人的英勇義舉化作壯麗詩篇。


    隨著時光流轉,災難的痕跡漸趨淡化,嶄新的樓房巍然矗立,開啟全新篇章。蔥蘢翠綠的樹影漫山環繞,清澈的溪流潤澤肥沃的田畝。


    誠願諸位前路皆順遂通暢,萬事勝意永遠安然平和。


    ——南離夫子(2024 年 7 月 3 日淩晨 1 點 01 分創作)


    以下是對《憶汶川》這首詩的深度賞析:


    主題與情感:


    這首詩以深情的筆觸迴憶了汶川地震這一沉重的曆史事件,主題明確且深刻。詩中既描繪了地震帶來的巨大破壞和災難場景,又展現了在災難麵前人們的勇敢、堅強、互助和團結,充滿了對逝者的哀悼、對受災者的同情,以及對救援者和所有頑強抗爭者的讚美與敬意。同時,還表達了對災區重建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與祝福,情感真摯,層次豐富,從悲痛到希望,給人以強烈的情感衝擊和心靈震撼。


    意象與畫麵:


    詩中運用了大量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如“山崩地裂”“屋倒樓傾”“飛沙走石”“殘枝敗葉”“斷壁頹垣”等,生動地展現了地震的慘烈和破壞性,讓讀者仿佛親眼目睹了那一片廢墟和混亂。而“蔥蘢翠影”“清澈溪流”等意象則象征著新生和希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從災難到重建的轉變。


    人物塑造:


    通過對平民、官兵、白衣天使等不同群體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勇敢無畏、舍己為人的形象。平民舍己援手、自救誌堅,相互扶持;官兵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白衣天使穿梭忙碌,不辭辛勞。這些形象展現了人性的光輝,體現了在災難麵前人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結構與節奏:


    整首詩結構較為嚴謹,先描繪災難場景,再展現人們的抗爭與互助,最後展望未來,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在節奏上,語言簡潔有力,如“山崩地裂乾坤顫,屋倒樓傾日月黯”等句子,短促而有力,增強了災難的衝擊力;而在表達希望和祝福時,節奏相對舒緩,如“願君前路皆順遂,萬事如意永安然”,給人以溫暖和安慰。


    文化與價值:


    這首詩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憶,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麵對災難時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彰顯了生命的尊嚴和力量,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總的來說,《憶汶川》是一首情感真摯、內涵豐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詩作,它讓人們銘記曆史,珍惜當下,同時也激勵著人們在麵對困難時勇往直前,共創美好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90後的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離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離夫子並收藏90後的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