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把握企業發展方向、總管全局的總經理,你知道企業的財務目標是什麽嗎?

    財務目標取決於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發展規劃。鄭百文的案例告訴我們,產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銷售隻是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銷售價格製定應建立在必要利潤的前提下。在市場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生存、發展和獲利。其中,生存是基礎,是發展和獲利的前提。而企業要實現生存、發展和獲利,就必須保持足夠強的償債能力,保持各種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經營收入的增長。

    長期以來,圍繞著企業財務目標這一命題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主要觀點有“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

    1崩潤最大化

    在微觀經濟中,利潤最大化通常被列為企業財務的目標。利潤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的目標。

    優點:

    強調了資本的有效利用。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使其投入的資本獲得盡可能大的增值。

    缺點:

    沒有考慮利潤的實現時間,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沒有考慮企業獲取利潤所承擔的風險,從而會導致企業經營者不顧風險大小,追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忽略企業的長期戰略發展。

    2憊啥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將財務目標的主體定位於企業權益資本的投資者——股東,所謂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更多的財富。因為企業主要是由股東出資形成的,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擴大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理所當然地,企業的發展應該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

    對上市公司而言,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場價格兩方麵決定。在股票數量一定的前提下,當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則股東財富也將達到最大,所以股東財富又可以表現為股票價格最大化。

    優點:

    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目前的利潤會影響股票價格,預期未來的利潤對企業股票價格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缺點:

    在單一投資主體的股權結構下,不存在股東間的利益衝突;但現代企業的特征表現為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占股權投資比例最高的股東擁有企業經營和財務控製權。這樣,以股東為主體,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就可能演變為“控股股東財富最大化”。由於控股股東的利益與中小股東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難以避免控股股東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犧牲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的現象並不鮮見。

    2001年,郎鹹平對亞洲上市公司家族控股企業的研究發現,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串謀在一起剝削小股東,亞洲家族企業仍存在著掠奪小股東的本質,傳統的公司治理措施無法保護小股東。其原因在於亞洲企業治理結構可概括為關鍵人模式,關鍵人通常為公司的最高級管理人員或(和)控股股東代表,具有幾乎無所不管的控製權,且常常集控製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於一身,並有較大的任意權力。

    3逼笠導壑底佘蠡

    企業價值一般是指企業的市場價值,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其市場價值較容易確定,即公司發行的股份數與股票市價的乘積。但對於非上市公司而言,其價值的確定並不容易,企業價值是企業總資產的價值,企業資產不僅包括權益資本的投入,還包括債務資本及其他資本投入;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就是追求企業對來源於各種資本形成的資產達到最有效的配置和最合理的運用。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企業價值的實質是屬於股東的財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終結果也就是能使股東財富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核心在於企業價值的度量。企業價值包括股東權益和負債兩個部分的價值,其中負債的價值很容易確定,股東權益價值的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就是股票價格。

    美國學者曾經通過嚴密的推理,具體證明了這些“最大化”實質上都意味著企業股東財富的最大化。

    【探究&思考】

    現代企業製度對企業財務目標有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兩權分離條件下所有者財務目標與經營者財務目標一致嗎?在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財務目標實現路徑一致嗎?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現代企業製度的誕生,兩權分離成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即所有者不參與企業經營,委托經營者代理執行運營管理職能。所有者和經營者由於對企業的權益不同,二者的利益目標並不一致,且二者分別處於企業外部和內部,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經營者有可能背叛股東的利益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比如經營者可能選擇的“偷懶”、“增加閑暇時間”、“職位消費”、“追求豪華享受”、“提高榮譽和社會地位”、“濫用資產”、“討好員工”、“過度投資”、“構建個人帝國”等逆向選擇行為。

    “逆向選擇”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匯。“逆向選擇”指經營者為了私利而做出背離為股東創造價值的目標的行為。隻要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目標不一致,經營者做出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就難以避免。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降低二者之間的利益衝突。

    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是沿著一定的生命周期向前發展的,任何企業從最初的醞釀進入市場到最終退出市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裏,企業的財務理念應跟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特點、投融資戰略而有所不同,以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

    第一,初創期。

    在企業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而來自銷售收入的現金卻非常有限。產品能否為客戶所接受,市場能夠擴大到何種規模,公司能否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經營風險會很高。為了把總風險控製在一定的水平上,企業應盡可能地降低財務風險。企業價值最大化表現為降低企業風險,使企業得以生存。

    第二,成長期。

    成長期的企業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是:企業銷售規模快速增長,並能產生更充裕的現金流。為了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既需要在市場拓展方麵投入資金,以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同時還需要及時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生產規模的擴大也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一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雖然有所下降,但依然較高,因此企業必須采用低風險的融資渠道(如權益資金),將財務風險控製在低水平。

    第三,成熟期。

    企業進入成熟期,產品產量穩定、銷售數量可觀而穩定,並且利潤空間合理。企業經營風險較低,其戰略重點便會轉移到保持現在的市場份額和提高效率,維持已經達到的銷售利潤率水平上。企業可以通過負債融資發揮財務杠杆的作用,借以擴大企業規模,從而實現追求利潤最大化以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提高的財務風險可以用降低的經營風險抵消,但保持財務風險在可控製的範圍內是這一階段的前提條件。

    第四,衰退期。

    企業成熟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除非它能創造巨大的市場,並能無限製地持續下去),因為市場的多變及新產品的出現等使之對舊產品的需求逐漸降低。百年老店已非常不易,千年老店更是聞所未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企業的衰退是必然的!衰退期的企業應使傳統產品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都保持在適當水平,並通過新產品研製和開發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總經理財務一本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亞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亞莉並收藏總經理財務一本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