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七竅開,混沌死(求訂閱)
看著地圖,趙政沉默了。
修建這樣的大渠花費十年之久,卻隻能用一百多年,就要重新開鑿,或是修建輔助渠道,可這樣縫縫補補,最多堅持千年時間。
趙政笑了:“值得!”
必須要修建,修建之後不僅可增加灌溉麵積,增加關中北部糧食產量。
在農業的角度上,這是值得的。
從另一個好處,可牽製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秦國花費大量的人力,修建鄭國渠,這樣軍力上必然又所不足,出征六國的力度會下降很多……這樣也可牽製呂不韋。
修建鄭國渠,就是為了牽製呂不韋。
沒有鄭國渠,秦國能滅六國嗎?
也可以滅六國。
按照呂不韋的戰略部署,打仗節奏,最多十年就可滅掉韓魏趙三個國家,威震天下,建立赫赫威名,到了那個時刻,呂不韋攜帶滅國之功歸來,威望之高將超越他這個秦王。
那時,一些儒生上前,要他禪讓給呂不韋。
他禪讓還是不禪讓!
那時,呂不韋的門客直接來一個黃袍加身,那時該如何?
當某人代表一群人利益的時刻,很多時刻身不由己,自己已經無法決定某些事情了。
呂不韋可能忠心耿耿,可能隻是想要當周公旦,可當一大群人逼著他當秦王的時刻,他能決絕嗎?
還真的不能!
趙政相信,當初王莽謙遜有禮,對待君王和善,對待臣子和善等等,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他的本心就是這樣。隻是當著一群人逼著他要當皇帝,他也隻能接受。
故而,要壓製呂不韋的戰略節奏。
至少,在他冠禮之前,呂不韋不能有滅國之功。
所謂的滅國之功,也隻能是在秦王政的領導下,最後完成;而不是在仲父呂不韋的領導下,開始完成。
這個節奏不能亂!
本來趙政還在發愁,想著如何壓製呂不韋,壓製他攻擊六國的節奏,可現在鄭國入秦國,提出修建鄭國渠的計劃,一切變得合情合理了!
修建十年,時間長一點正好,十年後,他正好冠禮,執掌大權。
花費秦國人力物力財力巨大,最好不過了,
這樣秦國無力東出,滅國之功也不會落在呂不韋身上,可壓製其威望。
鄭國的出現,尤其是鄭國渠的修建,可謂是神助攻。
完美的幫助他,壓製了呂不韋。
趙政又可安心的發育,安心的當秦王。
而且,修建鄭國渠利國利民,這與呂不韋的政策恰好符合。
呂不韋找不到拒絕的借口,甚至樂意為之。
想著呂不韋,直接將鄭國推薦給他,用來修建水渠,增加秦國糧食產量,這是呂不韋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可他看著到國渠,想到的,不是鄭國渠能給大秦帶來多少好處,可灌溉多少畝耕地,而是鄭國渠可拖延秦國東出,可壓製呂不韋的強勢。
趙政就是有心慚愧。
他的心是黑的。
……
“恭喜君子,爵位為公乘,大王賞賜五萬錢,黃金五十兩,布匹三百……”
次日,秦王的賞賜來了。
鄭國聽著賞賜,神情在變化,微微有些激動。
在秦國,打仗可獲得爵位,還有告奸,政績等也可獲得爵位。
秦國軍功製度當中,公士、上造、簪嫋、不更,這是屬於士爵位;
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這是屬於大夫爵位。
公乘,為第八級,可謂是位高權重。
當年的時刻,王陵代替白起出征邯鄲城,爵位也僅僅是第九級,五大夫;王齕率領大軍,與廉頗在長平對峙,爵位也僅僅是第十級,左庶長。
而他隻是剛剛入秦,沒有立下一絲功勞,隻是向秦王說了修建河渠,就是成為第八級公乘,這樣的賞賜有些沉重。
想著韓王對他的囑托,又是心思平靜下來。
“隻是秦王不好糊弄!”
鄭國思索著,神情在閃動。
作為間諜,尤其是河工上的間諜,他明白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可以做。
河渠貫通的時刻,必然會引水而下,不會出現河流通了,卻是無法引用而來。
具體的工程建設上,問題不大。
可在具體的營造上,卻是多有貓膩。
在河流的修建上,若是采取分段施工,各自修建一段距離,然後串聯起來,速度會快很多。隻需要五年時間,就可以完成河渠的挖掘。隻是他故意不提這一節,就是為了增加施工的時間。
不斷拖時間,五年可以完成,可就是要拖到十年後。
在某些地段上,故意擴大規模,加大土方的開采,加大山嶺的開鑿等等,為的就是增加工程的規模。
在修建這條河渠上,他秉承的原則是,不求最好,最適合,隻求大規模,大數量,長時間,就是為拖垮秦國。
可事實上,也不會拖垮秦國。
因為修渠重要,農業生產更為重要。
秦國不可能讓民眾荒廢耕地,一年時間花費在修建河渠上,而是在農忙之後,在清閑的季節進行水渠的修建。
每年做多有兩個月的施工時間,再長一點,就會影響民眾的農業生產。
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秦國的國力損耗不大,民眾不會因為修建河渠會變得疲憊,弄得怨聲載道,隻是將原來打六國的精力,放在修建河渠上,六國的民眾得到喘息,六國又可安穩幾年了。
“韓王對我不錯,我為韓國續命十年,也足夠了。至於其他的事情,我還是多為自己謀取富貴吧!”
鄭國思索著。
至於事情暴露後,秦王會不會殺他,他一點也不擔心。
秦國水工奇缺,對於修建河渠的人才更是稀少至極。
如果小型的河渠還能把控住,即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補救。可這樣三百裏長的溝渠,涉及的地形複雜,涉及的人力眾多,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的。
李冰父子,能修建都江堰,算是水利上的人才。
可讓他們修建關中這條溝渠,絕對抓瞎,找不到方法。
強行為之,絕對會出現問題
沒有他這樣的水工人才,秦國還真的無法繼續修建鄭國渠。
在修建河渠上,他是無可替代的。
這也注定了,他很是安全。
“呂不韋不懂水工,不懂溝渠挖掘,倒是糊弄。可這位秦王政,傳聞是墨家門徒,現在看來果然道行不淺,很快看到這條河渠的不足之處……泥沙淤積!”鄭國思索著:“涇水的泥沙進入溝渠當中,固然會有淤泥肥沃耕地,可淤積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二十年內看不出什麽。可在三十年後,泥沙淤積問題會顯現出來。五十年後,淤積問題會加大,影響水利灌溉。”
“可在百年後,必然因為溝渠淤積,要重新規劃河道,重新進行挖掘,開鑿新的飲水源;或是修建一些輔助渠道。”
“最多利用千年,縫縫補補也是無用,很多耕地會被荒廢……環境遭遇破壞,關中再也不是天府之地,而是殘破之地!”
作為水工,鄭國很明顯發現這條河渠的不足之處,發現了對關中百年後,千年後的影響。
隻是想著想著,鄭國就是平靜下來。
三十年後,河渠暴露問題,那也是三十年後了。
他已經四十二歲,未必能活到三十年後了,想的那麽遠也是沒有用。
就在這時,鄭國忽然感覺有人在靠近,立刻上前道:“拜見丞相,若不是丞相舉薦,我也未必能被大王重用!”
呂不韋說道:“這是你有才能。隻要有才能,在我大秦皆是可得到重用。公乘隻是起點,你要勉勵。”
鄭國說道:“卑下,知之!”
呂不韋問道:“剛才,我發現你在唉聲歎息,伱得到爵位,應該是高興,可為何歎息?”
鄭國說道:“曾聽人言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丞相以為當如何解之?”
呂不韋沉默著。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倏和忽經常在混沌的住地相遇,混沌款待他們特別周到豐盛。倏和忽很感激,商量如何報答混沌。
他倆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飯和唿吸。唯獨混沌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開。”
他們就每天鑿一竅,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這是莊子的故事,都比較誇張離奇,卻富有深刻的哲理。
混沌為什麽會死?
因為沒事瞎折騰,任意妄為而死。
呂不韋精通道家之學,自然理解這個故事的意思,開口道:“七竅,指的是眼、耳、鼻、舌,人類依靠七竅感知萬物。可混沌七竅打開的那天,為什麽卻死了?因為人類需要七竅感知萬物,可混沌不需要七竅感知萬物。”
“強行給混沌開七竅,就好似讓魚兒長出腿,人類多長兩個眼睛一般,看似為你好,實際上禍患無窮。很多時刻,君王給民眾頒布法令,本質上為民眾好,可實際當中民眾卻受法令之苦。”
鄭國歎息道:“我進入秦國,為大秦修建河渠,有何嚐不是為大秦這個混沌開七竅。混沌開七竅而亡,大秦也可能因這條河渠而亡。”
呂不韋說道:“河渠的工程量巨大,可我秦國控製著徭役規模,控製民眾數量,還是問題不大的,不會拖垮秦國的!”
鄭國歎息道:“我修建這條河渠,連接涇水與洛水,主要是可灌溉耕地,可增加關中北方的糧食畝產,這是其中的好處。可君上,可想到其中的一些弊端?”
呂不韋說道:“弊端是什麽?”
鄭國說道:“萬物皆是要順其自然,若是強行為混沌了開七竅,隻會留下禍患。修建河渠的好處說了很多,現在說一下壞處。大王說的對,涇水的河流當中多泥沙,修建水渠後,泥沙會進入其中,時間長了會淤塞溝渠,最多三十年後就會出現問題,就要進行修補,這是第一弊。”
呂不韋說道:“第二弊端,是什麽?”
鄭國說道:“涇水當中多泥沙,直接將河水分流到水渠當中,會導致涇水當中河流水位在下降,導致泥沙在沉積,會讓涇水變得更加渾濁,影響涇水。可能會破壞涇水附近的農業。這是第二弊。”
“第三弊,就是損害關中的整體環境。關中之地,以渭水為界,南方降水多,河流密集,多農耕為主;北方多幹旱,降水少,河流水位低,多以放牧牛羊為主。此為自然之法。可如今卻是修建河渠,強行將北方幹旱之地,放牧之地變為農耕之地,會破壞關中環境。”
“最多不到二百年,關中會變得貧瘠,不再是天府之國,秦國隻能遷都洛陽。”
“我為秦國開溝渠,好似為混沌鑿開七竅,君子當謹慎思之。”
說著,躬身拜上。
很多事情,上位者聽不聽是一迴事,可下屬必須要說,這是君子的本質。
修建鄭國渠有好處,好處是眼前的,可增加糧食產量,可讓秦國國力強大。
可危害和不足,卻是在未來的
第一個弊端,秦王政看到了。
第二個弊端,秦王政沒有看到,可他還是說了。
最大的危害,這是第三個弊端。
短期會讓秦國變得富裕,可長期而言,會破壞關中的生態平衡,在未來二百年,關中各種水旱災害會增加。
呂不韋說道:“我當思之一二,你可呈交給大王……”
……
不久之後,趙政收到竹簡。
竹簡是鄭國寫的。
前麵的篇章,寫著修建鄭國渠的好處,帶來的益處。
可後麵,卻是寫著鄭國渠的危害,
趙政翻閱著這篇文章,神情歎息。
奏折當中,鄭國說的修建鄭國渠,會破壞關中的生態平衡,水旱災害加重,二百年必然遷都洛陽。
鄭國說對了。
西漢定都長安,可東漢卻是定都洛陽。
難道,劉秀看不到關中的優勢嗎?
不是!
而是那個時代,關中已經生態失衡了,自然災害嚴重,不適合定都。
看著地圖,趙政沉默了。
修建這樣的大渠花費十年之久,卻隻能用一百多年,就要重新開鑿,或是修建輔助渠道,可這樣縫縫補補,最多堅持千年時間。
趙政笑了:“值得!”
必須要修建,修建之後不僅可增加灌溉麵積,增加關中北部糧食產量。
在農業的角度上,這是值得的。
從另一個好處,可牽製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秦國花費大量的人力,修建鄭國渠,這樣軍力上必然又所不足,出征六國的力度會下降很多……這樣也可牽製呂不韋。
修建鄭國渠,就是為了牽製呂不韋。
沒有鄭國渠,秦國能滅六國嗎?
也可以滅六國。
按照呂不韋的戰略部署,打仗節奏,最多十年就可滅掉韓魏趙三個國家,威震天下,建立赫赫威名,到了那個時刻,呂不韋攜帶滅國之功歸來,威望之高將超越他這個秦王。
那時,一些儒生上前,要他禪讓給呂不韋。
他禪讓還是不禪讓!
那時,呂不韋的門客直接來一個黃袍加身,那時該如何?
當某人代表一群人利益的時刻,很多時刻身不由己,自己已經無法決定某些事情了。
呂不韋可能忠心耿耿,可能隻是想要當周公旦,可當一大群人逼著他當秦王的時刻,他能決絕嗎?
還真的不能!
趙政相信,當初王莽謙遜有禮,對待君王和善,對待臣子和善等等,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他的本心就是這樣。隻是當著一群人逼著他要當皇帝,他也隻能接受。
故而,要壓製呂不韋的戰略節奏。
至少,在他冠禮之前,呂不韋不能有滅國之功。
所謂的滅國之功,也隻能是在秦王政的領導下,最後完成;而不是在仲父呂不韋的領導下,開始完成。
這個節奏不能亂!
本來趙政還在發愁,想著如何壓製呂不韋,壓製他攻擊六國的節奏,可現在鄭國入秦國,提出修建鄭國渠的計劃,一切變得合情合理了!
修建十年,時間長一點正好,十年後,他正好冠禮,執掌大權。
花費秦國人力物力財力巨大,最好不過了,
這樣秦國無力東出,滅國之功也不會落在呂不韋身上,可壓製其威望。
鄭國的出現,尤其是鄭國渠的修建,可謂是神助攻。
完美的幫助他,壓製了呂不韋。
趙政又可安心的發育,安心的當秦王。
而且,修建鄭國渠利國利民,這與呂不韋的政策恰好符合。
呂不韋找不到拒絕的借口,甚至樂意為之。
想著呂不韋,直接將鄭國推薦給他,用來修建水渠,增加秦國糧食產量,這是呂不韋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可他看著到國渠,想到的,不是鄭國渠能給大秦帶來多少好處,可灌溉多少畝耕地,而是鄭國渠可拖延秦國東出,可壓製呂不韋的強勢。
趙政就是有心慚愧。
他的心是黑的。
……
“恭喜君子,爵位為公乘,大王賞賜五萬錢,黃金五十兩,布匹三百……”
次日,秦王的賞賜來了。
鄭國聽著賞賜,神情在變化,微微有些激動。
在秦國,打仗可獲得爵位,還有告奸,政績等也可獲得爵位。
秦國軍功製度當中,公士、上造、簪嫋、不更,這是屬於士爵位;
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這是屬於大夫爵位。
公乘,為第八級,可謂是位高權重。
當年的時刻,王陵代替白起出征邯鄲城,爵位也僅僅是第九級,五大夫;王齕率領大軍,與廉頗在長平對峙,爵位也僅僅是第十級,左庶長。
而他隻是剛剛入秦,沒有立下一絲功勞,隻是向秦王說了修建河渠,就是成為第八級公乘,這樣的賞賜有些沉重。
想著韓王對他的囑托,又是心思平靜下來。
“隻是秦王不好糊弄!”
鄭國思索著,神情在閃動。
作為間諜,尤其是河工上的間諜,他明白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可以做。
河渠貫通的時刻,必然會引水而下,不會出現河流通了,卻是無法引用而來。
具體的工程建設上,問題不大。
可在具體的營造上,卻是多有貓膩。
在河流的修建上,若是采取分段施工,各自修建一段距離,然後串聯起來,速度會快很多。隻需要五年時間,就可以完成河渠的挖掘。隻是他故意不提這一節,就是為了增加施工的時間。
不斷拖時間,五年可以完成,可就是要拖到十年後。
在某些地段上,故意擴大規模,加大土方的開采,加大山嶺的開鑿等等,為的就是增加工程的規模。
在修建這條河渠上,他秉承的原則是,不求最好,最適合,隻求大規模,大數量,長時間,就是為拖垮秦國。
可事實上,也不會拖垮秦國。
因為修渠重要,農業生產更為重要。
秦國不可能讓民眾荒廢耕地,一年時間花費在修建河渠上,而是在農忙之後,在清閑的季節進行水渠的修建。
每年做多有兩個月的施工時間,再長一點,就會影響民眾的農業生產。
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秦國的國力損耗不大,民眾不會因為修建河渠會變得疲憊,弄得怨聲載道,隻是將原來打六國的精力,放在修建河渠上,六國的民眾得到喘息,六國又可安穩幾年了。
“韓王對我不錯,我為韓國續命十年,也足夠了。至於其他的事情,我還是多為自己謀取富貴吧!”
鄭國思索著。
至於事情暴露後,秦王會不會殺他,他一點也不擔心。
秦國水工奇缺,對於修建河渠的人才更是稀少至極。
如果小型的河渠還能把控住,即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補救。可這樣三百裏長的溝渠,涉及的地形複雜,涉及的人力眾多,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的。
李冰父子,能修建都江堰,算是水利上的人才。
可讓他們修建關中這條溝渠,絕對抓瞎,找不到方法。
強行為之,絕對會出現問題
沒有他這樣的水工人才,秦國還真的無法繼續修建鄭國渠。
在修建河渠上,他是無可替代的。
這也注定了,他很是安全。
“呂不韋不懂水工,不懂溝渠挖掘,倒是糊弄。可這位秦王政,傳聞是墨家門徒,現在看來果然道行不淺,很快看到這條河渠的不足之處……泥沙淤積!”鄭國思索著:“涇水的泥沙進入溝渠當中,固然會有淤泥肥沃耕地,可淤積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二十年內看不出什麽。可在三十年後,泥沙淤積問題會顯現出來。五十年後,淤積問題會加大,影響水利灌溉。”
“可在百年後,必然因為溝渠淤積,要重新規劃河道,重新進行挖掘,開鑿新的飲水源;或是修建一些輔助渠道。”
“最多利用千年,縫縫補補也是無用,很多耕地會被荒廢……環境遭遇破壞,關中再也不是天府之地,而是殘破之地!”
作為水工,鄭國很明顯發現這條河渠的不足之處,發現了對關中百年後,千年後的影響。
隻是想著想著,鄭國就是平靜下來。
三十年後,河渠暴露問題,那也是三十年後了。
他已經四十二歲,未必能活到三十年後了,想的那麽遠也是沒有用。
就在這時,鄭國忽然感覺有人在靠近,立刻上前道:“拜見丞相,若不是丞相舉薦,我也未必能被大王重用!”
呂不韋說道:“這是你有才能。隻要有才能,在我大秦皆是可得到重用。公乘隻是起點,你要勉勵。”
鄭國說道:“卑下,知之!”
呂不韋問道:“剛才,我發現你在唉聲歎息,伱得到爵位,應該是高興,可為何歎息?”
鄭國說道:“曾聽人言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丞相以為當如何解之?”
呂不韋沉默著。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倏和忽經常在混沌的住地相遇,混沌款待他們特別周到豐盛。倏和忽很感激,商量如何報答混沌。
他倆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飯和唿吸。唯獨混沌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開。”
他們就每天鑿一竅,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這是莊子的故事,都比較誇張離奇,卻富有深刻的哲理。
混沌為什麽會死?
因為沒事瞎折騰,任意妄為而死。
呂不韋精通道家之學,自然理解這個故事的意思,開口道:“七竅,指的是眼、耳、鼻、舌,人類依靠七竅感知萬物。可混沌七竅打開的那天,為什麽卻死了?因為人類需要七竅感知萬物,可混沌不需要七竅感知萬物。”
“強行給混沌開七竅,就好似讓魚兒長出腿,人類多長兩個眼睛一般,看似為你好,實際上禍患無窮。很多時刻,君王給民眾頒布法令,本質上為民眾好,可實際當中民眾卻受法令之苦。”
鄭國歎息道:“我進入秦國,為大秦修建河渠,有何嚐不是為大秦這個混沌開七竅。混沌開七竅而亡,大秦也可能因這條河渠而亡。”
呂不韋說道:“河渠的工程量巨大,可我秦國控製著徭役規模,控製民眾數量,還是問題不大的,不會拖垮秦國的!”
鄭國歎息道:“我修建這條河渠,連接涇水與洛水,主要是可灌溉耕地,可增加關中北方的糧食畝產,這是其中的好處。可君上,可想到其中的一些弊端?”
呂不韋說道:“弊端是什麽?”
鄭國說道:“萬物皆是要順其自然,若是強行為混沌了開七竅,隻會留下禍患。修建河渠的好處說了很多,現在說一下壞處。大王說的對,涇水的河流當中多泥沙,修建水渠後,泥沙會進入其中,時間長了會淤塞溝渠,最多三十年後就會出現問題,就要進行修補,這是第一弊。”
呂不韋說道:“第二弊端,是什麽?”
鄭國說道:“涇水當中多泥沙,直接將河水分流到水渠當中,會導致涇水當中河流水位在下降,導致泥沙在沉積,會讓涇水變得更加渾濁,影響涇水。可能會破壞涇水附近的農業。這是第二弊。”
“第三弊,就是損害關中的整體環境。關中之地,以渭水為界,南方降水多,河流密集,多農耕為主;北方多幹旱,降水少,河流水位低,多以放牧牛羊為主。此為自然之法。可如今卻是修建河渠,強行將北方幹旱之地,放牧之地變為農耕之地,會破壞關中環境。”
“最多不到二百年,關中會變得貧瘠,不再是天府之國,秦國隻能遷都洛陽。”
“我為秦國開溝渠,好似為混沌鑿開七竅,君子當謹慎思之。”
說著,躬身拜上。
很多事情,上位者聽不聽是一迴事,可下屬必須要說,這是君子的本質。
修建鄭國渠有好處,好處是眼前的,可增加糧食產量,可讓秦國國力強大。
可危害和不足,卻是在未來的
第一個弊端,秦王政看到了。
第二個弊端,秦王政沒有看到,可他還是說了。
最大的危害,這是第三個弊端。
短期會讓秦國變得富裕,可長期而言,會破壞關中的生態平衡,在未來二百年,關中各種水旱災害會增加。
呂不韋說道:“我當思之一二,你可呈交給大王……”
……
不久之後,趙政收到竹簡。
竹簡是鄭國寫的。
前麵的篇章,寫著修建鄭國渠的好處,帶來的益處。
可後麵,卻是寫著鄭國渠的危害,
趙政翻閱著這篇文章,神情歎息。
奏折當中,鄭國說的修建鄭國渠,會破壞關中的生態平衡,水旱災害加重,二百年必然遷都洛陽。
鄭國說對了。
西漢定都長安,可東漢卻是定都洛陽。
難道,劉秀看不到關中的優勢嗎?
不是!
而是那個時代,關中已經生態失衡了,自然災害嚴重,不適合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