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修史(求首訂)
秦異人歎息道:“鄢郢之戰結束後,秦國向東方擴張變得分外艱難。先王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算是成功嗎?實際上,則不然。六國君王皆是不傻,時刻會彼此救援。在邯鄲城下,秦軍慘敗而歸,大踏步後退,不僅丟了上黨,就連河東也是丟了。”
“邯鄲之戰,秦人折損三十萬;長平之戰固然取勝,可也折損二十萬之多。趙國固然被削弱了,秦國也是被削弱,可謂是兩敗俱傷。”
“在邯鄲之後,局勢總體對秦國不利!如何能破開六國攔截,繼續東進,你祖父頗為發愁,我也是頗為發愁。你這小孩子,什麽事情不懂,還說什麽二十年內秦必滅六國,王天下,何其可笑?”
趙政笑道:“父親,何必悲觀!我們在這裏劃圖分疆。”
秦異人笑道:“好,正好看一下,你這小子如何說?”
趙政說著,取出一張六國的地圖,直接撲在地圖上,開始說了起來。
“父親,天下七國當中,燕國與我秦國交情好,可拉攏;齊國國力強盛,可惜算計精明,也可拉攏。韓國太過弱小,也可拉攏。魏國弱小,不堪一擊,也可拉攏。”
“秦國真正的敵人隻有兩個,一個是楚國,大而桀驁不馴,一個是趙國,兵力強盛。想要東出,必然要打破趙國與楚國的聯盟。打破兩國聯盟,也頗為簡單,秦國攻打趙國,楚國會救援趙國。可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刻,趙國會救援楚國嗎?不會!”
“對趙國真打為主,楚國假打為主,連續打上幾次,楚國就會放棄救援趙國,不再去當冤大頭。分化趙楚聯盟,這是第一步。”
“這時,重點打擊趙國為主,年年討伐,讓趙國疲憊,等無力抵擋的時刻;可率先滅韓國,免得韓國背擊秦國;同時包圍魏國大梁。這一戰,疲趙、滅韓、圍魏,防楚等同時進行,這也是最難的,這是第二步。”
“等到韓國被滅亡,趙國邯鄲被破,魏國被破的時刻,可修養三年。然後南防禦楚國,東線防禦齊國,北上滅趙國殘部,滅燕國。這是第三步”
“滅掉趙國殘部,燕國大部的時刻,可東線防禦齊國,南下攻擊楚國,這是第四步。”
“等到楚國滅亡的時刻,可三路大軍威逼齊國,許以重利,齊國將不戰而投降,這是第五步。”
對著地圖,趙政開始盡情的開炮,說著天下的格局。
秦異人聽著,頓時眼睛明亮起來。
秦異人說道:“可惜了,當年邯鄲之戰的時刻,若不是楚王救援趙國,趙國早就滅亡了!”
趙政說道:“隻需十年修養生息,積蓄國力。十年開戰,三年一伐,連續三伐,就可滅六國,亡天下。隻是父親,平定天下後,如何治理天下?靠著幹戈打天下,父親莫非非要靠著幹戈,治理天下?”
秦異人說道:“政,伱可有什麽想法?是用儒家之法,還是法家之法,還是齊國之法?”
趙政歎息道:“父親,孩兒也不知道。隻是孩兒知道,大秦該做一件事情了!”
秦異人好奇道:“什麽?”
趙政說道:“修史!”
秦異人說道:“修史?”
表情有愕然之色,似乎不知所以然。
趙政摸著額頭,微微無語。
秦人打仗還可以,砍人還可以,可動腦筋思考問題,卻是大大的不行。
趙政隻能道:“秦國奪取天下,靠的是兵戈,還要建立道統,為什麽能奪取天下,為什麽能亡六國社稷。比如,商湯滅夏桀,理由是夏桀殘暴,不論是夏桀是真的殘暴,還是假的殘暴,他必須是殘暴的。”
“還有武王伐紂,滅掉殷商,理由是酗酒淫佚,聽信婦人,遺棄親舊,任用邪佞,荒廢祭祀,相信天命。不論紂王是不是昏庸,可紂王必須是昏庸無能!”
“同樣,大秦滅六國,也要尋找好理由,總不能說秦國強大,我拳頭大,我就滅了你。”
秦異人點頭著,感覺半懂不懂,可還是問道:“政呀,你覺得當如何?”
趙政說道:“正所謂,蓋棺定論,人死了的時刻,會修建棺材把他埋下去,在墳墓前豎立墓碑,墓碑上寫著墓誌銘。一個國家滅亡之後,亡國滅社稷,隻是把某個國家埋下去,還要設立墓誌銘,也就是修史,總結其興亡得失,證明大秦得天命,大秦該興盛,大秦滅六國是順應天命!大秦不僅要幹戈服人,更要在天命上服人。”
“在我的打算當中,當聚百家之人於鹹陽,編寫一部史書,名為史記。這部史書上啟三皇五帝,下到當今祖父的時代,史書的體例當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題材。”
“本紀,全書之綱,記載著曆代的帝王,可分為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還有先王稷的本紀,祖父的本紀。”
“表,講述世係,人物,曆史事件年代記載。”
“書,曆代的製度發展,禮樂製度,天文律法,社會經濟,山河地理等等。”
“世家,講述王侯封國的事跡,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物記載。當為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晉世家,楚世家。還有孔子世家、墨翟世家、楊朱世家、商君世家、魏冉世家、範雎世家、呂不韋世家、荀卿世家等等。”
“列傳,記載一些名人。比如,伯夷叔齊列傳,管晏列傳。”
秦異人聽著,卻是微微皺眉。
似乎聽懂了,似乎還是不懂。
秦異人說道:“修史,有什麽意義?你這樣意義何在?”
趙政說道:“證明天命在秦!難道還能靠著幹戈,殺光六國之人,既然不能,那就用史記闡述天命,闡述我大秦為何能得到天下。修史,不是短短一年完成,而是要在至少二十年,乃至是三十年。”
“修史不是目的,而是借助修史統一人心。”
“修史,即為那些滅亡的國家,書寫墓誌銘。”
趙政講述著,講述著修史的價值,講述著天下格局。
秦異人聽著,點頭著。
似乎很是明白了。
可趙政卻是明白,老爹隻是半懂不懂而已。
沒辦法,秦人多數是鐵憨憨,至於坑蒙拐騙之類的,還真的不會,有些東西還真的玩不轉,思考不利索。這也可以理解為,秦國曆代的丞相都是東方六國之人,而不是老秦人,有些東西還真的理解不了。
秦異人理解不了,還是打算堅定的支持著兒子。
兒子,是沒有錯誤的。
若是有錯誤,錯誤的就是世界。
第二天,秦異人率先與父親說了,秦王聽著也是微微皺眉,有些不解。
召喚著呂不韋。
呂不韋到了大殿上,說道:“拜見大王,拜見太子!”
秦王說道:“內吏,我打算派遣賢人修史,此書將超越左傳、國語、春秋等,名為《史記》,將分為五部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明王朝之興衰滅亡!”
呂不韋聽著,歡喜道:“大王,此為大功!不知何等賢者,提出這等主張!”
秦異人歡喜道:“此為我兒,趙政所言!”
呂不韋說道:“英明,莫過於公子。大王,當匯聚群賢,收集諸多史料,編訂史記!”
秦王點頭道:“善!”
秦異人說道:“當選何人,編著史記?”
呂不韋說道:“史記,當為德高望重之輩,臣威望不足,秦國也無此賢者,可招募天下英才,以編寫此史書。選司馬澤收集史料,暫為太史,編輯此書!”
秦異人好奇道:“司馬澤是誰?”
呂不韋介紹道:“從前顓頊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後裔。當周宣王時,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統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後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後,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司馬錯每蜀,有功於國。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迴來後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於杜郵,埋葬在華池。司馬靳之子司馬澤,為書庫掌管書籍,編修前人書籍!”
秦王點頭道:“就選擇司馬澤了!”
傳令著官員,詔書頒布下去,命司馬澤暫代太史之責,負責修史。
又是讓其從學宮當中,挑選學子以為輔助。
然後,這個事情就是告一段落了。
秦王很忙碌,忙著其他的事情,至於修史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隻是稍微關注一下,就是放在其他的事情上了;秦異人為太子,也在忙碌著其他的的事情,至於修史隻是小事情而已。
冬天的時刻,秦國變得分外安靜。
庶民黔首,在家中修養著,在貓冬著。
隻有一些鐵廠,還在繼續加工著,繼續鍛造著。
轉爐技術還未成功,耐火磚的燒製還欠缺什麽,隻能靠著墨爐煉鋼,鋼水在流淌著,開始鍛造為矛、戈、戟、鈹、劍、鉞等等武器。少量的鋼鐵,直接鍛造為板甲,連接在一起。
技術的限製下,數量很是有限。
可率先裝備在宮衛軍身上,開始進行換裝,提升著宮城保衛能力。
感歎著轉爐不成,秦王隻能繼續鼓勵某些人了。
……
時間在流逝,眨眼之間春天到了。
三月的時刻,又是到了春耕的季節。
在開春的時刻,秦王率領著群臣,到了西郊,祭祀著白帝。
秦從被立為諸侯後,從秦襄公開始,就開始祭祀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話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金”,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的長子少昊,秦襄公與後來的秦文王都用馬駒、黃牛、羝羊這樣的三牲大禮來祭祀白帝。
足足祭祀五百年。
秦王柱也是祭祀著白帝,祭祀白帝
各地的秦吏開始忙碌起來,紛紛督促在庶民和黔首在忙碌著,在田地當中耕作著。
庶民們推著曲轅犁,前方的牛在拉著犁,在進行著深耕;後麵有婦人在跟進著,在播撒著粟米種子,或是小麥種子,或是木栗種子,忙的熱火朝天。
秦王行走在各地,督促著官吏,檢查著管理。
馬車上同行的,還有趙政。
秦王柱說道:“政兒,可讀了商君書?”
趙政點頭道:“讀了!”
秦王說道:“商君言,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弱民的精髓,就是不能讓民眾變得強大。為了防止民眾變得強大,要讓百姓們相互告奸,彼此的內鬥。不能讓民眾團結起來,若是民眾太團結,就會有國人暴動,驅除周幽王。還要實行分戶製度,家裏麵有兩個男丁必須要分戶口,若是不分戶口,要增加其兩倍的賦稅。”
“還要學會愚民,不能讓民眾讀詩書,不能有太廣播的見識,若是見識太廣播,就會變得狡詐,就無法安心的耕戰。民眾隻需要讀律法類書籍,學習農耕書籍,醫療書籍等就足夠了,然後安心種田,安心打仗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必去想,也不必去思考。”
“要定期的讓百姓們服徭役,百姓變得疲憊,自然不會反抗朝廷。若是百姓太過閑暇,反而會作亂!”
“商君言,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庶民與牛馬牲口有什麽區別嗎?沒有什麽區別,隻是一個會說話,也不會說話而已。訓練馬的時刻,給予馬想吃草料,然後鞭打它,馬兒會仇恨主人;可先是打馬兒一頓,然後給它草料吃,馬兒會感激主人!”
“高高在上的貴族,即便給予他爵位,他也不會感激。反而深處在底層,受到侮辱,活得卑微的人,反而對向上爬極為感情,為了獲得爵位,不惜死亡。辱民,不是君王侮辱民眾,而是等到奸吏貪官侮辱民眾,將民眾打落懸崖,民眾過得卑微的時刻,君王嚴懲惡吏貪官,給予百姓們尊嚴。百姓們會分外的感激君王,為君王效命。”
“還要鼓勵民眾告奸,讓奸官恐懼,從而更加依賴君王。君王也可依靠告奸,讓臣子們恐懼,戰戰兢兢,不敢胡亂作亂。”
“百姓們僅僅可溫飽,家無餘糧,百姓們吃得太飽,這會造成社會混亂;同樣百姓們太過饑餓,也會叛亂!”
“商君認為,任用善人治天下,則天下必亂,任用惡人治理善人,社會才會穩定。因為善人治國,他首先想要做的是,討好百姓第一位,討好豪強第二位,為朋親人謀取好處第三位,至於為國家收取賦稅在第四位。”
“反而某些看似壞人,他們上任後,第一任務就是完成君王的任務,收取賦稅,至於要討好百姓,討好豪強,為親人朋友謀取利益等,隻是靠後麵。”
秦異人歎息道:“鄢郢之戰結束後,秦國向東方擴張變得分外艱難。先王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算是成功嗎?實際上,則不然。六國君王皆是不傻,時刻會彼此救援。在邯鄲城下,秦軍慘敗而歸,大踏步後退,不僅丟了上黨,就連河東也是丟了。”
“邯鄲之戰,秦人折損三十萬;長平之戰固然取勝,可也折損二十萬之多。趙國固然被削弱了,秦國也是被削弱,可謂是兩敗俱傷。”
“在邯鄲之後,局勢總體對秦國不利!如何能破開六國攔截,繼續東進,你祖父頗為發愁,我也是頗為發愁。你這小孩子,什麽事情不懂,還說什麽二十年內秦必滅六國,王天下,何其可笑?”
趙政笑道:“父親,何必悲觀!我們在這裏劃圖分疆。”
秦異人笑道:“好,正好看一下,你這小子如何說?”
趙政說著,取出一張六國的地圖,直接撲在地圖上,開始說了起來。
“父親,天下七國當中,燕國與我秦國交情好,可拉攏;齊國國力強盛,可惜算計精明,也可拉攏。韓國太過弱小,也可拉攏。魏國弱小,不堪一擊,也可拉攏。”
“秦國真正的敵人隻有兩個,一個是楚國,大而桀驁不馴,一個是趙國,兵力強盛。想要東出,必然要打破趙國與楚國的聯盟。打破兩國聯盟,也頗為簡單,秦國攻打趙國,楚國會救援趙國。可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刻,趙國會救援楚國嗎?不會!”
“對趙國真打為主,楚國假打為主,連續打上幾次,楚國就會放棄救援趙國,不再去當冤大頭。分化趙楚聯盟,這是第一步。”
“這時,重點打擊趙國為主,年年討伐,讓趙國疲憊,等無力抵擋的時刻;可率先滅韓國,免得韓國背擊秦國;同時包圍魏國大梁。這一戰,疲趙、滅韓、圍魏,防楚等同時進行,這也是最難的,這是第二步。”
“等到韓國被滅亡,趙國邯鄲被破,魏國被破的時刻,可修養三年。然後南防禦楚國,東線防禦齊國,北上滅趙國殘部,滅燕國。這是第三步”
“滅掉趙國殘部,燕國大部的時刻,可東線防禦齊國,南下攻擊楚國,這是第四步。”
“等到楚國滅亡的時刻,可三路大軍威逼齊國,許以重利,齊國將不戰而投降,這是第五步。”
對著地圖,趙政開始盡情的開炮,說著天下的格局。
秦異人聽著,頓時眼睛明亮起來。
秦異人說道:“可惜了,當年邯鄲之戰的時刻,若不是楚王救援趙國,趙國早就滅亡了!”
趙政說道:“隻需十年修養生息,積蓄國力。十年開戰,三年一伐,連續三伐,就可滅六國,亡天下。隻是父親,平定天下後,如何治理天下?靠著幹戈打天下,父親莫非非要靠著幹戈,治理天下?”
秦異人說道:“政,伱可有什麽想法?是用儒家之法,還是法家之法,還是齊國之法?”
趙政歎息道:“父親,孩兒也不知道。隻是孩兒知道,大秦該做一件事情了!”
秦異人好奇道:“什麽?”
趙政說道:“修史!”
秦異人說道:“修史?”
表情有愕然之色,似乎不知所以然。
趙政摸著額頭,微微無語。
秦人打仗還可以,砍人還可以,可動腦筋思考問題,卻是大大的不行。
趙政隻能道:“秦國奪取天下,靠的是兵戈,還要建立道統,為什麽能奪取天下,為什麽能亡六國社稷。比如,商湯滅夏桀,理由是夏桀殘暴,不論是夏桀是真的殘暴,還是假的殘暴,他必須是殘暴的。”
“還有武王伐紂,滅掉殷商,理由是酗酒淫佚,聽信婦人,遺棄親舊,任用邪佞,荒廢祭祀,相信天命。不論紂王是不是昏庸,可紂王必須是昏庸無能!”
“同樣,大秦滅六國,也要尋找好理由,總不能說秦國強大,我拳頭大,我就滅了你。”
秦異人點頭著,感覺半懂不懂,可還是問道:“政呀,你覺得當如何?”
趙政說道:“正所謂,蓋棺定論,人死了的時刻,會修建棺材把他埋下去,在墳墓前豎立墓碑,墓碑上寫著墓誌銘。一個國家滅亡之後,亡國滅社稷,隻是把某個國家埋下去,還要設立墓誌銘,也就是修史,總結其興亡得失,證明大秦得天命,大秦該興盛,大秦滅六國是順應天命!大秦不僅要幹戈服人,更要在天命上服人。”
“在我的打算當中,當聚百家之人於鹹陽,編寫一部史書,名為史記。這部史書上啟三皇五帝,下到當今祖父的時代,史書的體例當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題材。”
“本紀,全書之綱,記載著曆代的帝王,可分為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還有先王稷的本紀,祖父的本紀。”
“表,講述世係,人物,曆史事件年代記載。”
“書,曆代的製度發展,禮樂製度,天文律法,社會經濟,山河地理等等。”
“世家,講述王侯封國的事跡,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物記載。當為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晉世家,楚世家。還有孔子世家、墨翟世家、楊朱世家、商君世家、魏冉世家、範雎世家、呂不韋世家、荀卿世家等等。”
“列傳,記載一些名人。比如,伯夷叔齊列傳,管晏列傳。”
秦異人聽著,卻是微微皺眉。
似乎聽懂了,似乎還是不懂。
秦異人說道:“修史,有什麽意義?你這樣意義何在?”
趙政說道:“證明天命在秦!難道還能靠著幹戈,殺光六國之人,既然不能,那就用史記闡述天命,闡述我大秦為何能得到天下。修史,不是短短一年完成,而是要在至少二十年,乃至是三十年。”
“修史不是目的,而是借助修史統一人心。”
“修史,即為那些滅亡的國家,書寫墓誌銘。”
趙政講述著,講述著修史的價值,講述著天下格局。
秦異人聽著,點頭著。
似乎很是明白了。
可趙政卻是明白,老爹隻是半懂不懂而已。
沒辦法,秦人多數是鐵憨憨,至於坑蒙拐騙之類的,還真的不會,有些東西還真的玩不轉,思考不利索。這也可以理解為,秦國曆代的丞相都是東方六國之人,而不是老秦人,有些東西還真的理解不了。
秦異人理解不了,還是打算堅定的支持著兒子。
兒子,是沒有錯誤的。
若是有錯誤,錯誤的就是世界。
第二天,秦異人率先與父親說了,秦王聽著也是微微皺眉,有些不解。
召喚著呂不韋。
呂不韋到了大殿上,說道:“拜見大王,拜見太子!”
秦王說道:“內吏,我打算派遣賢人修史,此書將超越左傳、國語、春秋等,名為《史記》,將分為五部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明王朝之興衰滅亡!”
呂不韋聽著,歡喜道:“大王,此為大功!不知何等賢者,提出這等主張!”
秦異人歡喜道:“此為我兒,趙政所言!”
呂不韋說道:“英明,莫過於公子。大王,當匯聚群賢,收集諸多史料,編訂史記!”
秦王點頭道:“善!”
秦異人說道:“當選何人,編著史記?”
呂不韋說道:“史記,當為德高望重之輩,臣威望不足,秦國也無此賢者,可招募天下英才,以編寫此史書。選司馬澤收集史料,暫為太史,編輯此書!”
秦異人好奇道:“司馬澤是誰?”
呂不韋介紹道:“從前顓頊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後裔。當周宣王時,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統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後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後,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司馬錯每蜀,有功於國。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迴來後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於杜郵,埋葬在華池。司馬靳之子司馬澤,為書庫掌管書籍,編修前人書籍!”
秦王點頭道:“就選擇司馬澤了!”
傳令著官員,詔書頒布下去,命司馬澤暫代太史之責,負責修史。
又是讓其從學宮當中,挑選學子以為輔助。
然後,這個事情就是告一段落了。
秦王很忙碌,忙著其他的事情,至於修史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隻是稍微關注一下,就是放在其他的事情上了;秦異人為太子,也在忙碌著其他的的事情,至於修史隻是小事情而已。
冬天的時刻,秦國變得分外安靜。
庶民黔首,在家中修養著,在貓冬著。
隻有一些鐵廠,還在繼續加工著,繼續鍛造著。
轉爐技術還未成功,耐火磚的燒製還欠缺什麽,隻能靠著墨爐煉鋼,鋼水在流淌著,開始鍛造為矛、戈、戟、鈹、劍、鉞等等武器。少量的鋼鐵,直接鍛造為板甲,連接在一起。
技術的限製下,數量很是有限。
可率先裝備在宮衛軍身上,開始進行換裝,提升著宮城保衛能力。
感歎著轉爐不成,秦王隻能繼續鼓勵某些人了。
……
時間在流逝,眨眼之間春天到了。
三月的時刻,又是到了春耕的季節。
在開春的時刻,秦王率領著群臣,到了西郊,祭祀著白帝。
秦從被立為諸侯後,從秦襄公開始,就開始祭祀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話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金”,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的長子少昊,秦襄公與後來的秦文王都用馬駒、黃牛、羝羊這樣的三牲大禮來祭祀白帝。
足足祭祀五百年。
秦王柱也是祭祀著白帝,祭祀白帝
各地的秦吏開始忙碌起來,紛紛督促在庶民和黔首在忙碌著,在田地當中耕作著。
庶民們推著曲轅犁,前方的牛在拉著犁,在進行著深耕;後麵有婦人在跟進著,在播撒著粟米種子,或是小麥種子,或是木栗種子,忙的熱火朝天。
秦王行走在各地,督促著官吏,檢查著管理。
馬車上同行的,還有趙政。
秦王柱說道:“政兒,可讀了商君書?”
趙政點頭道:“讀了!”
秦王說道:“商君言,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弱民的精髓,就是不能讓民眾變得強大。為了防止民眾變得強大,要讓百姓們相互告奸,彼此的內鬥。不能讓民眾團結起來,若是民眾太團結,就會有國人暴動,驅除周幽王。還要實行分戶製度,家裏麵有兩個男丁必須要分戶口,若是不分戶口,要增加其兩倍的賦稅。”
“還要學會愚民,不能讓民眾讀詩書,不能有太廣播的見識,若是見識太廣播,就會變得狡詐,就無法安心的耕戰。民眾隻需要讀律法類書籍,學習農耕書籍,醫療書籍等就足夠了,然後安心種田,安心打仗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必去想,也不必去思考。”
“要定期的讓百姓們服徭役,百姓變得疲憊,自然不會反抗朝廷。若是百姓太過閑暇,反而會作亂!”
“商君言,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庶民與牛馬牲口有什麽區別嗎?沒有什麽區別,隻是一個會說話,也不會說話而已。訓練馬的時刻,給予馬想吃草料,然後鞭打它,馬兒會仇恨主人;可先是打馬兒一頓,然後給它草料吃,馬兒會感激主人!”
“高高在上的貴族,即便給予他爵位,他也不會感激。反而深處在底層,受到侮辱,活得卑微的人,反而對向上爬極為感情,為了獲得爵位,不惜死亡。辱民,不是君王侮辱民眾,而是等到奸吏貪官侮辱民眾,將民眾打落懸崖,民眾過得卑微的時刻,君王嚴懲惡吏貪官,給予百姓們尊嚴。百姓們會分外的感激君王,為君王效命。”
“還要鼓勵民眾告奸,讓奸官恐懼,從而更加依賴君王。君王也可依靠告奸,讓臣子們恐懼,戰戰兢兢,不敢胡亂作亂。”
“百姓們僅僅可溫飽,家無餘糧,百姓們吃得太飽,這會造成社會混亂;同樣百姓們太過饑餓,也會叛亂!”
“商君認為,任用善人治天下,則天下必亂,任用惡人治理善人,社會才會穩定。因為善人治國,他首先想要做的是,討好百姓第一位,討好豪強第二位,為朋親人謀取好處第三位,至於為國家收取賦稅在第四位。”
“反而某些看似壞人,他們上任後,第一任務就是完成君王的任務,收取賦稅,至於要討好百姓,討好豪強,為親人朋友謀取利益等,隻是靠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