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孫策來說,他對九江之戰隻有一種感觸,那就是完全被劉瀾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感覺,不爽很生氣卻又一點反抗的能力也沒有,隻能按照劉瀾的想法或者說按照劉瀾的算計一步步往前走,如果孫策是後來人,可能他真真的就要說一句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了。
這種感覺很無奈,當然更多的還是無助,尤其是那種被羞辱的屈辱感覺更是不斷打擊著他脆弱的心靈,可他卻發現帳下的武將和士兵們,好像對此沒有一點感覺,是他們習慣了還是他們已經麻木了?
這樣的反應很不好,尤其是發現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反應之後,就更加刺激他,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敗於劉瀾之手,已經在心底裏相信秣陵軍不可戰勝,所以他們不會對覺得敗在劉瀾手中有多屈辱,反而已經接受了這一現實,接受了他們是弱者的現實,因此在如此狀況下,他們想戰勝劉瀾幾乎沒有任何可能,當然好的情況則是因為已經在心底裏默許了是弱者,所以他們不管敗給劉瀾幾迴,都不會有崩潰的跡象,反而能夠很快將創傷撫平。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孫策能怎麽辦?因為沒有任何一名九江軍再有與劉瀾作戰的勇氣,除了江東軍,所以他隻能派他們去零陵,可是他以為當不再與秣陵軍交手,九江軍的情況會有所好轉,但情況完全與就不是他所預期的那樣。
他發現自己這樣做,可能不會幫到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軟弱,若一名士兵連最基本的勇氣都喪失了,那他們不管是不是所謂的精銳,上了戰場也別想去戰勝敵人取得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他們最好放手一搏,他們會不會拚命不好說,但孫策需要的是他們有殺向敵人的勇氣,這就夠了,劉瀾要恢複他們的勇氣,把他們的血性逼出來,因為隻有做到這些,這一仗才有取勝的可能,他們已經無路可退了,眼下這一仗就是背水一戰,劉瀾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向前者勝,向後者死,果然他們好似全都換了一個樣子,那感覺眼前看到的哪裏是九江軍,簡直和那些上了戰場就不要命的秣陵軍沒有區別,而最讓他欣慰的還是他們在經曆了這次九江和建平之戰後,是正的得到了成長,對上桂陽的青壯,很快就找到他們的軟肋,撕裂了他們的防禦。
雖然眼看著就要取得勝利但最後還是因為桂陽軍的出現而功虧一簣,但已經殺紅眼的九江軍並沒有讓他失望,不僅沒有退下來,反而越戰越勇,將桂陽軍殺得節節敗退,看著他阿門這幅樣子,孫策發自內心的感歎他們真的讓其刮目相看了,當然最讓他另眼相看的還是與桂陽軍交手時,因為兵力懸殊的原因,他們沒有去各自為政,而是自發的集中力量去打擊桂陽軍的一點,要不然桂陽軍還真不會敗得如此之快。
不過他的對手文聘並沒有讓他失望,連普通的九江軍士兵都看得出來,他又怎麽可能看不出來,所以他一直在盡量補救著桂陽軍的劣勢和不足,哪有有缺陷和弱點,都會在第一時間秣陵傳令兵揮動令旗進行補救,陣型在第一時間開始調整,之前還有的優勢瞬間消失,但桂陽軍這點戰鬥力,實在不值一提,畢竟他們在多次與秣陵軍作戰後,早已經習慣了與秣陵軍高強度的戰鬥,所以眼下的戰鬥對他們而言非常輕鬆,部隊再次迅速集結,再一次開始衝陣,很快就又把桂陽軍的陣型衝亂。
文聘在連續的補救下並沒有幫助桂陽軍有任何的改變,相反九江軍好像習慣了他的變陣,反而對桂陽軍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這一切都是敵將在後方指揮,那文聘還真要和他一直鬥下去,看是他的變化快,還是敵將的反應快,可是他分明看到這些都是九江軍自己適應的變化,所以這就讓他不敢再去變化,因為這些士兵可不去管自己的如何變化,始終都集中優勢攻其一點,所以他就是變出朵花來,九江軍始終都在攻擊一點,他不管怎麽變化,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雖然不清楚是不是敵軍自己已經摸出了其中的門道,又或者是運氣使然,但現在他必須要做出變化了,如果繼續一成不變,那桂陽軍將很快就被擊潰。
九江軍在不斷向前推進著,他們一手執環手刀,一手舉手盾,尋求著近距離的混戰,這顯然是聽聞他們已經看出來,和桂陽軍距離越遠,就越遠有可能成為床弩以及弓弩手打擊的對象,而今戰甚至演變成混戰之後,床弩和弓箭手不僅不敢貿然射擊,連弩手也不敢輕易射擊,就算射擊,刀盾手也能及時守護安全。
九江軍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局勢,看起來隊形散亂,但沒到局部戰鬥發起之後,都會瞬間聚攏數百人進行配合,成功突破一點,而當這樣的點越來越多之後,桂陽軍陣型也就被撕裂了,就好像沙漏一樣,雖然不可能直接就衝散桂陽軍的陣型,但卻使得桂陽軍的陣型到處都是漏洞,就好像盛水的瓢,把水舀起來,也會立刻灑光,而這就是為什麽桂陽軍在九江軍麵前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因為陣型已經被割裂了,形成不了一股合力。
九江軍的進攻方式就像是一個人在不停的朝你的胸前揮拳,而你卻不始終無法握緊拳頭,反而是不停靠著手指去戳對方,可想而知桂陽軍不管如何反擊,不僅傷不到九江軍分毫,還不斷被九江軍擊中。
雖然沒到快要重傷的時候,文聘就會再次派出新的桂陽軍頂上來,但換了一批又一批,卻始終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麵,始終都是靠著手指在還擊,看起來是個嚴實的防禦陣型,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被分散開來,按照九江軍喜歡的方式各自為戰,而九江軍則正好相反,他們看似散亂,卻始終都以小隊的方式集中優勢部隊與桂陽軍作戰。
戰場之上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和一個人交手,勝負對半或者誰強誰勝,一個人和兩個人交手那必然是人多的一方更占優勢,可如果每一次都是一個人與對方五人小隊交手,那則毫無勝算,桂陽軍就是被九江軍這樣殺的節節敗退。
當然文聘當然知道原因,這是經驗問題,桂陽這些老爺兵哪裏見過這個,如果他們這時候能有哪些青壯一樣的勇氣,豁去一條性命,就盯住其中一人去殺,還能有點效果,可因為怕死,所以他門則永遠不會再活。
看著桂陽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文聘必須要做點什麽來改變局勢了,要不然這第三道防線遲早要被九江軍打散突破,他下意識看向了自己的本部,他們都是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雖然戰場經驗不多,但絕對不會似桂陽軍如此不堪一擊,最不濟他們敢拚命,這就是他的底氣所在。
都說兵熊熊一個,他這個將就不是孬種,帶出來的兵自然也不是熊兵,隻是他這點家底現在就拿上去和九江軍拚,可不是他最初的計劃,在他的計劃裏,最少要將九江軍消耗到三四千人的時候他這三千人再上去差不多就能起到決定戰局的效果了,而現在上去,那就是當炮灰去和九江軍消耗,到時候九江軍消滅了,他這三千人踅摸著也就還能剩下個幾百人。
不過他的對手文聘並沒有讓他失望,連普通的九江軍士兵都看得出來,他又怎麽可能看不出來,所以他一直在盡量補救著桂陽軍的劣勢和不足,哪有有缺陷和弱點,都會在第一時間秣陵傳令兵揮動令旗進行補救,陣型在第一時間開始調整,之前還有的優勢瞬間消失,但桂陽軍這點戰鬥力,實在不值一提,畢竟他們在多次與秣陵軍作戰後,早已經習慣了與秣陵軍高強度的戰鬥,所以眼下的戰鬥對他們而言非常輕鬆,部隊再次迅速集結,再一次開始衝陣,很快就又把桂陽軍的陣型衝亂。
文聘在連續的補救下並沒有幫助桂陽軍有任何的改變,相反九江軍好像習慣了他的變陣,反而對桂陽軍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這一切都是敵將在後方指揮,那文聘還真要和他一直鬥下去,看是他的變化快,還是敵將的反應快,可是他分明看到這些都是九江軍自己適應的變化,所以這就讓他不敢再去變化,因為這些士兵可不去管自己的如何變化,始終都集中優勢攻其一點,所以他就是變出朵花來,九江軍始終都在攻擊一點,他不管怎麽變化,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雖然不清楚是不是敵軍自己已經摸出了其中的門道,又或者是運氣使然,但現在他必須要做出變化了,如果繼續一成不變,那桂陽軍將很快就被擊潰。
九江軍在不斷向前推進著,他們一手執環手刀,一手舉手盾,尋求著近距離的混戰,這顯然是聽聞他們已經看出來,和桂陽軍距離越遠,就越遠有可能成為床弩以及弓弩手打擊的對象,而今戰甚至演變成混戰之後,床弩和弓箭手不僅不敢貿然射擊,連弩手也不敢輕易射擊,就算射擊,刀盾手也能及時守護安全。
九江軍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局勢,看起來隊形散亂,但沒到局部戰鬥發起之後,都會瞬間聚攏數百人進行配合,成功突破一點,而當這樣的點越來越多之後,桂陽軍陣型也就被撕裂了,就好像沙漏一樣,雖然不可能直接就衝散桂陽軍的陣型,但卻使得桂陽軍的陣型到處都是漏洞,就好像盛水的瓢,把水舀起來,也會立刻灑光,而這就是為什麽桂陽軍在九江軍麵前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因為陣型已經被割裂了,形成不了一股合力。
九江軍的進攻方式就像是一個人在不停的朝你的胸前揮拳,而你卻不始終無法握緊拳頭,反而是不停靠著手指去戳對方,可想而知桂陽軍不管如何反擊,不僅傷不到九江軍分毫,還不斷被九江軍擊中。
雖然沒到快要重傷的時候,文聘就會再次派出新的桂陽軍頂上來,但換了一批又一批,卻始終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麵,始終都是靠著手指在還擊,看起來是個嚴實的防禦陣型,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被分散開來,按照九江軍喜歡的方式各自為戰,而九江軍則正好相反,他們看似散亂,卻始終都以小隊的方式集中優勢部隊與桂陽軍作戰。
戰場之上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和一個人交手,勝負對半或者誰強誰勝,一個人和兩個人交手那必然是人多的一方更占優勢,可如果每一次都是一個人與對方五人小隊交手,那則毫無勝算,桂陽軍就是被九江軍這樣殺的節節敗退。
當然文聘當然知道原因,這是經驗問題,桂陽這些老爺兵哪裏見過這個,如果他們這時候能有哪些青壯一樣的勇氣,豁去一條性命,就盯住其中一人去殺,還能有點效果,可因為怕死,所以他門則永遠不會再活。
看著桂陽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文聘必須要做點什麽來改變局勢了,要不然這第三道防線遲早要被九江軍打散突破,他下意識看向了自己的本部,他們都是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雖然戰場經驗不多,但絕對不會似桂陽軍如此不堪一擊,最不濟他們敢拚命,這就是他的底氣所在。
都說兵熊熊一個,他這個將就不是孬種,帶出來的兵自然也不是熊兵,隻是他這點家底現在就拿上去和九江軍拚,可不是他最初的計劃,在他的計劃裏,最少要將九江軍消耗到三四千人的時候他這三千人再上去差不多就能起到決定戰局的效果了,而現在上去,那就是當炮灰去和九江軍消耗,到時候九江軍消滅了,他這三千人踅摸著也就還能剩下個幾百人。
這種感覺很無奈,當然更多的還是無助,尤其是那種被羞辱的屈辱感覺更是不斷打擊著他脆弱的心靈,可他卻發現帳下的武將和士兵們,好像對此沒有一點感覺,是他們習慣了還是他們已經麻木了?
這樣的反應很不好,尤其是發現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反應之後,就更加刺激他,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敗於劉瀾之手,已經在心底裏相信秣陵軍不可戰勝,所以他們不會對覺得敗在劉瀾手中有多屈辱,反而已經接受了這一現實,接受了他們是弱者的現實,因此在如此狀況下,他們想戰勝劉瀾幾乎沒有任何可能,當然好的情況則是因為已經在心底裏默許了是弱者,所以他們不管敗給劉瀾幾迴,都不會有崩潰的跡象,反而能夠很快將創傷撫平。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孫策能怎麽辦?因為沒有任何一名九江軍再有與劉瀾作戰的勇氣,除了江東軍,所以他隻能派他們去零陵,可是他以為當不再與秣陵軍交手,九江軍的情況會有所好轉,但情況完全與就不是他所預期的那樣。
他發現自己這樣做,可能不會幫到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軟弱,若一名士兵連最基本的勇氣都喪失了,那他們不管是不是所謂的精銳,上了戰場也別想去戰勝敵人取得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他們最好放手一搏,他們會不會拚命不好說,但孫策需要的是他們有殺向敵人的勇氣,這就夠了,劉瀾要恢複他們的勇氣,把他們的血性逼出來,因為隻有做到這些,這一仗才有取勝的可能,他們已經無路可退了,眼下這一仗就是背水一戰,劉瀾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向前者勝,向後者死,果然他們好似全都換了一個樣子,那感覺眼前看到的哪裏是九江軍,簡直和那些上了戰場就不要命的秣陵軍沒有區別,而最讓他欣慰的還是他們在經曆了這次九江和建平之戰後,是正的得到了成長,對上桂陽的青壯,很快就找到他們的軟肋,撕裂了他們的防禦。
雖然眼看著就要取得勝利但最後還是因為桂陽軍的出現而功虧一簣,但已經殺紅眼的九江軍並沒有讓他失望,不僅沒有退下來,反而越戰越勇,將桂陽軍殺得節節敗退,看著他阿門這幅樣子,孫策發自內心的感歎他們真的讓其刮目相看了,當然最讓他另眼相看的還是與桂陽軍交手時,因為兵力懸殊的原因,他們沒有去各自為政,而是自發的集中力量去打擊桂陽軍的一點,要不然桂陽軍還真不會敗得如此之快。
不過他的對手文聘並沒有讓他失望,連普通的九江軍士兵都看得出來,他又怎麽可能看不出來,所以他一直在盡量補救著桂陽軍的劣勢和不足,哪有有缺陷和弱點,都會在第一時間秣陵傳令兵揮動令旗進行補救,陣型在第一時間開始調整,之前還有的優勢瞬間消失,但桂陽軍這點戰鬥力,實在不值一提,畢竟他們在多次與秣陵軍作戰後,早已經習慣了與秣陵軍高強度的戰鬥,所以眼下的戰鬥對他們而言非常輕鬆,部隊再次迅速集結,再一次開始衝陣,很快就又把桂陽軍的陣型衝亂。
文聘在連續的補救下並沒有幫助桂陽軍有任何的改變,相反九江軍好像習慣了他的變陣,反而對桂陽軍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這一切都是敵將在後方指揮,那文聘還真要和他一直鬥下去,看是他的變化快,還是敵將的反應快,可是他分明看到這些都是九江軍自己適應的變化,所以這就讓他不敢再去變化,因為這些士兵可不去管自己的如何變化,始終都集中優勢攻其一點,所以他就是變出朵花來,九江軍始終都在攻擊一點,他不管怎麽變化,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雖然不清楚是不是敵軍自己已經摸出了其中的門道,又或者是運氣使然,但現在他必須要做出變化了,如果繼續一成不變,那桂陽軍將很快就被擊潰。
九江軍在不斷向前推進著,他們一手執環手刀,一手舉手盾,尋求著近距離的混戰,這顯然是聽聞他們已經看出來,和桂陽軍距離越遠,就越遠有可能成為床弩以及弓弩手打擊的對象,而今戰甚至演變成混戰之後,床弩和弓箭手不僅不敢貿然射擊,連弩手也不敢輕易射擊,就算射擊,刀盾手也能及時守護安全。
九江軍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局勢,看起來隊形散亂,但沒到局部戰鬥發起之後,都會瞬間聚攏數百人進行配合,成功突破一點,而當這樣的點越來越多之後,桂陽軍陣型也就被撕裂了,就好像沙漏一樣,雖然不可能直接就衝散桂陽軍的陣型,但卻使得桂陽軍的陣型到處都是漏洞,就好像盛水的瓢,把水舀起來,也會立刻灑光,而這就是為什麽桂陽軍在九江軍麵前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因為陣型已經被割裂了,形成不了一股合力。
九江軍的進攻方式就像是一個人在不停的朝你的胸前揮拳,而你卻不始終無法握緊拳頭,反而是不停靠著手指去戳對方,可想而知桂陽軍不管如何反擊,不僅傷不到九江軍分毫,還不斷被九江軍擊中。
雖然沒到快要重傷的時候,文聘就會再次派出新的桂陽軍頂上來,但換了一批又一批,卻始終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麵,始終都是靠著手指在還擊,看起來是個嚴實的防禦陣型,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被分散開來,按照九江軍喜歡的方式各自為戰,而九江軍則正好相反,他們看似散亂,卻始終都以小隊的方式集中優勢部隊與桂陽軍作戰。
戰場之上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和一個人交手,勝負對半或者誰強誰勝,一個人和兩個人交手那必然是人多的一方更占優勢,可如果每一次都是一個人與對方五人小隊交手,那則毫無勝算,桂陽軍就是被九江軍這樣殺的節節敗退。
當然文聘當然知道原因,這是經驗問題,桂陽這些老爺兵哪裏見過這個,如果他們這時候能有哪些青壯一樣的勇氣,豁去一條性命,就盯住其中一人去殺,還能有點效果,可因為怕死,所以他門則永遠不會再活。
看著桂陽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文聘必須要做點什麽來改變局勢了,要不然這第三道防線遲早要被九江軍打散突破,他下意識看向了自己的本部,他們都是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雖然戰場經驗不多,但絕對不會似桂陽軍如此不堪一擊,最不濟他們敢拚命,這就是他的底氣所在。
都說兵熊熊一個,他這個將就不是孬種,帶出來的兵自然也不是熊兵,隻是他這點家底現在就拿上去和九江軍拚,可不是他最初的計劃,在他的計劃裏,最少要將九江軍消耗到三四千人的時候他這三千人再上去差不多就能起到決定戰局的效果了,而現在上去,那就是當炮灰去和九江軍消耗,到時候九江軍消滅了,他這三千人踅摸著也就還能剩下個幾百人。
不過他的對手文聘並沒有讓他失望,連普通的九江軍士兵都看得出來,他又怎麽可能看不出來,所以他一直在盡量補救著桂陽軍的劣勢和不足,哪有有缺陷和弱點,都會在第一時間秣陵傳令兵揮動令旗進行補救,陣型在第一時間開始調整,之前還有的優勢瞬間消失,但桂陽軍這點戰鬥力,實在不值一提,畢竟他們在多次與秣陵軍作戰後,早已經習慣了與秣陵軍高強度的戰鬥,所以眼下的戰鬥對他們而言非常輕鬆,部隊再次迅速集結,再一次開始衝陣,很快就又把桂陽軍的陣型衝亂。
文聘在連續的補救下並沒有幫助桂陽軍有任何的改變,相反九江軍好像習慣了他的變陣,反而對桂陽軍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這一切都是敵將在後方指揮,那文聘還真要和他一直鬥下去,看是他的變化快,還是敵將的反應快,可是他分明看到這些都是九江軍自己適應的變化,所以這就讓他不敢再去變化,因為這些士兵可不去管自己的如何變化,始終都集中優勢攻其一點,所以他就是變出朵花來,九江軍始終都在攻擊一點,他不管怎麽變化,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雖然不清楚是不是敵軍自己已經摸出了其中的門道,又或者是運氣使然,但現在他必須要做出變化了,如果繼續一成不變,那桂陽軍將很快就被擊潰。
九江軍在不斷向前推進著,他們一手執環手刀,一手舉手盾,尋求著近距離的混戰,這顯然是聽聞他們已經看出來,和桂陽軍距離越遠,就越遠有可能成為床弩以及弓弩手打擊的對象,而今戰甚至演變成混戰之後,床弩和弓箭手不僅不敢貿然射擊,連弩手也不敢輕易射擊,就算射擊,刀盾手也能及時守護安全。
九江軍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局勢,看起來隊形散亂,但沒到局部戰鬥發起之後,都會瞬間聚攏數百人進行配合,成功突破一點,而當這樣的點越來越多之後,桂陽軍陣型也就被撕裂了,就好像沙漏一樣,雖然不可能直接就衝散桂陽軍的陣型,但卻使得桂陽軍的陣型到處都是漏洞,就好像盛水的瓢,把水舀起來,也會立刻灑光,而這就是為什麽桂陽軍在九江軍麵前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因為陣型已經被割裂了,形成不了一股合力。
九江軍的進攻方式就像是一個人在不停的朝你的胸前揮拳,而你卻不始終無法握緊拳頭,反而是不停靠著手指去戳對方,可想而知桂陽軍不管如何反擊,不僅傷不到九江軍分毫,還不斷被九江軍擊中。
雖然沒到快要重傷的時候,文聘就會再次派出新的桂陽軍頂上來,但換了一批又一批,卻始終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麵,始終都是靠著手指在還擊,看起來是個嚴實的防禦陣型,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被分散開來,按照九江軍喜歡的方式各自為戰,而九江軍則正好相反,他們看似散亂,卻始終都以小隊的方式集中優勢部隊與桂陽軍作戰。
戰場之上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和一個人交手,勝負對半或者誰強誰勝,一個人和兩個人交手那必然是人多的一方更占優勢,可如果每一次都是一個人與對方五人小隊交手,那則毫無勝算,桂陽軍就是被九江軍這樣殺的節節敗退。
當然文聘當然知道原因,這是經驗問題,桂陽這些老爺兵哪裏見過這個,如果他們這時候能有哪些青壯一樣的勇氣,豁去一條性命,就盯住其中一人去殺,還能有點效果,可因為怕死,所以他門則永遠不會再活。
看著桂陽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文聘必須要做點什麽來改變局勢了,要不然這第三道防線遲早要被九江軍打散突破,他下意識看向了自己的本部,他們都是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雖然戰場經驗不多,但絕對不會似桂陽軍如此不堪一擊,最不濟他們敢拚命,這就是他的底氣所在。
都說兵熊熊一個,他這個將就不是孬種,帶出來的兵自然也不是熊兵,隻是他這點家底現在就拿上去和九江軍拚,可不是他最初的計劃,在他的計劃裏,最少要將九江軍消耗到三四千人的時候他這三千人再上去差不多就能起到決定戰局的效果了,而現在上去,那就是當炮灰去和九江軍消耗,到時候九江軍消滅了,他這三千人踅摸著也就還能剩下個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