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局,其實從一開始曹操郭嘉甚至包括荀彧、荀攸、董昭幾人就都清楚,不管多麽去努力,想要破局哪那麽容易,可為了破局,他們都在建言獻策,這才有了之前的徐州之戰。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所以他最後這一點,將領們包括司空會非常認同,但那些參謀們,卻永遠也不會想到,這也是為什麽郭嘉要選擇速戰速決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麽幾點,更是因為實力太弱,而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的陰謀都是毫無意義的。
道理很簡單,一旦冀州軍選擇防禦,那麽陌生是他們,就算是劉瀾也毫無辦法,所以他的截斷文醜,包抄高唐截斷冀州軍的後路,完全是他多年來的作戰思想的體現,如果曹操當真選擇了他的計劃,或許還真有可能改變局勢,但就現在來看,他要改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不變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把冀州軍分成四塊進行分割包圍,也就是說把文醜部一分為二,再把青州一分為二。
部隊一分為二好理解,青州一分為二說白了就是把屬於黃河以北的平原郡和黃河以南的青州五郡分割開來,這是一套非常大膽的計劃,對部隊的配合和協同要求是非常大的,如果哪一環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功敗垂成,但同樣這個計劃也是能夠為司空帶來最大利益的,隻要成功將青徐冀州軍分割為四份並分割包圍之後,那麽就可以借助虎豹騎進行一次縱深進攻,時間隻要足夠快的話,那麽他們完全可以在琅琊方向攔下劉瀾,與他進行談判,甚至可以視當時的情況選擇放棄青州來拉攏劉瀾。
這一戰的真正目的就是占據冀州,然後謀劃幽州,如果無法占據冀州,那麽就用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卻不去消滅袁紹,目的自然是繼續用袁紹來拖住劉瀾。
也就是說要麽他們來取代袁紹,要麽就給劉瀾背負按上袁紹這樣的強敵,這就是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不然不管與人和一方擊敗另一方,雖然是破局了,但他們也失去了崛起的機會,最後被吞並也成為必然。
現實就是如此,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郭嘉看著地圖,在心中不斷的問著自己,雖然他一句覺得這一計劃已經是他眼中最好的選項了,但是他就是覺得一定還有更好的選擇,隻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想到,甚至是忽略了一些什麽重要的信息,導致了自己的計劃始終不完善更不能用完美來形容。
消滅有生力量,奪取冀州奪取鄴城!郭嘉發現自己好像入魔了一樣,這幾個念頭幾乎一直在他的心裏縈繞。
死局,其實從一開始曹操郭嘉甚至包括荀彧、荀攸、董昭幾人就都清楚,不管多麽去努力,想要破局哪那麽容易,可為了破局,他們都在建言獻策,這才有了之前的徐州之戰。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所以他最後這一點,將領們包括司空會非常認同,但那些參謀們,卻永遠也不會想到,這也是為什麽郭嘉要選擇速戰速決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麽幾點,更是因為實力太弱,而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的陰謀都是毫無意義的。
道理很簡單,一旦冀州軍選擇防禦,那麽陌生是他們,就算是劉瀾也毫無辦法,所以他的截斷文醜,包抄高唐截斷冀州軍的後路,完全是他多年來的作戰思想的體現,如果曹操當真選擇了他的計劃,或許還真有可能改變局勢,但就現在來看,他要改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不變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把冀州軍分成四塊進行分割包圍,也就是說把文醜部一分為二,再把青州一分為二。
部隊一分為二好理解,青州一分為二說白了就是把屬於黃河以北的平原郡和黃河以南的青州五郡分割開來,這是一套非常大膽的計劃,對部隊的配合和協同要求是非常大的,如果哪一環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功敗垂成,但同樣這個計劃也是能夠為司空帶來最大利益的,隻要成功將青徐冀州軍分割為四份並分割包圍之後,那麽就可以借助虎豹騎進行一次縱深進攻,時間隻要足夠快的話,那麽他們完全可以在琅琊方向攔下劉瀾,與他進行談判,甚至可以視當時的情況選擇放棄青州來拉攏劉瀾。
這一戰的真正目的就是占據冀州,然後謀劃幽州,如果無法占據冀州,那麽就用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卻不去消滅袁紹,目的自然是繼續用袁紹來拖住劉瀾。
也就是說要麽他們來取代袁紹,要麽就給劉瀾背負按上袁紹這樣的強敵,這就是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不然不管與人和一方擊敗另一方,雖然是破局了,但他們也失去了崛起的機會,最後被吞並也成為必然。
現實就是如此,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郭嘉看著地圖,在心中不斷的問著自己,雖然他一句覺得這一計劃已經是他眼中最好的選項了,但是他就是覺得一定還有更好的選擇,隻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想到,甚至是忽略了一些什麽重要的信息,導致了自己的計劃始終不完善更不能用完美來形容。
消滅有生力量,奪取冀州奪取鄴城!郭嘉發現自己好像入魔了一樣,這幾個念頭幾乎一直在他的心裏縈繞。
死局,其實從一開始曹操郭嘉甚至包括荀彧、荀攸、董昭幾人就都清楚,不管多麽去努力,想要破局哪那麽容易,可為了破局,他們都在建言獻策,這才有了之前的徐州之戰。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所以他最後這一點,將領們包括司空會非常認同,但那些參謀們,卻永遠也不會想到,這也是為什麽郭嘉要選擇速戰速決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麽幾點,更是因為實力太弱,而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的陰謀都是毫無意義的。
道理很簡單,一旦冀州軍選擇防禦,那麽陌生是他們,就算是劉瀾也毫無辦法,所以他的截斷文醜,包抄高唐截斷冀州軍的後路,完全是他多年來的作戰思想的體現,如果曹操當真選擇了他的計劃,或許還真有可能改變局勢,但就現在來看,他要改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不變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把冀州軍分成四塊進行分割包圍,也就是說把文醜部一分為二,再把青州一分為二。
部隊一分為二好理解,青州一分為二說白了就是把屬於黃河以北的平原郡和黃河以南的青州五郡分割開來,這是一套非常大膽的計劃,對部隊的配合和協同要求是非常大的,如果哪一環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功敗垂成,但同樣這個計劃也是能夠為司空帶來最大利益的,隻要成功將青徐冀州軍分割為四份並分割包圍之後,那麽就可以借助虎豹騎進行一次縱深進攻,時間隻要足夠快的話,那麽他們完全可以在琅琊方向攔下劉瀾,與他進行談判,甚至可以視當時的情況選擇放棄青州來拉攏劉瀾。
這一戰的真正目的就是占據冀州,然後謀劃幽州,如果無法占據冀州,那麽就用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卻不去消滅袁紹,目的自然是繼續用袁紹來拖住劉瀾。
也就是說要麽他們來取代袁紹,要麽就給劉瀾背負按上袁紹這樣的強敵,這就是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不然不管與人和一方擊敗另一方,雖然是破局了,但他們也失去了崛起的機會,最後被吞並也成為必然。
現實就是如此,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郭嘉看著地圖,在心中不斷的問著自己,雖然他一句覺得這一計劃已經是他眼中最好的選項了,但是他就是覺得一定還有更好的選擇,隻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想到,甚至是忽略了一些什麽重要的信息,導致了自己的計劃始終不完善更不能用完美來形容。
消滅有生力量,奪取冀州奪取鄴城!郭嘉發現自己好像入魔了一樣,這幾個念頭幾乎一直在他的心裏縈繞。
死局,其實從一開始曹操郭嘉甚至包括荀彧、荀攸、董昭幾人就都清楚,不管多麽去努力,想要破局哪那麽容易,可為了破局,他們都在建言獻策,這才有了之前的徐州之戰。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所以他最後這一點,將領們包括司空會非常認同,但那些參謀們,卻永遠也不會想到,這也是為什麽郭嘉要選擇速戰速決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麽幾點,更是因為實力太弱,而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的陰謀都是毫無意義的。
道理很簡單,一旦冀州軍選擇防禦,那麽陌生是他們,就算是劉瀾也毫無辦法,所以他的截斷文醜,包抄高唐截斷冀州軍的後路,完全是他多年來的作戰思想的體現,如果曹操當真選擇了他的計劃,或許還真有可能改變局勢,但就現在來看,他要改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不變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把冀州軍分成四塊進行分割包圍,也就是說把文醜部一分為二,再把青州一分為二。
部隊一分為二好理解,青州一分為二說白了就是把屬於黃河以北的平原郡和黃河以南的青州五郡分割開來,這是一套非常大膽的計劃,對部隊的配合和協同要求是非常大的,如果哪一環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功敗垂成,但同樣這個計劃也是能夠為司空帶來最大利益的,隻要成功將青徐冀州軍分割為四份並分割包圍之後,那麽就可以借助虎豹騎進行一次縱深進攻,時間隻要足夠快的話,那麽他們完全可以在琅琊方向攔下劉瀾,與他進行談判,甚至可以視當時的情況選擇放棄青州來拉攏劉瀾。
這一戰的真正目的就是占據冀州,然後謀劃幽州,如果無法占據冀州,那麽就用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卻不去消滅袁紹,目的自然是繼續用袁紹來拖住劉瀾。
也就是說要麽他們來取代袁紹,要麽就給劉瀾背負按上袁紹這樣的強敵,這就是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不然不管與人和一方擊敗另一方,雖然是破局了,但他們也失去了崛起的機會,最後被吞並也成為必然。
現實就是如此,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郭嘉看著地圖,在心中不斷的問著自己,雖然他一句覺得這一計劃已經是他眼中最好的選項了,但是他就是覺得一定還有更好的選擇,隻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想到,甚至是忽略了一些什麽重要的信息,導致了自己的計劃始終不完善更不能用完美來形容。
消滅有生力量,奪取冀州奪取鄴城!郭嘉發現自己好像入魔了一樣,這幾個念頭幾乎一直在他的心裏縈繞。
死局,其實從一開始曹操郭嘉甚至包括荀彧、荀攸、董昭幾人就都清楚,不管多麽去努力,想要破局哪那麽容易,可為了破局,他們都在建言獻策,這才有了之前的徐州之戰。
希望這會是一次破局之戰,當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局並沒有被破,反而變成了一副死局,這時候再去破局,哪怕郭嘉再大膽,也發現已經很難挽迴劣勢,現實擺在麵前,所以當冒險的方式無法被認可之後,他最終妥協選擇了這麽一個看似相對保守的選擇。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點,很多人希望能夠保持目前的僵局,甚至希望能夠長時間保持,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不管是劉瀾還是袁紹甚至是司空,其實都在想著該如何去打破眼下的格局,而拖反而是對司空最為不利的選擇。
用他最初的想法,其實這一戰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是實力弱的一方,真的要與袁紹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速戰速決,三個月的時間,在後勤達到極限之前,結束戰鬥,不求能占據冀州,最少也要盡可能的多消滅冀州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國家最初的計劃,也是他覺得能夠保證司空最後能夠崛起的關鍵。
這天下人或許不知曉,可是他們卻非常了解,自冀州麴義一眾被處死之後,冀州軍的戰鬥力幾乎降低了一大半,最少得有五成,所以冀州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戰力可言,而現在可謂是冀州軍最虛弱的時候,雖然經過了徐州之戰,冀州軍的戰鬥力明顯再次提升,但郭嘉對三月結束戰鬥,戰勝冀州的信心還是有的。
但時間一旦拖得太久,那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首先是許都的後勤糧草壓力,比起消耗來,他們比不過冀州,其次是兵員,兗州豫州比之冀州,如果真動員起來的話,他們更沒這個實力,最後則是冀州軍的快速崛起,這個崛起是建立在麴義失血的前提下,所以在經曆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戰鬥下,那些活下來的士兵會很快填補曾經的空窗。
這一點他相信那些參謀們是永遠也不會想到的,畢竟他們所謂的戰鬥從來都是冰冷的棋子,卻忽略了當他們手中的棋子上了戰場時,卻是活生生的人,而戰爭從來就不是那些冰冷棋子能夠直觀展現出來的。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