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劉瀾現在麵臨的困境其實和曹操差不多,當然這樣的困難劉瀾深信以後會得以解決,他現在要做的隻要大力發展江南行,畢竟這個時代南方還普遍落後,不像北方得到充分發展,拿袁紹不過靠著一個冀州能夠維持他現有的實力,也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是現實,畢竟在東漢朝,幽州不僅需要冀州運輸大量糧食以解決郡內糧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師雒陽,同樣靠著冀州援助著。
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是韓馥,可以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把動作趕去長安了,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這一點曹操不了,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好像他一早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這一點,劉瀾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像一麵鏡子,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更不用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迴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要釀成大禍了?
但是在九江之戰前內閣成立,劉瀾再也不用為這些事情擔憂了,內閣五人完全可以處理,而且對這五人劉瀾也極為放心,他們的忠誠毋庸置疑,其實最擔心的還是圈子化,而這也是為了劉瀾會如此選擇這五人,因為他們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後的勢力,也許他們會出現圈子,但是也隻會是兩撥人,好像現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鷺甚至是甄儼,絕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於做這些,劉瀾倒不是不放心他們,隻是一個預防,也許他們不會出現對自己的不忠,但是他們若要為自己謀取私利,卻又極為容易,而現在,劉瀾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了。
其實靈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靈帝在這方麵絕對算得是他的前輩,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係,而東漢朝因為曆史原因,卻也可以分為三大派係,世人、宦官與外戚,而靈帝甚至是東漢朝的眾多子則將這三係耍的團團轉。
外戚勢力龐大時,借助宦官消滅外戚,宦官勢力龐大時,借助外戚與氏族,可以正是這三方勢力保證了東漢朝兩百年的下,假如不是董卓殺奔雒陽,一舉搗毀了宦官和外戚這兩大勢力的話,東漢朝亡不了。
而現在劉瀾有了開源的想法,等著逐步實現了,而節流的事情劉瀾則徹底交給了內閣,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裁軍,但是這樣,還不讓內閣滿意,不過劉瀾但世界內隻能拖著內閣了。
而他現在更多的還是關注著這一次袁紹的平原之行,雖然和陳宮以及達成了默契,但是陳宮而言,其實局勢應該還有危急,因為他在做出留守沛縣的決定之後,並對袁紹此行的目的進行了分析。
雖然一切都是他的猜測,但是他懷疑,袁紹前往平原更像是一個引子,把所有人尤其是主公的目光吸引到平原,而在暗,他有機會做一些其它一些他不想讓外界所知曉的事情,至於是什麽事情,他可不敢胡言亂語了,畢竟這一切都隻是他的猜測。
劉瀾對陳宮的了解並不深,如果張遼在這裏,那麽他絕對會提醒劉瀾一點要心袁紹另有目的,可是現在則不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來提醒劉瀾,其實陳宮不敢多言很好理解,畢竟這事了,對他來沒多大的意義,可要是沒,那在劉瀾心目可會有些許瑕疵。
這種事情,也許平時不會有什麽太大的表現,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他會出現在劉瀾的心,會讓他覺得自己也有失算的時候,這種情況曾經發生在呂布身,也許劉瀾與呂布不是一類人,但是吃一虧長一智的陳宮當然學聰明了。
隻是假設和猜測,不再向當初對呂布時拍著胸口保證,結果事與願違,這種事情,誰也不是的神仙,隻能從最大的可能來推斷,可有些時候偏偏事與願違,如果當初陳宮能夠更委婉一些,他的地位和他每一句話的分量那麽一定不會減分毫,那麽在兗州之戰的後期也許還有一搏的可能。
所以他從此之後隻會進行提醒,但絕不會把話滿,不然如果以他以前的性子,隻怕一早破口而出,把袁紹必然是在暗調動部隊的事情出來,最後的結局會如何,誰知道,她又不是袁紹肚子裏的蛔蟲,又如何能知道他的真實目的,最多隻是覺得這個可能性最大罷了,不然袁紹這麽大張旗鼓的為了什麽?
但劉瀾終歸不是呂布,陳宮這一番話無疑提醒了他,聲東擊西,這事他在南下秣陵的時候可是同樣使用過,甚至他袁紹還有真,當時他可是直接調動了萬農夫運著糧食以及派遣了許褚帶著部隊開赴青州,正是這樣的調動,才能夠騙過了所有人,安全抵達秣陵,殺了孫策一個措手不及,若非如此,秣陵之戰也不會那麽快結束。
“公台這番話倒是提醒了我。”其實有些道理很容易得出答案,隻要換個角度行,如果他是袁紹的話,那麽現在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麽,肯定不是這麽明目張膽的告訴所有人他現身平原了,既然要出兵,那麽一定是在暗部署,屬於絕對隱秘的事情,又怎麽像他現在這樣好像恨不得讓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即將南下攻打徐州了?
這不符合常理,算現在自己與曹操僵持與沛縣,袁紹也沒傻到還沒出兵公之於眾,他一定另有目的,而這個目的,顯然是要讓自己認為他和他的冀州軍主力現在還在平原呢,徐州在一個月內是安全的,可是如果他真的按照這個袁紹希望他出現的判斷做出一些部署的話,那麽勢必會落入到他的計劃之,那麽從一開始劉瀾進入到了袁紹的圈套之,正在被他牽著鼻子走。
袁紹身邊有這樣能耐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給他提出這樣的建議也絕非沒有可能,所以去猜袁紹到底會用什麽手段出兵徐州,其實不會有什麽收獲,人家都已經現身平原了,所有目光都注意著平原,明冀州軍十有八九已經南下了,所以與其糾結冀州軍是否已經南下,劉瀾更想知道這位對手是誰?
曹軍在冀州之戰的時候,田豐讓劉瀾無被動,吃盡了苦頭,而這一迴,如果不是陳宮提醒他的話,等他部署完畢,隻怕琅琊已經在袁紹的掌控之下了:“不管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管冀州軍是否已經南下,攝山營必須盡快調往琅琊!”
陳宮點了點頭,而一旁的單子春卻突然插話,道:“何以見得袁紹一定會攻琅琊呢,如果他從城陽郡直奔徐州而來的話,那不危險了?”
“不會的,直奔徐州城,深入徐州,袁紹不敢,現在的情況冀州軍來的部隊最多隻有半數,五萬人再加在平原的部隊,八萬人,這八萬人看起來很多,可如果直奔徐州的話,袁紹必須要冒著類似呂布的危局,算成功,可如今徐州早已不似當年,我們已經遷移了郡治,家眷糧秣都不在徐州,其戰略意義早不如當初,袁紹算拿下徐州城,也起不到當初呂布奔襲徐州城的意義,反而還會成為我們的目標,到那個時候琅琊軍一旦迴援,再加我們在沛縣的主力部隊,到時候冀州軍可能會陷入到糧秣夾擊的處境之,這對我們來反倒是一舉多得,可對他來,卻是最為愚蠢的決定,所以袁紹是不會冒這樣的險的。</content>
劉瀾現在麵臨的困境其實和曹操差不多,當然這樣的困難劉瀾深信以後會得以解決,他現在要做的隻要大力發展江南行,畢竟這個時代南方還普遍落後,不像北方得到充分發展,拿袁紹不過靠著一個冀州能夠維持他現有的實力,也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是現實,畢竟在東漢朝,幽州不僅需要冀州運輸大量糧食以解決郡內糧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師雒陽,同樣靠著冀州援助著。
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是韓馥,可以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把動作趕去長安了,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這一點曹操不了,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好像他一早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這一點,劉瀾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像一麵鏡子,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更不用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迴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要釀成大禍了?
但是在九江之戰前內閣成立,劉瀾再也不用為這些事情擔憂了,內閣五人完全可以處理,而且對這五人劉瀾也極為放心,他們的忠誠毋庸置疑,其實最擔心的還是圈子化,而這也是為了劉瀾會如此選擇這五人,因為他們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後的勢力,也許他們會出現圈子,但是也隻會是兩撥人,好像現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鷺甚至是甄儼,絕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於做這些,劉瀾倒不是不放心他們,隻是一個預防,也許他們不會出現對自己的不忠,但是他們若要為自己謀取私利,卻又極為容易,而現在,劉瀾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了。
其實靈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靈帝在這方麵絕對算得是他的前輩,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係,而東漢朝因為曆史原因,卻也可以分為三大派係,世人、宦官與外戚,而靈帝甚至是東漢朝的眾多子則將這三係耍的團團轉。
外戚勢力龐大時,借助宦官消滅外戚,宦官勢力龐大時,借助外戚與氏族,可以正是這三方勢力保證了東漢朝兩百年的下,假如不是董卓殺奔雒陽,一舉搗毀了宦官和外戚這兩大勢力的話,東漢朝亡不了。
而現在劉瀾有了開源的想法,等著逐步實現了,而節流的事情劉瀾則徹底交給了內閣,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裁軍,但是這樣,還不讓內閣滿意,不過劉瀾但世界內隻能拖著內閣了。
而他現在更多的還是關注著這一次袁紹的平原之行,雖然和陳宮以及達成了默契,但是陳宮而言,其實局勢應該還有危急,因為他在做出留守沛縣的決定之後,並對袁紹此行的目的進行了分析。
雖然一切都是他的猜測,但是他懷疑,袁紹前往平原更像是一個引子,把所有人尤其是主公的目光吸引到平原,而在暗,他有機會做一些其它一些他不想讓外界所知曉的事情,至於是什麽事情,他可不敢胡言亂語了,畢竟這一切都隻是他的猜測。
劉瀾對陳宮的了解並不深,如果張遼在這裏,那麽他絕對會提醒劉瀾一點要心袁紹另有目的,可是現在則不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來提醒劉瀾,其實陳宮不敢多言很好理解,畢竟這事了,對他來沒多大的意義,可要是沒,那在劉瀾心目可會有些許瑕疵。
這種事情,也許平時不會有什麽太大的表現,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他會出現在劉瀾的心,會讓他覺得自己也有失算的時候,這種情況曾經發生在呂布身,也許劉瀾與呂布不是一類人,但是吃一虧長一智的陳宮當然學聰明了。
隻是假設和猜測,不再向當初對呂布時拍著胸口保證,結果事與願違,這種事情,誰也不是的神仙,隻能從最大的可能來推斷,可有些時候偏偏事與願違,如果當初陳宮能夠更委婉一些,他的地位和他每一句話的分量那麽一定不會減分毫,那麽在兗州之戰的後期也許還有一搏的可能。
所以他從此之後隻會進行提醒,但絕不會把話滿,不然如果以他以前的性子,隻怕一早破口而出,把袁紹必然是在暗調動部隊的事情出來,最後的結局會如何,誰知道,她又不是袁紹肚子裏的蛔蟲,又如何能知道他的真實目的,最多隻是覺得這個可能性最大罷了,不然袁紹這麽大張旗鼓的為了什麽?
但劉瀾終歸不是呂布,陳宮這一番話無疑提醒了他,聲東擊西,這事他在南下秣陵的時候可是同樣使用過,甚至他袁紹還有真,當時他可是直接調動了萬農夫運著糧食以及派遣了許褚帶著部隊開赴青州,正是這樣的調動,才能夠騙過了所有人,安全抵達秣陵,殺了孫策一個措手不及,若非如此,秣陵之戰也不會那麽快結束。
“公台這番話倒是提醒了我。”其實有些道理很容易得出答案,隻要換個角度行,如果他是袁紹的話,那麽現在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麽,肯定不是這麽明目張膽的告訴所有人他現身平原了,既然要出兵,那麽一定是在暗部署,屬於絕對隱秘的事情,又怎麽像他現在這樣好像恨不得讓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即將南下攻打徐州了?
這不符合常理,算現在自己與曹操僵持與沛縣,袁紹也沒傻到還沒出兵公之於眾,他一定另有目的,而這個目的,顯然是要讓自己認為他和他的冀州軍主力現在還在平原呢,徐州在一個月內是安全的,可是如果他真的按照這個袁紹希望他出現的判斷做出一些部署的話,那麽勢必會落入到他的計劃之,那麽從一開始劉瀾進入到了袁紹的圈套之,正在被他牽著鼻子走。
袁紹身邊有這樣能耐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給他提出這樣的建議也絕非沒有可能,所以去猜袁紹到底會用什麽手段出兵徐州,其實不會有什麽收獲,人家都已經現身平原了,所有目光都注意著平原,明冀州軍十有八九已經南下了,所以與其糾結冀州軍是否已經南下,劉瀾更想知道這位對手是誰?
曹軍在冀州之戰的時候,田豐讓劉瀾無被動,吃盡了苦頭,而這一迴,如果不是陳宮提醒他的話,等他部署完畢,隻怕琅琊已經在袁紹的掌控之下了:“不管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管冀州軍是否已經南下,攝山營必須盡快調往琅琊!”
陳宮點了點頭,而一旁的單子春卻突然插話,道:“何以見得袁紹一定會攻琅琊呢,如果他從城陽郡直奔徐州而來的話,那不危險了?”
“不會的,直奔徐州城,深入徐州,袁紹不敢,現在的情況冀州軍來的部隊最多隻有半數,五萬人再加在平原的部隊,八萬人,這八萬人看起來很多,可如果直奔徐州的話,袁紹必須要冒著類似呂布的危局,算成功,可如今徐州早已不似當年,我們已經遷移了郡治,家眷糧秣都不在徐州,其戰略意義早不如當初,袁紹算拿下徐州城,也起不到當初呂布奔襲徐州城的意義,反而還會成為我們的目標,到那個時候琅琊軍一旦迴援,再加我們在沛縣的主力部隊,到時候冀州軍可能會陷入到糧秣夾擊的處境之,這對我們來反倒是一舉多得,可對他來,卻是最為愚蠢的決定,所以袁紹是不會冒這樣的險的。</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