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縣令,真的不能留下來幫我嗎?”
“以我們的交情,有些話我本該直接對你說的,不然就顯得太見外了。”一直大大咧咧的武璽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他好像有些猶豫,又或是在做著什麽決定,隨即就見他腰杆陡然挺得筆直,很認真的說道:“在我前來襄平之前,太尉,不,現在應該是大司馬劉虞來信邀我入大司馬府為西曹掾,我已答應下來,不日就要啟程了。”
東漢初年,大司馬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直到董卓入朝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掌天下兵馬。不過話說迴來這劉虞可是點夠背的,前一次被靈帝任命為太尉可隨著靈帝駕崩又被撤了,如今董卓入京了,別出心裁又弄出個大司馬來可卻因冬日目前還滯留在幽州,如今終於等到了開春,就等著武璽抵達薊縣一同前往雒陽赴任了。
原以為武璽留下來幫他十拿九穩,可如今這結果實在有些出人意料,劉瀾完全沒想到劉虞還惦記著他。
武璽看出了劉瀾心中的遺憾之情,歎了口氣,道:“德然,真的很抱歉,君子重然諾,我無法留下來幫你。”
“可如今雒陽的時局。”劉瀾頗為擔憂道。
“或許就像德然說的那樣現在雒陽的確局勢艱險,可越是這樣,我就更應該去,而不是留在遼東一無是處,德然你能夠不惜身敗名裂帶兵前去討董,我又何惜此身?縱然此行是入虎穴,終會粉身碎骨,亦無悔矣。”
武璽臉色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但為了大漢江山,他別無選擇,所以今日不管是誰留他,就算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依然會離開。
雖九死其猶未悔,劉瀾腦海中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詞。不管合不合時宜,他都重重拍了拍武璽的肩膀:“那我就隻能祝你一路順風了。”
“到時你在外,我在內,董賊焉有命唿?”武璽笑著說道。可劉瀾卻如何也笑不出來,坦率的講,他真的希望武璽能留下來,為此他願意將遼東所有內政事物都讓出來交由他處理,但可惜無法實現了。不過少了武璽還有田疇和閻柔,經過礦山與襄平多年曆練,他倆早已能夠獨擋一麵,由田疇負責襄平、閻柔負責新昌綽綽有餘,隻是他這一走必須要留下一員大將鎮守遼東,不僅要防著其餘各縣郡守,還要防著蠢蠢欲動的異族。
關羽徐晃兩人,無疑是劉瀾最為倚重的兩員大將,在軍中聲望最重,可真要說被人熟知。還得從新昌之戰說起,正是這一戰使兩人相繼脫穎而出,在遼東家喻戶曉,尤其在原遼東校尉眼中,他倆的風頭甚至有直追劉瀾的趨勢。
原本兩人難分伯仲,劉瀾要仔細考量一番,可遼東軍整編一直是徐晃在處置,對遼東軍的情況比較熟悉,是以最終決定留徐晃鎮守遼東。
有了計較,劉瀾也就不在強留武璽。問道:“打算什麽時候離開?”
“明天就走,先迴遼陽。”
“明天?”劉瀾念叨了一句,皺起了眉:“看來無法親自送你離開了。”
“無妨。”武璽對此並不看重,而且他也清楚這幾日劉瀾一定會很忙。
劉瀾陪武璽來到驛館才分別。在他就要進入驛館的一刻,劉瀾突然喊了他一聲:“這一別不知何日再見,如果在大司馬那裏不盡如人意,你就迴遼東來,遼陽縣令,甚至是遼東郡守的位置。永遠都給你留著。”
一路來,武璽一直微笑著,可聽了這話後臉上的笑容立時僵住了,劉瀾的誠意讓人感動,可他偏偏無法留下,不由長歎一聲:“如果真有那麽一天,我會的。”
“隨時歡迎!”
兩人就此分離,誰又想到這一別足足數十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
第二日各縣縣令相繼離開,但劉瀾卻沒有去送任何一人,就像田疇與關羽所說的,各縣縣令不過是癬苔之患,真正的麻煩主要來自內部各校尉。坦率講兩人多慮了,可仔細想,還真不得不防,這幾日他將軍中眾將接見了一個遍,把該說的不該說的也都說了一個遍,而現在則是他們要做出決定的時刻,當然也包括關羽與田疇,正因為今日要處理此事,所以劉瀾才沒有去送武璽。
遼東各將校都被他招到了郡守府,在議事廳內,劉瀾再一次見到了他們。
“大家都落座吧。”
劉瀾掃視了一眼,老兄弟們都落座了,可原襄平將領卻扔顯拘謹,猶猶豫豫了半天才相繼落座。
“前日,我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給了諸君,同樣也留了一天時間給你們,想必大家也都有了決斷,在此之前,我還是那句話,我劉瀾尊漢不尊董,不管你們背後是說我劉瀾為了清君側還是說我擁兵自立要叛漢,都無法改變今次出兵討董,開弓沒有迴頭箭,大家現在就做出選擇吧,對了,在此之前我要提醒大家一句,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奉我為主,當然這不是說不讓大家再效忠大漢,畢竟我們興兵討逆就是為了大漢朝,我想這個主次、前後前日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應該不用我再重複一遍吧?”
眾將口說不用,可表現的卻並不積極,就像劉瀾所料的那樣,襄平眾將真正的麻煩乃是石明,雖然職位不高,可來頭卻大,是以襄平這些將領都在看他的動靜,可前日他的反應實在激烈了些,劉瀾現在可一點把握也沒有,如果他選擇離開倒也不錯,可若讓他走了,他在借助家族的勢力等自己前往雒陽之後,和徐晃打起對台,那這事就有點難辦了。
那時他對身處雒陽,對遼東鞭長莫及,雖有信任徐晃,可局麵卻不好說了。
襄平眾將猶豫之際,劉瀾又開口了,必須給他們打一計強心針,不然局麵之後往壞處發展:“大家不管做出什麽選擇,我劉瀾都不會去勉強你們,欲走欲留,悉聽尊便,可是我劉某人有言在先,如果有誰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在某麵前耍花招,那可就別怪劉某翻臉不認人了。”
劉瀾說完後,大廳驟然之間變得寂靜無聲,甚至可以聽到稍重些的唿吸聲,氣氛變得詭譎,劉瀾甚至有些後悔給出一天時間,這完全就給了襄平將校互相通氣的時間,做出的選擇不是全走就是全留,可他卻別無他法,畢竟此事與當初整軍奪權不同,他們就算被迫答應了,事後等他離開,以他們在遼東的勢力,召集人手興風作浪那還不容易?
就在沉默之中,金廣站了起來,代表大家說話了。
是走是留?
這一刻,劉瀾的心髒好像都到了嗓子眼。(未完待續。)
“以我們的交情,有些話我本該直接對你說的,不然就顯得太見外了。”一直大大咧咧的武璽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他好像有些猶豫,又或是在做著什麽決定,隨即就見他腰杆陡然挺得筆直,很認真的說道:“在我前來襄平之前,太尉,不,現在應該是大司馬劉虞來信邀我入大司馬府為西曹掾,我已答應下來,不日就要啟程了。”
東漢初年,大司馬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直到董卓入朝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掌天下兵馬。不過話說迴來這劉虞可是點夠背的,前一次被靈帝任命為太尉可隨著靈帝駕崩又被撤了,如今董卓入京了,別出心裁又弄出個大司馬來可卻因冬日目前還滯留在幽州,如今終於等到了開春,就等著武璽抵達薊縣一同前往雒陽赴任了。
原以為武璽留下來幫他十拿九穩,可如今這結果實在有些出人意料,劉瀾完全沒想到劉虞還惦記著他。
武璽看出了劉瀾心中的遺憾之情,歎了口氣,道:“德然,真的很抱歉,君子重然諾,我無法留下來幫你。”
“可如今雒陽的時局。”劉瀾頗為擔憂道。
“或許就像德然說的那樣現在雒陽的確局勢艱險,可越是這樣,我就更應該去,而不是留在遼東一無是處,德然你能夠不惜身敗名裂帶兵前去討董,我又何惜此身?縱然此行是入虎穴,終會粉身碎骨,亦無悔矣。”
武璽臉色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但為了大漢江山,他別無選擇,所以今日不管是誰留他,就算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依然會離開。
雖九死其猶未悔,劉瀾腦海中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詞。不管合不合時宜,他都重重拍了拍武璽的肩膀:“那我就隻能祝你一路順風了。”
“到時你在外,我在內,董賊焉有命唿?”武璽笑著說道。可劉瀾卻如何也笑不出來,坦率的講,他真的希望武璽能留下來,為此他願意將遼東所有內政事物都讓出來交由他處理,但可惜無法實現了。不過少了武璽還有田疇和閻柔,經過礦山與襄平多年曆練,他倆早已能夠獨擋一麵,由田疇負責襄平、閻柔負責新昌綽綽有餘,隻是他這一走必須要留下一員大將鎮守遼東,不僅要防著其餘各縣郡守,還要防著蠢蠢欲動的異族。
關羽徐晃兩人,無疑是劉瀾最為倚重的兩員大將,在軍中聲望最重,可真要說被人熟知。還得從新昌之戰說起,正是這一戰使兩人相繼脫穎而出,在遼東家喻戶曉,尤其在原遼東校尉眼中,他倆的風頭甚至有直追劉瀾的趨勢。
原本兩人難分伯仲,劉瀾要仔細考量一番,可遼東軍整編一直是徐晃在處置,對遼東軍的情況比較熟悉,是以最終決定留徐晃鎮守遼東。
有了計較,劉瀾也就不在強留武璽。問道:“打算什麽時候離開?”
“明天就走,先迴遼陽。”
“明天?”劉瀾念叨了一句,皺起了眉:“看來無法親自送你離開了。”
“無妨。”武璽對此並不看重,而且他也清楚這幾日劉瀾一定會很忙。
劉瀾陪武璽來到驛館才分別。在他就要進入驛館的一刻,劉瀾突然喊了他一聲:“這一別不知何日再見,如果在大司馬那裏不盡如人意,你就迴遼東來,遼陽縣令,甚至是遼東郡守的位置。永遠都給你留著。”
一路來,武璽一直微笑著,可聽了這話後臉上的笑容立時僵住了,劉瀾的誠意讓人感動,可他偏偏無法留下,不由長歎一聲:“如果真有那麽一天,我會的。”
“隨時歡迎!”
兩人就此分離,誰又想到這一別足足數十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
第二日各縣縣令相繼離開,但劉瀾卻沒有去送任何一人,就像田疇與關羽所說的,各縣縣令不過是癬苔之患,真正的麻煩主要來自內部各校尉。坦率講兩人多慮了,可仔細想,還真不得不防,這幾日他將軍中眾將接見了一個遍,把該說的不該說的也都說了一個遍,而現在則是他們要做出決定的時刻,當然也包括關羽與田疇,正因為今日要處理此事,所以劉瀾才沒有去送武璽。
遼東各將校都被他招到了郡守府,在議事廳內,劉瀾再一次見到了他們。
“大家都落座吧。”
劉瀾掃視了一眼,老兄弟們都落座了,可原襄平將領卻扔顯拘謹,猶猶豫豫了半天才相繼落座。
“前日,我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給了諸君,同樣也留了一天時間給你們,想必大家也都有了決斷,在此之前,我還是那句話,我劉瀾尊漢不尊董,不管你們背後是說我劉瀾為了清君側還是說我擁兵自立要叛漢,都無法改變今次出兵討董,開弓沒有迴頭箭,大家現在就做出選擇吧,對了,在此之前我要提醒大家一句,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奉我為主,當然這不是說不讓大家再效忠大漢,畢竟我們興兵討逆就是為了大漢朝,我想這個主次、前後前日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應該不用我再重複一遍吧?”
眾將口說不用,可表現的卻並不積極,就像劉瀾所料的那樣,襄平眾將真正的麻煩乃是石明,雖然職位不高,可來頭卻大,是以襄平這些將領都在看他的動靜,可前日他的反應實在激烈了些,劉瀾現在可一點把握也沒有,如果他選擇離開倒也不錯,可若讓他走了,他在借助家族的勢力等自己前往雒陽之後,和徐晃打起對台,那這事就有點難辦了。
那時他對身處雒陽,對遼東鞭長莫及,雖有信任徐晃,可局麵卻不好說了。
襄平眾將猶豫之際,劉瀾又開口了,必須給他們打一計強心針,不然局麵之後往壞處發展:“大家不管做出什麽選擇,我劉瀾都不會去勉強你們,欲走欲留,悉聽尊便,可是我劉某人有言在先,如果有誰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在某麵前耍花招,那可就別怪劉某翻臉不認人了。”
劉瀾說完後,大廳驟然之間變得寂靜無聲,甚至可以聽到稍重些的唿吸聲,氣氛變得詭譎,劉瀾甚至有些後悔給出一天時間,這完全就給了襄平將校互相通氣的時間,做出的選擇不是全走就是全留,可他卻別無他法,畢竟此事與當初整軍奪權不同,他們就算被迫答應了,事後等他離開,以他們在遼東的勢力,召集人手興風作浪那還不容易?
就在沉默之中,金廣站了起來,代表大家說話了。
是走是留?
這一刻,劉瀾的心髒好像都到了嗓子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