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溫舒,字長君,钜鹿東裏人,西漢司法官。出身貧寒,自幼好讀書,習律令,任為縣獄吏、郡決曹史。學習《春秋》經義,被舉為孝廉,任為山邑縣丞,後因犯法免去官職,複任郡吏,曆任廷尉奏曹掾、廷尉史等職。宣帝即位後,路溫舒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其“尚德緩刑”的主張受到重視,宣帝下詔在廷尉下麵設置廷平四員,秩六百石,負責審理冤獄,升其為廣陽私府長。後內史舉薦路溫舒為文學高第,升為右扶風丞,皇帝下詔令公卿大臣舉薦出使匈奴,路溫舒上書,請求作為隨從人員。皇帝並未讓其隨行,後升遷為臨淮太守,政績出色,死於任上。


    路溫舒,父親是裏的守門人,路溫舒的父親讓他牧羊,他把湖澤中的蒲草取來,做成簡牒,編起來寫字。寫得稍好一點時,當上了獄中的小吏,由此開始學習律令,提為獄史,縣裏麵有疑惑的事都來問他。太守來到縣裏,看到後感到很驚異,便讓他代理曹史。他又鑽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義,後被舉為孝廉,任為山邑縣丞,因犯法免去官職,又迴去擔任郡吏。


    廷尉李光審理奉天子詔令而被押的犯人,請路溫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職。


    正趕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劉賀被廢除,宣帝剛剛即位稱帝,路溫舒向宣帝上書,建議應該崇尚仁德,減輕刑罰,他是這樣說的:“我聽說秦朝有十大過失,其中之一還存在著,那就是審理刑獄的官吏。秦統治的時候,輕視文獻經典,喜歡武力和勇猛,鄙視仁義之士,尊崇刑獄之官;正言進諫被當做誹謗,指陳過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誠之心、懇切之言都隻能藏在胸中,阿諛奉承之聲不絕於耳;虛假的讚頌迷惑了心竅,現實的禍患卻視而不見。這是秦朝喪失天下的原因。人民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沒有戰爭的危險,也沒有饑寒的苦難,父子夫妻齊心盡力,建設家園,然而還沒有真正實現天下太平,這是因為刑獄的破壞。刑獄是國家治亂的關鍵,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過來,肢體被割斷不可能再結合。


    《書經》上說,與其殺死無罪的人,寧可失於不合常規。審理刑獄的官吏卻不是這樣,上下互相驅使,把刻薄當做清明,通過陷入於重罪來博取公正的名譽,而執法公平的卻多有後患。所以審理刑獄的官吏都希望受審訊的人被處死,並不是因為他們憎恨這些人,而是因為他們保全自己的辦法在於讓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殺死的人,鮮血流淌滿市,因罪受刑的人到處都有,每年處以大辟之刑的人數以萬計,這是仁聖之政受到損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實現,問題大概就出在這裏。隻要您免除誹謗君主的人的罪責而接受直切的諫言,廣開言路,掃除導致秦亡的失誤,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減省法令條文,放寬刑罰,廢除刑訊之獄,那麽,太平盛世就能來臨,永遠和平、安樂,與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會感到無限欣慰。”宣帝很欣賞路溫舒的上書,遷升他為廣陽私府長,內史舉薦路溫舒為文學科的第一等,升為右扶風丞。


    當時,皇帝下詔書命令公卿大臣推薦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溫舒上書,請求作為隨從人員,隨使者出使匈奴,願意死在匈奴以報效天子。皇帝批閱他的上書,轉交度遼將軍範明友、太仆杜延年詢問情況,認為路溫舒的進言沒有可取之處,就沒有讓他隨行,還擔任原來的官職。很長時間之後,升遷為臨淮太守,政績非常出色,死於任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