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字少卿,隴西郡成紀縣人,西漢將領,前將軍李廣之孫。初擔任侍中、建章監,漢武帝因其有李廣之風範,派他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地區偵察地形,歸來後被任命為騎都尉,率領五千人駐紮在酒泉、張掖一帶,以防備匈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賢王,武帝命李陵管轄軍需物資,李陵不願為後衛,自請率領五千步兵與李廣利分道進擊,直搗匈奴王庭,得到武帝允準。


    此後,李陵部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單於所率主力,率軍力戰多日,一路殺傷匈奴軍一萬餘人,終因糧盡矢絕、救援不繼而投降。武帝在誤信了李陵教單於備戰的謠言後,將其家族滅,單於看重李陵,將女兒嫁給他,並立其為右校王,成為匈奴貴族。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等曾派李陵的好友任立政出使匈奴,企圖召迴李陵,卻被其以丈夫不能再辱為由拒絕,後在匈奴病死。


    李陵,名將李廣的孫子,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卻英年早逝,李陵作為李當戶的遺腹子,長大後擔任侍中、建章監,成為漢武帝的親隨,監督諸騎軍。


    李陵,擅長騎射,待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有良好的名聲,武帝認為李陵具有李廣的風範,命他統領八百騎兵。


    後來,李陵率領這些人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裏,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部隊而順利返還,升為騎都尉,帶領五千名丹陽郡的楚人勇士駐紮在酒泉郡、張掖郡等地,教習箭術,以防備匈奴。


    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命李陵帶五校兵馬隨後,行至邊塞,武帝又令李陵留下手下將士,隻率五百輕騎出敦煌郡,至鹽水迎接李廣利迴師,然後仍駐屯在張掖。


    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來到武台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的勇士、奇才或劍客,是力可縛虎、射擊必中之人,希望能單獨帶領一隊,到蘭幹山南邊以分散單於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兵力攻擊貳師將軍。”武帝說:“你是恥於做下屬吧!我調發了這麽多的軍隊,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答道:“不需要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隻用五千步兵直搗單於王庭。”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以前擔任過伏波將軍,也羞於做李陵的後備,便上奏:“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武帝見奏大怒,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


    於是,傳詔給路博德說:“我想給李陵馬匹,他卻說什麽‘要以少擊眾’,現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帶你部趕往西河,去鉤營阻擋敵軍。”又傳詔給李陵說:“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遮虜障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麵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著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迴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說了些什麽?一並上書說清楚。”


    在武帝的催促下,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他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迴朝稟報,陳步樂被召見,陳說李陵帶兵有方,能得將士死力,武帝非常高興,任陳步樂為郎官。


    在浚稽山,李陵遭遇到了且鞮侯單於率領的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紮在東西兩浚稽山之間,以輜重車作為營壘,李陵領兵衝出營壘擺開隊伍,前排持戟和盾,後排用弓和弩,下令道:“聽到鼓聲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且鞮侯單於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後被困在一個山穀中,連日苦戰,很多士卒都中箭受傷,三處受傷者便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鬥。


    李陵說:“我軍士氣稍稍削減,又難以振奮,是何原因?莫非是軍中有女人麽?”原來,軍隊出發時,有些被流放到邊塞的關東群盜的妻子,隨軍做了士兵們的妻子,大多被藏匿在車中,李陵把她們搜出來,全部殺死。


    第二天,漢軍再戰,果然斬得匈奴首級三千餘級。漢軍向東南方突圍,沿著舊龍城道撤退,行進四五日,到達大澤蘆葦之中。匈奴軍在上風向縱火,李陵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隔離帶,才得以自救。漢軍又退到一座山下,且鞮侯單於已占領了南麵的山頭,命他的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漢軍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拚殺,又殺匈奴兵數千人,並發連弩射擊且鞮侯單於,且鞮侯單於下山退走。


    李陵捕得俘虜,俘虜供出:“單於說:‘這是漢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而許多當戶和君長都說:‘單於親率數萬騎兵攻打數千漢朝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後將無法再調動邊臣,將使漢朝越發輕視匈奴。務必在山穀間再度猛攻,還有四五十裏才到平地,不能破敵,就退迴來。’”這時,漢軍處境更加險惡,與匈奴騎兵整日交戰,多達數十迴合,使匈奴兵死傷二千餘人。


    在李陵的頑強抵抗下,匈奴方麵損失頗重,認為不能取勝,一度準備撤走,恰逢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淩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對且鞮侯單於說:“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隻有他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前,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應當派精銳騎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且鞮侯單於得到管敢,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接著擋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


    李陵,處在山穀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麵射箭,矢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未等衝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


    當時,漢軍還剩下三千多名士兵,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輻當武器,軍吏們也隻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峽穀,單於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漢軍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黃昏後,李陵換上便衣獨步出營,攔住左右說:“不要跟著我,大丈夫一個人去捉單於就足夠了!”過了很久,李陵才迴來,歎息說:“兵敗至此,隻求一死!”有的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迴去,像浞野侯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迴去,天子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李陵說:“你別說了,我不死,不是壯士。”


    於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足以逃跑了,可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隻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可能有脫身逃迴去報告天子的人。”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幹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遮虜鄣會合。


    夜半時分,李陵等擊鼓突圍,但鼓聲最終未響,李陵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衝出。匈奴派出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歎:“我無臉麵去見陛下呀!”隻得向匈奴投降,他的部下四散逃命,成功逃到邊塞的僅有四百餘人。


    兵敗之處,離邊塞隻有百餘裏,邊塞把情況報告了朝廷,武帝料想李陵已戰死,就把他母親和妻子召來,要相麵的人來看,卻說他們臉無死喪之色。


    後來,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責問陳步樂,陳步樂自殺。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解道:“李陵服侍母親孝順,對士卒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赴國家危難。他長期以來養成了國士之風。如今他一次戰敗,那些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點而不計其餘,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敵人被打死打傷無數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來一起圍攻。他轉戰千裏,矢盡道窮,戰士們赤手空拳,頂著敵人的箭雨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時的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


    起初,武帝派李廣利率領大軍出征,隻令李陵協助運輸,後來李陵與單於主力戰鬥,李廣利卻少有戰功。武帝認為司馬遷欺騙自己,是想詆毀李廣利而為李陵說情,把他投入獄中並施以腐刑。


    很久以後,武帝悔悟到李陵是無救援所致,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路博德)接應,隻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


    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後,對武帝說:“聽俘虜說,李陵在幫單於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的母親、兄弟、妻子和孩子都被誅殺,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族為恥。


    此後,有漢朝使者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說:“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麽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


    李緒原為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匈奴單於對他優禮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匈奴的大閼氏知道後,要殺掉李陵,單於把他藏到北方,等到大閼氏死後才放迴。


    單於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右校王,立衛律為丁靈王,使他們都成了匈奴掌權的貴族,其中衛律很受單於寵愛,經常侍於左右,而李陵住在外邊,遇到大事才被召入計議。


    武帝命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禦史大夫商丘成率三萬餘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率四萬騎出酒泉千餘裏。


    匈奴狐鹿姑單於聽聞漢軍重兵壓境,將匈奴的輜重盡數徙往郅居水,同時則率精兵在姑且水列陣以待。商丘成向西北方向長驅直入,一直抵達涿邪徑,未見匈奴軍而返,單於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餘騎追擊商丘成軍,至浚稽山,與商丘成轉戰九日,漢軍攻破匈奴的陣地,殺傷匈奴軍很多。戰至蒲奴水,匈奴軍見戰局於己不利,收兵而迴。


    武帝去世,其子漢昭帝即位,由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等輔政,他們一向與李陵很好,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隴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


    任立政等到匈奴後,單於置酒款待,李陵、衛律都在座。他們雖見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交談,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幾次把佩刀上的環弄掉,趁撿環時握住李陵的腳,暗示他可以迴漢朝去。此後李陵、衛律準備牛酒慰問漢使,一起博戲暢飲,他們都穿著匈奴的服裝,蓄著匈奴發式。


    這時,任立政大聲說:“漢朝已宣布大赦,國內安樂,陛下年少,由霍光、上官桀輔政。”他想用這些話使李陵動心,誰想李陵沉默不語,隻是不經意地摸著頭發說:“我已著胡服。”


    過了一會兒,衛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說:“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問好。”李陵說:“霍公與上官大人可好!”任立政說:“他們請少卿迴故鄉去,富貴不用擔心。”李陵小聲對任立政說:“少公,我迴去容易,隻怕再次蒙受恥辱,無可奈何!”


    話未說完,衛律迴來了,好像聽到了他們最後的話,說:“李少卿賢能之人,大可不必隻在一國居住,從前範蠡遍遊天下,由餘從西戎到秦國,今天還談什麽故國之類。”說罷告辭。


    任立政接著對李陵說:“你也有這個意思麽?”李陵說:“大丈夫不能反複無常,再次蒙羞。”


    後來,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病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