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道場(一)


    萬俟陽出了衙門便叫了輛車,而趙龍及兄弟則是騎著馬,他們從京城內城出城到墓地的時間本就比從馬家堡到墓地的路程短,萬俟陽為的是早點到墓地,然後做好準備就等候柱子一家人的到來。


    幾人到了墓地後,萬俟陽早就遠遠看見墓地有一批人正在忙活著了,等他下車就發現林海走了過來,


    “公子,您來了,現在正在立碑,按照您的意思以柱子兒子的名義刻的碑文,隻是我不知道公子留下什麽輩份。”林海向萬俟陽請示著。


    “按侄子輩,寫馬陽的名字就可以了!”萬俟陽隨口就說了出來,這也是他在村子裏和村長見麵時報的名字,所以說他這個人在村子裏就是馬大叔的侄子。


    “好的,我這馬上就去叫石匠雕刻上去,另外我請的西便門外的全真派白雲觀青峰道長來做道場,現在正在擺放道場。”林海給萬俟陽指明了來的這些人包括了哪方麵的人群,萬俟陽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一會就得去和道士打個招唿才行,自己這裝神弄鬼的時候畢竟是借了天機道人弟子的身份,再怎麽說自己也是個假道人遇上真道士還是需要見識一下的,再說自己也是做這道場的主人,這點禮節必須得有。


    話說這道教禮儀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唿,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麵的外在形象進行規範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麵有別於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麵,禮即是禮節,儀即是儀式。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的形式規範道士行為的一種儀範,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製定了一套禮儀,以後曆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製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而且在穿著方麵也是有一套特別的規定,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布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製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淨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製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紮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


    道人的迎接禮儀也是自有分寸的,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麵躬身,一麵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雙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複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製品)、菜(青菜、幹菜)、饅頭(麵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複迴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為: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迴捂心,右手緊接收迴,雙手複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複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莊嚴從事。


    道士出家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隻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複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此時萬俟陽遠看著一位道長站一旁不時指揮著幾位小道士正擺放著供桌,上麵有擺著一些供品和香爐。此道人頭頂純陽巾,身穿法衣,腳踩道靴,顯得相當莊重正式。


    萬俟陽這時正了一下衣冠,便大步向著青峰道長走了過去,距離其三步距離兩人雙雙見禮,“青峰道長有禮了!”萬俟陽躬身雙手作揖,對青峰道長行了一禮。


    “善哉、善哉,陽先生,貧道有禮了!”道長單手作揖一手持拂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讓曆史拐個彎之明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可可阿裏0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可可阿裏01並收藏我讓曆史拐個彎之明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