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改製國子監
沈灌見皇帝鬆口,心中暗喜,成了。
“陛下,陛下剛才已經允許在各布政司修建圖書館,光這一項就花費甚多。所以臣等想著還是一切從簡,不如類同城西武備學堂一般,可將國子監進行擴建。
並且嚴禁捐資入監,采取跟武備學堂一般的考試入學,教學內容以儒家經義為主,可以夾雜算術等科,但要以中華文化為正統,嚴格要求學生,推崇講學。”
沈灌這麽一說,整個冬暖閣都安靜異常,大多被這個大膽的想法驚到了,朱由校更是如此。
他萬萬沒想到這是一個明朝古人提出來的觀點,居然允許國子監不隻是講儒家經典,還可以上算術等科。不過他細想了下也可以理解,這還不是被徐光啟等人上趕著逼的,所以才想發展算術等科目,對抗西學。
想到這裏的朱由校也略微沉思起來,眾人見皇帝沉默不語的思考,也都默然不做聲,唯恐打擾到朱由校。
明代自建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國子監。特別是洪武、永樂時期,曾特別下令,命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義者,並充學生,人數眾多。
特別是永樂年間,隨著遷都北京,建立起一種兩京製的官學模式,先後建立了南京國子監和北京國子監,亦稱南,北雍。
那個時候國子監也發展到了極致,南京國子監達一萬人左右,盛況空前。
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景為時不久,正德以後,日漸衰退。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沒錢了。因此後期為了財政甚至可以捐資入監,這也讓國子監的生源質量直線下滑,到現在裏麵雖然仍有努力學習的人才,但更多的還是想過來混一個功名而已。
因此朱由校也不是很重視國子監,隻是沒想到沈灌居然拿出這個來做文章,想要大改國子監。
想到這裏他忍不住望向劉一燝、孫承宗、葉向高等人,好奇的問道。
“那諸位愛卿的意見呢?”
劉一燝也早就猜到了皇帝定會反向詢問他們的意見,於是互望了一眼,葉向高首先拱手站出來。
“陛下,臣等也覺得改製國子監自無不可。朝廷曆來對國子監重視異常,隻是其後略有荒廢而已,現在改製尚來得及。並且臣等思之,此事百利而無一害,光是可以招納英才為朝廷收用這一條就已經足夠。
並且現在各地私塾學院甚多,講學之風盛行,但朝廷卻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可以兼容納生的學府,如此這般下去,恐怕極為不妥。”
這麽一說,朱由校也點點頭表示讚成。葉向高這個觀點明顯地看到了話語權的重要性。
大明雖然“言論自由”,但太自由也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導致思想混亂,亂象叢生。並且從後世來的朱由校也知道明末一些思想家的理論,他們的有些言論在現在人看來甚是驚世駭俗。
“陛下,葉閣老的想法也是我等的想法。現在朝廷修建武備學堂、翻譯西洋著作的偏重甚大,所以現在外麵很多士子覺得陛下有些太過於厚愛於西學。
正因如此,如果改製國子監,大興教育,選任賢才,不僅可培養賢才,還能彰顯陛下重視文教之心,如此非議必定平息。”
朱國禎聞言也立刻附和起葉向高來,但朱由校聽到他這麽說心中甚是不爽。
什麽士子非議自己太偏頗西學,什麽隻有改製國子監才能夠證明自己重視文教。這分明是擺著法兒威脅自己,如果不這麽做那就等著被文人雅士口誅筆伐吧。
想到這裏他就越發不爽了,於是也不管葉向高等人,反而扭頭望向徐光啟。
“徐愛卿,你怎麽看?”
見皇帝突然問起了徐光啟,眾人目光也似箭羽般投向了他,特別是劉一燝、葉向高等人,此時的心情很複雜。
他們其實對西教不排斥,甚至之前與利瑪竇等人還交談甚歡。因此今日他們篤定沈灌會過來找他們商議,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沈灌提出了這個他們無法拒絕的提議。
改製國子監,類比武備學堂,嚴格要求學生,推崇講學。
這種振興文教的事情,在現在皇帝大興武備、還引進西洋文化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他們敢拒絕,士人定會覺得他們的趨炎附會,必遭連番抨擊。
所以這種事情他們斷然不敢拒絕,隻能陪著沈灌來到皇帝麵前請求此事,心裏也對徐光啟道一聲歉意了。
“陛下,微臣覺得諸位閣老說的很有道理,國子監本就是朝廷的最高學府,如果改製讓更多學子入學豈不更好。
再說正如葉閣老所言,天下學院眾多,如果朝廷改製國子監,填充名師,鼓勵講學,豈不是更彰顯朝廷海納百川,包容並濟之心。”
徐光啟也是士人,自然也知道改製國子監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不敢輕易阻擋。
見徐光啟這麽說,朱由校也冷靜了下來。內心忍不住暗歎,自然也明了文教在眾人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了。
他也知道,剛才朱國禎那一番話雖然逆耳,但也道出了如今的國情實況。
以前是文官一家獨大,現在他可以扶持勳貴跟武官,還有拉攏西學派,讓傳教士在京翻譯著作。這些文官心中定會不爽,還是安撫下比較好,就如同剛才說的那樣,不能厚此薄彼。
“嗯,你們的意見朕知道了。說實話,朕原本以為沈閣老會反對湯若望等人參與編撰曆法的。沒想到你居然沒有反對,讓朕很是欣慰。
現在伱們又提出了改製國子監這個法子,朕想了下確實可行。隻是國子監自國朝初年就有了,如今積弊已深,如果貿然改製恐怕很是麻煩。”
沈灌聽到皇帝應允點頭,心中頓時一喜,不過聽完皇帝後麵的話又麵露遲疑,連忙拱手問道:
“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沈灌見皇帝鬆口,心中暗喜,成了。
“陛下,陛下剛才已經允許在各布政司修建圖書館,光這一項就花費甚多。所以臣等想著還是一切從簡,不如類同城西武備學堂一般,可將國子監進行擴建。
並且嚴禁捐資入監,采取跟武備學堂一般的考試入學,教學內容以儒家經義為主,可以夾雜算術等科,但要以中華文化為正統,嚴格要求學生,推崇講學。”
沈灌這麽一說,整個冬暖閣都安靜異常,大多被這個大膽的想法驚到了,朱由校更是如此。
他萬萬沒想到這是一個明朝古人提出來的觀點,居然允許國子監不隻是講儒家經典,還可以上算術等科。不過他細想了下也可以理解,這還不是被徐光啟等人上趕著逼的,所以才想發展算術等科目,對抗西學。
想到這裏的朱由校也略微沉思起來,眾人見皇帝沉默不語的思考,也都默然不做聲,唯恐打擾到朱由校。
明代自建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國子監。特別是洪武、永樂時期,曾特別下令,命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義者,並充學生,人數眾多。
特別是永樂年間,隨著遷都北京,建立起一種兩京製的官學模式,先後建立了南京國子監和北京國子監,亦稱南,北雍。
那個時候國子監也發展到了極致,南京國子監達一萬人左右,盛況空前。
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景為時不久,正德以後,日漸衰退。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沒錢了。因此後期為了財政甚至可以捐資入監,這也讓國子監的生源質量直線下滑,到現在裏麵雖然仍有努力學習的人才,但更多的還是想過來混一個功名而已。
因此朱由校也不是很重視國子監,隻是沒想到沈灌居然拿出這個來做文章,想要大改國子監。
想到這裏他忍不住望向劉一燝、孫承宗、葉向高等人,好奇的問道。
“那諸位愛卿的意見呢?”
劉一燝也早就猜到了皇帝定會反向詢問他們的意見,於是互望了一眼,葉向高首先拱手站出來。
“陛下,臣等也覺得改製國子監自無不可。朝廷曆來對國子監重視異常,隻是其後略有荒廢而已,現在改製尚來得及。並且臣等思之,此事百利而無一害,光是可以招納英才為朝廷收用這一條就已經足夠。
並且現在各地私塾學院甚多,講學之風盛行,但朝廷卻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可以兼容納生的學府,如此這般下去,恐怕極為不妥。”
這麽一說,朱由校也點點頭表示讚成。葉向高這個觀點明顯地看到了話語權的重要性。
大明雖然“言論自由”,但太自由也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導致思想混亂,亂象叢生。並且從後世來的朱由校也知道明末一些思想家的理論,他們的有些言論在現在人看來甚是驚世駭俗。
“陛下,葉閣老的想法也是我等的想法。現在朝廷修建武備學堂、翻譯西洋著作的偏重甚大,所以現在外麵很多士子覺得陛下有些太過於厚愛於西學。
正因如此,如果改製國子監,大興教育,選任賢才,不僅可培養賢才,還能彰顯陛下重視文教之心,如此非議必定平息。”
朱國禎聞言也立刻附和起葉向高來,但朱由校聽到他這麽說心中甚是不爽。
什麽士子非議自己太偏頗西學,什麽隻有改製國子監才能夠證明自己重視文教。這分明是擺著法兒威脅自己,如果不這麽做那就等著被文人雅士口誅筆伐吧。
想到這裏他就越發不爽了,於是也不管葉向高等人,反而扭頭望向徐光啟。
“徐愛卿,你怎麽看?”
見皇帝突然問起了徐光啟,眾人目光也似箭羽般投向了他,特別是劉一燝、葉向高等人,此時的心情很複雜。
他們其實對西教不排斥,甚至之前與利瑪竇等人還交談甚歡。因此今日他們篤定沈灌會過來找他們商議,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沈灌提出了這個他們無法拒絕的提議。
改製國子監,類比武備學堂,嚴格要求學生,推崇講學。
這種振興文教的事情,在現在皇帝大興武備、還引進西洋文化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他們敢拒絕,士人定會覺得他們的趨炎附會,必遭連番抨擊。
所以這種事情他們斷然不敢拒絕,隻能陪著沈灌來到皇帝麵前請求此事,心裏也對徐光啟道一聲歉意了。
“陛下,微臣覺得諸位閣老說的很有道理,國子監本就是朝廷的最高學府,如果改製讓更多學子入學豈不更好。
再說正如葉閣老所言,天下學院眾多,如果朝廷改製國子監,填充名師,鼓勵講學,豈不是更彰顯朝廷海納百川,包容並濟之心。”
徐光啟也是士人,自然也知道改製國子監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不敢輕易阻擋。
見徐光啟這麽說,朱由校也冷靜了下來。內心忍不住暗歎,自然也明了文教在眾人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了。
他也知道,剛才朱國禎那一番話雖然逆耳,但也道出了如今的國情實況。
以前是文官一家獨大,現在他可以扶持勳貴跟武官,還有拉攏西學派,讓傳教士在京翻譯著作。這些文官心中定會不爽,還是安撫下比較好,就如同剛才說的那樣,不能厚此薄彼。
“嗯,你們的意見朕知道了。說實話,朕原本以為沈閣老會反對湯若望等人參與編撰曆法的。沒想到你居然沒有反對,讓朕很是欣慰。
現在伱們又提出了改製國子監這個法子,朕想了下確實可行。隻是國子監自國朝初年就有了,如今積弊已深,如果貿然改製恐怕很是麻煩。”
沈灌聽到皇帝應允點頭,心中頓時一喜,不過聽完皇帝後麵的話又麵露遲疑,連忙拱手問道:
“不知陛下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