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環渤海經濟圈
“召開廷議太麻煩了,還是召集內閣六部商議吧。”
朱由校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隻是戶部出麵,還必須要經過內閣才行,否則協調起各個部門來著實有些麻煩。
於是他當即拍板,並且讓何寧當下就去找劉一燝過來商議此事。
汪應蛟見狀就欲拱手勸說皇帝,又見皇帝此刻實在興頭上,所以也未敢一再阻攔,隻能看著何寧應聲出去。
這時還在文淵閣票擬題本的劉一燝聞皇帝突然召見,也是摸不著頭腦。於是就讓何寧帶路,一路上緊趕慢趕來到了乾清宮。
“微臣劉一燝,參見陛下。”
劉一燝一進來就看見汪應蛟在場,難道皇帝叫自己來又是因為錢的事情嗎?不過朱由校也不容他多想,直接開門見山地說了起來。
“免禮,劉閣老,朕叫你過來有要事跟你商議。
現在河北、山東妖教基本平定了,雖還有些餘孽,但是不足為懼。但朕思量再三覺得若要杜絕百姓作亂,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讓百姓有所生計,因此朕適才召了汪應蛟過來討論此事,但此事關係甚大,得需你們內閣牽頭商議。”
隨後朱由校就重新把自己剛才的想法,事無巨細的給劉一燝講了一遍,還著重強調了餉銀從遼東迴流的好處。
劉一燝也是第一次真切研判這件事,突然聽說了還微微一愣,不過細想下覺得皇帝講的甚是有道理,但他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陛下,如果朝廷出台政策,鼓勵遼東貿易,確實對朝廷是百利而無一害,臣也甚是讚同,但細想下來,臣有一些疑問。”
朱由校是一臉的自信,現在聽到劉一燝有疑惑,就讓他速速講來。
“陛下,第一是關於鼓勵遼東移民之事。這件事朝廷本來就議論過,登萊巡撫官應震也在行動。但其中的問題陛下也是知道的。
就是遼東都司那邊都是衛所,民政之官甚少,現在的糧價也很高,種植作物也是一年一熟,一旦遇到個天災荒年那便是顆粒無收,且不說當地的遼民該怎麽辦,就說遼東屯田的人可如何是好,對此朝廷可有準備?”
聽著劉一燝的這番詢問,朱由校突然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劉一燝說的對,遼東的糧食本來就少,今年年初就已移民數萬山東百姓過去安置了。楊漣就曾上奏說遼東的糧食十分緊張,如果繼續移民,那豈不是讓糧食危機重重,如果再碰到什麽災年,那必然是雪上加霜。
見皇帝沒有說話而是沉思起來,劉一燝並不打算見好就收,而是繼續開口道:
“其次,朝廷每年撥給遼東的餉銀確實很多,但其大多數都是買軍需用度。根據臣之前看到的賬目,每年遼餉撥發至將官兵卒手裏的也隻有二百萬兩左右。
就這,還有三到四成都要被將官中飽私囊幾層,真正到士卒手中的也隻有一百四十多萬兩,這雖然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但如果僅憑他們是否真的能夠撐得起整個遼東的商貿,撐得起山東、河北等沿海的生計呢?依臣的看法怕是很難,甚至行不通。”
朱由校聞言不知道該說啥,他很想倔強地說可以,但理智告訴他這確實不行。
聽著劉一燝的接連發問,也讓剛才還興致勃勃的朱由校不再言語,也開始重新思量了下劉一燝的質疑,伴隨著朱由校的沉默思考,冬暖閣內寂靜無聲。
汪應蛟也明白了劉一燝的用意,也坐如石蠟,不再言語。何寧見狀也不明白什麽意思,但也知道氣氛甚是嚴肅,也不敢說話。
“唉,朕明白了。”
一聲長籲短歎在冬暖閣中鳴起,剛才朱由校經過稍許思索,其實也對劉一燝提到的問題,想到了一些對策,但他現在卻不想迴複劉一燝的話了。
因為他已經明白了劉一燝的用意,就是此等大事不能隻憑著一腔熱血,拍一下腦門就做決定。
這種牽扯到千萬生民的事情,如果要做那就要盡量考慮的麵麵俱全,有時候慢就是快,不然等問題發生了真就悔之莫及了。
“多謝劉閣老提醒,這次是朕著急了。”
劉一燝見皇帝如此說,心裏不由寬慰起來,連忙拱手道:
“臣隻是把心中疑惑說出而已,陛下能舉一反三,從中悟出聖賢之道,說明陛下聰慧過人,這是社稷之福,是大明之福,臣也甚感欣慰。”
朱由校聽到這話臉上微微一笑,心想劉一燝真能給自己個麵子。
但劉一燝並沒有等待皇帝迴複,而是繼續說道:
“不是臣虛言,臣也認為此事要想可行,隻需雙管齊下即可。雖然遼東士卒的兵餉花銷撐不起整個遼東的商貿,也撐不起整個山東、河北等沿海的生計。
但沿渤海一帶有錢的不僅僅隻有遼東士卒手中的軍餉,還有遼東各種軍費采購,甚至還有各級將官的花費。
更重要的還有京師順天府,其中達官顯貴、文武百官以及朝廷用度的花費哪個不大,支撐起遼東、甚至是山東、河北等地的海貿綽綽有餘。
隻是如此要做的話,那不僅僅要對糧食等物品降低關稅那麽簡單,還要鼓勵商貿甚至是海貿,甚至還可以加大與蒙古互市,更要把開放礦禁條令盡快貫徹執行下去,這樣百姓的生計之路可能會更多。
這其中每一條都牽扯到許多衙門。但所幸關稅、海貿是朝廷新推行的政策,如此降低關稅阻礙很小,開放礦禁內閣跟工部也多次進行研討,正好可以趁此次機會頒行。”
朱由校跟汪應蛟聞言點點頭,劉一燝此言甚是有理有節。
“至於移民遼東之事,臣也讚同。但此事一定急不得,必須雙管齊下。
一則按照之前陛下跟內閣所議,盡快在遼東選擇兩個合適的地方改衛所為府縣。如若不想,甚至可以選擇新址重新設立州縣,隨後委任知府縣令,招募流民前往,隻要以田土作為鼓勵,定會有許多人前往。
二則遼東缺糧,糧價奇高,因此可以按照臣剛才說法,鼓勵商賈運糧至遼東,免除其港口關稅,其商賈去遼東就是為了求購藥材皮毛,來時為了賺錢盈利自然會裝填其他貨物。
如果我們免除糧食關稅,他們定會願意運糧至遼東,這樣遼東米家自跌。到時候遼東都司再設置常平倉,囤積糧食以備荒年,如此憂患自解決。”
聽到這一番話,朱由校也忍不住的感慨起來。
劉一燝不愧是我大明首輔,論說這些措施很多都是之前提到過的。但他可以全盤籌劃整合,這確實是個不可多得本事。
“陛下,總而言之依照臣的意見,此事固然可行,但需要朝廷商議,隨後緩步推行。這個過程快則一月,長則兩三月。但隻要內閣六部充分研討,製定條例後推行最為穩妥,事緩則圓,到時候阻力也會小很多。”
“臣附議,陛下,正如首輔所言,這其中涉及的許多衙門大都新設,所以阻力甚小,推行起來也容易。再說此事於朝廷百利而無一害,隻要陳明利害,緩緩圖之定可推行。”
汪應蛟見狀也拱手而言支持起來。而高坐在禦座上的朱由校聽完二人的發言後,沉默了一會後便頷首稱是,緩緩站起來望向劉一燝。
“劉愛卿所言甚是,朕受教了。既然如此朕也不說什麽了,此事就交由內閣與戶部等商議此事,把各個細節的事情敲定,然後確定個章程出來。”
見到皇帝首肯,劉一燝跟汪應蛟當即拱手道:
“臣等遵旨。”
見心中的想法成行,朱由校便跟劉一燝二人繼續商討了會細節,隨後就讓他們退下自行商議,到時候給自己一個結果或者有什麽問題與自己商議即可。
看著退下的二人,朱由校沉沉地坐在禦座上,沉默良久,隨後緩緩起身走向對麵的牆壁下,看著眼前那副巨大的《坤輿萬國圖》。
在圖中大明居於中心,看起來大又獨,而朱由校卻駐目在大明版圖的右上角。
在極其不精準的地圖勾勒下,朱由校仍然可以看出渤海的位置,它被遼東、順天府、山東三麵包圍,可以算是北方人口最多、經濟最核心區域之一。伴隨著平叛的結束與對建虜的勝利,也是北方最容易改革的區域。
想到這裏他把自己的手放在這塊區域,然後緩緩地圍繞渤海畫了一個圈。
這個圈在朱由校的設想中被叫做環渤海經濟圈。
在朱由校的設想中,這塊環渤海地區將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地要海有海,要人有人,要原料有原料;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天然的優勢“三角洲”,又經過自己的不斷逆黨,做事的阻礙很少。
如果剛才的籌劃能夠成行,就可以通過渤海讓三地經濟聯係的更加緊密,實力更加雄厚。
甚至在未來麵對北方旱災以及預計潛在的民變時,也可以在北方跟江南一樣作為一個基本盤,不怕出什麽亂子,還可以給朝廷提供源源不斷的錢財與人馬。
“召開廷議太麻煩了,還是召集內閣六部商議吧。”
朱由校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隻是戶部出麵,還必須要經過內閣才行,否則協調起各個部門來著實有些麻煩。
於是他當即拍板,並且讓何寧當下就去找劉一燝過來商議此事。
汪應蛟見狀就欲拱手勸說皇帝,又見皇帝此刻實在興頭上,所以也未敢一再阻攔,隻能看著何寧應聲出去。
這時還在文淵閣票擬題本的劉一燝聞皇帝突然召見,也是摸不著頭腦。於是就讓何寧帶路,一路上緊趕慢趕來到了乾清宮。
“微臣劉一燝,參見陛下。”
劉一燝一進來就看見汪應蛟在場,難道皇帝叫自己來又是因為錢的事情嗎?不過朱由校也不容他多想,直接開門見山地說了起來。
“免禮,劉閣老,朕叫你過來有要事跟你商議。
現在河北、山東妖教基本平定了,雖還有些餘孽,但是不足為懼。但朕思量再三覺得若要杜絕百姓作亂,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讓百姓有所生計,因此朕適才召了汪應蛟過來討論此事,但此事關係甚大,得需你們內閣牽頭商議。”
隨後朱由校就重新把自己剛才的想法,事無巨細的給劉一燝講了一遍,還著重強調了餉銀從遼東迴流的好處。
劉一燝也是第一次真切研判這件事,突然聽說了還微微一愣,不過細想下覺得皇帝講的甚是有道理,但他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陛下,如果朝廷出台政策,鼓勵遼東貿易,確實對朝廷是百利而無一害,臣也甚是讚同,但細想下來,臣有一些疑問。”
朱由校是一臉的自信,現在聽到劉一燝有疑惑,就讓他速速講來。
“陛下,第一是關於鼓勵遼東移民之事。這件事朝廷本來就議論過,登萊巡撫官應震也在行動。但其中的問題陛下也是知道的。
就是遼東都司那邊都是衛所,民政之官甚少,現在的糧價也很高,種植作物也是一年一熟,一旦遇到個天災荒年那便是顆粒無收,且不說當地的遼民該怎麽辦,就說遼東屯田的人可如何是好,對此朝廷可有準備?”
聽著劉一燝的這番詢問,朱由校突然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劉一燝說的對,遼東的糧食本來就少,今年年初就已移民數萬山東百姓過去安置了。楊漣就曾上奏說遼東的糧食十分緊張,如果繼續移民,那豈不是讓糧食危機重重,如果再碰到什麽災年,那必然是雪上加霜。
見皇帝沒有說話而是沉思起來,劉一燝並不打算見好就收,而是繼續開口道:
“其次,朝廷每年撥給遼東的餉銀確實很多,但其大多數都是買軍需用度。根據臣之前看到的賬目,每年遼餉撥發至將官兵卒手裏的也隻有二百萬兩左右。
就這,還有三到四成都要被將官中飽私囊幾層,真正到士卒手中的也隻有一百四十多萬兩,這雖然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但如果僅憑他們是否真的能夠撐得起整個遼東的商貿,撐得起山東、河北等沿海的生計呢?依臣的看法怕是很難,甚至行不通。”
朱由校聞言不知道該說啥,他很想倔強地說可以,但理智告訴他這確實不行。
聽著劉一燝的接連發問,也讓剛才還興致勃勃的朱由校不再言語,也開始重新思量了下劉一燝的質疑,伴隨著朱由校的沉默思考,冬暖閣內寂靜無聲。
汪應蛟也明白了劉一燝的用意,也坐如石蠟,不再言語。何寧見狀也不明白什麽意思,但也知道氣氛甚是嚴肅,也不敢說話。
“唉,朕明白了。”
一聲長籲短歎在冬暖閣中鳴起,剛才朱由校經過稍許思索,其實也對劉一燝提到的問題,想到了一些對策,但他現在卻不想迴複劉一燝的話了。
因為他已經明白了劉一燝的用意,就是此等大事不能隻憑著一腔熱血,拍一下腦門就做決定。
這種牽扯到千萬生民的事情,如果要做那就要盡量考慮的麵麵俱全,有時候慢就是快,不然等問題發生了真就悔之莫及了。
“多謝劉閣老提醒,這次是朕著急了。”
劉一燝見皇帝如此說,心裏不由寬慰起來,連忙拱手道:
“臣隻是把心中疑惑說出而已,陛下能舉一反三,從中悟出聖賢之道,說明陛下聰慧過人,這是社稷之福,是大明之福,臣也甚感欣慰。”
朱由校聽到這話臉上微微一笑,心想劉一燝真能給自己個麵子。
但劉一燝並沒有等待皇帝迴複,而是繼續說道:
“不是臣虛言,臣也認為此事要想可行,隻需雙管齊下即可。雖然遼東士卒的兵餉花銷撐不起整個遼東的商貿,也撐不起整個山東、河北等沿海的生計。
但沿渤海一帶有錢的不僅僅隻有遼東士卒手中的軍餉,還有遼東各種軍費采購,甚至還有各級將官的花費。
更重要的還有京師順天府,其中達官顯貴、文武百官以及朝廷用度的花費哪個不大,支撐起遼東、甚至是山東、河北等地的海貿綽綽有餘。
隻是如此要做的話,那不僅僅要對糧食等物品降低關稅那麽簡單,還要鼓勵商貿甚至是海貿,甚至還可以加大與蒙古互市,更要把開放礦禁條令盡快貫徹執行下去,這樣百姓的生計之路可能會更多。
這其中每一條都牽扯到許多衙門。但所幸關稅、海貿是朝廷新推行的政策,如此降低關稅阻礙很小,開放礦禁內閣跟工部也多次進行研討,正好可以趁此次機會頒行。”
朱由校跟汪應蛟聞言點點頭,劉一燝此言甚是有理有節。
“至於移民遼東之事,臣也讚同。但此事一定急不得,必須雙管齊下。
一則按照之前陛下跟內閣所議,盡快在遼東選擇兩個合適的地方改衛所為府縣。如若不想,甚至可以選擇新址重新設立州縣,隨後委任知府縣令,招募流民前往,隻要以田土作為鼓勵,定會有許多人前往。
二則遼東缺糧,糧價奇高,因此可以按照臣剛才說法,鼓勵商賈運糧至遼東,免除其港口關稅,其商賈去遼東就是為了求購藥材皮毛,來時為了賺錢盈利自然會裝填其他貨物。
如果我們免除糧食關稅,他們定會願意運糧至遼東,這樣遼東米家自跌。到時候遼東都司再設置常平倉,囤積糧食以備荒年,如此憂患自解決。”
聽到這一番話,朱由校也忍不住的感慨起來。
劉一燝不愧是我大明首輔,論說這些措施很多都是之前提到過的。但他可以全盤籌劃整合,這確實是個不可多得本事。
“陛下,總而言之依照臣的意見,此事固然可行,但需要朝廷商議,隨後緩步推行。這個過程快則一月,長則兩三月。但隻要內閣六部充分研討,製定條例後推行最為穩妥,事緩則圓,到時候阻力也會小很多。”
“臣附議,陛下,正如首輔所言,這其中涉及的許多衙門大都新設,所以阻力甚小,推行起來也容易。再說此事於朝廷百利而無一害,隻要陳明利害,緩緩圖之定可推行。”
汪應蛟見狀也拱手而言支持起來。而高坐在禦座上的朱由校聽完二人的發言後,沉默了一會後便頷首稱是,緩緩站起來望向劉一燝。
“劉愛卿所言甚是,朕受教了。既然如此朕也不說什麽了,此事就交由內閣與戶部等商議此事,把各個細節的事情敲定,然後確定個章程出來。”
見到皇帝首肯,劉一燝跟汪應蛟當即拱手道:
“臣等遵旨。”
見心中的想法成行,朱由校便跟劉一燝二人繼續商討了會細節,隨後就讓他們退下自行商議,到時候給自己一個結果或者有什麽問題與自己商議即可。
看著退下的二人,朱由校沉沉地坐在禦座上,沉默良久,隨後緩緩起身走向對麵的牆壁下,看著眼前那副巨大的《坤輿萬國圖》。
在圖中大明居於中心,看起來大又獨,而朱由校卻駐目在大明版圖的右上角。
在極其不精準的地圖勾勒下,朱由校仍然可以看出渤海的位置,它被遼東、順天府、山東三麵包圍,可以算是北方人口最多、經濟最核心區域之一。伴隨著平叛的結束與對建虜的勝利,也是北方最容易改革的區域。
想到這裏他把自己的手放在這塊區域,然後緩緩地圍繞渤海畫了一個圈。
這個圈在朱由校的設想中被叫做環渤海經濟圈。
在朱由校的設想中,這塊環渤海地區將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地要海有海,要人有人,要原料有原料;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天然的優勢“三角洲”,又經過自己的不斷逆黨,做事的阻礙很少。
如果剛才的籌劃能夠成行,就可以通過渤海讓三地經濟聯係的更加緊密,實力更加雄厚。
甚至在未來麵對北方旱災以及預計潛在的民變時,也可以在北方跟江南一樣作為一個基本盤,不怕出什麽亂子,還可以給朝廷提供源源不斷的錢財與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