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恩科宥舉


    根據朱燮元的規劃。


    水西安氏不僅地盤廣,兵力多,貴州又多山地深林進攻起來很是麻煩。


    而現在聽聞奢家被滅的安邦彥估計心裏很慌。


    為了防止朝廷處置他,也定會暗中做好準備,就等著朝廷的詔命,靜觀其變,如果是安撫那可能會拖延無事,如果朝廷刺激他,他為了保命,定會起兵對付朝廷。


    所以對付安氏不能像對付永寧奢家那般奇襲,而是要像對付播州楊應龍那般,步步為營,聯合進剿,這樣哪怕官軍一路失敗,其他路成功也是勝利。


    但唯一的問題便是五省進兵,指揮就是個大問題,到時候怕是要他親自坐鎮才行。


    “等奢家押送至成都,官軍準備妥當後,就派人前往水西,質問安邦彥與奢崇明暗中勾結,忤逆朝廷一事,看他作何解釋。”


    眾人頷首稱是,看來朱燮元確定要挾大勝之事,對水西動手了。


    紫禁城,冬暖閣。


    “西南的奏報來了沒?”


    “今天中午就派人去軍機處問了,沈閣老說還沒有到,不過已經派人去催了。”


    自決心突襲永寧之日起,朱燮元為了讓朝廷放心,便每日向朝廷奏報戰時情況,朱由校對此事也甚是上心,每日詢問關心進度。


    “恩,前幾日奏報說已經發兵攻伐奢寅等人了,但一直沒有消息,想來也要出結果了。”


    朱由校點了點頭,既然沒有奏報,說明結果還沒有出來,不過他倒是很有信心,敵弱我強,還招降了羅乾象作為內應,這是飛龍騎臉,怎麽可能輸呢,板上釘釘的事罷了。


    “陛下,內閣首輔劉一燝求見。”


    “讓他進來吧。”


    劉一燝氣宇軒昂的走了進來,簡單行禮後,張昶便拿來座椅讓他坐下迴話。


    “陛下,再過三日便是二月二十五日恩科大典了,主考官袁可立已經定好了這次恩科的題目,還請陛下過目。”


    說著劉一燝就從袖口中掏出一份題本,遞了上去,朱由校不由分說地接過打開題本詳看了起來。


    這恩科是不定時的科舉,所考的內容跟形式跟往常的都是一樣的,天子舉人皆會來京城先參加恩科會試,中了後再前往紫禁城參加恩科殿試。


    但正因為不定時,不僅讓舉子獲得了額外一次考試的機會,也讓朱由校有機會微調考核的內容,以適應自己的新政。


    看著題本內容,再結合這段時間惡補的知識,他現在已經明了會試並不像前世認知的那般隻是考定死的八股,而是連續三場考試。


    每一場考試須要在號舍裏連續待上三天兩晚,三場試下來就是九天六晚。隻有每場考試結束的那天晚上,考生才能迴到住地休息,換洗衣服,整理被褥,更換筆墨紙硯、餐食燭台,以備明朝再戰一場。


    第一場考試便是做八股文。


    所有會試考生需要根據考官擬定的題目做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都必須按照八股的格式進行書寫,不能逾越。時間就是三天兩晚沒有限製,隻要在第二場之前交上即可。


    第二場考試內容就不是八股文了,考的是“論”“詔誥表”“判語”。


    這一場考的就是公文寫作,類似於現代的公務員申論大題。


    所謂“論”可以簡單理解為議論文,考官會從四書五經裏麵抽取題目,讓考生按照題目主旨來做文章,隻是這次就不必非得用八股文來答,全憑考生自由發揮就行。


    還有“詔誥表”即“詔”、“誥”、“表”的合稱,這三個都是古代的公文,考試要求考生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一般都是漢表、唐誥、宋表。說白了就是公文寫作,格式、言語、中心思想都必須對,不能脫離主題。


    “判語”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下級遞呈上來的文件所下的批語,一般都是考察考生的掌握本朝的法律知識,特別是對《大明律》等法律條文的熟悉度。


    前兩個在朱由校看來都比較公式化,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少,在他看來比較重要的還是最後一場考試。


    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策問”。


    “策問”的題目,每一道題都是以“問”來開頭,即給你一段材料,閱讀後迴答問題或寫出自己理解,相比於前兩場來說,“策問”要簡單得多,是典型的主觀意識體現。


    並且它作為第三場考試,一般考官看到第三場卷子都比較疲憊了,所以這個內容或難或易,考官看重的還是第一場的八股文,至於“策問”答得好與壞,最多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隻要文意通暢即可。


    隻是朱由校不這麽認為,第一場、第二場考試考的是會試的基本功,雖然重要,但隻要勤學苦練,自然就沒事,拉不開差距反之也不足以采信考生的真實才能,但第三考內容才是最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確有實政才幹。


    “恩,既然是袁可立擬定的,你們也看過了,朕看也沒有什麽更改的必要了,隻是對於會試批改一事朕還頗有疑問。”


    見皇帝這般說,劉一燝不免疑惑有什麽問題嘛。


    “還請陛下明示,臣盡力為陛下解惑。”


    朱由校聞言便站起身來,來迴踱著步,拿著手中的題本在手掌中一邊拍一邊說。


    “朕之前就聽聞,這會試一般是考三場,但實際上還是以第一場八股為重,第二場“詔”跟第三場策論往往流於形式,不知可有此事啊?”


    劉一燝聞言沉默一會,隨後拱手對答道:


    “陛下聖鑒,這確實不是空穴來風,有所根據的。”


    “這樣怎麽行,舉子辛辛苦苦做答,考官卻隻以第一場評出高下,如此的話豈不是有失公允,萬一有人強於策問,但短於八股,就因為這個規矩而被罷黜,那豈不是讓人覺得朝廷不能公允選材,有失偏頗嘛。”


    朱由校聽完就搖搖頭,在院試跟鄉試的時候用八股他現在沒有辦法,隻能先這樣。但會試明明有公文、策問卻不重視,反而還要看八股取士確實不合常理。


    “陛下,這其實事出有因,臣也曾為萬曆三十四年的主考官,知道其中詳情,並不是考官有意忽略,而是在於會試時全國舉子匯聚京城,考試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而時間緊迫,如果三個卷子都詳細看,根本看不過來,因此隻能以第一場為首要了。”


    由於隻要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會試,所以每三年一次的會試考試人數都在不斷增加,萬曆二十七年的會試人數高達四千五百人。


    每位同考官分配到的答卷大概為三百份,而且為保證科舉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幾位同考官分別批改,這樣下來,每日的閱卷工作量少說也有七、八萬字,必得通宵達旦地進行,不分晝夜的去批改。


    而會試從開考到發榜的隻有十七天,這時間乍一看完全來的及,其實根本不夠用。


    會試不僅人數多,因在第一場八股文考試中基本拉不來差距,故考生為了考中就在第二場論和跟第三場的策問中的大量著墨,讓考官批改的壓力也加大。


    再加上批改中,考官也不是一直在批改,基本上每天筵席不斷,參加各類花樣諸如“出題宴”、“出簾宴”、“取卷宴”又要占去一半時間。


    這就讓考官沒有時間跟精力去認真閱讀每一個試卷,最終造成的結果是很多考官隻看重第一場的經義,一旦第一場的答卷被取中,隻要策問不犯原則性錯誤也可中。如果第一場經義不入考官法眼,哪怕策問寫得再好也是一場空。


    因此劉一燝剛才說的話也道出了其中緣由,人太多,時間不夠,所以沒辦法隻能看第一場。


    “這有什麽難的,這次恩科是朕即位以來的第一次科舉,因此意義重大,天下舉子齊聚京師為的就是為的能夠一朝得中,從而報效朝廷,所以朕看要好好對待,不能有半點鬆懈。


    既然人數限製不了,那就延長批改時間,二十五日考試,三月二十日放榜,這比原來要多六七日,時間完全夠用了,同時考院內的宴會等,朕看能免則免,等會試結束後再宴請也不遲。”


    劉一燝想了想,覺得也不是不可以,這會試重點看第一場,雖是慣例但也一直為人所詬病,隻是會試重大,一直沒有人主動提出改變,這次皇帝提出來,反對的人自然少不少。


    再說這次恩科本身就是特例,皇帝為了招納賢才,要求全麵批改卷子綜合錄取,理由完全說的通,對於舉子來說其實更公平,如果誰反對怕就是跟這天下舉子們過不去。


    “既然這般說,臣就為天下舉子謝陛下。”


    “隻是苦了考官們了,不過為國選材本就是大功一件,等事了後,朕自會有所賞賜。”


    考官雖然辛苦,但能夠成為舉子的座師,培養自己的人脈,許多朝官都是很願意的,哪怕這次皇帝加了任務,他們也不會說什麽。


    “謝陛下,臣這就去辦。”


    求月票,求評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這大明還有的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河蟹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河蟹道人並收藏朕這大明還有的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