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朱由校看著送上來的題本目錄,發現許多朝臣已經就開源支流上書進言了。
仔細看了看題本,許多官員的言論還滿符合實際的。
就比如開市舶司,每個港口進駐官員,收關稅;還有什麽榷茶、酒、鑄幣等等,有想法的還挺多的。
隻是他就納悶,為啥之前就沒這麽多想法,就隻會加征地稅?
原因可能也有。
也許是許多人隻會說大話,現在看到他下詔書,就紛紛借此讓自己揚名。
可能是有些人早有抱負不得施展,想要改變但不在其位,這次真心上書言事,求自己采納。
也有可能這些海、茶、酒、鹽等利益集團勢力太大,早有官員想要做,但處處被阻撓,不敢做,
甚至還有些人就是早就深受其利,不想朝廷動自己的蛋糕,變得屍位素餐、飽食終日。
但現在都不重要了,既然朝廷以前不做,那就讓他親自來做。
現在就是讓子彈飛一會,把火燒的更旺一點。
於是他招唿何寧叫通政司使叫過來。
通政司,全稱為“通政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呈狀以聞。
相當於明代掌受內外奏章傳達的機構,位列九卿之一,地位極其重要。
通政司既然掌握奏聞的上傳下達。所以為了讓地方多掌握朝廷信息,它會定期向地方發邸報。
邸報相當於中國古代官方報紙。
每日通政司便會把皇帝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婚喪嫁娶、重要典禮、重要詔書寫在其中,當然還有什麽官員升遷、處罰賞賜乃至重大戰事、經濟情況、社會文化、外交等等寫在邸報上,供朝廷各地知曉。
古代傳播信息的有限,於是邸報是了解地方了解朝廷政令、具體情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受眾極廣。
這麽個大殺器卻一直沒人重視。
因此朱由校早就起了改革心思,通過邸報,多發表一些有利的信息,樹立自己這個皇帝一個為國為民的形象,為自己說話。
他今天就讓通政司把自己問政的情況以及一些官員所舉的措施通過邸報在京城與各地傳播一下,讓此事發酵一下,讓更多官吏百姓知道此事。
沒過多久,何寧就領一個官員進來了。
“臣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袁可立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袁可立?這人大名鼎鼎,朱由校後世就聽過,大明三百年第一推官,以蘇州推官之職,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平息“董範之變”。
又遼沈之變後,出任登萊巡撫,接納遼東流民,重用毛文龍,重設東江鎮,收複遼南。
這讓朱由校不由得好好打量了下他。
“張昶,賜座,上茶。”
“朕叫的是通政司使,怎麽是你這個左通政過來了”
“陛下,通政司使一直自萬曆四十七年就有空缺,臣自被今年八月,蒙先皇不棄,暫領通政司事。”
袁可立聞言起身奏報道。
今天皇帝的召見也事發突然,他也不知是何用意,沒做什麽準備。
“朕明白了,不過也無事。
袁可立,朕對你也是早有耳聞,你在蘇州任上怒斥知府李淶,讓其羞愧引咎辭職,又審定湖州案,平息“董範之變”,可稱是本朝第一推官啊。”
袁可立隻在登基時和早朝的時候見過皇帝。對朱由校的印象也隻是新皇登基,想要重振朝綱。沒想到皇帝剛登基還知道自己。
“陛下如此讚譽,臣愧不敢當,鋤奸懲惡,明斷是非,本就是推官職責,臣隻是恰逢其時,身處其位而已。”
“哈哈哈,說得好,如果多有些你這樣的人,那就沒有那麽多冤案了。”
朱由校擺手讓袁可立入座,接著說道:
“朕這次朕讓把通政司的人叫過來,主要是想商量一下邸報的事情。”
邸報,袁可立不由疑惑,朝廷邸報自有製度,皇帝這是有何用意。朱由校也看出來他的疑惑,抿了口茶。
“張昶,你去拿一份邸報過來。
袁愛卿,朕昨日讓內閣發的詔書你看了沒?”
這件事袁可立早已聽聞,他也心憂國事,昨日看見詔令,也準備上書言事呢。
“臣昨日便有聽聞,昨晚就有許多朝臣開始商討,準備上書建言獻策,也讚譽皇上心憂國事,是我大明之福。”
“哈哈,如此甚好,朕確實就朝廷度支為難,現在朝廷用錢之處甚多,但錢年年不夠用,朕剛繼位,也沒有點石成金之術,隻能求告於諸臣了。
不過朕今日看了看上奏的題本,有些奏言確實肯切,甚有用處。
朕就想著可以專門做一期邸報,把朕的問題與朝臣上奏的一些有用的內容摘抄上去,不知可否。”
說話間,張昶就把一份邸報拿了過來,朱由校拿過來看了下。
手中的邸報像個冊子,首頁寫著邸報二字,右下有泰昌元年十月的字樣,打開一看就是一些上月大事,包括自己登基、考成法推行等等。
看著朱由校翻看著邸報,袁可立也似乎明白皇帝的心思了,這是想要這件事範圍更大一點,不過他也覺得可以。
“陛下,此事容易,那臣就把皇上覺得有用的題本內容摘抄在邸報中,下發給各省在京的提塘官(各省駐京辦主任),讓其早日發往各省。”
但朱由校的心思並不是隻是這。
“可以,但朕覺得我大明自太祖開國以來,就廣開言路,現今亦是如此。
這些奏言既然於國有利,那就應該好好商討下,朕想著讓翰林院選人就奏言的內容進行討論闡述,分析要害利弊,及其實行難易。
最後在摘抄下發地方官府,甚至要下發到民間,讓京城與地方百姓也能明了此事,知曉厲害。”
這讓袁可立麵露難色,這邸報是官方報紙,都是麵向官府的,麵向百姓確實卻沒有過。
朱由校知道他有些為難,就繼續向他解釋。
“此事甚是容易,以後就把邸報分為兩冊,一冊是內刊,一冊是外刊,內刊專門給朝廷要員來看,內容機密,不可隨意外泄。
外刊內容直白,官吏與百姓也可閱讀,隻不過百姓要購買才行,讓百姓了解國事也是好的。”
仔細看了看題本,許多官員的言論還滿符合實際的。
就比如開市舶司,每個港口進駐官員,收關稅;還有什麽榷茶、酒、鑄幣等等,有想法的還挺多的。
隻是他就納悶,為啥之前就沒這麽多想法,就隻會加征地稅?
原因可能也有。
也許是許多人隻會說大話,現在看到他下詔書,就紛紛借此讓自己揚名。
可能是有些人早有抱負不得施展,想要改變但不在其位,這次真心上書言事,求自己采納。
也有可能這些海、茶、酒、鹽等利益集團勢力太大,早有官員想要做,但處處被阻撓,不敢做,
甚至還有些人就是早就深受其利,不想朝廷動自己的蛋糕,變得屍位素餐、飽食終日。
但現在都不重要了,既然朝廷以前不做,那就讓他親自來做。
現在就是讓子彈飛一會,把火燒的更旺一點。
於是他招唿何寧叫通政司使叫過來。
通政司,全稱為“通政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呈狀以聞。
相當於明代掌受內外奏章傳達的機構,位列九卿之一,地位極其重要。
通政司既然掌握奏聞的上傳下達。所以為了讓地方多掌握朝廷信息,它會定期向地方發邸報。
邸報相當於中國古代官方報紙。
每日通政司便會把皇帝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婚喪嫁娶、重要典禮、重要詔書寫在其中,當然還有什麽官員升遷、處罰賞賜乃至重大戰事、經濟情況、社會文化、外交等等寫在邸報上,供朝廷各地知曉。
古代傳播信息的有限,於是邸報是了解地方了解朝廷政令、具體情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受眾極廣。
這麽個大殺器卻一直沒人重視。
因此朱由校早就起了改革心思,通過邸報,多發表一些有利的信息,樹立自己這個皇帝一個為國為民的形象,為自己說話。
他今天就讓通政司把自己問政的情況以及一些官員所舉的措施通過邸報在京城與各地傳播一下,讓此事發酵一下,讓更多官吏百姓知道此事。
沒過多久,何寧就領一個官員進來了。
“臣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袁可立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袁可立?這人大名鼎鼎,朱由校後世就聽過,大明三百年第一推官,以蘇州推官之職,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平息“董範之變”。
又遼沈之變後,出任登萊巡撫,接納遼東流民,重用毛文龍,重設東江鎮,收複遼南。
這讓朱由校不由得好好打量了下他。
“張昶,賜座,上茶。”
“朕叫的是通政司使,怎麽是你這個左通政過來了”
“陛下,通政司使一直自萬曆四十七年就有空缺,臣自被今年八月,蒙先皇不棄,暫領通政司事。”
袁可立聞言起身奏報道。
今天皇帝的召見也事發突然,他也不知是何用意,沒做什麽準備。
“朕明白了,不過也無事。
袁可立,朕對你也是早有耳聞,你在蘇州任上怒斥知府李淶,讓其羞愧引咎辭職,又審定湖州案,平息“董範之變”,可稱是本朝第一推官啊。”
袁可立隻在登基時和早朝的時候見過皇帝。對朱由校的印象也隻是新皇登基,想要重振朝綱。沒想到皇帝剛登基還知道自己。
“陛下如此讚譽,臣愧不敢當,鋤奸懲惡,明斷是非,本就是推官職責,臣隻是恰逢其時,身處其位而已。”
“哈哈哈,說得好,如果多有些你這樣的人,那就沒有那麽多冤案了。”
朱由校擺手讓袁可立入座,接著說道:
“朕這次朕讓把通政司的人叫過來,主要是想商量一下邸報的事情。”
邸報,袁可立不由疑惑,朝廷邸報自有製度,皇帝這是有何用意。朱由校也看出來他的疑惑,抿了口茶。
“張昶,你去拿一份邸報過來。
袁愛卿,朕昨日讓內閣發的詔書你看了沒?”
這件事袁可立早已聽聞,他也心憂國事,昨日看見詔令,也準備上書言事呢。
“臣昨日便有聽聞,昨晚就有許多朝臣開始商討,準備上書建言獻策,也讚譽皇上心憂國事,是我大明之福。”
“哈哈,如此甚好,朕確實就朝廷度支為難,現在朝廷用錢之處甚多,但錢年年不夠用,朕剛繼位,也沒有點石成金之術,隻能求告於諸臣了。
不過朕今日看了看上奏的題本,有些奏言確實肯切,甚有用處。
朕就想著可以專門做一期邸報,把朕的問題與朝臣上奏的一些有用的內容摘抄上去,不知可否。”
說話間,張昶就把一份邸報拿了過來,朱由校拿過來看了下。
手中的邸報像個冊子,首頁寫著邸報二字,右下有泰昌元年十月的字樣,打開一看就是一些上月大事,包括自己登基、考成法推行等等。
看著朱由校翻看著邸報,袁可立也似乎明白皇帝的心思了,這是想要這件事範圍更大一點,不過他也覺得可以。
“陛下,此事容易,那臣就把皇上覺得有用的題本內容摘抄在邸報中,下發給各省在京的提塘官(各省駐京辦主任),讓其早日發往各省。”
但朱由校的心思並不是隻是這。
“可以,但朕覺得我大明自太祖開國以來,就廣開言路,現今亦是如此。
這些奏言既然於國有利,那就應該好好商討下,朕想著讓翰林院選人就奏言的內容進行討論闡述,分析要害利弊,及其實行難易。
最後在摘抄下發地方官府,甚至要下發到民間,讓京城與地方百姓也能明了此事,知曉厲害。”
這讓袁可立麵露難色,這邸報是官方報紙,都是麵向官府的,麵向百姓確實卻沒有過。
朱由校知道他有些為難,就繼續向他解釋。
“此事甚是容易,以後就把邸報分為兩冊,一冊是內刊,一冊是外刊,內刊專門給朝廷要員來看,內容機密,不可隨意外泄。
外刊內容直白,官吏與百姓也可閱讀,隻不過百姓要購買才行,讓百姓了解國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