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所謂不離不棄
天降長生道果,我苟道躺平修仙 作者:荔枝自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築基靈物,完全不用長孫音操心。
半年前,隨著不虛此行的巡察使師兄飄然而去。
李誌第一時間,從除舊布新後的仙城秘庫中,花費自身的一些普通功績點,為其兌換了一枚築基丹及一些其它築基靈物。
結合李誌給她準備的築基心得,追求的就是徹底激發全身潛力,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築基成功。
若是長孫音築基失敗,不管能否保得一命,根基大損之下,基本沒有第二次築基機會的此女,就會在李誌眼中失去價值。
她和長孫家族的往後日子,隻怕會跌入穀底,不複如今的風光愜意。
若是此女築基成功,仙道奠基、自身壽元翻倍不說,還能成為金竹真人的第一位侍妾,從此光耀門楣、仙道可期。
畢竟,李誌身為正道大宗出身的金丹真人,手中又隻有正統道門的某種特殊功法。
雖然覬覦玄虎姹體的某種特殊靈力,卻對長孫音的長遠仙途有利無害。
究其事實,天長日久後,雙方在仙路上互相扶持、互幫互助,必然是修為低的一方,相對收益更多、相對進步更快。
此時此景,李誌如此用心培養一位後備侍妾,雖然有些對不起道侶安溪漪,不過,這才是實力為尊的修仙界常態。
修仙界中,道侶誓言隻要求不離不棄、相守一生,可沒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
突破大境界,不是手到擒來、順理成章的易事,而是危險重重、劫難加身的生死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道途斷絕。
很少有道侶雙方,都能順利突破同一大境界的。
修士壽元悠長,一男一女廝守一輩子的模範道侶,永遠隻是人人口頭稱頌的少數個案。
家中道侶不倒,身邊侍妾成群,才是高階修士的常態。
這方麵,高階男修、高階女修,都是一模一樣的態度和做法。
據李誌所知,金岩真人安端倩,這名出身安家的金丹後期女修,觀瀾真人仙逝後的安家金丹期修士修為第一人,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當年,安端倩結丹成功後,道侶沒有繼續跟上她的修為腳步,仍停留在築基境界。
在某種特殊修行之道上,提供不了原先那般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不背棄道侶誓言,拋下原來的築基期道侶,再和一位同階修士結成道侶。
在大多數修士看來,都屬於,不違背修仙界道義的重情重義之舉。
因此,金岩真人安端倩,在她的那位道侶壽元還有不少剩餘時,就已接納了不少築基期麵首,也就是男性侍妾。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由此可見,不管男修、女修,想要掌握道侶之間的話語權,修為實力才是根本。
偶爾也有,一方納妾後,道侶中的另一方知恥而後勇,成功突破大境界,跟上修為的。
據說,文陽宗那邊,就有一名金丹期儒修,遇到了一位不驕不躁、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道侶。
麵對道侶的結丹喜訊,這名喜新不厭舊的金丹期大儒,果斷遣散了身邊的數名築基期侍妾,再次一心一意,與結發道侶互相扶持、仙路同行。
畢竟,到了結丹後的高階修士境界,用來束縛凡夫俗子的三綱五常,早就沒有實際效力可言。
按照實力至上的對等原則,同一大境界的道侶之間,若是一方廣納侍妾不放手,另一方自然也有廣納麵首的權利。
那名金丹期儒修,若不想以後遭遇不快之事,麵對突破後的同階道侶,就隻能選擇提前忍痛割愛。
在當今修仙界的主流觀念裏,朝秦暮楚、見異思遷,遠沒有修為原地踏步、實力停滯不前,那般容易遭人恥笑。
身為一名矢誌仙道的修煉者,就是要抓住一絲一縷機會,來提升一點一滴修為。
比起出生入死、四處尋找仙緣,能發現條件合適的共同參悟特殊修煉道路人選,適度適量地一起修煉大道,也算是一個小機緣,不容輕易放棄。
說實在話,結丹後的李誌,在內心深處,對和尋常築基女修,一起參悟某種特殊修煉之道,態度可有可無。
不過,玄虎姹體這般罕見的優質特殊類靈體,實在難得,對特殊修煉之道助力不小,由不得他不動心。
可以說,多數修士,麵對這種情況,都會做出李誌這般選擇。
區別在於,有些人比較矯情,過程扭扭捏捏。
而類似李誌這般道心堅定的修士,則會當機立斷、下手果斷,不讓小機緣,從身邊悄然溜走。
況且,對於他而言,隨著道侶曾祖父安鴻基羽化仙去,在接納侍妾方麵,也就沒了一些潛藏心底的顧慮。
經曆一番坦誠相見、法力摸底後,李誌如同往常一樣,吩咐長孫音沉住氣,時機還未到,讓她繼續打磨修為、提升底蘊。
隨後,他離開蕩桑山山腰,迴到峰頂的城主洞府。
三階符道入門後,日常修煉之餘,李誌稍微有了一些空暇時間,可以抽出空來,仔細研究儲物袋內的數百塊玉簡。
這些顏色各異、材質不一的玉簡,數量看上去很嚇人,真正能對金丹真人起作用的修仙知識,其實並不多。
絕大部分都來自,李誌九年多前,主要針對宇文家的那一次黑吃黑戰役。
那一夜,他可是將宇文家和長孫家,能夠被金丹期神識探測到位置的秘庫、密室,全部暴力打開、洗劫一空。
可以說,兩家傳承上千年的築基家族,被他翻了一個底朝天。
讓李誌略微失望的是,兩家曆代築基“老祖”經年累月的收藏品中,並沒有什麽明珠蒙塵的上古神器,等著他來撿漏。
因此,隻留下這些可以隨手複製的玉簡,作為擴展修仙界見識的紀念品,還留在儲物袋內。
其它雜七雜八的低階物品,都已經隨著崇安堂的各個分店,分散到了愛州的各個角落。
小小築基家族的“藏經閣”,自然沒有元嬰宗門來得廣博深入。
其中,多有淺薄重複之處,甚至還有少量在李誌看來,比較明顯的謬誤批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去蕪存菁之後,李誌也有不少意外之喜,特別是不少關於蠻荒之地交接處的信息。
半年前,隨著不虛此行的巡察使師兄飄然而去。
李誌第一時間,從除舊布新後的仙城秘庫中,花費自身的一些普通功績點,為其兌換了一枚築基丹及一些其它築基靈物。
結合李誌給她準備的築基心得,追求的就是徹底激發全身潛力,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築基成功。
若是長孫音築基失敗,不管能否保得一命,根基大損之下,基本沒有第二次築基機會的此女,就會在李誌眼中失去價值。
她和長孫家族的往後日子,隻怕會跌入穀底,不複如今的風光愜意。
若是此女築基成功,仙道奠基、自身壽元翻倍不說,還能成為金竹真人的第一位侍妾,從此光耀門楣、仙道可期。
畢竟,李誌身為正道大宗出身的金丹真人,手中又隻有正統道門的某種特殊功法。
雖然覬覦玄虎姹體的某種特殊靈力,卻對長孫音的長遠仙途有利無害。
究其事實,天長日久後,雙方在仙路上互相扶持、互幫互助,必然是修為低的一方,相對收益更多、相對進步更快。
此時此景,李誌如此用心培養一位後備侍妾,雖然有些對不起道侶安溪漪,不過,這才是實力為尊的修仙界常態。
修仙界中,道侶誓言隻要求不離不棄、相守一生,可沒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
突破大境界,不是手到擒來、順理成章的易事,而是危險重重、劫難加身的生死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道途斷絕。
很少有道侶雙方,都能順利突破同一大境界的。
修士壽元悠長,一男一女廝守一輩子的模範道侶,永遠隻是人人口頭稱頌的少數個案。
家中道侶不倒,身邊侍妾成群,才是高階修士的常態。
這方麵,高階男修、高階女修,都是一模一樣的態度和做法。
據李誌所知,金岩真人安端倩,這名出身安家的金丹後期女修,觀瀾真人仙逝後的安家金丹期修士修為第一人,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當年,安端倩結丹成功後,道侶沒有繼續跟上她的修為腳步,仍停留在築基境界。
在某種特殊修行之道上,提供不了原先那般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不背棄道侶誓言,拋下原來的築基期道侶,再和一位同階修士結成道侶。
在大多數修士看來,都屬於,不違背修仙界道義的重情重義之舉。
因此,金岩真人安端倩,在她的那位道侶壽元還有不少剩餘時,就已接納了不少築基期麵首,也就是男性侍妾。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由此可見,不管男修、女修,想要掌握道侶之間的話語權,修為實力才是根本。
偶爾也有,一方納妾後,道侶中的另一方知恥而後勇,成功突破大境界,跟上修為的。
據說,文陽宗那邊,就有一名金丹期儒修,遇到了一位不驕不躁、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道侶。
麵對道侶的結丹喜訊,這名喜新不厭舊的金丹期大儒,果斷遣散了身邊的數名築基期侍妾,再次一心一意,與結發道侶互相扶持、仙路同行。
畢竟,到了結丹後的高階修士境界,用來束縛凡夫俗子的三綱五常,早就沒有實際效力可言。
按照實力至上的對等原則,同一大境界的道侶之間,若是一方廣納侍妾不放手,另一方自然也有廣納麵首的權利。
那名金丹期儒修,若不想以後遭遇不快之事,麵對突破後的同階道侶,就隻能選擇提前忍痛割愛。
在當今修仙界的主流觀念裏,朝秦暮楚、見異思遷,遠沒有修為原地踏步、實力停滯不前,那般容易遭人恥笑。
身為一名矢誌仙道的修煉者,就是要抓住一絲一縷機會,來提升一點一滴修為。
比起出生入死、四處尋找仙緣,能發現條件合適的共同參悟特殊修煉道路人選,適度適量地一起修煉大道,也算是一個小機緣,不容輕易放棄。
說實在話,結丹後的李誌,在內心深處,對和尋常築基女修,一起參悟某種特殊修煉之道,態度可有可無。
不過,玄虎姹體這般罕見的優質特殊類靈體,實在難得,對特殊修煉之道助力不小,由不得他不動心。
可以說,多數修士,麵對這種情況,都會做出李誌這般選擇。
區別在於,有些人比較矯情,過程扭扭捏捏。
而類似李誌這般道心堅定的修士,則會當機立斷、下手果斷,不讓小機緣,從身邊悄然溜走。
況且,對於他而言,隨著道侶曾祖父安鴻基羽化仙去,在接納侍妾方麵,也就沒了一些潛藏心底的顧慮。
經曆一番坦誠相見、法力摸底後,李誌如同往常一樣,吩咐長孫音沉住氣,時機還未到,讓她繼續打磨修為、提升底蘊。
隨後,他離開蕩桑山山腰,迴到峰頂的城主洞府。
三階符道入門後,日常修煉之餘,李誌稍微有了一些空暇時間,可以抽出空來,仔細研究儲物袋內的數百塊玉簡。
這些顏色各異、材質不一的玉簡,數量看上去很嚇人,真正能對金丹真人起作用的修仙知識,其實並不多。
絕大部分都來自,李誌九年多前,主要針對宇文家的那一次黑吃黑戰役。
那一夜,他可是將宇文家和長孫家,能夠被金丹期神識探測到位置的秘庫、密室,全部暴力打開、洗劫一空。
可以說,兩家傳承上千年的築基家族,被他翻了一個底朝天。
讓李誌略微失望的是,兩家曆代築基“老祖”經年累月的收藏品中,並沒有什麽明珠蒙塵的上古神器,等著他來撿漏。
因此,隻留下這些可以隨手複製的玉簡,作為擴展修仙界見識的紀念品,還留在儲物袋內。
其它雜七雜八的低階物品,都已經隨著崇安堂的各個分店,分散到了愛州的各個角落。
小小築基家族的“藏經閣”,自然沒有元嬰宗門來得廣博深入。
其中,多有淺薄重複之處,甚至還有少量在李誌看來,比較明顯的謬誤批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去蕪存菁之後,李誌也有不少意外之喜,特別是不少關於蠻荒之地交接處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