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開盛十年春 穀雨


    頤陽城外聯軍大營


    這一日,楊濟道、李三信同時率麾下一萬精銳出營相迎,戰陣中馬蹄聲急促,戰馬嘶鳴,鐵騎如洪流般湧動。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鼓聲隆隆,震撼人心。


    行軍十裏後在一道土梁旁便布下陣型,靜候賈思明大軍抵達。


    朝露初生,穀雨時節的清晨還是有些許微涼。不消片刻,在此地列陣的兩萬將士鎧甲上都已掛上些許露珠。


    兩軍主將正交談時,忽聽得遠處傳來號角聲。楊濟道謂李三信說道:“李將軍,來了,看看咱們大齊這南境三公有多大的威風。”


    來了!


    渾厚的號角聲吹響,綿延數裏的隊伍,如同一道鐵色的長河在廣袤的大地上緩緩流動。


    隻見軍陣中將校士卒們身著鐵甲,或是手持長矛、或是手持刀盾、或者手持弓弩,黝黑的鎧甲在晨光中閃爍著冷冽的光芒,南境三公麾下軍卒們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正向此間而來。


    “稟將軍,前方三裏發現兩萬齊軍,看旗號是楊將軍的西軍,李將軍的南江軍。”精銳斥候引馬來報。


    軍陣之中,一杆杏黃色‘賈’字大纛之下,身披玉川鎖子甲,外罩紫袍的賈思明撫須而笑:“哦嗬嗬,這是親自前來迎接老夫咯,通知年豐、夏侯方讓麾下各部都打起精神來,咱們二十餘萬大軍可是這次北伐會盟的主力!”


    “諾!屬下這就去辦!”


    渾厚的號角聲再次響起,行進之間的各部軍卒士氣一震,數不盡的各營戰旗、各姓將旗高高飄揚,隨著士兵們的行軍而起伏。


    嚇!嚇!嚇!


    南境三軍各部將校士卒齊聲呐喊,騎兵各部戰馬嘶鳴、各部軍陣行進間鐵甲交錯,聲勢之大驚得飛鳥不敢振翅,可謂是威勢盡顯。


    隨著大軍的行進,本沉寂安靜的早晨,此刻卻是那煙塵滾滾而起,遮蔽了天際。


    在土梁上的楊濟道、李三信麾下將校軍卒望著行進而來的南境三軍,隻覺得兵馬雄壯、宛若一條鋼鐵巨龍穿透黃沙煙塵而來。


    李三信望著那南境三軍皺眉道:“賈思明確實有兩把刷子,這二十餘萬大軍行進之間,陣容嚴謹、未見慌亂。不可謂不精銳啊。”


    楊濟道朗聲笑道:“這賈思明、年豐、夏侯方三人各有優缺,賈思明擅長治軍練兵、臨陣對敵的本事嘛確實一般;年豐、夏侯方二人莽夫爾,臨陣衝殺、先登奪城倒是一把好手,但指揮如此大軍會戰非擅長之事。


    依我看,此二人所將之兵至多不過五萬,多於此數的兵馬隻會引發混亂,而不能成為其助力。”


    李三信笑言道:“依照楊將軍所言,本將可將之兵多少?”


    楊濟道笑著看向李三信:“尊駕要聽實話?”


    李三信:“大丈夫自然實事求是。”


    楊濟道一本正經的說著:“尊駕久在戰陣之上,擅長正麵交鋒,而不善用奇兵。故此十萬到二十萬兵馬規模的會戰,尊駕自可以從容指揮,但若是小股兵馬對戰,或者急切間相逢亂戰,尊駕怕是力不從心。”


    李三信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將軍,南境軍中有過來!”周遭軍卒匯報道。


    “哦,這三人過來了。”楊濟道隨口說著。


    隻見居中那員將軍身披玉川鎖子甲,外罩紫袍,腰懸寶刀,得勝鉤上掛著棗陽槊,催動胯下追風馬。


    左邊那將身著雲和織錦外穿獸麵鎖子甲,左掛金劍,右掛長弓,得勝鉤上一杆狼牙棒,身下騎著遼東神駿。


    右邊那將通體明光將軍甲,戰馬馬鞍兩側掛著兩柄六棱熟銅鐧,胯下大黑馬甚是威猛。


    此三人從左至右分別是年豐、賈思明、夏侯方。


    楊濟道遂知會李三信,隨即二將策馬向前。


    荒野中手握大齊半壁江山的五位軍陣宿將終是相見。


    五人相互見禮後,賈思明率先開口:“有勞二位將軍,率軍前來相迎。”


    楊濟道大笑著說道:“此地為某治下,今三位同僚率軍遠道而來,某怎能不前前來相迎,不然豈不是失了禮數。”


    李三信隻是微笑著見禮,客套兩句。


    未等賈思明等人開口,楊濟道便插進話來:“諸位同僚,咱們可有數年未曾相見,今日本將已經安排廚房在城內備下好酒好菜,咱們今日不談國事、不言軍事,隻談同袍舊日情誼如何?”


    眾將聞言盡皆稱讚:“楊公此言,誠意十足。走,今日我等便依楊公所言不談國事、不言軍事,隻談同袍舊情。”


    “善,酒席之上,誰要是犯了忌諱,便罰酒一壇。”


    ……


    齊國 昌州


    自淩青敗退至此後,在楊濟道的支援下終是穩住陣腳,在宜都、昌州、修水一帶重整軍隊,大募新兵。


    曆時兩年,以殘餘老卒為骨幹,新兵為枝蔓,重新在這一線聚攏八萬兵馬。


    這一日,忽有斥候來報,言說昌州東南出現數十萬大軍遮天蔽日,朝此地而來。


    眾將聞言大驚失色,淩青撫須而笑:“諸位勿要驚慌,既然他們已經趕來,本公也沒有什麽必要隱瞞。”


    眾將聞言頗為疑惑,遂問道:“孰敵孰友乎?”


    淩青笑言:“是友非敵。”遂將與楊濟道的書信往來全盤托出。


    眾將聞言驚歎不已,淩青說道:“非故意隱瞞諸位,而是這漢軍細作,無孔不入,本公也是怕走漏了風聲。


    諸位,且遂本公出城迎接我大齊諸位將軍。”


    “諾!”


    開盛十年,六月初五


    齊大將軍魏國公淩青、虎丘郡公楊濟道、楚陽郡公賈思明、南鄉郡公李三信、懷寧郡公年豐、宜水縣侯夏侯方共聚昌州,商議北伐漢國、收複故土之事宜。


    淩青與楊濟道、賈思明、李三信、年份、夏侯方五人商議一日,席間諸位公侯暢所欲言,爭執不下。


    楊濟道主張五十萬大軍聚集於此,聲勢雖大但各部缺乏配合,不如兵分兩路,一路從昌州北上攻打鄧州;一路兵出汜水關,劍指漢國本土。


    賈思明則是以一路疑兵佯裝北上,吸引漢軍視線,主力大軍則是穿過茂山、出兵汝陽,打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兩方人馬各有各的道理,正爭執間,忽有一中年儒生入帳而來:“諸位,且聽在下一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此去安都兩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謙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謙和並收藏此去安都兩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