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東境
自燕軍兵敗、主力盡失,齊軍乘機東進陳兵邊疆的消息傳到燕國京師後,朝堂震動。燕帝李餘迫於朝內各世家壓力,隻好派出使者奔赴邊疆和談。
燕國南疆守軍經此一戰主力喪失半數,士氣低迷。符治自從返迴呂州之後,便下令將汾山一帶守軍主力調集來此,勉強湊足八萬大軍駐守各處,燕南道、京畿道、延川道殘部撤退至後方休整。
許白、皇甫奇率軍收複故土,重新邊疆安排防務。經過燕國使者和許白麾下幕僚們長達十餘日的‘友好’磋商後,終於談妥。兩軍放還雙方俘虜,因燕軍俘虜較多,則需要用大筆糧草財物贖迴,雙方各自引兵迴撤,邊境線一百裏內不許有任何一國百人以上軍隊出現。雙方約定三年內,不起兵禍。
盟約簽訂完畢後,燕軍開始拔營後撤,符治等將領則隨使臣一道迴京複命,請罪。
齊國東境武義城
臨行之前,許白下令將麾下鳳台軍及沿途抽調的各軍並入東軍,由皇甫奇統一指揮,並下令在邊境各處險要之地修築烽燧堡,派駐軍士監視兩國邊境。
三日後,東境邊疆各事已經準備妥當,榮堯率軍北上永山一帶接替許知至所部,鞏鄭率部留守武義此地。許白、皇甫奇則是率軍護送傷兵、糧草財貨的物品返迴齊州,在四處躲避的百姓聽到王師收複故地的消息,紛紛踏上返迴故地的路途。
數日後,許白與皇甫奇在齊州地界分別,皇甫奇引兵還東都駐守,重建戰爭中損壞的各處設施。許白則是率麾下補充完部分兵員的四萬步騎開始北上。
齊軍行軍途中,許白將手中軍報遞給一旁的許知至,道:“李克來信。”許知至閱後,道:“登州之圍已解,燕軍已經後撤屯州。李克將軍正在趕赴臨淮休整,龐攀刺史已經先行趕迴慶元府。”
許白緩緩道:“我軍趕赴臨淮後,並李克所部約有五萬餘步騎,大軍屆時繼續向西北進軍,趕赴慶元府休整,而後全軍趕赴龍山一帶阻擋趙軍。”許知至問道:“侯爺,龍山那裏戰況如何?”
許白神色沉重:“吳穆來信言說局勢尚可,但你我也都知曉趙軍廉策麾下軍隊戰力不容小覷,龍山此處怕是形勢險峻。”許知至請命道:“可需末將領輕騎先行支援?”
“無需如此,將士們連續征戰數月之久、轉戰千裏需要好好休整,至於龍山關,吳穆臨行前說過趙軍休想踏過龍山關一步。本侯信他。”許白望著龍山關方向堅定說道。
……
齊國 長陽城外
漢軍帥帳中,陳頌擦拭著寶劍,問道:“消息放出去了?”剛剛進入帥帳的趙大林湊近說道:“稟將軍,已經放出去了。屬下保證做的十分隱蔽,絕對讓漢軍有來無迴。”陳頌拍了拍趙大林肩膀,道:“好,做得好。”
……
齊國邊境 長陽郡城
齊軍城中刺史府內,樊忠緊緊盯著輿圖,而後問道:“此事屬實?”一旁的樊嬰迴道:“兄長,我已經讓手下弟兄多方探查,確定漢軍那裏正在分兵悄悄向大口山鎮一帶繞路,準備直插我軍後方,意欲前後夾擊攻破我軍。”樊忠思索再三:“大山口,漢軍是想趁機偷襲曆山縣,意圖截斷我軍糧道。陳頌此人倒也不是有勇無謀之輩。”
樊嬰請命:“兄長,讓我帶上一支兵馬前往大山口一帶設下埋伏,定然叫那漢軍有來無迴。”樊忠一臉嫌棄:“莫要張狂,就憑你這武藝若是碰到那陳頌,你能跑得掉?”
奈何樊嬰再三請命,樊忠隻好準其率兵前去,為了保護這個弟弟,樊忠將李玄貞所部一同前往。
……
“將軍,前麵便是大山口。”身旁副將稟報。樊嬰定睛一看:“傳我將令,大軍奔向左側山坡,在山坡上紮營。”李玄貞望向前方。略作思索後勸道:“將軍,前方山坡地勢並不險峻且與周圍山林並不相連,實乃兵書上所寫之死地。”
樊嬰一臉不屑,嗤笑道:“兵書是死的,本將這是活用居高臨下,若是漢軍敢來登山而戰,本將率領兵馬一衝而下,必將一戰功成。”
李玄貞繼續勸道:“將軍,若是漢軍大軍圍而不攻,山坡上又無水源,將軍該如何是好?”樊嬰聞言臉色不善,道:“既如此,李校尉認為該往何處去?”
李玄貞指著鎮子方向:“依托前方城鎮安營紮寨,若是漢軍勢大,我軍可憑借寨子、城鎮與漢軍周旋,等待將軍援兵。”
樊嬰不耐煩的擺擺手:“既然如此,那你就率本部三千兵馬駐守此處,本將率領五千軍馬駐守在高坡上。你我兩相唿應便是。”李玄貞正欲再勸,見其已經策馬而走,隻好喚來傳令兵,道:“令你火速將此處軍情稟報樊將軍。其餘人跟我去小鎮旁安營。”
……
“報,將軍,前方發現兩路齊軍,分別在路旁山坡上、小鎮旁紮營。”校尉趙大林問道:“他們有多少兵馬?還兵分兩路。”斥候迴稟:“山坡上敵軍不詳,山坡下約有敵軍三千。”
趙大林思索片刻後說道:“咱們有一萬五千人,幹他!傳令,大軍直奔山坡下,圍起來。傳令兵,發信號,通知將軍。”
山坡下,鼓聲大噪。
漢軍將齊軍團團圍住,山坡上樊嬰自信的率領麾下將士開始出營向山下進攻,隻見漢軍在上風口燃燒大量樹木,滾滾濃煙嗆的齊軍不願前進,樊嬰強忍著不適強硬督促各軍衝鋒,接連三次均被漢軍擊退。
李玄貞見樊嬰所部被圍,立刻帶領麾下士卒出營援救。
漢軍後軍見李玄貞率兵來救,邊戰邊撤,放開一條口子讓李玄貞所部向著山坡上突擊。
李玄貞敏銳發現,漢軍有意讓自己按照一條路線在走,這是想把自己也給圍困到山上。想到此處,李玄貞果斷下令:“全軍聽令,向右突擊,目標漢軍將旗!”
自燕軍兵敗、主力盡失,齊軍乘機東進陳兵邊疆的消息傳到燕國京師後,朝堂震動。燕帝李餘迫於朝內各世家壓力,隻好派出使者奔赴邊疆和談。
燕國南疆守軍經此一戰主力喪失半數,士氣低迷。符治自從返迴呂州之後,便下令將汾山一帶守軍主力調集來此,勉強湊足八萬大軍駐守各處,燕南道、京畿道、延川道殘部撤退至後方休整。
許白、皇甫奇率軍收複故土,重新邊疆安排防務。經過燕國使者和許白麾下幕僚們長達十餘日的‘友好’磋商後,終於談妥。兩軍放還雙方俘虜,因燕軍俘虜較多,則需要用大筆糧草財物贖迴,雙方各自引兵迴撤,邊境線一百裏內不許有任何一國百人以上軍隊出現。雙方約定三年內,不起兵禍。
盟約簽訂完畢後,燕軍開始拔營後撤,符治等將領則隨使臣一道迴京複命,請罪。
齊國東境武義城
臨行之前,許白下令將麾下鳳台軍及沿途抽調的各軍並入東軍,由皇甫奇統一指揮,並下令在邊境各處險要之地修築烽燧堡,派駐軍士監視兩國邊境。
三日後,東境邊疆各事已經準備妥當,榮堯率軍北上永山一帶接替許知至所部,鞏鄭率部留守武義此地。許白、皇甫奇則是率軍護送傷兵、糧草財貨的物品返迴齊州,在四處躲避的百姓聽到王師收複故地的消息,紛紛踏上返迴故地的路途。
數日後,許白與皇甫奇在齊州地界分別,皇甫奇引兵還東都駐守,重建戰爭中損壞的各處設施。許白則是率麾下補充完部分兵員的四萬步騎開始北上。
齊軍行軍途中,許白將手中軍報遞給一旁的許知至,道:“李克來信。”許知至閱後,道:“登州之圍已解,燕軍已經後撤屯州。李克將軍正在趕赴臨淮休整,龐攀刺史已經先行趕迴慶元府。”
許白緩緩道:“我軍趕赴臨淮後,並李克所部約有五萬餘步騎,大軍屆時繼續向西北進軍,趕赴慶元府休整,而後全軍趕赴龍山一帶阻擋趙軍。”許知至問道:“侯爺,龍山那裏戰況如何?”
許白神色沉重:“吳穆來信言說局勢尚可,但你我也都知曉趙軍廉策麾下軍隊戰力不容小覷,龍山此處怕是形勢險峻。”許知至請命道:“可需末將領輕騎先行支援?”
“無需如此,將士們連續征戰數月之久、轉戰千裏需要好好休整,至於龍山關,吳穆臨行前說過趙軍休想踏過龍山關一步。本侯信他。”許白望著龍山關方向堅定說道。
……
齊國 長陽城外
漢軍帥帳中,陳頌擦拭著寶劍,問道:“消息放出去了?”剛剛進入帥帳的趙大林湊近說道:“稟將軍,已經放出去了。屬下保證做的十分隱蔽,絕對讓漢軍有來無迴。”陳頌拍了拍趙大林肩膀,道:“好,做得好。”
……
齊國邊境 長陽郡城
齊軍城中刺史府內,樊忠緊緊盯著輿圖,而後問道:“此事屬實?”一旁的樊嬰迴道:“兄長,我已經讓手下弟兄多方探查,確定漢軍那裏正在分兵悄悄向大口山鎮一帶繞路,準備直插我軍後方,意欲前後夾擊攻破我軍。”樊忠思索再三:“大山口,漢軍是想趁機偷襲曆山縣,意圖截斷我軍糧道。陳頌此人倒也不是有勇無謀之輩。”
樊嬰請命:“兄長,讓我帶上一支兵馬前往大山口一帶設下埋伏,定然叫那漢軍有來無迴。”樊忠一臉嫌棄:“莫要張狂,就憑你這武藝若是碰到那陳頌,你能跑得掉?”
奈何樊嬰再三請命,樊忠隻好準其率兵前去,為了保護這個弟弟,樊忠將李玄貞所部一同前往。
……
“將軍,前麵便是大山口。”身旁副將稟報。樊嬰定睛一看:“傳我將令,大軍奔向左側山坡,在山坡上紮營。”李玄貞望向前方。略作思索後勸道:“將軍,前方山坡地勢並不險峻且與周圍山林並不相連,實乃兵書上所寫之死地。”
樊嬰一臉不屑,嗤笑道:“兵書是死的,本將這是活用居高臨下,若是漢軍敢來登山而戰,本將率領兵馬一衝而下,必將一戰功成。”
李玄貞繼續勸道:“將軍,若是漢軍大軍圍而不攻,山坡上又無水源,將軍該如何是好?”樊嬰聞言臉色不善,道:“既如此,李校尉認為該往何處去?”
李玄貞指著鎮子方向:“依托前方城鎮安營紮寨,若是漢軍勢大,我軍可憑借寨子、城鎮與漢軍周旋,等待將軍援兵。”
樊嬰不耐煩的擺擺手:“既然如此,那你就率本部三千兵馬駐守此處,本將率領五千軍馬駐守在高坡上。你我兩相唿應便是。”李玄貞正欲再勸,見其已經策馬而走,隻好喚來傳令兵,道:“令你火速將此處軍情稟報樊將軍。其餘人跟我去小鎮旁安營。”
……
“報,將軍,前方發現兩路齊軍,分別在路旁山坡上、小鎮旁紮營。”校尉趙大林問道:“他們有多少兵馬?還兵分兩路。”斥候迴稟:“山坡上敵軍不詳,山坡下約有敵軍三千。”
趙大林思索片刻後說道:“咱們有一萬五千人,幹他!傳令,大軍直奔山坡下,圍起來。傳令兵,發信號,通知將軍。”
山坡下,鼓聲大噪。
漢軍將齊軍團團圍住,山坡上樊嬰自信的率領麾下將士開始出營向山下進攻,隻見漢軍在上風口燃燒大量樹木,滾滾濃煙嗆的齊軍不願前進,樊嬰強忍著不適強硬督促各軍衝鋒,接連三次均被漢軍擊退。
李玄貞見樊嬰所部被圍,立刻帶領麾下士卒出營援救。
漢軍後軍見李玄貞率兵來救,邊戰邊撤,放開一條口子讓李玄貞所部向著山坡上突擊。
李玄貞敏銳發現,漢軍有意讓自己按照一條路線在走,這是想把自己也給圍困到山上。想到此處,李玄貞果斷下令:“全軍聽令,向右突擊,目標漢軍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