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姑勿論陳後主和李後主兩人及其紅顏人生際遇如何,其實他們兩人“後主”這個名號,還是慣例俗成而已。


    而追論“後主”這個名號的誕生,卻還要歸於我現在這個頂頭上司劉禪陛下身上,沒錯,在原本曆史上,“後主”這個稱號正是劉禪作為首個使用者的。


    故此後世約定俗成,如果“後主”這個稱唿不帶國號或是姓氏的話,基本上說的就是劉禪陛下了。


    隻是劉禪陛下雖則是“後主”這個稱唿的首個使用者,其實劉禪陛下在曆史上確實沒有什麽出彩的地方,使得其評價反倒不如後來的陳後主和李後主。


    他們兩人尚算是文采出眾,留下不少流傳後世的詩詞歌賦,但是後主劉禪的話,就隻留下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比較出名的了。


    而且其實“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典故,可不是什麽好的事情,按照文獻記載,反倒是劉禪陛下的黑曆史呢。


    “樂不思蜀”這件事,發生在曹魏司馬昭(這個時候司馬家已經事實上掌控了曹魏政權,故此才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說法。)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領兵攻破蜀漢,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受封為安樂縣公之後。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麵或低頭流淚,隻有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


    司馬昭見此情形,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迴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迴以:“咦,這話怎麽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麽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後人看到這些記載,大部分人都認為劉禪這個人是愚蠢暗弱,不堪扶助,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當其時,蜀漢滅亡,天下再沒有多少力量思漢、扶漢,劉禪的性命可謂係於司馬昭一念之間。


    故此即使劉禪莫說是口吐這些沒心沒肺的無恥之言,就算是裝瘋賣傻,或者如當年孫臏為逃脫龐涓迫害,寧願與豬同食同住也未尚不可。


    這些做法,也隻是劉禪這個亡國之君為求自保的舉措而已,如果從這個方麵來看,劉禪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也是一個能夠審時度勢,有能力清楚認識自己目前處境以及自保的人。


    隻是劉禪、陳叔寶、李煜三人,同為後主,俱是亡國之君,而滅國之敵也算是寬厚待人,都允諾他們平安富貴,不過隻有後兩人才名傳世,當世及後世人雖然對二人治國評價頗差,但是也不得不讚一句文采風流。


    隻有劉禪此人,非但治國才能被後世人頗多詬病,就連其本身才能,後世人也是甚為質疑,認為其算是文武之道,一竅不通的。


    究其原因,或許劉禪畢竟和陳、李兩後主的平生有相當不同之處造成的,因為劉禪嚴格來說,並不是如陳、李兩人一樣,一生下來就是二世祖,未受過任何苦難,自小在蜜罐裏麵長大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坐看閑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坐看閑花並收藏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