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情報決定戰爭的走向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段話可謂是從古到今、中外通用的戰爭真理,裏麵說的意思就是戰爭這件事情,耗費國家無數金銀財富、糧食物資,相持數載隻為爭一日之長短,往往是決定性的一場仗就能左右整個國家的命運,世人耳熟能詳的“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就是最佳的例子。
這兩場戰爭,可謂是將《孫子兵法》最精粹的理論“兵者,詭道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馬陵之戰”中,齊國依然用老套路,先是允諾救援韓國,使得韓國與魏國死磕,接連被魏國大敗了五次也不投降。
然後齊國見韓國和魏國軍隊都已疲累不堪,這才發兵救援韓國,不過還是老方法,沒有直接發兵到達韓國,而是如之前“圍魏救趙”一樣,來一個“圍魏救韓”,直接發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
齊國此舉,一舉激怒了魏國上下,齊軍兩次三番來攪局,使得魏國統一“趙魏韓”三國,重新成為如晉國一樣的大國的圖謀屢次破產,故此魏國朝中君臣、軍中將士,都存了一戰打殘齊國之力,讓齊國再沒有能力來攪局的想法。
之後龐涓率領魏軍追擊齊軍,而齊軍主帥田忌聽從孫臏的謀劃,用“減灶之計”麻痹龐涓,讓龐涓以為齊軍兵無戰心,陸續有逃兵的出現,於是龐涓大意之下,隻率領輕裝精銳士卒直追齊軍,以防齊軍逃脫。
誰知道齊軍已經在馬陵地方設下埋伏,將魏軍誘至埋伏圈中後,自然是萬箭齊發,重創了齊軍,龐涓也在齊軍的包圍之下,引劍自刎。
至於曆來傳說中,孫臏使人將一棵樹剝掉樹皮,上麵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下”等字,龐涓率軍晚間來到樹下,看不到樹上寫了什麽,命人舉火把上前照明,齊軍在孫臏的指示下,望見樹下有火光亮起既集中箭矢射死龐涓。
如此情形,我是不太輕信的,因為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富有傳奇性了,首先查探之事,自有軍中斥候負責,安有一軍主將親自上前查探的道理。
其次,就算斥候看到樹上字句,不敢向龐涓言明,最後由龐涓帶人上前確認的話,夜間晦暗,埋伏士卒又怎麽分得清楚來人是兵是將。
所以我認為,這段故事編排痕跡太過顯著,與事實應該是大有出入的,或許是受後來的儒家主流公羊派的影響,在“大複仇”思想的主導下,將孫臏和龐涓的恩怨作了如此刻畫而已。
至於“長平之戰”的話,秦國所行詭道亦是不少,先是在攻占上黨後,趙國遣使求和的時候,為麻痹六國,不使六國再次合縱攻秦,便殷勤接待趙國使臣鄭朱,使得其餘五國以為秦趙和談已成,不再部署兵馬援趙。
等到秦國布置好兵馬,直趨長平之後,因為受挫於廉頗的“穩守反擊”戰術,在廉頗的堅壁防守之下不得寸進,隻好轉而用計,收買趙王近臣,使得趙王臨陣換帥,將經驗尚淺的趙括派去長平,換迴了老將廉頗。
趙括到了長平軍中,替換掉廉頗之後,自然是委派自己信任之人指揮各隊各率,以便於自己指揮了,趙軍經此一番折騰,戰力起碼去了一到兩成。
秦昭襄王得知自己計成,趙軍換將,更是偷偷派了武安君白起到長平軍中擔任主帥,原來的主帥王齕作為白起的副手,然後嚴令軍中將領,敢言武安君者盡皆處死,由此保證了趙軍不知道秦軍主帥已經換成了當代戰神白起了。
或許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步驟,使得趙國上下錯估了秦國對這次“長平之戰”的定位,以為隻是一場尋常的爭地之戰,而不是秦國定位的滅國之戰。
這兩場戰爭,可謂是將《孫子兵法》最精粹的理論“兵者,詭道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馬陵之戰”中,齊國依然用老套路,先是允諾救援韓國,使得韓國與魏國死磕,接連被魏國大敗了五次也不投降。
然後齊國見韓國和魏國軍隊都已疲累不堪,這才發兵救援韓國,不過還是老方法,沒有直接發兵到達韓國,而是如之前“圍魏救趙”一樣,來一個“圍魏救韓”,直接發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
齊國此舉,一舉激怒了魏國上下,齊軍兩次三番來攪局,使得魏國統一“趙魏韓”三國,重新成為如晉國一樣的大國的圖謀屢次破產,故此魏國朝中君臣、軍中將士,都存了一戰打殘齊國之力,讓齊國再沒有能力來攪局的想法。
之後龐涓率領魏軍追擊齊軍,而齊軍主帥田忌聽從孫臏的謀劃,用“減灶之計”麻痹龐涓,讓龐涓以為齊軍兵無戰心,陸續有逃兵的出現,於是龐涓大意之下,隻率領輕裝精銳士卒直追齊軍,以防齊軍逃脫。
誰知道齊軍已經在馬陵地方設下埋伏,將魏軍誘至埋伏圈中後,自然是萬箭齊發,重創了齊軍,龐涓也在齊軍的包圍之下,引劍自刎。
至於曆來傳說中,孫臏使人將一棵樹剝掉樹皮,上麵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下”等字,龐涓率軍晚間來到樹下,看不到樹上寫了什麽,命人舉火把上前照明,齊軍在孫臏的指示下,望見樹下有火光亮起既集中箭矢射死龐涓。
如此情形,我是不太輕信的,因為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富有傳奇性了,首先查探之事,自有軍中斥候負責,安有一軍主將親自上前查探的道理。
其次,就算斥候看到樹上字句,不敢向龐涓言明,最後由龐涓帶人上前確認的話,夜間晦暗,埋伏士卒又怎麽分得清楚來人是兵是將。
所以我認為,這段故事編排痕跡太過顯著,與事實應該是大有出入的,或許是受後來的儒家主流公羊派的影響,在“大複仇”思想的主導下,將孫臏和龐涓的恩怨作了如此刻畫而已。
至於“長平之戰”的話,秦國所行詭道亦是不少,先是在攻占上黨後,趙國遣使求和的時候,為麻痹六國,不使六國再次合縱攻秦,便殷勤接待趙國使臣鄭朱,使得其餘五國以為秦趙和談已成,不再部署兵馬援趙。
等到秦國布置好兵馬,直趨長平之後,因為受挫於廉頗的“穩守反擊”戰術,在廉頗的堅壁防守之下不得寸進,隻好轉而用計,收買趙王近臣,使得趙王臨陣換帥,將經驗尚淺的趙括派去長平,換迴了老將廉頗。
趙括到了長平軍中,替換掉廉頗之後,自然是委派自己信任之人指揮各隊各率,以便於自己指揮了,趙軍經此一番折騰,戰力起碼去了一到兩成。
秦昭襄王得知自己計成,趙軍換將,更是偷偷派了武安君白起到長平軍中擔任主帥,原來的主帥王齕作為白起的副手,然後嚴令軍中將領,敢言武安君者盡皆處死,由此保證了趙軍不知道秦軍主帥已經換成了當代戰神白起了。
或許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步驟,使得趙國上下錯估了秦國對這次“長平之戰”的定位,以為隻是一場尋常的爭地之戰,而不是秦國定位的滅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