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不癡不聾,不作家翁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縱觀韓信與劉邦的種種因果,姑不論劉邦是否對韓信早有殺意,處心積慮將韓信誘至身死族滅的境地。
就光說韓信的所作所為,未嚐沒有取死之道,為後世諸多聰明人明確指示了身為臣下之道,足為後世人警了。
首先是為人臣下者,其實就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就是強大到成為以前上司的上司,或是其競爭對手,要麽就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對待上司,如此方能得善終,首鼠兩端者必有禍殃。
而所謂的強大,可不光要能頂住以前上司的反攻,還要能抵禦住上司對手的圍攻,就像韓信一樣,其也是全有了燕、趙、齊三國疆域之後,手下才敢勸其自立而三分天下。
因為俗語說得好,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敵人,作為上司的對手,在知道上司遭人背叛的時候,出於忌憚心理,很可能采取坐山觀虎鬥的做法,甚至向上司保證絕不插手,讓上司與背叛者決一死戰,方便其從中取利,或是聯合強者瓜分弱者,或是待強者消滅弱者後,受到一定損失,再從容收拾強者。
所以隻有強大到雙方圍攻不能輕易消滅,如此方能考慮自立,這樣的話三方就會互相忌憚,成為了鼎足而立的穩定局麵。
其次是如果在最強大的時候,沒有當機立斷自立的話,之後就不要再存有這個念頭,也不要在上司麵前拿大,仿佛一副當年若不是自己不自立,上司就絕對沒有現在這麽威風的樣子。
這個方麵,唐朝的郭子儀就應該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其在自己軍權最盛的時候沒有自立為王,之後唐朝中興,其對皇帝畢恭畢敬,完全沒有絲毫自恃功高的樣子。
就算其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升平公主刁蠻,不肯以公婆之禮拜見郭子儀夫婦,郭子儀也不刻意要求,反以君臣之禮拜見升平公主。
但是郭曖畢竟年少,不明白郭子儀的深意,一直氣不過此事,有次飲酒喝醉之後,竟然與升平公主爭吵起來,還動上手了,升平公主氣憤不過,說自己乃是金枝玉葉,郭曖安敢如此造次。
郭曖就迴罵道,升平公主依仗的不外乎是其父親乃是皇帝,需知道若無自己父親郭子儀,唐代宗安能坐穩皇位,而且皇帝這個位置,若不是郭子儀不想坐,天下早就不姓李了。
升平公主聽了郭曖這樣說,氣憤不已,當即就迴宮向唐代宗哭訴此事,誰知道唐代宗竟然說郭曖說的並沒有錯,這個天下本來就是郭子儀幫李家搶迴來的,若沒有郭子儀的話,這個天下就不知道姓安還是姓史的了,甚至如果郭子儀有心做皇帝的話,天下姓郭也不一定。
說完這番話,唐代宗就讓升平公主迴去郭府,好好服侍公婆,本來這事就算是完結的了,不過郭子儀顯然明白其中的利害。
當郭子儀知道了這件事之後,立即將郭曖五花大綁起來,一起到唐代宗麵前請罪,唐代宗卻是一笑置之,說了一句“不癡不聾,不作家翁。”,說道兒女閨房之事,隻是兒戲,讓郭子儀不用在意。
於是這番“醉打金枝”的鬧劇就這樣落幕了,自此之後,升平公主就與郭曖重歸於好,二人還生了一個曆經五朝皇帝的太後呢,郭子儀也是成為了功高震主但能得善終的名將。
最後就是古語“事不過三”的確是有其道理的,看看韓信,不說其言行是否屬於事實,光看其行為,一次不救援劉邦反求假齊王名位,二次私下收納敵國降將。
這些行為都明顯不是純臣之行,這兩次劉邦都隻是貶其官爵,沒有誅滅韓信其人其族,直到第三次不參與平叛之行,再被人告發,自然就得了一個被誅殺三族的下場了。
就光說韓信的所作所為,未嚐沒有取死之道,為後世諸多聰明人明確指示了身為臣下之道,足為後世人警了。
首先是為人臣下者,其實就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就是強大到成為以前上司的上司,或是其競爭對手,要麽就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對待上司,如此方能得善終,首鼠兩端者必有禍殃。
而所謂的強大,可不光要能頂住以前上司的反攻,還要能抵禦住上司對手的圍攻,就像韓信一樣,其也是全有了燕、趙、齊三國疆域之後,手下才敢勸其自立而三分天下。
因為俗語說得好,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敵人,作為上司的對手,在知道上司遭人背叛的時候,出於忌憚心理,很可能采取坐山觀虎鬥的做法,甚至向上司保證絕不插手,讓上司與背叛者決一死戰,方便其從中取利,或是聯合強者瓜分弱者,或是待強者消滅弱者後,受到一定損失,再從容收拾強者。
所以隻有強大到雙方圍攻不能輕易消滅,如此方能考慮自立,這樣的話三方就會互相忌憚,成為了鼎足而立的穩定局麵。
其次是如果在最強大的時候,沒有當機立斷自立的話,之後就不要再存有這個念頭,也不要在上司麵前拿大,仿佛一副當年若不是自己不自立,上司就絕對沒有現在這麽威風的樣子。
這個方麵,唐朝的郭子儀就應該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其在自己軍權最盛的時候沒有自立為王,之後唐朝中興,其對皇帝畢恭畢敬,完全沒有絲毫自恃功高的樣子。
就算其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升平公主刁蠻,不肯以公婆之禮拜見郭子儀夫婦,郭子儀也不刻意要求,反以君臣之禮拜見升平公主。
但是郭曖畢竟年少,不明白郭子儀的深意,一直氣不過此事,有次飲酒喝醉之後,竟然與升平公主爭吵起來,還動上手了,升平公主氣憤不過,說自己乃是金枝玉葉,郭曖安敢如此造次。
郭曖就迴罵道,升平公主依仗的不外乎是其父親乃是皇帝,需知道若無自己父親郭子儀,唐代宗安能坐穩皇位,而且皇帝這個位置,若不是郭子儀不想坐,天下早就不姓李了。
升平公主聽了郭曖這樣說,氣憤不已,當即就迴宮向唐代宗哭訴此事,誰知道唐代宗竟然說郭曖說的並沒有錯,這個天下本來就是郭子儀幫李家搶迴來的,若沒有郭子儀的話,這個天下就不知道姓安還是姓史的了,甚至如果郭子儀有心做皇帝的話,天下姓郭也不一定。
說完這番話,唐代宗就讓升平公主迴去郭府,好好服侍公婆,本來這事就算是完結的了,不過郭子儀顯然明白其中的利害。
當郭子儀知道了這件事之後,立即將郭曖五花大綁起來,一起到唐代宗麵前請罪,唐代宗卻是一笑置之,說了一句“不癡不聾,不作家翁。”,說道兒女閨房之事,隻是兒戲,讓郭子儀不用在意。
於是這番“醉打金枝”的鬧劇就這樣落幕了,自此之後,升平公主就與郭曖重歸於好,二人還生了一個曆經五朝皇帝的太後呢,郭子儀也是成為了功高震主但能得善終的名將。
最後就是古語“事不過三”的確是有其道理的,看看韓信,不說其言行是否屬於事實,光看其行為,一次不救援劉邦反求假齊王名位,二次私下收納敵國降將。
這些行為都明顯不是純臣之行,這兩次劉邦都隻是貶其官爵,沒有誅滅韓信其人其族,直到第三次不參與平叛之行,再被人告發,自然就得了一個被誅殺三族的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