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曆史上首次對“三不朽”的記載,後世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孫。)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這算是學術界對“三不朽”的引申解釋,不過後世對“三不朽”最簡單通俗的解釋就是,“立德”是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業功績,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


    然而皇帝這種“職業”,操控人心、平衡各方勢力的權術方是關鍵,要說“立德”的話,根本就是不可行的,看看宋襄公高舉“仁義”大旗以致國力衰敗此例子就知道了。


    而“立言”的話就更不可取了,皇帝日理萬機、協調陰陽,又如何有充足時間鑽研學問、著書立說以流傳於世呢,最多就是像明成祖朱棣命人編纂《永樂大典》、清高宗乾隆皇帝命人編纂《四庫全書》那樣,打一個擦邊球而已,但是世人盡知,此兩本巨著並非皇帝所寫,所以也難以稱為“言不朽”了。


    所以眾多有為之君,欲想達至長生不老的“不朽”,就隻能從“立功”一事著手,隻要建立足以光耀後世的功業,自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看看秦始皇嬴政和西楚霸王項羽便知道,秦始皇的秦朝由於崇尚法家,儒家一直沒露頭的機會,政治上一直被法家壓製,於是後世儒家得勢,便將諸般黑水往秦始皇身上潑。


    就像“焚書坑儒”,明明是“焚書”在前,而且隻是由於秦朝剛剛建立,有許多六國故舊蠢蠢欲動向恢複舊製,想使得秦始皇對他們進行分封,但是秦始皇堅決不行分封製,而是厲行郡縣製,丞相李斯明白到秦始皇的想法,就提出建議,將六國史書盡皆焚毀,獨留秦國史書,還要天下所有人將家中藏書全部繳交給官府,不願意繳交的書籍則全部燒毀,罷禁私學,隻能由官方教授知識。


    秦始皇同意了丞相李斯的提議,並在全國推行,秦始皇此舉其實是“書同文車同軌”的後續,想將天下人的思想都全部統一起來,可惜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民間私藏各種書籍不在少數,加上秦朝曆二世而亡,故此事亦以破產告終。


    這便是秦始皇“焚書”的實情,其實也與後世許多朝代的做法差不多了,不外乎是官方收繳各類書籍加以編修,再讓有資格教學的人或團體傳授,起碼也比清朝大興“文字獄”要和善得多吧。


    而秦始皇在位期間,實行此事,使得秦朝官方藏書十分豐富,詩、書、百家著作數不勝數,可惜後來項羽進入鹹陽之後,焚燒秦朝宮殿,就像《阿房宮賦》裏麵說的一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把火不但燒毀了秦朝宮室,還將各種典籍焚燒幹淨,還好之前蕭何隨劉邦攻入鹹陽的時候,曾經搬出過不少典籍書冊,才有了漢朝皇室藏書館——石渠閣的館藏,所以按理來說,做下“焚書”這種惡事的並非是秦始皇嬴政,而是西楚霸王項羽。


    至於“坑儒”,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坑殺儒家之人,乃是坑殺煉丹方士而已,因為這些方士欺騙秦始皇,說可以煉製出長生不老之藥,其實是欲借煉丹之事宣揚自己的思想,主要就是擴大《道經》(此《道經》不是《道德經》,而是一本失傳的書籍,現在隻有《古文尚書·大禹謨》中留下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還有《荀子·解蔽篇》記載“《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證明當年曾有一本《道經》的存在。)的影響,結果最後方士沒有煉製出仙藥,有兩名方士逃跑了,還一路傳播秦始皇的壞話,所以秦始皇就將鹹陽城內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了。


    總的來說,“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事,而且“坑儒”這個表述也不正確,應該是坑方士,這事在那個時代來說並不是十分重大的是,太史公司馬遷也隻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並無“坑儒”的說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坐看閑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坐看閑花並收藏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