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後建立周朝的周武王,也沒有丟下這個傳統技能,看他對待商朝遺民的做法就知道,微子啟受封宋國之後,更是帶領商朝遺民對周朝效忠,宋國此後,絕少提及當年周武王伐紂之事。


    到了宋襄公的時代,更是高調宣揚自己乃是仁義之君,宋國乃是仁義之國,為了這個仁義的名聲,甚至寧願在數次戰爭中吃了大虧,也依然不改這一宗旨。


    後世之人,多言宋襄公迂腐固執,數次吃大虧也不改其言行,但是若設身處地作為宋襄公去思考,其言行也也肯定是有根據的,畢竟能夠說出自己兄長比自己賢能仁義,理當為君這種讓國之言的人,肯定不是一個白癡來的。


    當時周朝統治的核心地區,隻有宋、齊兩國是出身於炎帝血統的,其餘各諸侯國,不是周王室的親屬就是周王室的臣屬,盡是出身黃帝血統的(這也許是葵丘之會時,齊桓公獨獨拜托宋襄公照顧自己兒子太子昭的原因了,到齊桓公被易牙餓死後,國內大亂,眾公子爭位,齊桓公竟然無人為其下葬使得屍體都長蛆蟲了,宋襄公果然如約,號召了幾個小國一齊出兵,送太子昭迴國即位,曆史上稱為齊孝公,這也是宋襄公圖霸的開始了。)。


    而宋國比齊國更是不堪,齊國開國之祖是薑子牙,乃是周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宋國開國之祖卻是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乃是仇敵之血緣。


    既然血緣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了,隻能從思想和行動上主動貼近周朝,以示自己已經與過往沒有關係了,全身心變成新的人,隻是宋國之前國力不濟,想有所表現也難,到了宋襄公的時候,宋國國力開始漸強,方有了宋襄公折騰的機會。


    而從曆史結果論,宋襄公此番折騰,雖然將自己折騰沒了,宋國也損耗了不少國力,但是宋襄公仁義之名確也是流傳天下,後世不少人也甚為讚揚(太史公更是承認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雖然宋國並無稱霸之實力和功績),宋國也成為了周朝三恪之中最遲被別國吞並的國家。


    所謂的三恪,其實是“二王三恪”中的一個內容,乃是周武王參考虞舜、夏禹的做法,虞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夏禹封丹朱之後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也就是說虞舜和夏禹兩個聖王,都對前代統治者的後裔格外優待,另行封賞,不將他們作為臣屬看待,而是作為客人、朋友看待,這是穩定人心、維護統治的最佳手段了。


    周武王正是參照了兩代聖王的做法,加上宣揚“興滅國繼絕世”這種思想,以示自己奪取天下乃得天命的正統,創造了“二王三恪”這種製度,並為後世曆朝曆代效法。


    具體做法就是,將黃帝後裔封於祝國、唐堯後裔封於薊國,是為“二王”;將虞舜後裔封於陳國、夏禹後裔封於杞國、商湯後裔封於宋國,是為“三恪”,合起來就是“二王三恪”製度。


    周朝所立的“二王三恪”共五個諸侯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都在春秋時期就被別國攻滅吞並了,隻有宋國,一直堅持到了戰國時期才被攻滅,而且其被滅的過程也算是雖敗猶榮的了。


    公元前318年,戴偃稱王,即宋康王,史稱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遂強盛起來,接著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裏;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滕國,取其地,當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受到齊、楚、魏三個大國的忌恨。


    於是在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的時候,齊國便趁機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都城商丘沒能守住,宋康王於是逃到倪侯的住所,被齊國追兵抓獲並殺死,宋國就此滅亡,齊、楚、魏三國共同瓜分了宋國的土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坐看閑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坐看閑花並收藏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