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20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不過一段時間過去後,孫皓就逐漸顯露出自己性格中粗暴、驕縱、暴虐、好酒色的一麵,東吳上下臣民對此十分失望,當年擁立孫皓的濮陽興和張布亦頗有怨言,孫皓得知二人的怨言後,竟然沒有一絲顧念當年之情,立刻就誅殺了濮陽興和張布兩人。
誅殺了濮陽興和張布後,孫皓更是變本加厲,國中朝中日漸混亂,終於引來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注意,派軍攻伐東吳,而此時的東吳,竟然沒有一名大臣或將領肯為孫皓效死命,力保江山社稷不失的,眾人紛紛投降晉朝,於是東吳輕易被滅,孫皓隻能肉袒麵縛,出城投降,最後被禮送到洛陽,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四十二歲的時候在洛陽病逝。
可以說自孫權帶領東吳,聯合劉備勢力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後,威望空前高漲,加上軍事上先後有周瑜和魯肅兩任都督支持,東吳上下盡都聽其調遣。
隻是孫權合肥一戰失利,加上被張遼在逍遙津狠狠秀了一把後,威望打了一個對折都不止,國中上下每每有陽奉陰違之人,而到了孫權下令呂蒙主持背刺關羽的計劃並付諸實行後,孫權的人望更是低到了一個新水平,朝中開始出現質疑及反對的聲音了,這從東吳“二宮之爭”後,孫權連太子也要流放出去就可見一斑了,正常的做法應該是殺魯王、扶太子上位的,這就證明孫權已經沒有信心完全掌控朝局了,隻能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將此事勉強壓了下來。
自合肥之戰,孫權領十萬大軍也無法攻下張遼七八千人防守的城池後,東吳無論朝政還是軍事,逐漸變成了一個爛泥潭,孫權縱再有雄心壯誌,由於自己的力量大損,在國內世家大族及擁兵將領的掣肘下,也不敢輕舉妄動,隻能一切求穩,再尋求良機為東吳謀一條出路。
而背刺成功關羽後,雖然東吳是取得了荊州大部分區域,但是由於荊州乃是直接與曹魏接壤的四戰之地,沒有了蜀漢勢力在這裏作緩衝,東吳為了全麵防禦曹魏可能的進攻,在荊州投入了大量防守力量,防守自保都稍嫌不足,就不用說攻取合肥,攻下青徐二州了。
如此一來,東吳就更是死水一潭,國內諸多文臣武將,都是與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心中都隻想保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一切進取的行為都伴隨著風險,而隻顧保全現在所有一切的東吳集團,已經難以再有進取的行動了。
所以自赤壁之戰,東吳拿得出手的戰績就隻有兩場,一場是荊州奪迴戰,這是靠著背盟偷襲此等不光彩的手段打贏的,而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如何會每次都有偷襲的良機,若無當麵鑼對麵鼓這種硬碰硬的實力,國家淪喪那是早晚的事。
另外一場就是夷陵之戰,這是陸遜初次統領大軍的戰役,利用了劉備大意輕敵的情緒,一把火燒了蜀漢七百裏連營,而此戰,劉備可是帶著多年征戰的全部精兵殺奔東吳而來的,存的是一舉攻滅東吳的念頭,最起碼也是攻陷建業,重演當年白起一舉攻破鄢郢兩城,一戰打得楚國衰弱下去的戰例。
夷陵之戰,陸遜也是奉孫權之命,傾全國精兵迎擊劉備的,這是因為,有益州本土世家大族的例子在前(劉備占領益州後,除了少數幾個特別要拉攏的人外,可沒有給本地的世家大族什麽好果子吃啊,看看蜀漢一直以來執政重臣就知道了,基本沒一個益州本地人),所以東吳國內的世家大族,配合孫權、陸遜一起抵禦劉備,也是一種自保手段而已。
總的來說,東吳方麵除非被逼得無路可走,為求自保才肯傾盡全力外,其餘情況基本上隻能出動不傷及根本的的力量去謀求自身的利益,就是搞那種“小投入高迴報”的投機倒把活動,這種好事哪能說有就有,故此後來東吳方麵,一直都沒有什麽聲息,魏蜀吳三國並立仿佛變成了魏蜀兩國爭霸一樣。
而在現今這個時間段,孫權還沒老到昏聵不堪,尚有雄心壯誌,來一個“超兄越父”,陸遜也是剛曆大戰,正是躊躇滿誌之時,隻因國中掣肘重重,導致他們這一對君臣無法隨自己心意,建立一番豐功偉績而已。
如若這時候有人向他們提供一個機會,讓東吳來個浴火重生,帶領自己最為親信的實力,去海外無人或者應該說是無漢人之地,仿效當年上古先民,披荊斬棘、篳路襤褸,再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相信早已厭煩國中重重掣肘,完全看不到出路的孫權和陸遜這些有為君臣,想必是非常動心的。
誅殺了濮陽興和張布後,孫皓更是變本加厲,國中朝中日漸混亂,終於引來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注意,派軍攻伐東吳,而此時的東吳,竟然沒有一名大臣或將領肯為孫皓效死命,力保江山社稷不失的,眾人紛紛投降晉朝,於是東吳輕易被滅,孫皓隻能肉袒麵縛,出城投降,最後被禮送到洛陽,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四十二歲的時候在洛陽病逝。
可以說自孫權帶領東吳,聯合劉備勢力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後,威望空前高漲,加上軍事上先後有周瑜和魯肅兩任都督支持,東吳上下盡都聽其調遣。
隻是孫權合肥一戰失利,加上被張遼在逍遙津狠狠秀了一把後,威望打了一個對折都不止,國中上下每每有陽奉陰違之人,而到了孫權下令呂蒙主持背刺關羽的計劃並付諸實行後,孫權的人望更是低到了一個新水平,朝中開始出現質疑及反對的聲音了,這從東吳“二宮之爭”後,孫權連太子也要流放出去就可見一斑了,正常的做法應該是殺魯王、扶太子上位的,這就證明孫權已經沒有信心完全掌控朝局了,隻能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將此事勉強壓了下來。
自合肥之戰,孫權領十萬大軍也無法攻下張遼七八千人防守的城池後,東吳無論朝政還是軍事,逐漸變成了一個爛泥潭,孫權縱再有雄心壯誌,由於自己的力量大損,在國內世家大族及擁兵將領的掣肘下,也不敢輕舉妄動,隻能一切求穩,再尋求良機為東吳謀一條出路。
而背刺成功關羽後,雖然東吳是取得了荊州大部分區域,但是由於荊州乃是直接與曹魏接壤的四戰之地,沒有了蜀漢勢力在這裏作緩衝,東吳為了全麵防禦曹魏可能的進攻,在荊州投入了大量防守力量,防守自保都稍嫌不足,就不用說攻取合肥,攻下青徐二州了。
如此一來,東吳就更是死水一潭,國內諸多文臣武將,都是與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心中都隻想保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一切進取的行為都伴隨著風險,而隻顧保全現在所有一切的東吳集團,已經難以再有進取的行動了。
所以自赤壁之戰,東吳拿得出手的戰績就隻有兩場,一場是荊州奪迴戰,這是靠著背盟偷襲此等不光彩的手段打贏的,而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如何會每次都有偷襲的良機,若無當麵鑼對麵鼓這種硬碰硬的實力,國家淪喪那是早晚的事。
另外一場就是夷陵之戰,這是陸遜初次統領大軍的戰役,利用了劉備大意輕敵的情緒,一把火燒了蜀漢七百裏連營,而此戰,劉備可是帶著多年征戰的全部精兵殺奔東吳而來的,存的是一舉攻滅東吳的念頭,最起碼也是攻陷建業,重演當年白起一舉攻破鄢郢兩城,一戰打得楚國衰弱下去的戰例。
夷陵之戰,陸遜也是奉孫權之命,傾全國精兵迎擊劉備的,這是因為,有益州本土世家大族的例子在前(劉備占領益州後,除了少數幾個特別要拉攏的人外,可沒有給本地的世家大族什麽好果子吃啊,看看蜀漢一直以來執政重臣就知道了,基本沒一個益州本地人),所以東吳國內的世家大族,配合孫權、陸遜一起抵禦劉備,也是一種自保手段而已。
總的來說,東吳方麵除非被逼得無路可走,為求自保才肯傾盡全力外,其餘情況基本上隻能出動不傷及根本的的力量去謀求自身的利益,就是搞那種“小投入高迴報”的投機倒把活動,這種好事哪能說有就有,故此後來東吳方麵,一直都沒有什麽聲息,魏蜀吳三國並立仿佛變成了魏蜀兩國爭霸一樣。
而在現今這個時間段,孫權還沒老到昏聵不堪,尚有雄心壯誌,來一個“超兄越父”,陸遜也是剛曆大戰,正是躊躇滿誌之時,隻因國中掣肘重重,導致他們這一對君臣無法隨自己心意,建立一番豐功偉績而已。
如若這時候有人向他們提供一個機會,讓東吳來個浴火重生,帶領自己最為親信的實力,去海外無人或者應該說是無漢人之地,仿效當年上古先民,披荊斬棘、篳路襤褸,再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相信早已厭煩國中重重掣肘,完全看不到出路的孫權和陸遜這些有為君臣,想必是非常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