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18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時候的東吳,雖然君權尚未旁落,但是已經逐漸變得好像後世的股份製公司一樣了,君主想要對臣下任意處置,已是不大可能了,孫權這名董事長,隻是掌控了東吳這間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權,是絕對控股,但是世家大族、各個將領這班小股東,也掌控了東吳這間公司三成多到四成多的股權。
孫權身為絕對控股的董事長,固然可以不顧這些小股東的意見和反對,執意施行自己認為正確的計劃,但若是計劃實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損東吳這間公司的利益的話,這班小股東可不會輕易再信任董事長,定必會在之後董事長施行計劃的時候諸多掣肘。
曆史上的孫權也確是遇到了這種問題,自從合肥數次戰敗後,對國內、軍中的掌控頓時沒有了那麽順暢,率十萬大軍無法攻下七八千人防守的合肥,對孫權威望的打擊實在有點大,相信孫權也是備受了很大的壓力。
故此孫權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動搖,不再輕易攻打合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為了謀取足夠的利益以繼續拉攏住國中各色人等,向荊州伸手也是情理之中了。
畢竟在赤壁之戰前,東吳這班當時股權不重的小股東,早就有搞公司兼並、資產重組的想法,如果孫權這名ceo遲遲不能為一眾股東帶來利益,甚至損害到這些股東的利益的話,那麽這些股東會不會在聯係曹魏這間更大的公司,再計劃搞一次資產重組也是很難說的。
所以,對於淩統這種下死力保護自己的屬下,若然孫權太過苛刻,讓其自生自滅的話,恐怕淩統家族就會消散於東吳國中,而其餘將領,也自會與孫權離心離德,再無人願意為孫權出力。
故此就算孫權在合肥逍遙津被張遼削得很慘烈,自身的力量也損失不少,但也隻能咬緊牙關,從自己的蛋糕中再切一塊給予淩統。
如此一來,東吳就陷入了一種怪圈,君主不敢投入太多力量去執行某種計劃,因為合肥一戰,君主的力量與國中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一旦吳主領軍再次慘敗,東吳就會變為六國時候的楚國一樣,君主被世家大族挾裹,太阿倒持了。
而君主不下死力的話,各世家大族及眾將領也自然不會盡全力配合,所以後來東吳雖然屢次北進侵攻曹魏,意欲吸引曹魏軍力,以助蜀漢攻略雍涼,成兩邊夾攻曹魏之勢,但多次用兵俱是規模有限,大概都是三五萬人而已。
憑此軍勢,難以威脅曹魏在南方戰線布置的防守軍團,而且數次以來,曹魏漸漸摸清了東吳這邊的戰略意圖,明白東吳隻是虛張聲勢為多,並無實質的攻擊行為,於是便讓南方一線的軍團用心防守便是,如無險情,都不會向南方這邊增添資源,而整個曹魏的防禦重心,盡都移到蜀漢這邊。
所以自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數次北伐曹魏盡皆有備,如此司馬懿才有充足的資源拖死諸葛亮,令到諸葛亮雖然對曹魏軍隊占盡上風,最終也飲恨於五丈原上。
假若東吳這邊能夠如關羽當年北進之時那麽傾盡全力,逼得曹魏南方戰線吃緊,真正起到蜀漢和東吳兩麵夾攻曹魏的作用,那麽以諸葛亮的能力,還真的有可能攻下雍涼二州,天下大勢,還是不是三國歸晉,引致五胡亂華那就難說得很了。
在孫權還在生的時候,東吳還能憑著孫權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多年經驗,將國內諸方勢力操控得住,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行。
而在孫權死後,宗族內部傾軋,大臣及將領分幫結派,政治環境混亂,就連東吳皇帝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第二任皇帝孫亮死於托孤大臣孫峻之弟孫峻的手上,孫綝擅行廢立,仿效董卓之事,迎立孫權第六子琅邪王孫休為皇帝,視為第三任吳主。
孫權身為絕對控股的董事長,固然可以不顧這些小股東的意見和反對,執意施行自己認為正確的計劃,但若是計劃實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損東吳這間公司的利益的話,這班小股東可不會輕易再信任董事長,定必會在之後董事長施行計劃的時候諸多掣肘。
曆史上的孫權也確是遇到了這種問題,自從合肥數次戰敗後,對國內、軍中的掌控頓時沒有了那麽順暢,率十萬大軍無法攻下七八千人防守的合肥,對孫權威望的打擊實在有點大,相信孫權也是備受了很大的壓力。
故此孫權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動搖,不再輕易攻打合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為了謀取足夠的利益以繼續拉攏住國中各色人等,向荊州伸手也是情理之中了。
畢竟在赤壁之戰前,東吳這班當時股權不重的小股東,早就有搞公司兼並、資產重組的想法,如果孫權這名ceo遲遲不能為一眾股東帶來利益,甚至損害到這些股東的利益的話,那麽這些股東會不會在聯係曹魏這間更大的公司,再計劃搞一次資產重組也是很難說的。
所以,對於淩統這種下死力保護自己的屬下,若然孫權太過苛刻,讓其自生自滅的話,恐怕淩統家族就會消散於東吳國中,而其餘將領,也自會與孫權離心離德,再無人願意為孫權出力。
故此就算孫權在合肥逍遙津被張遼削得很慘烈,自身的力量也損失不少,但也隻能咬緊牙關,從自己的蛋糕中再切一塊給予淩統。
如此一來,東吳就陷入了一種怪圈,君主不敢投入太多力量去執行某種計劃,因為合肥一戰,君主的力量與國中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一旦吳主領軍再次慘敗,東吳就會變為六國時候的楚國一樣,君主被世家大族挾裹,太阿倒持了。
而君主不下死力的話,各世家大族及眾將領也自然不會盡全力配合,所以後來東吳雖然屢次北進侵攻曹魏,意欲吸引曹魏軍力,以助蜀漢攻略雍涼,成兩邊夾攻曹魏之勢,但多次用兵俱是規模有限,大概都是三五萬人而已。
憑此軍勢,難以威脅曹魏在南方戰線布置的防守軍團,而且數次以來,曹魏漸漸摸清了東吳這邊的戰略意圖,明白東吳隻是虛張聲勢為多,並無實質的攻擊行為,於是便讓南方一線的軍團用心防守便是,如無險情,都不會向南方這邊增添資源,而整個曹魏的防禦重心,盡都移到蜀漢這邊。
所以自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數次北伐曹魏盡皆有備,如此司馬懿才有充足的資源拖死諸葛亮,令到諸葛亮雖然對曹魏軍隊占盡上風,最終也飲恨於五丈原上。
假若東吳這邊能夠如關羽當年北進之時那麽傾盡全力,逼得曹魏南方戰線吃緊,真正起到蜀漢和東吳兩麵夾攻曹魏的作用,那麽以諸葛亮的能力,還真的有可能攻下雍涼二州,天下大勢,還是不是三國歸晉,引致五胡亂華那就難說得很了。
在孫權還在生的時候,東吳還能憑著孫權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多年經驗,將國內諸方勢力操控得住,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行。
而在孫權死後,宗族內部傾軋,大臣及將領分幫結派,政治環境混亂,就連東吳皇帝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第二任皇帝孫亮死於托孤大臣孫峻之弟孫峻的手上,孫綝擅行廢立,仿效董卓之事,迎立孫權第六子琅邪王孫休為皇帝,視為第三任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