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16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雖然費禕無法做到以最低代價說動東吳君臣,但是諸葛亮派出費禕往東吳出使之時,已經認為說動東吳可以說是十拿九穩的,差別隻是代價的大小而已。
因為諸葛亮和馬謖就中原局勢其實有過不少探討,其中就有對東吳這個包藏禍心的盟友作過詳細分析。
東吳起家的班底乃是孫策、孫權之父孫堅所留下的,所謂的東吳四老:程普、韓當、黃蓋、祖茂,雖然祖茂在跟隨孫堅征討董卓的時候早亡,但是剩下的三人在東吳即使名望不顯,也是有著不少實力的。
孫堅留下了不少班底,但是卻沒有給孫策兩兄弟留下尺寸之地,東吳的地盤,大多是“小霸王”孫策在生之時打下的。
東吳之地,世家豪族林立,就算孫策當年領兵入主江東區域,地方豪族多有不服,孫策亦不吝殺伐,大肆誅戮世家之人,使得東吳士民十分抗拒孫策的統治,及後孫策於二十五歲的盛年,帶親兵出外打獵,竟然被所謂的“許貢三門客”在樹林裏麵埋伏刺殺,被重傷麵頰,最後因傷而亡,隻能在臨死前傳位於當時年齡上最為適合的孫權,並讓自己的義兄弟周瑜輔助孫權。
而孫策之死,其中內情頗深,首先是孫策出獵,乃是領著自己府中親兵而去,何以“許貢三門客”能夠得知消息並恰好在孫策打獵的地方出現。
其次是孫策就算馬快,但是一同出行的親兵沒有一百也有五十,若然落後五個甚至十個馬位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為什麽這些親兵會等到“許貢三門客”與孫策戰鬥一番後才趕到,之後將孫策救迴府中救治,而“許貢三門客”就全部擊殺了,無一活口,試問數十人圍攻三個人(按《三國演義》裏麵說的,其中一人還被孫策射傷失去戰鬥力了,就是說其實是數十人圍攻兩個人),真的沒有辦法生擒其中一個,以逼問是何方人馬嗎?
最後是江東四姓,就是顧、陸、朱、張四個大世族,在孫策統治東吳的時期,備受打壓,但是換上孫權統治後,卻是有不少族人出將入相,慢慢重新興旺起來。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陸遜所在的陸家了,陸家本來與孫策有毀家滅族之仇,這事要從孫策還是袁術麾下的時候說起,當時袁術軍隊缺糧,向當時任職為廬江太守的陸康(陸遜的叔祖父)借糧,陸康是一名忠於漢室的官員,認為袁術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命令乃是叛逆,於是不答允借糧食給袁術。
袁術於是大怒,派遣孫策率兵攻打廬江,孫策領兵猛攻廬江,但是陸康為官有方,頗得民心,城中軍民上下都願意配合陸康守城,如此就算被譽為“霸王再世”的孫策,也是圍攻了廬江足足兩年,這才攻陷了廬江城,擒獲了陸康,而陸氏族人,經此一戰及城破後孫策所領軍隊的泄憤,足足死了一半有多,陸康也在被俘後一個多月就死了。
此戰之後,陸氏一族就與孫策結下了不解的冤仇,說是有滅族之仇也不為過,按照古代的宗族觀念,陸氏一族與孫氏一族應該會變成世仇的了,除非孫策為一方君主後,折節向陸氏一族賠罪,這才有和解的希望,不過以孫策那種豪烈的性格,此舉絕對是沒有可能了。
之後的事情也確是如此,孫策就算統治了江東一帶,陸氏一族也沒有一名族人出任孫策手下的官員,而在孫策死後,孫權也沒有就當年之事向陸氏一族作過交待,但是陸氏一族最出色的陸遜,卻投效了孫權,一路升遷,成為了東吳的都督,總管東吳軍事。
按照後世一下偵探小說關於謀殺的一個最大共識——在死者死亡之後最大的得利者,就是殺死死者的最大嫌疑人,以這個說法分析,孫權與江東世族在孫策被殺的這件事上,要說完全沒有貓膩肯定是說不過去的,關鍵隻是他們在此件事中參與的程度大小而已,究竟是全程策劃,還是適逢其會,隻在關鍵處作出一些布置罷了。
因為諸葛亮和馬謖就中原局勢其實有過不少探討,其中就有對東吳這個包藏禍心的盟友作過詳細分析。
東吳起家的班底乃是孫策、孫權之父孫堅所留下的,所謂的東吳四老:程普、韓當、黃蓋、祖茂,雖然祖茂在跟隨孫堅征討董卓的時候早亡,但是剩下的三人在東吳即使名望不顯,也是有著不少實力的。
孫堅留下了不少班底,但是卻沒有給孫策兩兄弟留下尺寸之地,東吳的地盤,大多是“小霸王”孫策在生之時打下的。
東吳之地,世家豪族林立,就算孫策當年領兵入主江東區域,地方豪族多有不服,孫策亦不吝殺伐,大肆誅戮世家之人,使得東吳士民十分抗拒孫策的統治,及後孫策於二十五歲的盛年,帶親兵出外打獵,竟然被所謂的“許貢三門客”在樹林裏麵埋伏刺殺,被重傷麵頰,最後因傷而亡,隻能在臨死前傳位於當時年齡上最為適合的孫權,並讓自己的義兄弟周瑜輔助孫權。
而孫策之死,其中內情頗深,首先是孫策出獵,乃是領著自己府中親兵而去,何以“許貢三門客”能夠得知消息並恰好在孫策打獵的地方出現。
其次是孫策就算馬快,但是一同出行的親兵沒有一百也有五十,若然落後五個甚至十個馬位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為什麽這些親兵會等到“許貢三門客”與孫策戰鬥一番後才趕到,之後將孫策救迴府中救治,而“許貢三門客”就全部擊殺了,無一活口,試問數十人圍攻三個人(按《三國演義》裏麵說的,其中一人還被孫策射傷失去戰鬥力了,就是說其實是數十人圍攻兩個人),真的沒有辦法生擒其中一個,以逼問是何方人馬嗎?
最後是江東四姓,就是顧、陸、朱、張四個大世族,在孫策統治東吳的時期,備受打壓,但是換上孫權統治後,卻是有不少族人出將入相,慢慢重新興旺起來。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陸遜所在的陸家了,陸家本來與孫策有毀家滅族之仇,這事要從孫策還是袁術麾下的時候說起,當時袁術軍隊缺糧,向當時任職為廬江太守的陸康(陸遜的叔祖父)借糧,陸康是一名忠於漢室的官員,認為袁術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命令乃是叛逆,於是不答允借糧食給袁術。
袁術於是大怒,派遣孫策率兵攻打廬江,孫策領兵猛攻廬江,但是陸康為官有方,頗得民心,城中軍民上下都願意配合陸康守城,如此就算被譽為“霸王再世”的孫策,也是圍攻了廬江足足兩年,這才攻陷了廬江城,擒獲了陸康,而陸氏族人,經此一戰及城破後孫策所領軍隊的泄憤,足足死了一半有多,陸康也在被俘後一個多月就死了。
此戰之後,陸氏一族就與孫策結下了不解的冤仇,說是有滅族之仇也不為過,按照古代的宗族觀念,陸氏一族與孫氏一族應該會變成世仇的了,除非孫策為一方君主後,折節向陸氏一族賠罪,這才有和解的希望,不過以孫策那種豪烈的性格,此舉絕對是沒有可能了。
之後的事情也確是如此,孫策就算統治了江東一帶,陸氏一族也沒有一名族人出任孫策手下的官員,而在孫策死後,孫權也沒有就當年之事向陸氏一族作過交待,但是陸氏一族最出色的陸遜,卻投效了孫權,一路升遷,成為了東吳的都督,總管東吳軍事。
按照後世一下偵探小說關於謀殺的一個最大共識——在死者死亡之後最大的得利者,就是殺死死者的最大嫌疑人,以這個說法分析,孫權與江東世族在孫策被殺的這件事上,要說完全沒有貓膩肯定是說不過去的,關鍵隻是他們在此件事中參與的程度大小而已,究竟是全程策劃,還是適逢其會,隻在關鍵處作出一些布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