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5
命運三國龍套覓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作者:坐看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壯大自身的方法有了,削弱敵方的方法也有了,對曹魏的初步戰略就算是塵埃落定,等到馬謖向諸葛亮稍稍提及一下關於新式騎兵裝備之事後,“第一次內部伐魏會議”就算是完滿結束了。
之後馬謖就與諸葛亮多次相商,一一敲定打造馬鐙、馬刀、馬掌等全套騎兵裝備之事,並也提及了水錐裝上鋼鐵鑄件,就能代替人力打造一些武器裝備之事,使得板甲成為了這個時代可以出現的裝備。
諸葛亮也算是領兵多年,對此等事物自然有其敏銳性,當即同意了此事,並命馬謖全權督造,特令鄧芝這個軍中老將輔助,讓夏侯楙這個長安太守全力協助。
時間就這樣匆匆過去,轉眼劉禪陛下就從成都移駕東來長安,在擾攘一番順利完成遷都工作之後,另一項事務就排上日程了。
諸葛亮向劉禪陛下匯報完這些時日的工作安排之後,下一階段的北伐就已經在季漢這兩名最高層領導人心中有數了。
而除了強化自身、削弱對手之外,大局戰略裏麵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拉攏盟友了。
在這個漢末三國時間,顧名思義就隻有魏蜀吳三國而已,魏國是敵方,剩下要拉攏的就是東吳一方了。
雖則自先帝劉備夷陵慘敗之後,蜀漢忍辱負重,不計東吳背盟坑殺關羽的前嫌,依然派出使臣出訪東吳修複雙方關係,在上次北伐之時,蜀漢和東吳也算是鐵杆盟友,畢竟在那個時候,曹魏獨強而蜀吳偏弱,雙方若是不抱團取暖的話,再被曹魏來一次“赤壁之戰”的話,已經遠在益州的蜀漢可不能如當年一樣與東吳夾攻曹魏呢。
故此在首次北伐之時,東吳雖然沒有大舉興兵策應諸葛亮的行動,但也是在荊州一線小動作不斷,牽扯了曹魏不少注意力,也使得曹魏的兵力不敢恣意西援關中一線。
但是所謂今時不同往日,之前蜀漢和東吳兩方都是勢弱,自是能夠“同患難”共抗曹魏了,隻是如今大漢已經收複雍州、涼州,勢力、地盤可以說是不可同日而語,這種形勢之下,東吳是否還願意與大漢抱團,那就難說得很了。
這種形勢之下,就算以諸葛亮超絕當世的智慧,也是無解的,畢竟此次北伐蜀漢大獲全勝之後,魏蜀吳三國中就數東吳最為弱勢了,若無實利相贈,恐怕東吳隻會袖手旁觀大漢與曹魏來個龍虎決了。
甚至悲觀一些來說,按照人性分析,東吳被曹魏說動,趁大漢起兵再次北伐曹魏的時候,興兵來犯大漢也是有其可能的。
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諸葛亮如何智慧通天,但是總不可能將大漢現有的地盤分一部分給東吳吧,而現在兩強一弱的局勢,如果兩個強國關係正常,還可能達成協議先瓜分弱國,然後再一決雌雄。
但是偏偏大漢和曹魏就是生死之敵,雙方都明白對方一有機會,就會將自己置於死地的,正正應了諸葛亮的那句“漢賊不兩立”了。
是故諸葛亮找馬謖商議此事,也隻是存了一個“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思而已,偏偏馬謖這名後世穿越來的人,對此卻有一番新的見解。
因為後世的曆史研究表明,東吳在這個時候就發現並開發了台灣島,而以台灣島為跳板,坐船南下就能夠到達後世的菲律賓群島。
於是馬謖就建議許東吳一旦中原定鼎,任其帶領心腹人馬退往台灣保全宗廟,雖然曹魏那方或許可以用同一條件說動東吳,但是對比一下曹魏和蜀漢兩方的曆史傳統,相信就算大家同一條件,隻要東吳君臣頭腦沒有壞掉的話,也會知道如何選擇的了。
之後馬謖就與諸葛亮多次相商,一一敲定打造馬鐙、馬刀、馬掌等全套騎兵裝備之事,並也提及了水錐裝上鋼鐵鑄件,就能代替人力打造一些武器裝備之事,使得板甲成為了這個時代可以出現的裝備。
諸葛亮也算是領兵多年,對此等事物自然有其敏銳性,當即同意了此事,並命馬謖全權督造,特令鄧芝這個軍中老將輔助,讓夏侯楙這個長安太守全力協助。
時間就這樣匆匆過去,轉眼劉禪陛下就從成都移駕東來長安,在擾攘一番順利完成遷都工作之後,另一項事務就排上日程了。
諸葛亮向劉禪陛下匯報完這些時日的工作安排之後,下一階段的北伐就已經在季漢這兩名最高層領導人心中有數了。
而除了強化自身、削弱對手之外,大局戰略裏麵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拉攏盟友了。
在這個漢末三國時間,顧名思義就隻有魏蜀吳三國而已,魏國是敵方,剩下要拉攏的就是東吳一方了。
雖則自先帝劉備夷陵慘敗之後,蜀漢忍辱負重,不計東吳背盟坑殺關羽的前嫌,依然派出使臣出訪東吳修複雙方關係,在上次北伐之時,蜀漢和東吳也算是鐵杆盟友,畢竟在那個時候,曹魏獨強而蜀吳偏弱,雙方若是不抱團取暖的話,再被曹魏來一次“赤壁之戰”的話,已經遠在益州的蜀漢可不能如當年一樣與東吳夾攻曹魏呢。
故此在首次北伐之時,東吳雖然沒有大舉興兵策應諸葛亮的行動,但也是在荊州一線小動作不斷,牽扯了曹魏不少注意力,也使得曹魏的兵力不敢恣意西援關中一線。
但是所謂今時不同往日,之前蜀漢和東吳兩方都是勢弱,自是能夠“同患難”共抗曹魏了,隻是如今大漢已經收複雍州、涼州,勢力、地盤可以說是不可同日而語,這種形勢之下,東吳是否還願意與大漢抱團,那就難說得很了。
這種形勢之下,就算以諸葛亮超絕當世的智慧,也是無解的,畢竟此次北伐蜀漢大獲全勝之後,魏蜀吳三國中就數東吳最為弱勢了,若無實利相贈,恐怕東吳隻會袖手旁觀大漢與曹魏來個龍虎決了。
甚至悲觀一些來說,按照人性分析,東吳被曹魏說動,趁大漢起兵再次北伐曹魏的時候,興兵來犯大漢也是有其可能的。
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諸葛亮如何智慧通天,但是總不可能將大漢現有的地盤分一部分給東吳吧,而現在兩強一弱的局勢,如果兩個強國關係正常,還可能達成協議先瓜分弱國,然後再一決雌雄。
但是偏偏大漢和曹魏就是生死之敵,雙方都明白對方一有機會,就會將自己置於死地的,正正應了諸葛亮的那句“漢賊不兩立”了。
是故諸葛亮找馬謖商議此事,也隻是存了一個“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思而已,偏偏馬謖這名後世穿越來的人,對此卻有一番新的見解。
因為後世的曆史研究表明,東吳在這個時候就發現並開發了台灣島,而以台灣島為跳板,坐船南下就能夠到達後世的菲律賓群島。
於是馬謖就建議許東吳一旦中原定鼎,任其帶領心腹人馬退往台灣保全宗廟,雖然曹魏那方或許可以用同一條件說動東吳,但是對比一下曹魏和蜀漢兩方的曆史傳統,相信就算大家同一條件,隻要東吳君臣頭腦沒有壞掉的話,也會知道如何選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