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這真是個死循環
春花老太迴七零,養雞賣菜我最牛 作者:賺錢養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春花采菌子的速度很快,一個多小時就裝滿了一個大簍,衣服已經全濕透了,但菌蓋平展的她差不多都有收下來,剩下的還可以再長一長。
她看了一圈現在的倉庫,比起當初的蘑菇房已經擴大了不止四倍了,這兩年市麵上蘑菇的需求也大了很多,許多飯館都有菌子需求。
每天早上五妮六妮都比雞起得早,先來采一圈菌子,這樣沈春花就能和蛋一起拉去送,但還是供不應求。
當初養菌子,也就是一個嚐試,那會兒太缺錢了,她想著多賺一分是一分,所以才開始養的。沒想到這一養,也算是養出了一點氣候。
沈春花有認真思考過六妮的話,她說要去上蘑菇班,其實沈春花從內心裏也是支持的,畢竟現在關於菌菇養殖的所有的經驗,都來自於她上輩子刷的短視頻,真要規模化起來,肯定得學習。
但那孩子還太小了,已經在夜校上養殖課了,初中畢業前還是別給她那麽多的壓力了。
而且再擴張,就得要人手了,包括邊上的家禽,現在是經常鐵門一鎖,就讓裏麵雞鴨鵝自生自滅了,隻能等她們上完學的、種完地的、送完貨的,輪流來轉一轉看一看。
也不是沒出過雞鴨被偷的情況,年初的時候,林國慶就半夜蹲守抓到過一個送去公安局的。但沒辦法,她們現在實在沒有那麽多人和精力照顧,隻能把院牆高度一加再加,上麵插滿了玻璃碎片,以求警示了。
是不是該招人了,沈春花一邊想著,一邊拎著菌子走出廠房,趕走了圍上來想要啄菌子筐的雞,又把鐵門鎖好再慢悠悠的往田裏走去。
要是招人的話,她其實不是很想招自己村裏人,主要是不知道該給多少錢,給多了外人眼紅,給少了也會有閑話。太熟了的人你還不好意思使喚他。
但現在也沒幾個外地人南下來打工啊,就算有,也多是去特區那種地方進廠的,誰會沒事從自己家農村千裏迢迢的跑到別人家農村去打工賺錢?
招工要錢,擴大規模也要錢,他們蓋房子也要錢,沒錢更招不到人,更不能擴大規模了,哦,這真是個死循環。
人已經走到了自家田邊,看著林國慶渾身濕漉漉的抬了一簍魚上來,沈春花臉上露出了剛才和梁生娣如出一轍的嫌棄。
“不知道的還以為你下河摸魚去了,怎麽連肩膀上都是濕的?我菌子都采完了,你才一簍魚?換做你媽,起碼三簍起步。”
林國慶今天被打擊過度的小心髒是徹底碎了,抬手抹了一把汗,
“媽是摸慣了的,我上一次摸魚還是小囡剛出生那年好不好!早就生疏了,總是需要時間恢複手感的嘛。”
“哦,那你一簍下去是不是恢複的差不多了,不需要我幫忙了吧?”
林國慶沉默的站在田埂上看著在渾濁的水田裏來迴穿梭的魚影,
“媳婦兒,你知道如虎添翼這個成語嗎?你要是下來幫我,咱倆說不定今天就能摸完所有的魚,明天田裏就能放幹水,後天就能秋收了!”
沈春花一個白眼翻上天,“你往地下挖洞了?一天就能排幹水?後天秋收,咱們明年是吃草嗎?”
說完朝他揮了揮手,“行了行了,你快上來吧,迴家換身衣服可以去廠裏了,午休時間差不多了。”
林國慶這會兒一聽快到上班時間了,也不跟她強了,趕緊抬著魚簍上來,順帶扯起梁生娣早上就放下了的蟹籠黃鱔籠,擦擦腳趿上鞋,就跟著媳婦兒一起迴家去。
才走沒幾步,就見林玉蘭也從他們家田裏拎著一個小簍上來,看見林國慶夫妻倆還驚訝了一下,
“你倆大中午的怎麽也在田裏啊?”
“啊,媽說下午要劃船出去,讓我們摸點魚,采點菌子她一起帶出去。姐,你怎麽也在田裏,沒去午睡啊?”
林玉蘭生了太多孩子,早就傷了底子,平時就風吹不得日頭曬不得的,連馬老太都怕她直接暈在地裏,讓她幹些輕鬆點的活。
快兩點了,正是太陽最大的時候,林玉蘭看上去也不是剛下去就上來的樣子,她笑著給他們展示了一下自己簍裏的魚,
“我們家田多,白天她們都在上學上班的,晚上下來不太安全,我睡不著,不如出來摸點魚。不多摸點,到時候水一放也得幹死。”
林國慶看看她簍裏也不多的魚,笑了。
看吧,也不是他一個人摸魚不咋地。
“明天學校就放假了,到時候讓我們家那幾個小的都去你們田裏幫忙,你們能吃的吃,吃不完的讓媽一起拿去賣,還能換點錢來。”
——————————————
我看最近有好多朋友留言評論說,為啥不去城裏買房,其實這一點我之前好像在文裏解釋過,這裏再統一迴答一下,這也是我自己翻了很多資料和采訪了好多老人,研究得出來的結論,就是——
在糧證還沒取消之前,農村戶口舉家搬遷到城裏是不現實的。
城裏人吃糧靠糧本按戶按人分配的,每個月一個人多少糧票都是有定數的,不夠你還得去黑市買。而黑市每斤糧票要比糧油店裏的一斤糧都要貴。
農村戶口因為有田,是沒有糧票的,改開前,生產隊工分買糧,改開後反正自己種來自己吃,田不能荒著,不僅是自己要吃,每年收成都是要按比例上交公糧的。
包括學生去學校讀書,也是要帶著糧食或者糧票去的。學校也是按戶口讀的,除了高中還有成績好考到市裏的機會,其他都是就近分配原則。
83年左右,特區才開始有不要糧票的高價糧,但價格非常非常貴。
八十年代前期,一個人出村去打工,省著點苦著點可能還能活下來。一家人都靠買糧吃,再厲害的萬元戶都遭不住的。(當然,這裏值的都是普通人)
這種舉家搬到城裏的,真的會餓死。
還有就是,四河村地理位置安排的其實不差,南方農村生活到後來並不比城裏缺什麽,本書講的主要也是那一輩農村人的奮鬥日常,城鎮劇情後麵會隨著年代和節奏慢慢展開的,請大家一起耐心看下去吧~~
她看了一圈現在的倉庫,比起當初的蘑菇房已經擴大了不止四倍了,這兩年市麵上蘑菇的需求也大了很多,許多飯館都有菌子需求。
每天早上五妮六妮都比雞起得早,先來采一圈菌子,這樣沈春花就能和蛋一起拉去送,但還是供不應求。
當初養菌子,也就是一個嚐試,那會兒太缺錢了,她想著多賺一分是一分,所以才開始養的。沒想到這一養,也算是養出了一點氣候。
沈春花有認真思考過六妮的話,她說要去上蘑菇班,其實沈春花從內心裏也是支持的,畢竟現在關於菌菇養殖的所有的經驗,都來自於她上輩子刷的短視頻,真要規模化起來,肯定得學習。
但那孩子還太小了,已經在夜校上養殖課了,初中畢業前還是別給她那麽多的壓力了。
而且再擴張,就得要人手了,包括邊上的家禽,現在是經常鐵門一鎖,就讓裏麵雞鴨鵝自生自滅了,隻能等她們上完學的、種完地的、送完貨的,輪流來轉一轉看一看。
也不是沒出過雞鴨被偷的情況,年初的時候,林國慶就半夜蹲守抓到過一個送去公安局的。但沒辦法,她們現在實在沒有那麽多人和精力照顧,隻能把院牆高度一加再加,上麵插滿了玻璃碎片,以求警示了。
是不是該招人了,沈春花一邊想著,一邊拎著菌子走出廠房,趕走了圍上來想要啄菌子筐的雞,又把鐵門鎖好再慢悠悠的往田裏走去。
要是招人的話,她其實不是很想招自己村裏人,主要是不知道該給多少錢,給多了外人眼紅,給少了也會有閑話。太熟了的人你還不好意思使喚他。
但現在也沒幾個外地人南下來打工啊,就算有,也多是去特區那種地方進廠的,誰會沒事從自己家農村千裏迢迢的跑到別人家農村去打工賺錢?
招工要錢,擴大規模也要錢,他們蓋房子也要錢,沒錢更招不到人,更不能擴大規模了,哦,這真是個死循環。
人已經走到了自家田邊,看著林國慶渾身濕漉漉的抬了一簍魚上來,沈春花臉上露出了剛才和梁生娣如出一轍的嫌棄。
“不知道的還以為你下河摸魚去了,怎麽連肩膀上都是濕的?我菌子都采完了,你才一簍魚?換做你媽,起碼三簍起步。”
林國慶今天被打擊過度的小心髒是徹底碎了,抬手抹了一把汗,
“媽是摸慣了的,我上一次摸魚還是小囡剛出生那年好不好!早就生疏了,總是需要時間恢複手感的嘛。”
“哦,那你一簍下去是不是恢複的差不多了,不需要我幫忙了吧?”
林國慶沉默的站在田埂上看著在渾濁的水田裏來迴穿梭的魚影,
“媳婦兒,你知道如虎添翼這個成語嗎?你要是下來幫我,咱倆說不定今天就能摸完所有的魚,明天田裏就能放幹水,後天就能秋收了!”
沈春花一個白眼翻上天,“你往地下挖洞了?一天就能排幹水?後天秋收,咱們明年是吃草嗎?”
說完朝他揮了揮手,“行了行了,你快上來吧,迴家換身衣服可以去廠裏了,午休時間差不多了。”
林國慶這會兒一聽快到上班時間了,也不跟她強了,趕緊抬著魚簍上來,順帶扯起梁生娣早上就放下了的蟹籠黃鱔籠,擦擦腳趿上鞋,就跟著媳婦兒一起迴家去。
才走沒幾步,就見林玉蘭也從他們家田裏拎著一個小簍上來,看見林國慶夫妻倆還驚訝了一下,
“你倆大中午的怎麽也在田裏啊?”
“啊,媽說下午要劃船出去,讓我們摸點魚,采點菌子她一起帶出去。姐,你怎麽也在田裏,沒去午睡啊?”
林玉蘭生了太多孩子,早就傷了底子,平時就風吹不得日頭曬不得的,連馬老太都怕她直接暈在地裏,讓她幹些輕鬆點的活。
快兩點了,正是太陽最大的時候,林玉蘭看上去也不是剛下去就上來的樣子,她笑著給他們展示了一下自己簍裏的魚,
“我們家田多,白天她們都在上學上班的,晚上下來不太安全,我睡不著,不如出來摸點魚。不多摸點,到時候水一放也得幹死。”
林國慶看看她簍裏也不多的魚,笑了。
看吧,也不是他一個人摸魚不咋地。
“明天學校就放假了,到時候讓我們家那幾個小的都去你們田裏幫忙,你們能吃的吃,吃不完的讓媽一起拿去賣,還能換點錢來。”
——————————————
我看最近有好多朋友留言評論說,為啥不去城裏買房,其實這一點我之前好像在文裏解釋過,這裏再統一迴答一下,這也是我自己翻了很多資料和采訪了好多老人,研究得出來的結論,就是——
在糧證還沒取消之前,農村戶口舉家搬遷到城裏是不現實的。
城裏人吃糧靠糧本按戶按人分配的,每個月一個人多少糧票都是有定數的,不夠你還得去黑市買。而黑市每斤糧票要比糧油店裏的一斤糧都要貴。
農村戶口因為有田,是沒有糧票的,改開前,生產隊工分買糧,改開後反正自己種來自己吃,田不能荒著,不僅是自己要吃,每年收成都是要按比例上交公糧的。
包括學生去學校讀書,也是要帶著糧食或者糧票去的。學校也是按戶口讀的,除了高中還有成績好考到市裏的機會,其他都是就近分配原則。
83年左右,特區才開始有不要糧票的高價糧,但價格非常非常貴。
八十年代前期,一個人出村去打工,省著點苦著點可能還能活下來。一家人都靠買糧吃,再厲害的萬元戶都遭不住的。(當然,這裏值的都是普通人)
這種舉家搬到城裏的,真的會餓死。
還有就是,四河村地理位置安排的其實不差,南方農村生活到後來並不比城裏缺什麽,本書講的主要也是那一輩農村人的奮鬥日常,城鎮劇情後麵會隨著年代和節奏慢慢展開的,請大家一起耐心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