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戰後,隨著反對夏後姒啟的有扈氏部落徹底潰敗投降,其餘反對姒啟的勢力如斟鄩氏、東夷支持伯益的小部落也紛紛歸順,宣誓效忠姒啟。姒啟召集夏後氏十二部族在陽翟,改陽翟為夏邑,將國名“夏後”改為夏,尊封先父姒禹為第一任夏帝。


    姒啟深知他初登後位,根基未穩,便召集華夏部落聯盟大小諸侯在夏邑,大宴諸侯。隨後他宣布將都城遷往靠近舜都蒲阪的安邑。


    起初,一些陽城的大禹舊部並不同意,還有部分支持伯益君的小首領,都對遷都搖頭皺眉。


    但姒啟心性堅毅,百折不撓,三次召開議事會,陳述遷都安邑的好處,並提出具體的遷都方案。加之擁護姒啟的夏後氏部落的年輕首領也忌於陽城處斟鄩氏部落、有扈氏部落、東夷部落三圍之地,無險可守,便也紛紛響應姒啟的遷都決定。


    與此同時,夏師取得甘之戰勝利的消息傳遍九州四方,東夷、三苗一些老部落首領也對這個鋒芒銳利的新夏後姒啟刮目相看。本來以為姒啟是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沒想到他竟然能召集夏後氏十部族,成功逼老成持重的伯益退位,還能擊敗驍勇剽悍的有扈軍!


    這個名叫姒啟的年輕人用自己的行動刷新著這些鬢發染霜的老首領的認知。那些看起來的年輕,背後是勃勃生機和熱血!


    這個年輕的夏後,用他的堅毅與堅持,終於說服了議事會大部分首領。


    大夏開始了遷都計劃,浩浩蕩蕩的夏朝臣民從陽城踏上遷都安邑的道路。


    姒啟深知遷都的不易,如今能說服議事會的老首領已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可遷都安邑之後該如何發展大夏,他還沒有完整的籌劃。但他知道,遷都這第一步是必須得走出去的!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隻要邁開了第一步,那第二步、第三步便能邁得開步子。世間之事,若是隻想不做,無異於水中撈月、夢裏摘花,縱然設想再美好,也是遙不可及。可一旦自己踏出行動的第一步,那些看似難如山嶽的事情會變得簡單起來。你一步一步攀登,那些困難會被你踩在腳下,你領略山花,然後看到靈芝,直到登到山頂,鳥瞰寰宇,隻見群山在你腳下,流雲在你身畔,遠處一輪紅日從蔚藍的海麵冉冉升起,放射出金光萬道的明輝。


    而此刻夏後姒啟望著遷都的大小首領和部民,他們的臉上流著細密的汗珠,不時要用袖口擦拭。運送穀物和陶器的車輛走走停停,前頭是馬車,中間是牛車,最後麵便是人力推的獨輪車。遷都可不是個小工程,除了一些年紀實在太大的老首領和不便行動的老部民留在陽城,其餘的陽城臣民大部分都加入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遷都工程。


    從陽城到安邑,足足有近六百裏的路程。若是騎兵,日行百裏,不過五六日便可到達;縱然步兵,日行五十裏,十二日也可到達。可如今這是一支綿長而緩慢的搬遷隊伍,不說運糧和物品的車隊,就是隨從的牛羊牲畜,也會拖延時間。加上中間山路崎嶇和地形複雜,又有風雨天氣,就這六百裏的路程,這支遷都隊伍足足走了近兩個月。他們是五月份出發,等到安邑,已是初秋時分。


    好在姒啟提前讓虎嘯、姒堅等心腹提前在安邑修建新的宮室和房屋,並派青越任遷都護衛軍將軍,姒啟的遷都總算是有條不紊地完成了。


    姒啟在安邑宴請大小首領,並多方聯絡周圍的邊遠部族。姒啟或是武力平定,或是拉攏結盟,或是離間分化,不過三個月功夫,便將安邑變成了真正的夏都!


    姒啟想起父親姒禹當年凝重如山嶽、平靜如沉湖的麵容,不禁感歎道:父親,果真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今日我才真正體會到您當年身居夏後時肩上的重擔和心裏的苦衷。


    為後者,荷天下之重而不可示之以弱,居天下之危者而不可露之以怯!如此,方可居天地之正位,處華夏之廣居,合五行,契陰陽,順四時,明天道,鬼神護佑,八方鹹服。


    後啟二年,諸侯覲見,四方請服。華夏、東夷、三苗的大大小小數百個部落首領不遠千裏,來到夏都安邑,進獻貢品。其中東夷的玄夷部落將部落首領之女美人七夜進獻姒啟,以求聯姻。甘之戰戰敗的有扈氏部落也感念夏啟沒有屠戮全族,也進獻了一位絕色女子富邑氏。


    七夜明眸善睞,身材曼妙,顧盼之間,傾國傾城,有一種超脫凡塵的氣質。兼之七夜頗有一番弱不勝衣、惹人憐愛的顰蹙娥眉,夏啟更是愛憐,封她為眷夫人。而來自有扈氏部落的富邑氏則麵帶英氣,英姿颯爽,弓馬嫻熟,縱馬馳奔射獵,更是不讓男子。本就是出身軍旅行伍的夏啟對這位富邑氏也是敬愛有加,每次外出巡狩都會帶上她。


    夏啟自從有眷夫人和富邑氏的陪伴,更知身為強者的重要。人為夏後,能得萬人敬仰。國為強國,方能威服四夷!


    可治國可不比戰場上衝陣殺敵,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打天下依靠名帥猛將,治天下需要安邦定國的賢臣。國如高木,那賢臣便是枝幹,沒有枝幹,高木也難長久。舜帝有八愷、八元,禹帝有皋陶、後稷、子契、伯益,那麽他夏啟想要讓大夏強盛,自然也需要四方賢才輔佐。


    夏啟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姒禹,想起父親謙和待人的態度,想起了父親海納百川的胸懷。


    如今放眼大夏,誰是能輔佐他的賢才呢?


    青越、虎嘯、姒堅固然是能獨當一麵的武將,可文臣大多是垂垂老矣,年輕的首領又沒有太多豐富的治國經驗。那麽還有誰可以輔佐他治理好大夏政事呢?


    忽然,夏啟的目光一閃,射出明亮如星的神色。


    伯益!


    他是父親親選的夏後繼承人,曾參與治水,又通禮法德政,是治國的不二人選。可伯益如今早已退位隱居,豈會輕易出山?


    可夏啟的目光炯炯,沒有絲毫的猶豫與遲疑。他知道伯益是更好的治國賢臣,請出伯益輔助治國,那大夏的國事民生才可安定。同時伯益理政,還能籠絡有扈一族、東夷部落和擁護皋陶的部分老首領。再者任用伯益,還可彰顯他作為新夏後的胸襟和氣度。如此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夏啟簡單召集幾名隨從,驅車前往箕山,親自迎請伯益下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裏行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裏行檢並收藏夏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