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許久沒有說過這麽多話了,有些氣喘,稍停了下,他一手扶著李世民的手臂,一手抓著李智雲的手,道:“今天看完五郞帶來的這個圖影,朕終於明白,攀附祖先是沒用的,要想讓天下人認可我李家,不是靠那些世家的承認,不是我族自我標榜,隻有如同五郞所說:立下族魂、國魂,才能百世不倒,被百姓依靠和擁戴!有千萬百姓的支持,什麽世家望族都將被我們踩在腳下!我李氏皇族才能屹立不倒!”


    李淵的這次有感而發,不光震住了一眾宗室,連李世民和李智雲也一並震撼了!


    李世民這時真正對自己的父皇放心了,知道其心思已經都放到了皇族興衰上,不會再有什麽奪權複辟的舉動;李智雲則是驚歎:這個李淵不愧是開國帝王,眼明心亮,知道整個家族需要的是什麽,為此,不惜親身作筏,為李世民和他個五郞輔路、為他們之後的改革背書,還特意壓製宗室內的不同聲音。有了他這番表態,宗室內再有敢於冒頭挑釁的家夥,就不會再得到什麽族內的支持了。


    經過此次宗室聚會後,李唐皇族初步統一了思想,開始全力團結在以李世民為首腦、楚王為先鋒的大唐改革陣列當中,少數幾個有異樣心思的家夥,不是被囚進了宗正寺,就是夾緊尾巴縮迴窩中蜇伏,至少是在短期內,皇族內部不會再出現異樣的聲音了!


    九月廿二,宗正寺卿、河間郡王頒布宗正令,於宗正寺下設立皇家小學校,聖上親任校長,楚王為副校長兼教育長,宗正卿為教導主任,凡宗室六歲至十二歲的子弟必須入學,教材為大唐皇家小學教材第一版(皇四子李泰正在學習的那版)。


    這是皇家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其後,還將建立中學、大學。


    其實,在此之前,李智雲已經在藍田封地開建了數十所小學、初中,準備實行新式的啟蒙和進階教育,廣收百姓子弟入學。


    當朝中武將們聽說楚王親自主持建立新式學校時,紛紛為為自己的子弟報名,雖然他們並不真正了解什麽叫新式教育,但既然是楚王殿下辦的學校,那就一定錯不了!當然,那些知道此事的文臣們對此則大多是不屑一顧的,在他們心目中,隻有儒家學說才是正宗學問,楚王搞這套隻是嘩眾取寵而已,到時恐怕連座師都招不到。


    九月廿三,國子監祭酒孔穎達上表稱,皇家小學校課程設置有違儒家教育體係,應予糾正!另奏,諸皇子應統學九經五義,不覽雜書,還是應迴歸崇文館就讀聖賢書。


    孔穎達表章遞至中書省,中書舍人不敢留,急送禁中,聖上閱至一半,怒斥“腐儒誤國”,擲書於地,傳諭:中書奏表應言之有物,不得以千年前“聖上雲”量當今天下事!


    此上諭一出,朝野震動——聖上此語,豈不是說四書五經已經無用?新皇難道要別出樞機,再立學統?不少大臣紛紛上書,力挺孔穎達,指斥皇家小學堂不尊儒家,教授雜學,應該取締。李世民對這些奏章一概不理,留中不發。


    九月廿四,楚王上表,請撤國子監、崇文館,立皇家大學堂、皇家中學校,以新式教學為國選材;同時,擬建立新學製,向天下公開大、中、小學教材,百姓子弟不論出身貴賤,都可入學受教;各地州縣官學應擴大規模,接收各階層孩童入學,對其中貧弱者予以資助;另外,朝庭鼓勵勳貴大族捐資助學,以記功勳。


    楚王上表內容泄露民間後,百姓沸騰,為了孩子,無數人在為之奔走,想將此表此議推行天下!


    九月廿五,太極殿小朝會,鎮國楚王出席。群臣再諫皇家小學事,李世民卻公示楚王上表,要求尚書省著令執行。


    以尚書左仆射、光祿大夫、宋國公蕭瑀、國子監祭酒孔穎達為首的儒臣一係立即出班反對,一通之乎者也,上至春秋戰國、中至魏晉南北朝、下至前隋本朝,引經據典,證明儒學才是經學正統,棄正統、選雜學,就是離經叛道,為前賢不容!


    中書令、梁國公房喬和中書令、郢國公宇文士及等人則是堅定站在聖上和楚王這一邊,認為隻學經學,不能全麵培養士子的能力,朝庭現在急需的是做實務之人,楚王提出的新教育體係正好符合當下,當予推廣。一眾天策府舊臣立即出聲附和,支持聖上是他們的職責。


    尚書右仆射、密國公封倫則認為,楚王之議有理,但儒臣的堅持也有道理,不若先把這個新教育體係在雍州下轄各縣中擇一二進行試點,以觀成效。不少大臣認為這個辦法不錯,給予了支持。


    聞聽封倫言論,蕭瑀大怒,因為就在上朝之前,兩人交換意見時,封倫還表示堅定的站在儒臣這一邊,沒想到上了朝就一改前議!雖說隻是提議試點一二縣,但豈不是間接同意了楚王之議?為此,蕭瑀大罵封倫乃奸佞之臣,陰陽不一,實為小人!


    封倫乃反擊說,蕭瑀抱殘守缺,妄論朝議,阻礙朝庭選材大計,才是真正的罪人!


    蕭瑀和封倫各帶一些大臣,吵做一團。而司空、尚書左仆射、魏國公裴寂、門下侍中、義興郡公高儉和門下侍中、江國公陳叔達三位宰相卻一言不發。


    裴寂是李淵之友,在新皇朝堂中餘日不多,一向不參與大事;


    高儉(字士廉)是長孫無忌兄妹的舅父,曾對這兄妹二人有撫育之恩,自然是站在李世民這一邊的,但他心中卻著實不喜楚王提出來的新教育體係,因此隻能保持沉默;


    同理,陳叔達在李淵朝就一直與李世民交好,這時也保持了沉默。


    最後,李世民拍案定論,就在楚王封地藍田縣試行新教育體係,楚王府新設教育司,負責新式小學、中學、大學的籌建,其他部寺監全力輔助。看到還有人欲上言,李世民直接表示,此事已決,毋庸再議。雖然不少大臣心有不甘,但好在隻是一縣而已,就默認了此事。


    之的,朝會繼續,各部寺按常例匯報工作。


    諸事後,朝議突厥俘虜事。陸軍元帥、皇家近衛軍副總司令、左武侯衛大將軍、衛國公李靖,出班報奏:“稟聖上,楚王殿下,經過近十日甄別,現在關押在城北十二營中的突厥俘虜共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三人,其中,阿史那王族自突利可汗之下七百六十九人,突厥各部族長二百三十五人,貴族四千六百九十五人,親衛與武士四萬七千六百四十三人,其他十四萬五千一百一十一人皆為各部牧民。”


    聞言,李世民沉吟了半晌,不知如何決斷,於是還是把問題扔向了坐在旁邊的李智雲,“五郞,你為大元帥,掌管天下軍務,這突厥俘虜之事就由你全權而斷吧!”


    “是,皇兄。”李智雲起身向李世民一禮道,隨後他轉向李靖道:“衛國公,傳大元帥令:


    “一、突厥王族皆斬,阿史那之姓自此廢;


    “二,突厥各部族長皆斬,以警示各部;


    “三、突厥貴族再查之,參與二次以上侵略我大唐者,斬,餘者貶為牧民;


    “四、突厥親衛與武士再查之,犯有我大唐百姓血債者,斬,餘者貶為牧民;


    “五、突厥牧民皆判侵略大唐罪,須於大唐服勞役二十年,以勞動改造其不臣之心。”


    “殿下不可!”李智雲剛說完五條規則,李靖還沒有來得及接令,國子博士、曲阜縣男孔穎達就又跳了出來,“頡利侵我大唐,已被楚王殿下誅殺,但阿史那王族七百餘人、各部族長二百餘人,其中有不少人是被脅迫而入突厥軍中的,俱殺之,不仁啊!”


    這時,諫議大夫王珪也出班奏道:“稟聖上,臣亦以為楚王殿下令旨極為不妥,有違聖恕之道,動輒斬殺王族一脈,還有二百餘部落之首,恐引起我大唐與草原各族世仇難解。臣懇請聖上責楚王收迴成命,以全聖道。”


    之前孔穎達奏請時,就有不少文臣蠢蠢欲動,現在看著王珪的出麵,一眾大臣頓時來了精神,紛紛出班道:“臣附議。”看下大殿上,出班奏請者竟然有七八十人之多,幾占小朝會上朝大臣的一半了。


    以李靖為首的武將們,自然對文臣們的意見嗤之以鼻,紛紛出言嗬斥,但耐不住文臣數量眾多,嘴皮子利索,而且引經據典,雖然武將們高聲力辯,也不能壓住文臣們的叫囂,氣得幾個國公都要準備動手武鬥了。


    李智雲看著朝堂上的眾生像,冷笑不語,心裏給不少人判了死刑。


    李世民的臉色則沉了下來,這些出班的文臣,除了最早的孔穎達之外,以太原王氏的王珪為首,皆是各大世家之人,這是明目張膽的對自己的五弟開火了,想必知道自己不敢把他們這些世家怎麽樣吧!但他現在想的卻是:有“天降神人”五郞在,自己這個皇帝還須對這些國之蠹蟲忍耐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楚王之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重裝悍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重裝悍將並收藏大唐之楚王之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