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1399年)正月,朱樉下詔,在江西、湖廣二省試行官紳一體納糧。
以燕王朱棣為欽差,負責贛南地區。楚王朱楨,負責贛北。周王朱橚負責湖南,蜀王朱椿負責湖北。
詔令一出,天下震驚。
朝堂裏的官員們,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怎麽也想不到,建元元年的第一封詔書,竟是這玩意。
更讓官員們難以接受的是,大明的藩王居然能參政,而且是參與這麽重大的稅賦改革,完全就是亂彈琴啊!
一時間群情洶洶,無數的官員上奏本,從各種方麵論述,優待官員士大夫的好處。士紳一體納糧,會傷了讀書人的心,進而動搖國本。
可朱樉已然鐵了心,對一切有關官紳一體納糧的奏疏,通通留中不發。
內閣官員與六部的大員中,首輔詹徽數次入宮,請求朱樉收迴成命,為士林讚頌。
右都禦史練子寧,在宮門前跪謁,聲名大振。
燕王等人尚未出京,名聲便已經臭了。
讀書人不敢直接罵朱樉,全都編造謠言,各種汙蔑朱棣等人,氣的朱高燧差點當街殺人。
燕王府,朱棣一臉愁容的望著眼前的老和尚。
“大師,如隻是接下差事,名聲便壞成這樣,若真把事情辦成了,也會為天下讀書人所不容吧!”
道衍和尚嗬嗬一笑,“殿下,你覺得這滿朝文武,官僚士大夫,喜歡先帝嗎?”
朱棣愕然,旋即搖頭。
朱元章厚待宗室,苛待百官,以致無數名士懷念前朝,其中便包括劉伯溫這樣的開國功臣。
“元以寬治天下,輕刑薄賦,兵革罕用,不抑兼並,實為士紳豪族的天堂。”道衍和尚侃侃而談,“若論士紳之心,在元不在明。可先帝能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靠的是兵戈之利,而非所謂的民心啊!”
朱棣恍然,“本王受教了!”
道衍和尚道:“王爺如今,當想著積攢實力,一旦朝中有變,可以興兵靖難!”
朱棣苦笑,“二哥隻比我大四歲,瞧著身體也還行,就算病入膏肓,也會在臨走之前,把我帶上!”
道衍笑:“真到那個時候,王爺盡管跑便是,熬過去便是撥雲見日啊!”
朱棣歎息,“我已經年近四十了,還要繼續熬下去……!”
道衍笑著說:“漢高祖劉邦,四十八歲才起兵反秦,王爺的年紀還不算大!”
朱棣聞言氣悶,心裏道:“這老和尚是真能說啊,怎麽都有理!”
出了正月,朱棣等人出金陵,前往江西、湖廣兩省,推行官紳一體納糧。
朱樉這邊,又推行了一道新政,那便是為官員們漲薪。
此刻的大明官俸,以洪武二十五年修訂為準,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二石,正二品六十一石……正七品的知縣,月俸7.5石,從七品7石。
按此刻大明一石大米五百文的價格算,一品大員一個月,也不過四十多兩銀子,全年下來也就五百多兩。
至於正七品的知縣,月俸折銀還不足四兩銀子,可為相當的低廉。
對此,朱樉下詔,直接實行雙俸製,如原本從五品的京官員外郎等,月俸不過區區14石祿米,按照新規就可以領到二十八石。
不僅如此,朱樉給各級官吏發放補貼,如正七品的知縣,每月還可領3塊銀元的補貼。
這麽算下來,洪武年間的七品官員,月入不過四兩銀子。可到了建元朝,月入超過十兩,可謂收入暴漲。
百官對此,自然欣喜若狂,畢竟沒人嫌銀子燙手。
對於官紳一體納糧,也不如從前那麽抵觸了。
可這般操作,卻難為了戶部尚書傅友文,他抱著總賬來到皇宮,向朱樉哭訴,“皇上,僅今年一月,朝廷需要支付的百官俸祿折銀,就高達一百三十餘萬兩,實在太多了!”
朱樉納悶,“戶部沒錢了嗎?”
“呃,有!”
其實此刻大明的財政狀況,相當良好。僅煙草利稅一項,為朝廷帶來的收入就高達九百餘萬兩。而全年預計的糧稅折銀,約為兩千三百萬兩。更有各處官方礦產、作坊、鹽茶稅、海貿等收入,約為七八百萬兩。
全年財稅收入,差不多有四千餘萬兩。
跟清末暴漲的收入無法相比,但比洪武朝兩千萬兩的收入相比,也能做到翻倍了。
正是有這個底氣,朱樉才敢給百官漲薪。
可傅友文是過慣“窮日子”的,咋見戶部這般撥款,心驚肉跳啊!
“臣是覺得,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兩年風調雨順,朝廷收入頗豐,能給官員們發的起。萬一將來財政困難發不起的話,可就不好辦了!”
他更想說的是,皇上您不能想怎麽辦,就怎麽辦。
官紳一體納糧的事,不與百官商量。這給官員們漲薪,不與戶部商量,這樣不對啊!
朱樉卻道:“朕,自然知曉,所以才要推行官紳一體納糧。如果朝廷的收入持續增加,官員們的俸祿,還是要漲的!”
傅友文聽得瞠目結舌,還要漲?實在不敢想象啊!
“臣,替百官,謝皇上洪恩!”
傅友文出宮,將他得知的消息散播出去後,官員們對士紳一體納糧的事,越發的產生分歧。
畢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占有大量的土地。
反而有相當數量的京官,完全靠朝廷的俸祿艱難度日。
如今俸祿直接漲了一倍多,這些底層的清貧官員,生活質量直線上升,都誇朱樉愛護官員,開始擁護士紳一體納糧了。
三月份,建元朝恩科開考,朱樉以華蓋殿大學士解縉為主考官,錄取南北榜學子共計五十一人。
其中,有數名江西籍士子,在試卷中嘲諷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為解縉黜落。
這些考生落榜後,聚在一起喝酒罵朝廷,有人說,本次錄取的會元胡廣,乃是主考官解縉的朋友。
一眾士子紛紛罵科舉有舞弊,跑到禮部去鬧事。
而來金陵參加科舉的一眾士子,好多都在家鄉有大片的土地,他們或是已經被朝廷催著納糧,或是害怕官紳一體納糧試行成功,全都跟著一起到禮部鬧事。
以燕王朱棣為欽差,負責贛南地區。楚王朱楨,負責贛北。周王朱橚負責湖南,蜀王朱椿負責湖北。
詔令一出,天下震驚。
朝堂裏的官員們,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怎麽也想不到,建元元年的第一封詔書,竟是這玩意。
更讓官員們難以接受的是,大明的藩王居然能參政,而且是參與這麽重大的稅賦改革,完全就是亂彈琴啊!
一時間群情洶洶,無數的官員上奏本,從各種方麵論述,優待官員士大夫的好處。士紳一體納糧,會傷了讀書人的心,進而動搖國本。
可朱樉已然鐵了心,對一切有關官紳一體納糧的奏疏,通通留中不發。
內閣官員與六部的大員中,首輔詹徽數次入宮,請求朱樉收迴成命,為士林讚頌。
右都禦史練子寧,在宮門前跪謁,聲名大振。
燕王等人尚未出京,名聲便已經臭了。
讀書人不敢直接罵朱樉,全都編造謠言,各種汙蔑朱棣等人,氣的朱高燧差點當街殺人。
燕王府,朱棣一臉愁容的望著眼前的老和尚。
“大師,如隻是接下差事,名聲便壞成這樣,若真把事情辦成了,也會為天下讀書人所不容吧!”
道衍和尚嗬嗬一笑,“殿下,你覺得這滿朝文武,官僚士大夫,喜歡先帝嗎?”
朱棣愕然,旋即搖頭。
朱元章厚待宗室,苛待百官,以致無數名士懷念前朝,其中便包括劉伯溫這樣的開國功臣。
“元以寬治天下,輕刑薄賦,兵革罕用,不抑兼並,實為士紳豪族的天堂。”道衍和尚侃侃而談,“若論士紳之心,在元不在明。可先帝能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靠的是兵戈之利,而非所謂的民心啊!”
朱棣恍然,“本王受教了!”
道衍和尚道:“王爺如今,當想著積攢實力,一旦朝中有變,可以興兵靖難!”
朱棣苦笑,“二哥隻比我大四歲,瞧著身體也還行,就算病入膏肓,也會在臨走之前,把我帶上!”
道衍笑:“真到那個時候,王爺盡管跑便是,熬過去便是撥雲見日啊!”
朱棣歎息,“我已經年近四十了,還要繼續熬下去……!”
道衍笑著說:“漢高祖劉邦,四十八歲才起兵反秦,王爺的年紀還不算大!”
朱棣聞言氣悶,心裏道:“這老和尚是真能說啊,怎麽都有理!”
出了正月,朱棣等人出金陵,前往江西、湖廣兩省,推行官紳一體納糧。
朱樉這邊,又推行了一道新政,那便是為官員們漲薪。
此刻的大明官俸,以洪武二十五年修訂為準,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二石,正二品六十一石……正七品的知縣,月俸7.5石,從七品7石。
按此刻大明一石大米五百文的價格算,一品大員一個月,也不過四十多兩銀子,全年下來也就五百多兩。
至於正七品的知縣,月俸折銀還不足四兩銀子,可為相當的低廉。
對此,朱樉下詔,直接實行雙俸製,如原本從五品的京官員外郎等,月俸不過區區14石祿米,按照新規就可以領到二十八石。
不僅如此,朱樉給各級官吏發放補貼,如正七品的知縣,每月還可領3塊銀元的補貼。
這麽算下來,洪武年間的七品官員,月入不過四兩銀子。可到了建元朝,月入超過十兩,可謂收入暴漲。
百官對此,自然欣喜若狂,畢竟沒人嫌銀子燙手。
對於官紳一體納糧,也不如從前那麽抵觸了。
可這般操作,卻難為了戶部尚書傅友文,他抱著總賬來到皇宮,向朱樉哭訴,“皇上,僅今年一月,朝廷需要支付的百官俸祿折銀,就高達一百三十餘萬兩,實在太多了!”
朱樉納悶,“戶部沒錢了嗎?”
“呃,有!”
其實此刻大明的財政狀況,相當良好。僅煙草利稅一項,為朝廷帶來的收入就高達九百餘萬兩。而全年預計的糧稅折銀,約為兩千三百萬兩。更有各處官方礦產、作坊、鹽茶稅、海貿等收入,約為七八百萬兩。
全年財稅收入,差不多有四千餘萬兩。
跟清末暴漲的收入無法相比,但比洪武朝兩千萬兩的收入相比,也能做到翻倍了。
正是有這個底氣,朱樉才敢給百官漲薪。
可傅友文是過慣“窮日子”的,咋見戶部這般撥款,心驚肉跳啊!
“臣是覺得,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兩年風調雨順,朝廷收入頗豐,能給官員們發的起。萬一將來財政困難發不起的話,可就不好辦了!”
他更想說的是,皇上您不能想怎麽辦,就怎麽辦。
官紳一體納糧的事,不與百官商量。這給官員們漲薪,不與戶部商量,這樣不對啊!
朱樉卻道:“朕,自然知曉,所以才要推行官紳一體納糧。如果朝廷的收入持續增加,官員們的俸祿,還是要漲的!”
傅友文聽得瞠目結舌,還要漲?實在不敢想象啊!
“臣,替百官,謝皇上洪恩!”
傅友文出宮,將他得知的消息散播出去後,官員們對士紳一體納糧的事,越發的產生分歧。
畢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占有大量的土地。
反而有相當數量的京官,完全靠朝廷的俸祿艱難度日。
如今俸祿直接漲了一倍多,這些底層的清貧官員,生活質量直線上升,都誇朱樉愛護官員,開始擁護士紳一體納糧了。
三月份,建元朝恩科開考,朱樉以華蓋殿大學士解縉為主考官,錄取南北榜學子共計五十一人。
其中,有數名江西籍士子,在試卷中嘲諷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為解縉黜落。
這些考生落榜後,聚在一起喝酒罵朝廷,有人說,本次錄取的會元胡廣,乃是主考官解縉的朋友。
一眾士子紛紛罵科舉有舞弊,跑到禮部去鬧事。
而來金陵參加科舉的一眾士子,好多都在家鄉有大片的土地,他們或是已經被朝廷催著納糧,或是害怕官紳一體納糧試行成功,全都跟著一起到禮部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