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夫!我們現在你們楚國地盤上,出門在外,你就無須多禮了!”韓然說道。
“不敢不敢!沒想到國君年紀輕輕,竟然有這樣的造詣,真是讓人既吃驚又佩服。”屈原說道。
韓然謙虛地迴道:“屈大夫先生才是天縱奇才,不僅文采斐然,武功蓋世,更是有治國安邦之才,這才是最令我敬佩的。”
“哈哈,國君過獎了,屈原隻是略懂皮毛罷了,哪裏稱得上天縱奇才?”屈原笑著謙虛道。
“屈大夫不要謙虛了,若非您有這樣的才華,也不可能在楚國擁有這樣高的聲譽。”
屈原搖頭,說道:“我的名氣,不過是僥幸而已,但可不是靠這些,我希望楚國像秦國一樣地強大,甚至比秦國更強大。”
“屈大夫太謙虛了。我們都知道你的忠君與愛國在楚國家喻戶曉,但你的文采在七國那也是無人不知誰人不曉啊。對了,我拜讀過你的《離騷》,還有《雲中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等等。”
陳筮補充道:“在下也看過屈大夫的《天問》,這可是一本奇書啊。《天問》共一千五百多字,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在內容上,屈大夫從天文、地理、曆史、哲學、人生等許多方麵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聽陳筮這麽一說,韓然來興趣了,問:“是嗎?你說說,他奇在哪裏?”
“大王!《天問》是屈大夫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於屈大夫其他作品,更主要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其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作者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象力。”陳筮恭敬說道。
“是嗎?”韓然懟屈原豎起大拇指,“屈大夫太了不起了。”
“《天問》是屈大夫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到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甚至先前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裏,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大夫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成此句子,這就是屈大夫所以為文學大家而不是‘諸子’的緣由。”
韓然簡直都聽傻了,這是什麽樣的人才寫的奇書啊?在他心中,也隻有屈原有這個學問。
他對一些看似不便入書的內容也被屈原合理地收納到《天問》中,“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
對此,似乎屈原都渴望得到解答,找出其中的因果聯係。
而其中的一些問題也是後世學者研究的話題,甚至有些至今仍不能解決。
《天問》因對自然界的探索發問而成為這個時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著作,而屈原超前的宇宙觀、認識論也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指導。
陳筮繼續說道:“從內容結構上來看,《天問》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烏焉解羽”,是屈大夫對自然界提出的問題。首先他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發問,然後又針對大地結構和大禹治水、後裔射十日等事件發問。
“第二部分自“禹之力獻功”至“卒無祿”,是屈大夫對社會曆史提出的問題。屈大夫先是從禹的婚姻問起,對夏代曆史發出一係列提問,接下來他又對商代包括女媧、堯、舜和吳國的曆史傳說提出一係列問題,最後對周代曆史直至我們這個時期的若幹事件提出一係列問題。
“第三部分屬於尾聲,自“薄暮雷電”至“忠名彌彰”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屈大夫聯係自身遭遇,以楚國事為主,其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也頗為明顯地在此得到體現。”
屈原聽他這麽一分析,尤其是後麵部分,他歎息一聲,說道:“屈原這些年,一直呆在這小山村裏,不曾出去闖蕩,正好借此想一些問題,做一些自己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嗬嗬,我不像你陳大人,尤其是國君,年少英俊,又有雄才大略,不愧是韓國大王啊。”
韓然謙遜說道:“屈大夫說的哪裏話,我雖有些成就,但與屈大夫比起來,卻還遠遠不夠,屈大夫乃當世人傑,才學出眾,才智超絕,實在是讓我等望塵莫及。”
“國君過譽了。”
韓然對陳筮道:“陳大人,你繼續說。”
陳筮恭恭敬敬應道:“是!屈大夫為楚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天’,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這樣也就很清楚地呈現出《天問》的光輝和價值。”
韓然聽了陳筮說了這麽多,不由感慨起來:“奇人,奇才,奇書!這麽說來,《天問》除了結構完整明朗,在藝術創作方麵,《天問》的獨創精神在我華夏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陳大人,這麽說,可以嗎?”
“當然!那是當然!這篇詩作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學情思,全詩皆由問句組成,在對自然、曆史、社會發展深思質疑的同時,屈大夫通過眾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結合參差變化的句式,使整首詩歌錯落有致、疾徐相間。句式的錯綜變化,又使感情表達不受太多約束,因此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陳筮說道。
屈原沒想到陳筮對《天問》如此偏愛,研究如此之深,這是他不曾想到的。
這時候陳筮解釋道:“‘奇’是各國眾多文學大家給予《天問》的典型評價,選材奇、寫法奇、想法奇。”
韓然再次聽陳筮這麽一說,打心底裏對屈原敬佩之至:“《天問》以新奇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精深的內容,成為後世絕無僅有的佳作。”
“不敢不敢!沒想到國君年紀輕輕,竟然有這樣的造詣,真是讓人既吃驚又佩服。”屈原說道。
韓然謙虛地迴道:“屈大夫先生才是天縱奇才,不僅文采斐然,武功蓋世,更是有治國安邦之才,這才是最令我敬佩的。”
“哈哈,國君過獎了,屈原隻是略懂皮毛罷了,哪裏稱得上天縱奇才?”屈原笑著謙虛道。
“屈大夫不要謙虛了,若非您有這樣的才華,也不可能在楚國擁有這樣高的聲譽。”
屈原搖頭,說道:“我的名氣,不過是僥幸而已,但可不是靠這些,我希望楚國像秦國一樣地強大,甚至比秦國更強大。”
“屈大夫太謙虛了。我們都知道你的忠君與愛國在楚國家喻戶曉,但你的文采在七國那也是無人不知誰人不曉啊。對了,我拜讀過你的《離騷》,還有《雲中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等等。”
陳筮補充道:“在下也看過屈大夫的《天問》,這可是一本奇書啊。《天問》共一千五百多字,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在內容上,屈大夫從天文、地理、曆史、哲學、人生等許多方麵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聽陳筮這麽一說,韓然來興趣了,問:“是嗎?你說說,他奇在哪裏?”
“大王!《天問》是屈大夫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於屈大夫其他作品,更主要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其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作者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象力。”陳筮恭敬說道。
“是嗎?”韓然懟屈原豎起大拇指,“屈大夫太了不起了。”
“《天問》是屈大夫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到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甚至先前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裏,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大夫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成此句子,這就是屈大夫所以為文學大家而不是‘諸子’的緣由。”
韓然簡直都聽傻了,這是什麽樣的人才寫的奇書啊?在他心中,也隻有屈原有這個學問。
他對一些看似不便入書的內容也被屈原合理地收納到《天問》中,“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
對此,似乎屈原都渴望得到解答,找出其中的因果聯係。
而其中的一些問題也是後世學者研究的話題,甚至有些至今仍不能解決。
《天問》因對自然界的探索發問而成為這個時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著作,而屈原超前的宇宙觀、認識論也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指導。
陳筮繼續說道:“從內容結構上來看,《天問》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烏焉解羽”,是屈大夫對自然界提出的問題。首先他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發問,然後又針對大地結構和大禹治水、後裔射十日等事件發問。
“第二部分自“禹之力獻功”至“卒無祿”,是屈大夫對社會曆史提出的問題。屈大夫先是從禹的婚姻問起,對夏代曆史發出一係列提問,接下來他又對商代包括女媧、堯、舜和吳國的曆史傳說提出一係列問題,最後對周代曆史直至我們這個時期的若幹事件提出一係列問題。
“第三部分屬於尾聲,自“薄暮雷電”至“忠名彌彰”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屈大夫聯係自身遭遇,以楚國事為主,其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也頗為明顯地在此得到體現。”
屈原聽他這麽一分析,尤其是後麵部分,他歎息一聲,說道:“屈原這些年,一直呆在這小山村裏,不曾出去闖蕩,正好借此想一些問題,做一些自己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嗬嗬,我不像你陳大人,尤其是國君,年少英俊,又有雄才大略,不愧是韓國大王啊。”
韓然謙遜說道:“屈大夫說的哪裏話,我雖有些成就,但與屈大夫比起來,卻還遠遠不夠,屈大夫乃當世人傑,才學出眾,才智超絕,實在是讓我等望塵莫及。”
“國君過譽了。”
韓然對陳筮道:“陳大人,你繼續說。”
陳筮恭恭敬敬應道:“是!屈大夫為楚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天’,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這樣也就很清楚地呈現出《天問》的光輝和價值。”
韓然聽了陳筮說了這麽多,不由感慨起來:“奇人,奇才,奇書!這麽說來,《天問》除了結構完整明朗,在藝術創作方麵,《天問》的獨創精神在我華夏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陳大人,這麽說,可以嗎?”
“當然!那是當然!這篇詩作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學情思,全詩皆由問句組成,在對自然、曆史、社會發展深思質疑的同時,屈大夫通過眾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結合參差變化的句式,使整首詩歌錯落有致、疾徐相間。句式的錯綜變化,又使感情表達不受太多約束,因此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陳筮說道。
屈原沒想到陳筮對《天問》如此偏愛,研究如此之深,這是他不曾想到的。
這時候陳筮解釋道:“‘奇’是各國眾多文學大家給予《天問》的典型評價,選材奇、寫法奇、想法奇。”
韓然再次聽陳筮這麽一說,打心底裏對屈原敬佩之至:“《天問》以新奇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精深的內容,成為後世絕無僅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