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章
開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會造反 作者:織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討厭就有喜歡,江南文人為什麽討厭朱棣,又喜歡誰呢?結合建文帝當時的一些行為,一切都能夠非常輕易的理解了。建文帝最重用的三人,方孝孺台州人,齊泰南京人,黃子澄江西人。三人俱是南人,他們所代表的正是南方文官係統的利益。】
大家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把所有看著自己的人瞪迴去。
咋滴,都是咱選的人,選錯了嗎?!
但是老朱還是說明一下:“齊泰黃子澄是我屬意,方孝孺不是。”
【建文帝上台伊始就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減免了江南賦稅。直接利益得到滿足,這種舉措自然引得南方文人交口稱讚。畢竟朱元璋在位期間,蘇鬆重賦天下知。】
朱元璋皺了皺眉,他本能的感到不舒服。重新開科舉至今,他已經取士不少,朝堂上的南人自然也是越來越多,南人多了,偏向於南方的聲音自然越來越大。但是朝堂之上,怎麽能隻有一方的聲音呢?
【方孝孺出自浙東學派,他的政治理念很有趣,認為“臣者,國之本”。什麽意思呢?他認為曆史證明君主為了“一家一姓”的私利,會犧牲天下的公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他提出了不同於傳統儒家君聖合一的理念,將君權上的“聖”剝離出來。仁義的“天”不但會誕生“君主”,還會誕生“聖人”。“聖人”代表道,他可以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代表道,並以道來製約“君”。“君”隻需要垂拱而治,當個吉祥物就好了,真正治理天下,就交給選出來的踐行聖人之道的百官們。】
這段說得還是很深入淺出的。
朱元璋雖然出身不行,對於皇子們的文武教育卻非常上心,皇子們一聽,聽明白了。聽明白了就炸鍋了。
“賊儒,大膽,竟敢讓我大明皇帝當個吉祥物!”
“還想要製約君,狂妄,狂妄至極!這是在掘我大明的根!”
“老四靖難靖得好!果然國朝有奸佞!”這是剛剛蘇醒的朱橚在人群裏悄悄呐喊一聲。
“爹啊,您看文人真不行,這心有反骨的家夥,您怎麽就沒有把他揪出來哢嚓了!”
“行了,吵吵嚷嚷些什麽。”朱元璋不耐煩大喝一聲。對於方孝孺的思想,皇子們大驚失色,老朱卻沒有動容。
早說了,老朱雖然殘忍嗜殺,腦袋卻是很好的。方孝孺的思想,老朱怎麽可能不知道?甚至方孝孺還曾向老朱闡明自己的思想。老朱隻是一推二推,說個“時候還不到”,就把方孝孺敷衍過去。
老朱訓斥孩子們:“你大哥沒說方孝孺的身份?”
“浙東領袖……”
“這不就得了?”老朱沒好氣說,“人家怎麽想,是人家的想法,你自己沒想法嗎?你腦子是擺設嗎?你朝廷上別人的想法都和方孝孺一致嗎?方孝孺的想法說出來了沒人反對嗎?”
皇子們被訓得蔫頭耷腦,不敢吱聲,倒把光幕的聲音十分突出:
【他的具體解決方案,是依托於周禮的“井田製”。這當然不是單純的複古,而是他所設想的“鄉族製度”的補充。他暢想的,是在皇權難以觸及的鄉裏,以宗族為核心,擔負教養那些貧弱者,血脈的聯係能讓他們避免“貴者淩賤”,而井田製可以消除貧富者間的經濟差異,使之更為安定,從而達到鄉族自治。”】
朱元璋剛才劈頭蓋臉罵了孩子,這時也忍不住嗤聲:“腐儒,想得倒是挺好。”
這時他已經很不悅了。剛才說到方孝孺把皇帝當成吉祥物他沒有太多的反應,歸根到底他知道,隻要皇帝有能力,方孝孺就做不到這件事情。但用這種鄉族製度取代他的保甲製度?如果皇帝沒有能力,不慎被權臣把持,他不是還定了藩王進京勤王的祖訓嗎?
嗯……
老朱心梗。
梗完他繼續思量方孝孺的鄉族製度,敏感地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動了。
他的敏感沒有錯。
【我們都知道,權力不會消失,隻會轉移。可以想見,鄉族自治,削弱了皇權對鄉的掌控,取而代之的是士紳統治力加強。另一方麵,朱元璋從淮西勳貴中奪來交到藩王們手裏的軍權,也將藉由削藩,轉移到“君”身上,再轉移到“聖人”手上。從而實質性的再次達成,文官治國。】
這段說得就極其不錯。
朱元璋、朱棣眼中異彩連閃,尤其在琢磨品味那句“權力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可笑!都是鄉族自決了,還想要井田製?”朱棣冷笑,起身來迴踱了兩步,一言切中要害,“你想去支配你根本管不到的人手中的利益?到時候恐怕隻會造成豪族紛紛裹挾貧民起義,各地烽煙依舊,我們江山不穩。”
“說得好。”朱元璋頷首,“皇帝當得快樂嗎?”
“……”朱棣又跪了迴去。
朱元璋把不安分的朱棣壓迴去了,才暗暗埋怨朱標:太子啊太子,你說得是不錯,但豈不聞“法不傳六耳”?要傳也該……
朱元璋一轉頭,瞥到似乎還有些懵懂的朱允炆,又心累地收迴目光。
庸才爾。
【這當然是符合文人利益需求,同時符合文人思想境界的烏托邦般的盛景。經由天順年間,明朝官方對建文朝態度的進一步轉變,例如方孝孺等建文舊臣文集的出版,對建文一朝的追思逐漸在民間興起。直至正德嘉靖年間,民間開始編纂建文一朝的史料。
所謂修史,在古代,往往承擔著借古諷今的隱喻。正德帝好武,嘉靖帝大禮儀又與文官們打擂台,加之對宦官們累積的不滿。他們對創立東廠,複設錦衣衛又武德充沛的永樂大帝頗有微詞,就不難理解了。
比之永樂大帝,偏向文官的建文帝簡直是清流。思想影響文字,因而他們在記錄史料時候有所偏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需要肯定的是,方孝孺對家天下危害的認知,是舊時代的儒家,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對救國救民的一種反思,但是,從思想到具體的施政治國,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方孝孺不能明白的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需要的是一個怎麽樣的皇帝和政治綱領。】
剛剛朱元璋聽明白了,可這時朱元璋又聽得稀裏糊塗了。
這中間怎麽還有宦官的事情?他不是明確說了宦官不得幹政嗎?聯絡前後的意思來看……
“老四!”朱元璋爆喝一聲。
“這不是我做的!”朱棣迅速推卸責任。
可惜這當然是他做的。
朱棣頓了頓,覺得自己推卸責任推得太不聰明,所以反口說:“我現在還沒做。”
“也就是說未來做了嘍,”朱樉真是陰陽大師,“哈哈哈,有事‘祖宗之天下’,無事‘未來在變化’。”
【經曆了唐王朝覆滅後的五代十國吃雞大賽,新生的宋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宋遼和宋金,皆形成了事實上的新南北朝。宋時經濟繁榮,南方人口不斷增長,南北人口差距比例拉大。】
【每逢王朝更替,便是人口大量損失之時,元朝國祚僅九十八年,短短一百年遭受兩次兵亂,中國人口從宋末宋金約1.1億人口,降至元時最高峰僅約8500萬,其中南方人口約7000萬。
到了明初,人口又損失到約6000萬。洪武十四年,北平人口僅為189萬,而此時的南直隸,人口為1024萬。】
朱元璋的臉色不太好看。
他雖說成了帝國的皇帝,卻也不能完全擺脫出生的影響,此時就感覺正在被點評的人口數量,要麽是他雞籠裏的雞仔,要麽是他放牧的好牛,多幾隻,少幾隻,哪裏好,哪裏差,他可是很敏感的。
【這還是朱元璋持續不斷強製遷富戶,設立衛所進行軍屯的成果。故土難離,長途跋涉又容易造成死傷,富庶的江南又被苛以重賦。此舉常被佐證為朱元璋生性殘暴。
時代有其局限性,文人如此,皇帝如此。朱元璋是以自己的方式打擊豪強,遏製地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並的進程,且開始消弭自晚唐以來的巨大南北差異。
朱元璋的告北方官吏檄文就曾寫過,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他重新確立的華夷觀,有力的保障了明初的民族大融合。同時朱元璋也意識到,定都南京並不是一個好選擇,這座集政治和經濟中心為一體的城市,過於靠近江南,很難輻射到寥廓的北方土地。在朱標死前,他就一直在考慮遷都的事,隻是很可惜,迫於種種考慮,加之他身體逐漸不行,直至他去世,都沒能完成遷都的大業。】
朱元璋遷都的想法,大家是都知道的。
若非出去巡視,也許大哥還不會躺在這裏呢。
【而朱棣,這個從北平打到南京的天降猛男,他自上位就著手準備著遷都北平之事,哪怕以他永樂大帝天神下凡馬上再造大明的威勢,麵對靖難後內憂外患的狀況,也隻能瞞著文臣,悄悄推進,前後準備施行共計十九年。
他堅定地延續著父親大移民的政策,佐以絕對強硬的姿態,定都北京。從此開啟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國門的豪邁氣派。
對於永樂遷都,理由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為了防衛北方勢力,有說是為了南京反對力量,這些誠然都是理由,或許也曾被永樂大帝考慮過。但作為永樂大帝起兵造反至施政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這些不過是他最偉大成就的小小附注。
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製度,賦予了明朝皇帝高度的中央集權,而永樂大帝正是充分使用了這種力量,完成了從南人政權向統一政權的改變。他繼承並發揚了朱元璋的理念。
他疏通了大運河,再造了北方經濟。從此南北溝通,華夷統合,四方臣服,萬邦來朝,完成了新的中華“世界體係”的確立。
不怪曆史給他冠以“遠邁漢唐”的高度評價。】
靈堂鴉雀無聲,眾人訥訥無言。
永樂大帝的功績,既然能在此後數百年間來鼓舞激動了無數國人,又怎麽會激動不了此刻就在他身旁的父子兄弟!
光幕居然還有後續,清澈的聲音,悠悠長歎:
【永樂大帝的繼承人,以極少見的仁為廟號的仁宗,也差點在群臣的壓力下,選擇將國都遷迴南京。
我們把建文帝代入永樂大帝的處境,以他的施政才華,絕對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判斷與決斷,他甚至不會去想這件事情。
南人的政權持續下去,等到明朝武備鬆弛,洪武大帝留下的武力遺澤消失殆盡,明朝恐怕也隻是另外一個宋朝吧。
感謝曆史,選擇了朱棣;也感謝朱棣,創造了曆史。】
大家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把所有看著自己的人瞪迴去。
咋滴,都是咱選的人,選錯了嗎?!
但是老朱還是說明一下:“齊泰黃子澄是我屬意,方孝孺不是。”
【建文帝上台伊始就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減免了江南賦稅。直接利益得到滿足,這種舉措自然引得南方文人交口稱讚。畢竟朱元璋在位期間,蘇鬆重賦天下知。】
朱元璋皺了皺眉,他本能的感到不舒服。重新開科舉至今,他已經取士不少,朝堂上的南人自然也是越來越多,南人多了,偏向於南方的聲音自然越來越大。但是朝堂之上,怎麽能隻有一方的聲音呢?
【方孝孺出自浙東學派,他的政治理念很有趣,認為“臣者,國之本”。什麽意思呢?他認為曆史證明君主為了“一家一姓”的私利,會犧牲天下的公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他提出了不同於傳統儒家君聖合一的理念,將君權上的“聖”剝離出來。仁義的“天”不但會誕生“君主”,還會誕生“聖人”。“聖人”代表道,他可以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代表道,並以道來製約“君”。“君”隻需要垂拱而治,當個吉祥物就好了,真正治理天下,就交給選出來的踐行聖人之道的百官們。】
這段說得還是很深入淺出的。
朱元璋雖然出身不行,對於皇子們的文武教育卻非常上心,皇子們一聽,聽明白了。聽明白了就炸鍋了。
“賊儒,大膽,竟敢讓我大明皇帝當個吉祥物!”
“還想要製約君,狂妄,狂妄至極!這是在掘我大明的根!”
“老四靖難靖得好!果然國朝有奸佞!”這是剛剛蘇醒的朱橚在人群裏悄悄呐喊一聲。
“爹啊,您看文人真不行,這心有反骨的家夥,您怎麽就沒有把他揪出來哢嚓了!”
“行了,吵吵嚷嚷些什麽。”朱元璋不耐煩大喝一聲。對於方孝孺的思想,皇子們大驚失色,老朱卻沒有動容。
早說了,老朱雖然殘忍嗜殺,腦袋卻是很好的。方孝孺的思想,老朱怎麽可能不知道?甚至方孝孺還曾向老朱闡明自己的思想。老朱隻是一推二推,說個“時候還不到”,就把方孝孺敷衍過去。
老朱訓斥孩子們:“你大哥沒說方孝孺的身份?”
“浙東領袖……”
“這不就得了?”老朱沒好氣說,“人家怎麽想,是人家的想法,你自己沒想法嗎?你腦子是擺設嗎?你朝廷上別人的想法都和方孝孺一致嗎?方孝孺的想法說出來了沒人反對嗎?”
皇子們被訓得蔫頭耷腦,不敢吱聲,倒把光幕的聲音十分突出:
【他的具體解決方案,是依托於周禮的“井田製”。這當然不是單純的複古,而是他所設想的“鄉族製度”的補充。他暢想的,是在皇權難以觸及的鄉裏,以宗族為核心,擔負教養那些貧弱者,血脈的聯係能讓他們避免“貴者淩賤”,而井田製可以消除貧富者間的經濟差異,使之更為安定,從而達到鄉族自治。”】
朱元璋剛才劈頭蓋臉罵了孩子,這時也忍不住嗤聲:“腐儒,想得倒是挺好。”
這時他已經很不悅了。剛才說到方孝孺把皇帝當成吉祥物他沒有太多的反應,歸根到底他知道,隻要皇帝有能力,方孝孺就做不到這件事情。但用這種鄉族製度取代他的保甲製度?如果皇帝沒有能力,不慎被權臣把持,他不是還定了藩王進京勤王的祖訓嗎?
嗯……
老朱心梗。
梗完他繼續思量方孝孺的鄉族製度,敏感地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動了。
他的敏感沒有錯。
【我們都知道,權力不會消失,隻會轉移。可以想見,鄉族自治,削弱了皇權對鄉的掌控,取而代之的是士紳統治力加強。另一方麵,朱元璋從淮西勳貴中奪來交到藩王們手裏的軍權,也將藉由削藩,轉移到“君”身上,再轉移到“聖人”手上。從而實質性的再次達成,文官治國。】
這段說得就極其不錯。
朱元璋、朱棣眼中異彩連閃,尤其在琢磨品味那句“權力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可笑!都是鄉族自決了,還想要井田製?”朱棣冷笑,起身來迴踱了兩步,一言切中要害,“你想去支配你根本管不到的人手中的利益?到時候恐怕隻會造成豪族紛紛裹挾貧民起義,各地烽煙依舊,我們江山不穩。”
“說得好。”朱元璋頷首,“皇帝當得快樂嗎?”
“……”朱棣又跪了迴去。
朱元璋把不安分的朱棣壓迴去了,才暗暗埋怨朱標:太子啊太子,你說得是不錯,但豈不聞“法不傳六耳”?要傳也該……
朱元璋一轉頭,瞥到似乎還有些懵懂的朱允炆,又心累地收迴目光。
庸才爾。
【這當然是符合文人利益需求,同時符合文人思想境界的烏托邦般的盛景。經由天順年間,明朝官方對建文朝態度的進一步轉變,例如方孝孺等建文舊臣文集的出版,對建文一朝的追思逐漸在民間興起。直至正德嘉靖年間,民間開始編纂建文一朝的史料。
所謂修史,在古代,往往承擔著借古諷今的隱喻。正德帝好武,嘉靖帝大禮儀又與文官們打擂台,加之對宦官們累積的不滿。他們對創立東廠,複設錦衣衛又武德充沛的永樂大帝頗有微詞,就不難理解了。
比之永樂大帝,偏向文官的建文帝簡直是清流。思想影響文字,因而他們在記錄史料時候有所偏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需要肯定的是,方孝孺對家天下危害的認知,是舊時代的儒家,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對救國救民的一種反思,但是,從思想到具體的施政治國,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方孝孺不能明白的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需要的是一個怎麽樣的皇帝和政治綱領。】
剛剛朱元璋聽明白了,可這時朱元璋又聽得稀裏糊塗了。
這中間怎麽還有宦官的事情?他不是明確說了宦官不得幹政嗎?聯絡前後的意思來看……
“老四!”朱元璋爆喝一聲。
“這不是我做的!”朱棣迅速推卸責任。
可惜這當然是他做的。
朱棣頓了頓,覺得自己推卸責任推得太不聰明,所以反口說:“我現在還沒做。”
“也就是說未來做了嘍,”朱樉真是陰陽大師,“哈哈哈,有事‘祖宗之天下’,無事‘未來在變化’。”
【經曆了唐王朝覆滅後的五代十國吃雞大賽,新生的宋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宋遼和宋金,皆形成了事實上的新南北朝。宋時經濟繁榮,南方人口不斷增長,南北人口差距比例拉大。】
【每逢王朝更替,便是人口大量損失之時,元朝國祚僅九十八年,短短一百年遭受兩次兵亂,中國人口從宋末宋金約1.1億人口,降至元時最高峰僅約8500萬,其中南方人口約7000萬。
到了明初,人口又損失到約6000萬。洪武十四年,北平人口僅為189萬,而此時的南直隸,人口為1024萬。】
朱元璋的臉色不太好看。
他雖說成了帝國的皇帝,卻也不能完全擺脫出生的影響,此時就感覺正在被點評的人口數量,要麽是他雞籠裏的雞仔,要麽是他放牧的好牛,多幾隻,少幾隻,哪裏好,哪裏差,他可是很敏感的。
【這還是朱元璋持續不斷強製遷富戶,設立衛所進行軍屯的成果。故土難離,長途跋涉又容易造成死傷,富庶的江南又被苛以重賦。此舉常被佐證為朱元璋生性殘暴。
時代有其局限性,文人如此,皇帝如此。朱元璋是以自己的方式打擊豪強,遏製地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並的進程,且開始消弭自晚唐以來的巨大南北差異。
朱元璋的告北方官吏檄文就曾寫過,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他重新確立的華夷觀,有力的保障了明初的民族大融合。同時朱元璋也意識到,定都南京並不是一個好選擇,這座集政治和經濟中心為一體的城市,過於靠近江南,很難輻射到寥廓的北方土地。在朱標死前,他就一直在考慮遷都的事,隻是很可惜,迫於種種考慮,加之他身體逐漸不行,直至他去世,都沒能完成遷都的大業。】
朱元璋遷都的想法,大家是都知道的。
若非出去巡視,也許大哥還不會躺在這裏呢。
【而朱棣,這個從北平打到南京的天降猛男,他自上位就著手準備著遷都北平之事,哪怕以他永樂大帝天神下凡馬上再造大明的威勢,麵對靖難後內憂外患的狀況,也隻能瞞著文臣,悄悄推進,前後準備施行共計十九年。
他堅定地延續著父親大移民的政策,佐以絕對強硬的姿態,定都北京。從此開啟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國門的豪邁氣派。
對於永樂遷都,理由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為了防衛北方勢力,有說是為了南京反對力量,這些誠然都是理由,或許也曾被永樂大帝考慮過。但作為永樂大帝起兵造反至施政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這些不過是他最偉大成就的小小附注。
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製度,賦予了明朝皇帝高度的中央集權,而永樂大帝正是充分使用了這種力量,完成了從南人政權向統一政權的改變。他繼承並發揚了朱元璋的理念。
他疏通了大運河,再造了北方經濟。從此南北溝通,華夷統合,四方臣服,萬邦來朝,完成了新的中華“世界體係”的確立。
不怪曆史給他冠以“遠邁漢唐”的高度評價。】
靈堂鴉雀無聲,眾人訥訥無言。
永樂大帝的功績,既然能在此後數百年間來鼓舞激動了無數國人,又怎麽會激動不了此刻就在他身旁的父子兄弟!
光幕居然還有後續,清澈的聲音,悠悠長歎:
【永樂大帝的繼承人,以極少見的仁為廟號的仁宗,也差點在群臣的壓力下,選擇將國都遷迴南京。
我們把建文帝代入永樂大帝的處境,以他的施政才華,絕對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判斷與決斷,他甚至不會去想這件事情。
南人的政權持續下去,等到明朝武備鬆弛,洪武大帝留下的武力遺澤消失殆盡,明朝恐怕也隻是另外一個宋朝吧。
感謝曆史,選擇了朱棣;也感謝朱棣,創造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