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老丈人來訪
昏君模擬器,開局提審袁崇煥 作者:淮海老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此次派出巡鹽的是原順天府巡撫劉宗周。
一年下來,劉宗周勤勤懇懇,積累了大量的硝石,特別是能根據崇禎的要求,製備出幹燥細膩的高質量火藥,大大提高了前線明軍的火器攻擊能力。
此外,劉宗周本身性格剛正,不畏豪強,也是崇禎決定啟用他巡鹽的重要原因。
之前。武清伯幫閑毆國子監學生。劉宗周對其用刑後枷於武清門外,在京師也是聲名大躁。
要知道,武清伯出自萬曆皇帝的母家,到了崇禎朝也依然是權勢極大的外戚。
劉宗周區區一個府尹,就敢落武清伯的威風,那麽麵對揚州鹽商,更不可能會畏懼分毫。
要知道,此時明朝鹽政最大的弊端是鹽引淤積,也就是皇室賞賜的鹽引過多,遠遠超過了鹽產地的兌付能力,導致原本用做軍餉、軍需使用的鹽引成為了一張廢紙。
甚至此時為禍甚烈的
而能夠拿到鹽引,還能從鹽場兌付到食鹽的鹽商,靠的便是其身後的勢力背景。
崇禎交給劉宗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背刺這些原本能夠靠身後勢力拿鹽的鹽商。
以遼事告急為由,終止今年兩淮鹽場對其他一切鹽引的撥付!
由劉宗周作為巡鹽的欽差封閉鹽場,量入為出,完全控製每一粒鹽的運出。
此令一出,天下嘩然。
首先便是崇禎身邊的皇親國戚,皇後周氏之父嘉定伯、曾祖母李太後家裏的武清伯等等眾人,天天找借口來宮裏哭鬧,旁敲側擊,隻希望皇上收迴成命。
還有如同襄城伯李守琦這類有兵權的勳貴,也對皇上這招叫苦不迭。
他們身份敏感,但也有法子同皇親國戚一般將自己的不滿傳到宮內,以至於崇禎的耳邊。
其次便是兩淮乃至南直隸的官員,連連叫苦,直說財政入不敷出,盜匪四起。
如果沒有鹽政貼補,那這日子可真是沒法過了。
最後則是那些退休在野的官員和大太監。他們雖然遠離京師,但是門生弟子都還在崇禎身邊。
甚至連崇禎最信任的王承恩,都要紅著臉為別人說情,懇請皇上緩行此策。
崇禎在讓劉宗周推行此法前,就已經料到會麵臨巨大的阻力。
因此在各界的不滿到達高潮,隱約有合流迫使崇禎放棄整頓鹽政之時,讓劉宗周頒布了第二條聖旨。
那就是將各大豪門勳貴所持有的鹽引,產權轉移至天津的長蘆鹽場和山東的萊州灣鹽場。
對於一些情況特殊的勳貴,例如襄城伯李守琦,崇禎則是特事特辦,允許其一次性提取完手頭的鹽引,但以後也不允許再染指兩淮鹽場出產的食鹽。
表麵上看,這些人獲得的食鹽總量仍然同以前一樣,但實際上,他們的利益還是大大受損。
食鹽這種商品,無論怎麽金貴,本質上還是大宗商品,需要大量運輸才能獲取巨額利潤。
像長蘆鹽場,產量其實並不低,但是運不出去,周邊又沒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導致其鹽引的價格遠低於兩淮鹽場。
盡管如此,一些離崇禎關係比較遠的皇親國戚,退休官僚,到了這一步,還是選擇見好就收。
畢竟眼見皇上是真的缺錢缺得急紅眼了,這些人能挽迴一些損失,也不敢再同皇上爭辯。
像中州那幾個被崇禎敲打過的藩王,這一次更是大氣都不敢出,這兩年崇禎一直在安排梅之煥暗中炮製他們,找到機會就處置他們的爪牙親信。
遇到這一次大肆巡鹽,幹脆將先帝賞賜他們的鹽引全都送還給皇室,隻求還能給他們留一個體麵,能夠安心吃著宗祿,當一個米蟲。
這樣一來,無論是崇禎還是劉宗周,所麵臨的壓力都小了許多。
然而,仍然有一批人,還是不依不撓地圍著崇禎,企圖完全索要迴自己的那一份好處。
其中便以嘉定伯和武清伯為首。
嘉定伯周奎,也就是崇禎的嶽父,此刻就以看外孫之名在宮中盤桓。
崇禎看著劉宗周的奏本,此刻也是在勸諫自己。
“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然而開中法之積弊,不可一日而除,宜付內閣定議,部院謀劃,然後有司徐徐以圖之。”
眼下之意,就是鹽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讓他劉宗周當酷吏,畢其功於一役,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要想真把這件事做好,就要老老實實按照政治程序、政治規矩來。
所謂從上到下,領導重視,廣泛調研,周密部署,層層下達,逐級壓實,然後才有可能成功。
但是經曆過多次模擬的崇禎,眼光卻與劉宗周不同。
劉宗周自己是可以做到無私的,甚至當年他在家鄉讀書時,主動讓自己所擁有的田地給佃戶減租,算是超越地主階級的局限性了。
但是內閣、戶部、蕃台、鎳司、府縣這一級級衙門,他們也都能做到無私嗎?
隻要他們一個做不到,崇禎身邊的權貴就會乘虛而入,威逼利誘,最終出台的政策照樣達不到崇禎想要的目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崇禎單押劉宗周為自己做完此事好了。
崇禎想了想,提起筆來,首先表揚了一下劉宗周按自己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了工作任務。
其次則是蕩開一筆,講了講現在明朝麵臨的嚴峻形勢,有多麽缺錢。巡鹽能夠多增加一兩收入,大明就能多收複一寸國土,多養活一個災民。
最後搬了搬儒家那套大道理,強調劉宗周身為士大夫,為君父分憂那是本分。一定要想君父之所想,急君父之所急,當好大忠臣。
又含蓄的點出遭遇挫折有畏難心理是正常的,隻能靠劉宗周自己克服麻痹心理、鬆勁心態,絕不能自作主張、另搞一套,那樣就有違忠君愛國這一套大道理了。
崇禎看了看自己的答複,還是非常滿意的。
如果換做溫體仁、錢謙益這樣的人,看到忠君愛國,怕不是當一個屁給放了。
但是劉宗周這般的正人君子,就隻能捏著鼻子繼續為崇禎當一個酷吏了。
正當崇禎得意,旁邊的小太監提醒道,“皇上,皇後派人來請,說今日是五皇子百日,請您一道用宴,為其抓周祈福。”
崇禎聽罷,有些頭皮發麻。
隻因此時自己的老丈人,周皇後生父就在宮中,本想避而不見,沒想到卻被對方抓住這樣一個由頭。
一年下來,劉宗周勤勤懇懇,積累了大量的硝石,特別是能根據崇禎的要求,製備出幹燥細膩的高質量火藥,大大提高了前線明軍的火器攻擊能力。
此外,劉宗周本身性格剛正,不畏豪強,也是崇禎決定啟用他巡鹽的重要原因。
之前。武清伯幫閑毆國子監學生。劉宗周對其用刑後枷於武清門外,在京師也是聲名大躁。
要知道,武清伯出自萬曆皇帝的母家,到了崇禎朝也依然是權勢極大的外戚。
劉宗周區區一個府尹,就敢落武清伯的威風,那麽麵對揚州鹽商,更不可能會畏懼分毫。
要知道,此時明朝鹽政最大的弊端是鹽引淤積,也就是皇室賞賜的鹽引過多,遠遠超過了鹽產地的兌付能力,導致原本用做軍餉、軍需使用的鹽引成為了一張廢紙。
甚至此時為禍甚烈的
而能夠拿到鹽引,還能從鹽場兌付到食鹽的鹽商,靠的便是其身後的勢力背景。
崇禎交給劉宗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背刺這些原本能夠靠身後勢力拿鹽的鹽商。
以遼事告急為由,終止今年兩淮鹽場對其他一切鹽引的撥付!
由劉宗周作為巡鹽的欽差封閉鹽場,量入為出,完全控製每一粒鹽的運出。
此令一出,天下嘩然。
首先便是崇禎身邊的皇親國戚,皇後周氏之父嘉定伯、曾祖母李太後家裏的武清伯等等眾人,天天找借口來宮裏哭鬧,旁敲側擊,隻希望皇上收迴成命。
還有如同襄城伯李守琦這類有兵權的勳貴,也對皇上這招叫苦不迭。
他們身份敏感,但也有法子同皇親國戚一般將自己的不滿傳到宮內,以至於崇禎的耳邊。
其次便是兩淮乃至南直隸的官員,連連叫苦,直說財政入不敷出,盜匪四起。
如果沒有鹽政貼補,那這日子可真是沒法過了。
最後則是那些退休在野的官員和大太監。他們雖然遠離京師,但是門生弟子都還在崇禎身邊。
甚至連崇禎最信任的王承恩,都要紅著臉為別人說情,懇請皇上緩行此策。
崇禎在讓劉宗周推行此法前,就已經料到會麵臨巨大的阻力。
因此在各界的不滿到達高潮,隱約有合流迫使崇禎放棄整頓鹽政之時,讓劉宗周頒布了第二條聖旨。
那就是將各大豪門勳貴所持有的鹽引,產權轉移至天津的長蘆鹽場和山東的萊州灣鹽場。
對於一些情況特殊的勳貴,例如襄城伯李守琦,崇禎則是特事特辦,允許其一次性提取完手頭的鹽引,但以後也不允許再染指兩淮鹽場出產的食鹽。
表麵上看,這些人獲得的食鹽總量仍然同以前一樣,但實際上,他們的利益還是大大受損。
食鹽這種商品,無論怎麽金貴,本質上還是大宗商品,需要大量運輸才能獲取巨額利潤。
像長蘆鹽場,產量其實並不低,但是運不出去,周邊又沒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導致其鹽引的價格遠低於兩淮鹽場。
盡管如此,一些離崇禎關係比較遠的皇親國戚,退休官僚,到了這一步,還是選擇見好就收。
畢竟眼見皇上是真的缺錢缺得急紅眼了,這些人能挽迴一些損失,也不敢再同皇上爭辯。
像中州那幾個被崇禎敲打過的藩王,這一次更是大氣都不敢出,這兩年崇禎一直在安排梅之煥暗中炮製他們,找到機會就處置他們的爪牙親信。
遇到這一次大肆巡鹽,幹脆將先帝賞賜他們的鹽引全都送還給皇室,隻求還能給他們留一個體麵,能夠安心吃著宗祿,當一個米蟲。
這樣一來,無論是崇禎還是劉宗周,所麵臨的壓力都小了許多。
然而,仍然有一批人,還是不依不撓地圍著崇禎,企圖完全索要迴自己的那一份好處。
其中便以嘉定伯和武清伯為首。
嘉定伯周奎,也就是崇禎的嶽父,此刻就以看外孫之名在宮中盤桓。
崇禎看著劉宗周的奏本,此刻也是在勸諫自己。
“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然而開中法之積弊,不可一日而除,宜付內閣定議,部院謀劃,然後有司徐徐以圖之。”
眼下之意,就是鹽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讓他劉宗周當酷吏,畢其功於一役,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要想真把這件事做好,就要老老實實按照政治程序、政治規矩來。
所謂從上到下,領導重視,廣泛調研,周密部署,層層下達,逐級壓實,然後才有可能成功。
但是經曆過多次模擬的崇禎,眼光卻與劉宗周不同。
劉宗周自己是可以做到無私的,甚至當年他在家鄉讀書時,主動讓自己所擁有的田地給佃戶減租,算是超越地主階級的局限性了。
但是內閣、戶部、蕃台、鎳司、府縣這一級級衙門,他們也都能做到無私嗎?
隻要他們一個做不到,崇禎身邊的權貴就會乘虛而入,威逼利誘,最終出台的政策照樣達不到崇禎想要的目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崇禎單押劉宗周為自己做完此事好了。
崇禎想了想,提起筆來,首先表揚了一下劉宗周按自己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了工作任務。
其次則是蕩開一筆,講了講現在明朝麵臨的嚴峻形勢,有多麽缺錢。巡鹽能夠多增加一兩收入,大明就能多收複一寸國土,多養活一個災民。
最後搬了搬儒家那套大道理,強調劉宗周身為士大夫,為君父分憂那是本分。一定要想君父之所想,急君父之所急,當好大忠臣。
又含蓄的點出遭遇挫折有畏難心理是正常的,隻能靠劉宗周自己克服麻痹心理、鬆勁心態,絕不能自作主張、另搞一套,那樣就有違忠君愛國這一套大道理了。
崇禎看了看自己的答複,還是非常滿意的。
如果換做溫體仁、錢謙益這樣的人,看到忠君愛國,怕不是當一個屁給放了。
但是劉宗周這般的正人君子,就隻能捏著鼻子繼續為崇禎當一個酷吏了。
正當崇禎得意,旁邊的小太監提醒道,“皇上,皇後派人來請,說今日是五皇子百日,請您一道用宴,為其抓周祈福。”
崇禎聽罷,有些頭皮發麻。
隻因此時自己的老丈人,周皇後生父就在宮中,本想避而不見,沒想到卻被對方抓住這樣一個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