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嬤嬤歎口氣:“我也不想啊!實在是沒辦法啊!本來都到潞王府上了。”
提到潞王,魯席沉默了一瞬:“原本潞王開府,是想把我也要過去的。但後來,太皇太後召見了潞王妃,這事兒就黃了。”
“你沒去成潞王府,也不是一件壞事。之前跟著去王府的老人們。就黃嬤嬤還活著了。上次找了個機會見到她,日子也不算好過。”
鄭嬤嬤一直留意著潞王府的事兒,也跟著歎氣:“這是個什麽事。”
外頭人都說潞王與潞王妃感情甚篤,哪怕潞王妃成親三年了,無所出,潞王依然對她始終如一的好。
但伺候過劉貴妃、潞王的鄭嬤嬤和魯席都不那麽認為。
但他們不能怪人家潞王妃隻聽太皇太後的。
到底比起一個沒有實權的王爺,太皇太後的分量更足。
潞王妃是靠著太皇太後,才成為的潞王妃。忤逆了潞王,日子還能過下去。但要是得罪了太皇太後,那隻怕她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這些年,潞王是被太皇太後厭棄的,能苟活到現在,已經十分不容易。
也虧得他這些年沒個子嗣,這才讓太皇太後稍微順眼一點。
有潞王在前麵頂著,皇帝尚無皇子的事兒,也就沒那麽讓朝臣著急上火了。
說了這幾句,魯席道:“時辰不早了。我先走了。”
鄭嬤嬤道:“等一下。如有大事,一定要跟我們說一聲。”
“你們這沒有大事的。”
鄭嬤嬤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孫主子要是把孩子生下來,若是個男孩,那就是皇長子,太戳人眼了。我光想想,這心裏不踏實。”
魯席道:“你倒是忠心。再以後的事,咱們也無能為力。凡事盡力就好。”
人生在世,不可能盡善盡美的。
很多時候,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就好。
鄭嬤嬤道:“我就是想起當年——”
魯席道:“都過去了。我得走了。”
鄭嬤嬤歎了口氣,然後再等一會兒,轉過到前頭來。
孫福兒道:“怎麽樣?”
鄭嬤嬤道:“沒問出什麽來。”
孫福兒直接問了,道:“有一事,一直不解。不是都說潞王殿下的生母是石太嬪麽?為什麽鄭嬤嬤你說是劉貴妃?”
這位劉貴妃,孫福兒幾乎沒有聽過。隻知道她一度很得寵,後來自願去殉葬了。因為她殉葬,名聲還不錯,得了一長串的追封。
鄭嬤嬤歎口氣:“這種不能改麽?知道內情的都不在了,還不是想怎麽記載就是什麽呢!”
“要不然宮裏那麽多高位嬪妃為什麽喜歡推薦自己的宮女出來伺候皇上。”
“宮女有了身孕,不好聽。到時候挪到高位嬪妃名下不就得了。”
“可劉貴妃的品級遠在石太嬪之上啊!如果劉貴妃所出,那麽潞王的身份會更加貴重的。”孫福兒不解。
鄭嬤嬤道:“這就是問題了。劉貴妃出身清流。她的父親是大儒啊。”
有道是母以子貴,其實也不完全對。有時候,也是子以母貴。
皇子生母的品級高,地位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鄭嬤嬤說起來當年的一樁事:“劉貴妃和石太嬪差不多時候有了身孕。她們恰好是一個宮裏,又在一日生產。最後,都說劉貴妃生了一個公主,而石太嬪生了一個皇子。公主生下來就夭折了。”
孫福兒道:“這等密事,你為什麽不避諱我,要直接說出來呢!”
她在宮裏這麽多年,就沒聽過這等傳言。要麽,這是鄭嬤嬤編出來的,要麽就是當年知情人都給滅了口。
如果是後者,那就不對了。
鄭嬤嬤和魯席這兩個不還活著。
鄭嬤嬤道:“這是先帝的意思。太皇太後勢大。若是石太嬪生下的皇子,地位過於卑微,自然是與大位無緣。”
孫福兒想了想,喃喃地道:“怪不得當年那麽多人想要擁立潞王,而且輿論鬧得沸沸揚揚的。”
這麽一來,也就說得通了。
潞王與清流有瓜葛,所以許多讀書人在為他奔走。
但是讀書人說話聲音雖然大,世家貴族的拳頭更硬啊!
鄭嬤嬤道:“奴婢倒是不擔憂您現在。就是怕您生下孩子以後的事兒。”
孫福兒點點頭。
她吩咐:“把周經喚進來吧!”
除了孫福兒身邊的四個老人,內務府安排了四個人進來的。
其餘這四個人裏頭,一個年紀大的老嬤嬤擺明了不愛管事,另外兩個小太監,也就是幹點雜活兒,不太懂事,也就是這個周經看著還行。
今日瞧著周經和值守的太監閑聊,看得出來,他平時沒少去湊近乎。
人都是這樣的。
見麵三分情。
能夠經常見麵說話的,肯定比那種不常見麵說話的要熱絡許多。
到底人心都是肉長的。
在不牽扯到利益的前提下,都是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
周經進來後,麻溜地磕了一個頭:“奴才周經,給孫主子磕頭了。孫主子福壽綿延。”
孫福兒道:“你叫周經吧,多少歲了?之前在哪當差的?”
周經笑道:“奴才今年二十六歲了。六歲進宮,如今是二十個年頭。之前在各處都幹過。從神武門的打掃太監幹起,去過浣衣局,也去過南三所。今年輪的時候,安排進承乾宮的。”
“奴才願意伺候好孫主子。更願意一直伺候著孫主子您的皇長子呢!”
有一種太監也是不需要輪換的。
皇子身邊的管事太監一直是同一個人,除非犯了大錯,否則不會輕易調換。但一般一個皇子身邊也就隻有一個不換的太監名額。
如今皇帝沒有皇子,這個規矩就暫時沒啟用。
但周經想得是以後。
這些年,他都是在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打轉,就算想熬資曆,也不見得有更好的可能。
那還不如搏一把。
安心去伺候了孫福兒,繼而看能不能一直伺候皇長子。
如這個路走得通,那周經也是十分劃算的。
這樣老了,他還可以清閑歇著,不至於跟送恭桶的老太監魯席一樣,每天都忙,而且還要對比自己年紀小一大截的太監們點頭哈腰的。
於是,周經就想法設法和來後殿的所有太監們搭話,看看能不能問出什麽消息。
他不比屋子裏伺候的那幾個人,與主子早就認識。
周經是後頭來的。
隻有更加有用,才能讓孫福兒多看他一眼。
提到潞王,魯席沉默了一瞬:“原本潞王開府,是想把我也要過去的。但後來,太皇太後召見了潞王妃,這事兒就黃了。”
“你沒去成潞王府,也不是一件壞事。之前跟著去王府的老人們。就黃嬤嬤還活著了。上次找了個機會見到她,日子也不算好過。”
鄭嬤嬤一直留意著潞王府的事兒,也跟著歎氣:“這是個什麽事。”
外頭人都說潞王與潞王妃感情甚篤,哪怕潞王妃成親三年了,無所出,潞王依然對她始終如一的好。
但伺候過劉貴妃、潞王的鄭嬤嬤和魯席都不那麽認為。
但他們不能怪人家潞王妃隻聽太皇太後的。
到底比起一個沒有實權的王爺,太皇太後的分量更足。
潞王妃是靠著太皇太後,才成為的潞王妃。忤逆了潞王,日子還能過下去。但要是得罪了太皇太後,那隻怕她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這些年,潞王是被太皇太後厭棄的,能苟活到現在,已經十分不容易。
也虧得他這些年沒個子嗣,這才讓太皇太後稍微順眼一點。
有潞王在前麵頂著,皇帝尚無皇子的事兒,也就沒那麽讓朝臣著急上火了。
說了這幾句,魯席道:“時辰不早了。我先走了。”
鄭嬤嬤道:“等一下。如有大事,一定要跟我們說一聲。”
“你們這沒有大事的。”
鄭嬤嬤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孫主子要是把孩子生下來,若是個男孩,那就是皇長子,太戳人眼了。我光想想,這心裏不踏實。”
魯席道:“你倒是忠心。再以後的事,咱們也無能為力。凡事盡力就好。”
人生在世,不可能盡善盡美的。
很多時候,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就好。
鄭嬤嬤道:“我就是想起當年——”
魯席道:“都過去了。我得走了。”
鄭嬤嬤歎了口氣,然後再等一會兒,轉過到前頭來。
孫福兒道:“怎麽樣?”
鄭嬤嬤道:“沒問出什麽來。”
孫福兒直接問了,道:“有一事,一直不解。不是都說潞王殿下的生母是石太嬪麽?為什麽鄭嬤嬤你說是劉貴妃?”
這位劉貴妃,孫福兒幾乎沒有聽過。隻知道她一度很得寵,後來自願去殉葬了。因為她殉葬,名聲還不錯,得了一長串的追封。
鄭嬤嬤歎口氣:“這種不能改麽?知道內情的都不在了,還不是想怎麽記載就是什麽呢!”
“要不然宮裏那麽多高位嬪妃為什麽喜歡推薦自己的宮女出來伺候皇上。”
“宮女有了身孕,不好聽。到時候挪到高位嬪妃名下不就得了。”
“可劉貴妃的品級遠在石太嬪之上啊!如果劉貴妃所出,那麽潞王的身份會更加貴重的。”孫福兒不解。
鄭嬤嬤道:“這就是問題了。劉貴妃出身清流。她的父親是大儒啊。”
有道是母以子貴,其實也不完全對。有時候,也是子以母貴。
皇子生母的品級高,地位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鄭嬤嬤說起來當年的一樁事:“劉貴妃和石太嬪差不多時候有了身孕。她們恰好是一個宮裏,又在一日生產。最後,都說劉貴妃生了一個公主,而石太嬪生了一個皇子。公主生下來就夭折了。”
孫福兒道:“這等密事,你為什麽不避諱我,要直接說出來呢!”
她在宮裏這麽多年,就沒聽過這等傳言。要麽,這是鄭嬤嬤編出來的,要麽就是當年知情人都給滅了口。
如果是後者,那就不對了。
鄭嬤嬤和魯席這兩個不還活著。
鄭嬤嬤道:“這是先帝的意思。太皇太後勢大。若是石太嬪生下的皇子,地位過於卑微,自然是與大位無緣。”
孫福兒想了想,喃喃地道:“怪不得當年那麽多人想要擁立潞王,而且輿論鬧得沸沸揚揚的。”
這麽一來,也就說得通了。
潞王與清流有瓜葛,所以許多讀書人在為他奔走。
但是讀書人說話聲音雖然大,世家貴族的拳頭更硬啊!
鄭嬤嬤道:“奴婢倒是不擔憂您現在。就是怕您生下孩子以後的事兒。”
孫福兒點點頭。
她吩咐:“把周經喚進來吧!”
除了孫福兒身邊的四個老人,內務府安排了四個人進來的。
其餘這四個人裏頭,一個年紀大的老嬤嬤擺明了不愛管事,另外兩個小太監,也就是幹點雜活兒,不太懂事,也就是這個周經看著還行。
今日瞧著周經和值守的太監閑聊,看得出來,他平時沒少去湊近乎。
人都是這樣的。
見麵三分情。
能夠經常見麵說話的,肯定比那種不常見麵說話的要熱絡許多。
到底人心都是肉長的。
在不牽扯到利益的前提下,都是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
周經進來後,麻溜地磕了一個頭:“奴才周經,給孫主子磕頭了。孫主子福壽綿延。”
孫福兒道:“你叫周經吧,多少歲了?之前在哪當差的?”
周經笑道:“奴才今年二十六歲了。六歲進宮,如今是二十個年頭。之前在各處都幹過。從神武門的打掃太監幹起,去過浣衣局,也去過南三所。今年輪的時候,安排進承乾宮的。”
“奴才願意伺候好孫主子。更願意一直伺候著孫主子您的皇長子呢!”
有一種太監也是不需要輪換的。
皇子身邊的管事太監一直是同一個人,除非犯了大錯,否則不會輕易調換。但一般一個皇子身邊也就隻有一個不換的太監名額。
如今皇帝沒有皇子,這個規矩就暫時沒啟用。
但周經想得是以後。
這些年,他都是在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打轉,就算想熬資曆,也不見得有更好的可能。
那還不如搏一把。
安心去伺候了孫福兒,繼而看能不能一直伺候皇長子。
如這個路走得通,那周經也是十分劃算的。
這樣老了,他還可以清閑歇著,不至於跟送恭桶的老太監魯席一樣,每天都忙,而且還要對比自己年紀小一大截的太監們點頭哈腰的。
於是,周經就想法設法和來後殿的所有太監們搭話,看看能不能問出什麽消息。
他不比屋子裏伺候的那幾個人,與主子早就認識。
周經是後頭來的。
隻有更加有用,才能讓孫福兒多看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