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班清楚在師父閻蒼的軍隊之中,向來是以嚴格執行軍令為重,若無閻蒼的明確指令,絕不可擅自行動。
盡管如此一來或許會錯失一些戰功,但在這支軍紀嚴明的隊伍裏,遵循不盲目追擊無疑才是最為穩妥穩妥的抉擇。
“孟徽此人絕非怯懦之輩,他此番撤退如此迅速,其中必定存在某種原因。此時貿然前去追擊,恐怕正好落入他精心設下的陷阱,反倒遂了他的心願。”
閻蒼對於尤班所展現出的超乎常人的穩重感到由衷的滿意。
而孟徽呢?身為晉國在秦州的都督,他對大城關一旦失守將會給整個晉興郡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心知肚明。
要不然,他又怎會在這座城關親自坐鎮如此之久來防範閻蒼?
然而,即便孟徽有心抵抗,但是麵對數量如此眾多的霹靂車,以他目前的力量,恐怕也隻能無奈地充當一個旁觀者罷了。
讓閻蒼深感不解的是,孟徽居然如此果決地就放棄了大城關,並率領部下撤離。
要知道,他們這支北上的軍隊人數實際上並不算多,如果孟徽執意要死守城池的話,那麽秦軍想要徹底攻克這座城,必然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才行。
可如今孟徽卻毅然決然地選擇拋棄那些守城的部隊匆忙撤退,這一舉動實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於是乎,閻蒼開始懷疑起孟徽此舉是否隱藏著其他目的,或許這其實是一種誘敵深入的策略。
說不定此時此刻,孟徽早已帶領著他的伏兵悄悄地隱藏在了前方不遠之處的某個角落,正靜靜地等待著秦軍一步步落入他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之中。
雖然成功奪取了大城關,使得整個晉興郡都暴露在了秦軍的兵鋒之下,但閻蒼認為此時完全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險。
秦軍強大的戰鬥力應該被保留下來,以便在後續更多重要的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城關已為我軍所控,此時焦慮不安的應是晉軍,而非我等。傳我將令,全軍於此安營紮寨、休整待命,靜待後續指令。”閻蒼麵色冷峻地下達命令。
“遵命!”
離大城關不遠之處,正是昔日孟徽昔日設伏重創朱玉所據守的隴城關舊址。
此時,孟徽率領將近一萬名士卒屯駐此地,靜靜等候著秦軍的到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從早晨直至臨近黃昏時分,始終未見秦軍有任何動靜傳來。
孟徽心裏明白,看來自己精心謀劃的計策多半已被閻蒼識破。
“唉!未曾想到這秦將竟是如此謹小慎微,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吾等日後想要守住晉興郡怕是難上加難啊!”
穀近望著一臉陰沉猶如黑炭般難看的孟徽,口中不住地抱怨發牢騷。
如今大城關失守,除去上丹城尚有抵禦之力外,其餘諸城皆無力抵擋秦軍銳不可當的兵鋒。
原本依照孟徽最初的構想,欲施展出驕兵之計,故意示弱於秦軍,令其誤以為晉軍心生怯意從而選擇追擊。
他提前調動隴城關的兵馬在此處嚴密布防,欲借此良機伏擊秦軍,若能一舉將其精銳的騎軍先鋒隊盡數擊潰,無疑將會極大地挫敗秦軍的銳氣,扭轉當前不利的戰局。
這個精心策劃的行動,孟徽已經默默籌備了將近一月之久。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那閻元珣居然絲毫不受迷惑,完全沒有中計。
此刻擺在他們麵前的路,隻剩下唯一一條——撤軍並急速返迴上丹城。
如今計劃落空,局勢也愈發嚴峻起來。
當孟徽聽聞穀近所言時,內心的焦躁如野火般瞬間蔓延開來。
他明白,憑借著秦軍手中那威力驚人的霹靂車,要攻破上丹城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而當下破除眼前困局的關鍵所在,理應是朝廷能夠及時從涼州與元州調派兵力前來援助,助他們成功解圍。
如若不然,待到秦軍大軍壓境。兵臨上丹城下之時,戰敗隻會是時間問題。
孟徽深吸一口氣,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一般目光堅定地看向穀近說道:“還望穀將軍即刻率領部隊迴師,全力鎮守上丹城。此處,本都督將親率部分兵馬堅守,絕無會退縮的。
此外,需將所有斥候盡遣至草原,務必想盡一切辦法將求援消息傳至朝廷,懇請朝廷速派援兵!”
“遵命!”穀近應聲道,但他的眼神卻顯得頗為複雜,意味深長地看了孟徽一眼。
畢竟,隴城關雖也是一座重要的關隘,但就其防禦能力而言,恐怕很難抵擋秦軍的強攻。
而一旦秦軍突破防線...很顯然,孟徽已然做好了以身殉國、壯烈犧牲的決心。
“多保重啊!”
隨著這聲唿喊,穀近率領著那兩千兵馬,如一陣疾風般迅速離去,隻留給孟徽以及他身後那八千名士卒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孟徽靜靜地佇立原地,目光緊盯著大城關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與憂慮。
他身旁的八千士卒們也都沉默不語,隻是默默地望著穀近遠去的身影,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
微風吹過,旌旗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未知征途的艱難險阻。
閻蒼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成功地攻破了堅固無比的大城關後,他那對於拿下整個晉興郡的野望就未有絲毫停歇之意。
當前戰爭局勢瞬息萬變,閻蒼果斷派出了一批精明強幹的探子,讓他們密切偵察敵軍將領孟徽的一舉一動。
沒過多久,探子們便帶迴了重要情報——孟徽此時正鎮守著隴城關。
閻蒼略一思索,心中已然明了孟徽的意圖。看來這位敵軍將領已抱定必死之心,決心與秦軍決一死戰。
麵對視死如歸的對手,閻蒼卻沒有衝動行事,直接與之正麵交鋒。
經過一番思考,他命令麾下兩員猛將尤班和金淮分別帶領騎兵部隊,兵分兩路前去掃蕩通往安興城的各條路線。
其目的在於確保身在安興城的趙岩能夠及時獲得來自秦軍主力的有力支援,從而形成前後唿應之勢。
盡管如此一來或許會錯失一些戰功,但在這支軍紀嚴明的隊伍裏,遵循不盲目追擊無疑才是最為穩妥穩妥的抉擇。
“孟徽此人絕非怯懦之輩,他此番撤退如此迅速,其中必定存在某種原因。此時貿然前去追擊,恐怕正好落入他精心設下的陷阱,反倒遂了他的心願。”
閻蒼對於尤班所展現出的超乎常人的穩重感到由衷的滿意。
而孟徽呢?身為晉國在秦州的都督,他對大城關一旦失守將會給整個晉興郡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心知肚明。
要不然,他又怎會在這座城關親自坐鎮如此之久來防範閻蒼?
然而,即便孟徽有心抵抗,但是麵對數量如此眾多的霹靂車,以他目前的力量,恐怕也隻能無奈地充當一個旁觀者罷了。
讓閻蒼深感不解的是,孟徽居然如此果決地就放棄了大城關,並率領部下撤離。
要知道,他們這支北上的軍隊人數實際上並不算多,如果孟徽執意要死守城池的話,那麽秦軍想要徹底攻克這座城,必然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才行。
可如今孟徽卻毅然決然地選擇拋棄那些守城的部隊匆忙撤退,這一舉動實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於是乎,閻蒼開始懷疑起孟徽此舉是否隱藏著其他目的,或許這其實是一種誘敵深入的策略。
說不定此時此刻,孟徽早已帶領著他的伏兵悄悄地隱藏在了前方不遠之處的某個角落,正靜靜地等待著秦軍一步步落入他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之中。
雖然成功奪取了大城關,使得整個晉興郡都暴露在了秦軍的兵鋒之下,但閻蒼認為此時完全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險。
秦軍強大的戰鬥力應該被保留下來,以便在後續更多重要的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城關已為我軍所控,此時焦慮不安的應是晉軍,而非我等。傳我將令,全軍於此安營紮寨、休整待命,靜待後續指令。”閻蒼麵色冷峻地下達命令。
“遵命!”
離大城關不遠之處,正是昔日孟徽昔日設伏重創朱玉所據守的隴城關舊址。
此時,孟徽率領將近一萬名士卒屯駐此地,靜靜等候著秦軍的到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從早晨直至臨近黃昏時分,始終未見秦軍有任何動靜傳來。
孟徽心裏明白,看來自己精心謀劃的計策多半已被閻蒼識破。
“唉!未曾想到這秦將竟是如此謹小慎微,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吾等日後想要守住晉興郡怕是難上加難啊!”
穀近望著一臉陰沉猶如黑炭般難看的孟徽,口中不住地抱怨發牢騷。
如今大城關失守,除去上丹城尚有抵禦之力外,其餘諸城皆無力抵擋秦軍銳不可當的兵鋒。
原本依照孟徽最初的構想,欲施展出驕兵之計,故意示弱於秦軍,令其誤以為晉軍心生怯意從而選擇追擊。
他提前調動隴城關的兵馬在此處嚴密布防,欲借此良機伏擊秦軍,若能一舉將其精銳的騎軍先鋒隊盡數擊潰,無疑將會極大地挫敗秦軍的銳氣,扭轉當前不利的戰局。
這個精心策劃的行動,孟徽已經默默籌備了將近一月之久。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那閻元珣居然絲毫不受迷惑,完全沒有中計。
此刻擺在他們麵前的路,隻剩下唯一一條——撤軍並急速返迴上丹城。
如今計劃落空,局勢也愈發嚴峻起來。
當孟徽聽聞穀近所言時,內心的焦躁如野火般瞬間蔓延開來。
他明白,憑借著秦軍手中那威力驚人的霹靂車,要攻破上丹城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而當下破除眼前困局的關鍵所在,理應是朝廷能夠及時從涼州與元州調派兵力前來援助,助他們成功解圍。
如若不然,待到秦軍大軍壓境。兵臨上丹城下之時,戰敗隻會是時間問題。
孟徽深吸一口氣,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一般目光堅定地看向穀近說道:“還望穀將軍即刻率領部隊迴師,全力鎮守上丹城。此處,本都督將親率部分兵馬堅守,絕無會退縮的。
此外,需將所有斥候盡遣至草原,務必想盡一切辦法將求援消息傳至朝廷,懇請朝廷速派援兵!”
“遵命!”穀近應聲道,但他的眼神卻顯得頗為複雜,意味深長地看了孟徽一眼。
畢竟,隴城關雖也是一座重要的關隘,但就其防禦能力而言,恐怕很難抵擋秦軍的強攻。
而一旦秦軍突破防線...很顯然,孟徽已然做好了以身殉國、壯烈犧牲的決心。
“多保重啊!”
隨著這聲唿喊,穀近率領著那兩千兵馬,如一陣疾風般迅速離去,隻留給孟徽以及他身後那八千名士卒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孟徽靜靜地佇立原地,目光緊盯著大城關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與憂慮。
他身旁的八千士卒們也都沉默不語,隻是默默地望著穀近遠去的身影,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
微風吹過,旌旗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未知征途的艱難險阻。
閻蒼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成功地攻破了堅固無比的大城關後,他那對於拿下整個晉興郡的野望就未有絲毫停歇之意。
當前戰爭局勢瞬息萬變,閻蒼果斷派出了一批精明強幹的探子,讓他們密切偵察敵軍將領孟徽的一舉一動。
沒過多久,探子們便帶迴了重要情報——孟徽此時正鎮守著隴城關。
閻蒼略一思索,心中已然明了孟徽的意圖。看來這位敵軍將領已抱定必死之心,決心與秦軍決一死戰。
麵對視死如歸的對手,閻蒼卻沒有衝動行事,直接與之正麵交鋒。
經過一番思考,他命令麾下兩員猛將尤班和金淮分別帶領騎兵部隊,兵分兩路前去掃蕩通往安興城的各條路線。
其目的在於確保身在安興城的趙岩能夠及時獲得來自秦軍主力的有力支援,從而形成前後唿應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