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盡染很是識趣的怔在原地,緘默不語。僅憑信箋的筆跡並不能裁定或男或女所書,饒是韋太師也不能妄下論斷。
楚帝頓覺方才所言有失偏頗,終究韋邈也在場,所幸他還不知眼線傳出的紙條,故而無從判斷,遂岔開話題道,“除和離外,還有何兩全之法?”
“請老告休,林尚書與其次子一同發迴汝南。”林盡染語音稍稍一頓,迴想起長公主所言,如實迴稟,“請老告休是臣的主意,林明德品行不端,林尚書難逃幹係。長公主的意思是,將林明德發迴汝南,終生不得出汝南半步,以免橫生枝節。”
楚帝和韋邈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林靖澄若是告休,則是將林府上下悉數發還汝南,隻留林明禮與吳蘭亭在京為質。此法既能解決林明德的問題,也能稍稍減輕林氏與其門人的怨懟。
可韋邈與林靖澄畢竟是二十多載的翁婿,行事做派也算摸得十之七八。若林明德與三皇子構陷儲君已然東窗事發,林靖澄攜夫人上二郎山求見長公主,不過是先手;而放任其出府逍遙除有平息流言外,還有一層便有打算犧牲次子之意,此為釜底抽薪的後手。於這位林尚書而言,保全林府在京城的權勢,比一切都重要,包括次子在內。
韋太師抻了抻衣袂,正色道,“林尚書今年五十有二。依製,官吏需至五十五歲後方能請老告休。且不論他高居尚書令之位,若此時令他致仕,恐隻能勒休。可如此,又該以何名目?”
林盡染深吸一口氣,良久方嘀咕道,“再不濟,隻能遣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暗害林明德,一命換一命。”
這語音雖聲不大,可在此等靜謐的殿中就顯得尤為刺耳。
楚帝眸色一片漠然,冷冷道,“放肆!林明德好歹是韋太師的外孫,尚有骨肉親情。”
這三種法子各有各的說辭。譬如這和離之法,是先撇清韋府與此事的幹係,日後縱使將林明德的罪行昭然於眾,株連三族尚且未能累及韋太師滿門;這告老之法當屬最為穩妥,同樣也是楚帝最樂於見到的結局,可韋太師已隱隱綽綽表明,即便有名目勒令林靖澄告老,恐怕他會先發製人,命人暗害次子;而這第三個法子在場幾人俱是心照不宣,不過取決於誰先動手。
楚帝這聲斥責,然則是有暗晦地打探太師的意思,可要顧念這份親情?但看似三個法子,於這位陛下而言,似僅有一條路可走,從林盡染交出那份書信起,已然表明他的立場。
韋邈默然片刻,肩頭無奈地垮下,眼底略有愴然,“老朽明日喚阿英迴來侍奉,商議和離與遣送明德迴汝南一事。”
到底是有血肉親情在,明園的命案也好,還是構陷儲君一案也罷,林明德終究是要自食惡果。此次已無轉圜餘地,即便是愛女相求,可韋氏的基業如何能因他而毀於一旦,這已然是能為他爭取的最後生機。
“先依太師所言。”
“老臣先行告退。”
楚帝微微頷首,又遣人親自護送太師迴府。
殿中已僅剩三人,對於陛下將要說甚,林盡染心知肚明,胸腔中的跳動不由自主有些加速。
默然良久,楚帝驀地斜靠在憑幾上,歎息道,“如今你與太師的關係親近很是不易。這份書信···你可知於太師而言,幾是明晃晃地要奪走林明德的性命。”
“臣不過是讓韋太師早做準備,未免日後驚聞噩耗時,悲慟過甚。”
楚帝停頓片刻,略微斟酌後,問,“這封書信,你如何看?”
“陛下見微知著,已然猜到。”
“事關吳蘭亭清白,朕總該問個清楚。”
可剛說出這句話時,楚帝顯然有一絲動搖,終究是他的甥婦,在林盡染麵前可也言之鑿鑿地承諾,定然不會令她委屈。
林盡染的一雙黑眸愈見的深暗無底,牙根漸漸咬緊,“昨日,林明禮與吳蘭亭送的金釵中,夾有一張紙條,上書‘林二辱嫂’四個字。故而,此事······”
楚帝還未等他的話音落地,‘歘’地翻身而起,將桌案上的茶盞盡數掀翻,叉著腰,在殿內來迴踱步,胸腔一直起伏不定。
但見林盡染一直端端正正的跪坐著,除卻麵頰緊繃,絲毫瞧不出任何神情。遂氣衝衝地行至他身旁,指著鼻子罵道,“朕記得吳蘭亭是李時安的閨中好友,你如何能心平氣和地坐在此處?”
林盡染緩緩起身,甚是恭謹地伏地一拜,“明園命案,陛下看在長公主的麵上,放過林明德;今日,臣親自走一遭靜心庵,長公主已然應允林夫人,仍欲保他一命。且方才韋太師的話中之意,陛下很是清楚。恕臣愚鈍,林明德的性命,陛下是留還是不留。”
“故而,你拿出這封書信,是要逼朕下這個決定?”
“事關女子清白,且陛下也該履行當初的承諾。”林盡染語音在此時戛然而止,抬眸覷了一眼楚帝,斟酌一番言辭後,沉吟道,“陛下,尚書令府大婚後的次日,林明德將構陷儲君一事和盤托出,鬧得林府雞犬不寧。日後若有個萬一,他將吳蘭亭······”
後麵所言倒也不必說得太透,若是失口將吳蘭亭受辱之事傳揚出去,莫說是吳蘭亭,林明禮同樣會淪為笑柄,當下唯一的補救之法便是秘密處置林明德。
“皇姐可否知曉?”
“臣與時安幾番試探,長公主應當不知。”
楚帝長歎一聲,又使了眼色命孫蓮英將其攙起,“皇姐若有所求,朕實難推諉···你倒是有心了,既與時安一同去了靜心庵,該打聽到這些陳年舊事。”
林盡染清楚陛下指得是什麽,故而特意帶上夫人一同前去探望。巧的是大將軍府和長公主尚且有過一段淵源,既談起往事,免不得提上幾嘴。
“林明德屢次觸犯律法,若長公主頻頻求陛下赦免,那置法度何在?”林盡染緊咬著牙根,語音不禁拔高了一分,道,“臣知曉,方才陛下已然意動,興許是為韋太師,或為長公主,又或是像陳若棠一般,陛下仍有後手。可臣仍是提議,處死林明德。”
楚帝眼簾微垂,湊上前去,沉聲道,“林靖澄行事極為謹慎,饒是朕也僅拿捏住這唯一的把柄。林明德若是死了,可就再難有如此良機可扳倒林府。”
“可此等良機是要拿一個女子的貞潔交換。”
楚帝微微一怔,“什麽?”
“一個女子的貞潔、清白遠高於她的性命,難道陛下希望吳蘭亭也要步長公主的後塵嗎?彼時,林明禮要承擔的痛楚可就太過沉重。”
塵封的過往與現實幾乎交雜在一起,楚帝的皇姐為何要出家為尼,宗正寺的譜牒中記載這位長公主於二十多年前就已亡故,然則失去清白的她實乃無法承受世人的非議,而皇室的顏麵不容有損。是楚帝將自己的親姊推入空門,如今這甥子剛娶的新婦,難不成也要令她過上此般不生不死的日子嗎?這讓林明禮又該如何接受。最是無情帝王家,可這份愧疚令這位皇帝陛下幾是無顏敢與這對母子相認。
“果真是可笑,罔朕日夜念叨要見皇姐一麵。到了她真願意相見的時候,朕反而是退縮了。”楚帝幾是已攤開內心最柔軟的一處,又拍了拍林盡染的胳膊,自嘲道,“朕虧欠皇姐和明禮的實在太多。可朕也該給皇姐和韋太師留些顏麵。此後你就不必管了,朕自會有安排。”
“陛下聖明。”
“你莫要高興得太早。韋英如此溺愛林明德,若是得知他的死訊,必是要鬧得翻天覆地,難保會說些不該說的話,做些不該做的事。朕,不能傷太師兩迴。”
的確,讓林明德死不難,難的是怎麽死,死在何處,如何能令幾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不得不說,林靖澄這一招釜底抽薪實在是棘手,虎毒尚且不食子,他已掐住此事的要穴。而林明德隻要在外安守本分,未有胡言亂語,即便是楚帝有心命人暗害,也得再三忖量。
林盡染倏然語調有些深沉,半是認真半是玩笑道,“陛下若覺得為難,臣還可以擔個謀害當朝尚書令的名聲。”
“說甚胡話。”楚帝沒好氣地橫了一眼,良久方感慨道,“且不論你是上柱國的女婿,若真行謀害尚書令之舉,朕該如何予李卿交代?何況林靖澄乃文官之首,當下仍是韋太師的女婿。這些年他的門生舊故遍布六部九寺,你若是擔上這個名頭,朕也難保全你。”
“陛下遲遲未動林明德,就是在厘清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
楚帝淡淡一笑,心緒也稍安定些,徐徐道,“朕即位時還未及冠,所幸外有李卿安定北境,內有韋太師輔政,而後便是朕親手將林靖澄一步一步扶上尚書令之位。不可否認,大楚有如今的氣象,他林靖澄厥功至偉,可這並不能成為黨同伐異的借口。”
林盡染心念一閃,沉吟道,“陛下可是早有懷疑攬月樓與林尚書有勾結?”
“人,一旦戀棧上權位,隻能不擇手段。”
楚帝所言已算是隱晦,如今南海既能將手伸進長安,而林靖澄若想保住林氏的地位,或有坐山觀虎鬥之意味,和光同塵在此時便顯得尤為關鍵。既未有刻意接近,也未有疏離,那便是默允門生舊故及其親眷在攬月樓中蠅營狗苟。
“陛下是因那本賬簿······”
楚帝淡然一笑,“那兩本賬簿已在你手裏了吧?”
“臣自北境迴京後,元瑤就已交予我手。”
楚帝微微點了點頭,未有多言,這兩本賬簿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料想林盡染心中已然有譜。
翌日,亥時,此時已近子夜。
林府各處除卻巡夜值守的燈籠外,唯有書房這一處光亮。林靖澄垂首坐在燈下,動也不動地思忖了前半夜。
韋太師果真將愛女喚迴府,提及和離與遣送林明德迴汝南一事,卻是出乎預料的順遂。旁人不知的是,韋氏早已有和離的準備,而長公主欲搭救林明德的前提,是要將他送迴汝南,這些不過是最壞的打算,可終究是保下了兒子的性命。
‘吱吖’
韋氏輕輕推開房門,又將房門闔上,眼底閃過一絲柔光,關切地問道,“老爺晚膳幾乎未曾動筷,現在又在書房胡思亂想,身體怎能吃得住?”
林靖澄直至韋氏發聲後才倏然緩過神來,唇角勉強扯起一絲弧度,剛欲起身,猛然感覺腰身已坐得僵直,艱難地按著桌案顫顫巍巍地站起身。
韋氏趕忙上去攙扶,略有嗔怪道,“往後妾身不在身邊服侍,老爺更該照料自己的身子。飲食起居,條條理理,妾身俱已新婦交代得清楚。”
林明德在外廝混,直至晚膳時分都不曾迴府,韋氏便當著林明禮與吳蘭亭的麵,提出與林靖澄和離。
此舉然則於子、媳而言衝擊極大,當下的禮製教法尚且不允女子率先提出和離,多也是男方主動提出。可明眼人都瞧得出,林、韋夫婦二十多年的夫婦情分,何至和離的地步。
“我思來想去,還是不明白。”
韋氏默然良久,見他已然站穩,徐徐放下手,淡然道,“老爺心有成算,有何不明白?”
“明德既要遣送迴汝南,阿英,你又何須與我和離?”
“老爺當真不明白?”韋氏心緒平穩地幾是令人發顫,一字一句地緩緩道來,“明德為何能踏出府門,難道真如老爺所言,隻為平息京中的流言嗎?”
林靖澄茫然地看向她,眼皮止不住地狂跳。
韋氏的肩膀略有起伏聳動,語音倏然有些發顫,“明德···到底是成了你保住林府基業的工具。”
“我怎會將他當做是工具?”林靖澄言辭很是激動,聲音也不免拔高了幾分,片刻後稍稍平靜些,道,“明德如今的境況,隻要未將先前的罪過宣揚出去,在長安城裏,無人敢動他,包括皇帝陛下。這是我的一番苦心,他又何嚐是我手中的工具?”
“僅構陷儲君一條,陛下就可下旨誅滅三族。靖澄,你真當我久居後院,連大楚律例都忘了嗎?”
“正因如此,陛下才會有所忌憚!”
林靖澄激憤之下,抓著韋氏的臂膀,眼神一直在搜尋她的目光,奈何她隻撇過頭去。
“靖澄···我···我已經不是二十多年前那個聽從你擺弄的韋英了。”韋氏闔上雙眸,眉睫早已濕潤,掙開他的雙手。
“身為林氏一族之長,我臨深履薄、謹小慎微二十餘載。無論官場、朝堂有何風雨,我都有辦法將自己摘出去,護持好這偌大的韋府與林府······”
韋氏未有聽他將話說完,徑直打斷道,“故而,你將韋府和林府的前程命運捆綁在一起,同生共死嗎?”
林靖澄紅著眼,加重了語氣道,“韋、林本就是一體!”
韋氏有些鬱憤地咬了咬下唇,“果真還是以利益為先,旁的興許也未能放在心上。”
語音稍稍一頓,又徐徐退後兩步,仿佛失了魂一般,自語道,“二十多年前,你選擇我不止因我是當朝太師的女兒,長公主終究不是清白之身,故而未能予你林氏族老交代吧?枉我不顧廉恥,委身於你,若非我爹顧及家風,迫不得已,何至於威脅陛下將長公主親手送入空門?”
“此法終究是能保下我的骨肉,不是嗎?”
林靖澄未有辯駁,可此言的確太顯蒼白無力,這等手段終究是為人所不齒。
韋氏痛苦地搖了搖頭,“明日,我還要去送明德去汝陽。興許,這是我們三人最後一次相見,早些迴去歇息吧。”說罷,便要離去。
林靖澄全身一顫,視線不由自主地追她而去,麵上滿是悲愴之意,問道,“阿英!我不會答應和離!”
韋氏倏然身形一怔,深深吸了一口氣,語調盡可能平緩道,“靖澄,就當是留給你我最後的體麵···那幾盆素蘭開得正盛,長公主應該會很喜歡。”
廊下的腳步聲漸行漸遠······
楚帝頓覺方才所言有失偏頗,終究韋邈也在場,所幸他還不知眼線傳出的紙條,故而無從判斷,遂岔開話題道,“除和離外,還有何兩全之法?”
“請老告休,林尚書與其次子一同發迴汝南。”林盡染語音稍稍一頓,迴想起長公主所言,如實迴稟,“請老告休是臣的主意,林明德品行不端,林尚書難逃幹係。長公主的意思是,將林明德發迴汝南,終生不得出汝南半步,以免橫生枝節。”
楚帝和韋邈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林靖澄若是告休,則是將林府上下悉數發還汝南,隻留林明禮與吳蘭亭在京為質。此法既能解決林明德的問題,也能稍稍減輕林氏與其門人的怨懟。
可韋邈與林靖澄畢竟是二十多載的翁婿,行事做派也算摸得十之七八。若林明德與三皇子構陷儲君已然東窗事發,林靖澄攜夫人上二郎山求見長公主,不過是先手;而放任其出府逍遙除有平息流言外,還有一層便有打算犧牲次子之意,此為釜底抽薪的後手。於這位林尚書而言,保全林府在京城的權勢,比一切都重要,包括次子在內。
韋太師抻了抻衣袂,正色道,“林尚書今年五十有二。依製,官吏需至五十五歲後方能請老告休。且不論他高居尚書令之位,若此時令他致仕,恐隻能勒休。可如此,又該以何名目?”
林盡染深吸一口氣,良久方嘀咕道,“再不濟,隻能遣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暗害林明德,一命換一命。”
這語音雖聲不大,可在此等靜謐的殿中就顯得尤為刺耳。
楚帝眸色一片漠然,冷冷道,“放肆!林明德好歹是韋太師的外孫,尚有骨肉親情。”
這三種法子各有各的說辭。譬如這和離之法,是先撇清韋府與此事的幹係,日後縱使將林明德的罪行昭然於眾,株連三族尚且未能累及韋太師滿門;這告老之法當屬最為穩妥,同樣也是楚帝最樂於見到的結局,可韋太師已隱隱綽綽表明,即便有名目勒令林靖澄告老,恐怕他會先發製人,命人暗害次子;而這第三個法子在場幾人俱是心照不宣,不過取決於誰先動手。
楚帝這聲斥責,然則是有暗晦地打探太師的意思,可要顧念這份親情?但看似三個法子,於這位陛下而言,似僅有一條路可走,從林盡染交出那份書信起,已然表明他的立場。
韋邈默然片刻,肩頭無奈地垮下,眼底略有愴然,“老朽明日喚阿英迴來侍奉,商議和離與遣送明德迴汝南一事。”
到底是有血肉親情在,明園的命案也好,還是構陷儲君一案也罷,林明德終究是要自食惡果。此次已無轉圜餘地,即便是愛女相求,可韋氏的基業如何能因他而毀於一旦,這已然是能為他爭取的最後生機。
“先依太師所言。”
“老臣先行告退。”
楚帝微微頷首,又遣人親自護送太師迴府。
殿中已僅剩三人,對於陛下將要說甚,林盡染心知肚明,胸腔中的跳動不由自主有些加速。
默然良久,楚帝驀地斜靠在憑幾上,歎息道,“如今你與太師的關係親近很是不易。這份書信···你可知於太師而言,幾是明晃晃地要奪走林明德的性命。”
“臣不過是讓韋太師早做準備,未免日後驚聞噩耗時,悲慟過甚。”
楚帝停頓片刻,略微斟酌後,問,“這封書信,你如何看?”
“陛下見微知著,已然猜到。”
“事關吳蘭亭清白,朕總該問個清楚。”
可剛說出這句話時,楚帝顯然有一絲動搖,終究是他的甥婦,在林盡染麵前可也言之鑿鑿地承諾,定然不會令她委屈。
林盡染的一雙黑眸愈見的深暗無底,牙根漸漸咬緊,“昨日,林明禮與吳蘭亭送的金釵中,夾有一張紙條,上書‘林二辱嫂’四個字。故而,此事······”
楚帝還未等他的話音落地,‘歘’地翻身而起,將桌案上的茶盞盡數掀翻,叉著腰,在殿內來迴踱步,胸腔一直起伏不定。
但見林盡染一直端端正正的跪坐著,除卻麵頰緊繃,絲毫瞧不出任何神情。遂氣衝衝地行至他身旁,指著鼻子罵道,“朕記得吳蘭亭是李時安的閨中好友,你如何能心平氣和地坐在此處?”
林盡染緩緩起身,甚是恭謹地伏地一拜,“明園命案,陛下看在長公主的麵上,放過林明德;今日,臣親自走一遭靜心庵,長公主已然應允林夫人,仍欲保他一命。且方才韋太師的話中之意,陛下很是清楚。恕臣愚鈍,林明德的性命,陛下是留還是不留。”
“故而,你拿出這封書信,是要逼朕下這個決定?”
“事關女子清白,且陛下也該履行當初的承諾。”林盡染語音在此時戛然而止,抬眸覷了一眼楚帝,斟酌一番言辭後,沉吟道,“陛下,尚書令府大婚後的次日,林明德將構陷儲君一事和盤托出,鬧得林府雞犬不寧。日後若有個萬一,他將吳蘭亭······”
後麵所言倒也不必說得太透,若是失口將吳蘭亭受辱之事傳揚出去,莫說是吳蘭亭,林明禮同樣會淪為笑柄,當下唯一的補救之法便是秘密處置林明德。
“皇姐可否知曉?”
“臣與時安幾番試探,長公主應當不知。”
楚帝長歎一聲,又使了眼色命孫蓮英將其攙起,“皇姐若有所求,朕實難推諉···你倒是有心了,既與時安一同去了靜心庵,該打聽到這些陳年舊事。”
林盡染清楚陛下指得是什麽,故而特意帶上夫人一同前去探望。巧的是大將軍府和長公主尚且有過一段淵源,既談起往事,免不得提上幾嘴。
“林明德屢次觸犯律法,若長公主頻頻求陛下赦免,那置法度何在?”林盡染緊咬著牙根,語音不禁拔高了一分,道,“臣知曉,方才陛下已然意動,興許是為韋太師,或為長公主,又或是像陳若棠一般,陛下仍有後手。可臣仍是提議,處死林明德。”
楚帝眼簾微垂,湊上前去,沉聲道,“林靖澄行事極為謹慎,饒是朕也僅拿捏住這唯一的把柄。林明德若是死了,可就再難有如此良機可扳倒林府。”
“可此等良機是要拿一個女子的貞潔交換。”
楚帝微微一怔,“什麽?”
“一個女子的貞潔、清白遠高於她的性命,難道陛下希望吳蘭亭也要步長公主的後塵嗎?彼時,林明禮要承擔的痛楚可就太過沉重。”
塵封的過往與現實幾乎交雜在一起,楚帝的皇姐為何要出家為尼,宗正寺的譜牒中記載這位長公主於二十多年前就已亡故,然則失去清白的她實乃無法承受世人的非議,而皇室的顏麵不容有損。是楚帝將自己的親姊推入空門,如今這甥子剛娶的新婦,難不成也要令她過上此般不生不死的日子嗎?這讓林明禮又該如何接受。最是無情帝王家,可這份愧疚令這位皇帝陛下幾是無顏敢與這對母子相認。
“果真是可笑,罔朕日夜念叨要見皇姐一麵。到了她真願意相見的時候,朕反而是退縮了。”楚帝幾是已攤開內心最柔軟的一處,又拍了拍林盡染的胳膊,自嘲道,“朕虧欠皇姐和明禮的實在太多。可朕也該給皇姐和韋太師留些顏麵。此後你就不必管了,朕自會有安排。”
“陛下聖明。”
“你莫要高興得太早。韋英如此溺愛林明德,若是得知他的死訊,必是要鬧得翻天覆地,難保會說些不該說的話,做些不該做的事。朕,不能傷太師兩迴。”
的確,讓林明德死不難,難的是怎麽死,死在何處,如何能令幾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不得不說,林靖澄這一招釜底抽薪實在是棘手,虎毒尚且不食子,他已掐住此事的要穴。而林明德隻要在外安守本分,未有胡言亂語,即便是楚帝有心命人暗害,也得再三忖量。
林盡染倏然語調有些深沉,半是認真半是玩笑道,“陛下若覺得為難,臣還可以擔個謀害當朝尚書令的名聲。”
“說甚胡話。”楚帝沒好氣地橫了一眼,良久方感慨道,“且不論你是上柱國的女婿,若真行謀害尚書令之舉,朕該如何予李卿交代?何況林靖澄乃文官之首,當下仍是韋太師的女婿。這些年他的門生舊故遍布六部九寺,你若是擔上這個名頭,朕也難保全你。”
“陛下遲遲未動林明德,就是在厘清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
楚帝淡淡一笑,心緒也稍安定些,徐徐道,“朕即位時還未及冠,所幸外有李卿安定北境,內有韋太師輔政,而後便是朕親手將林靖澄一步一步扶上尚書令之位。不可否認,大楚有如今的氣象,他林靖澄厥功至偉,可這並不能成為黨同伐異的借口。”
林盡染心念一閃,沉吟道,“陛下可是早有懷疑攬月樓與林尚書有勾結?”
“人,一旦戀棧上權位,隻能不擇手段。”
楚帝所言已算是隱晦,如今南海既能將手伸進長安,而林靖澄若想保住林氏的地位,或有坐山觀虎鬥之意味,和光同塵在此時便顯得尤為關鍵。既未有刻意接近,也未有疏離,那便是默允門生舊故及其親眷在攬月樓中蠅營狗苟。
“陛下是因那本賬簿······”
楚帝淡然一笑,“那兩本賬簿已在你手裏了吧?”
“臣自北境迴京後,元瑤就已交予我手。”
楚帝微微點了點頭,未有多言,這兩本賬簿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料想林盡染心中已然有譜。
翌日,亥時,此時已近子夜。
林府各處除卻巡夜值守的燈籠外,唯有書房這一處光亮。林靖澄垂首坐在燈下,動也不動地思忖了前半夜。
韋太師果真將愛女喚迴府,提及和離與遣送林明德迴汝南一事,卻是出乎預料的順遂。旁人不知的是,韋氏早已有和離的準備,而長公主欲搭救林明德的前提,是要將他送迴汝南,這些不過是最壞的打算,可終究是保下了兒子的性命。
‘吱吖’
韋氏輕輕推開房門,又將房門闔上,眼底閃過一絲柔光,關切地問道,“老爺晚膳幾乎未曾動筷,現在又在書房胡思亂想,身體怎能吃得住?”
林靖澄直至韋氏發聲後才倏然緩過神來,唇角勉強扯起一絲弧度,剛欲起身,猛然感覺腰身已坐得僵直,艱難地按著桌案顫顫巍巍地站起身。
韋氏趕忙上去攙扶,略有嗔怪道,“往後妾身不在身邊服侍,老爺更該照料自己的身子。飲食起居,條條理理,妾身俱已新婦交代得清楚。”
林明德在外廝混,直至晚膳時分都不曾迴府,韋氏便當著林明禮與吳蘭亭的麵,提出與林靖澄和離。
此舉然則於子、媳而言衝擊極大,當下的禮製教法尚且不允女子率先提出和離,多也是男方主動提出。可明眼人都瞧得出,林、韋夫婦二十多年的夫婦情分,何至和離的地步。
“我思來想去,還是不明白。”
韋氏默然良久,見他已然站穩,徐徐放下手,淡然道,“老爺心有成算,有何不明白?”
“明德既要遣送迴汝南,阿英,你又何須與我和離?”
“老爺當真不明白?”韋氏心緒平穩地幾是令人發顫,一字一句地緩緩道來,“明德為何能踏出府門,難道真如老爺所言,隻為平息京中的流言嗎?”
林靖澄茫然地看向她,眼皮止不住地狂跳。
韋氏的肩膀略有起伏聳動,語音倏然有些發顫,“明德···到底是成了你保住林府基業的工具。”
“我怎會將他當做是工具?”林靖澄言辭很是激動,聲音也不免拔高了幾分,片刻後稍稍平靜些,道,“明德如今的境況,隻要未將先前的罪過宣揚出去,在長安城裏,無人敢動他,包括皇帝陛下。這是我的一番苦心,他又何嚐是我手中的工具?”
“僅構陷儲君一條,陛下就可下旨誅滅三族。靖澄,你真當我久居後院,連大楚律例都忘了嗎?”
“正因如此,陛下才會有所忌憚!”
林靖澄激憤之下,抓著韋氏的臂膀,眼神一直在搜尋她的目光,奈何她隻撇過頭去。
“靖澄···我···我已經不是二十多年前那個聽從你擺弄的韋英了。”韋氏闔上雙眸,眉睫早已濕潤,掙開他的雙手。
“身為林氏一族之長,我臨深履薄、謹小慎微二十餘載。無論官場、朝堂有何風雨,我都有辦法將自己摘出去,護持好這偌大的韋府與林府······”
韋氏未有聽他將話說完,徑直打斷道,“故而,你將韋府和林府的前程命運捆綁在一起,同生共死嗎?”
林靖澄紅著眼,加重了語氣道,“韋、林本就是一體!”
韋氏有些鬱憤地咬了咬下唇,“果真還是以利益為先,旁的興許也未能放在心上。”
語音稍稍一頓,又徐徐退後兩步,仿佛失了魂一般,自語道,“二十多年前,你選擇我不止因我是當朝太師的女兒,長公主終究不是清白之身,故而未能予你林氏族老交代吧?枉我不顧廉恥,委身於你,若非我爹顧及家風,迫不得已,何至於威脅陛下將長公主親手送入空門?”
“此法終究是能保下我的骨肉,不是嗎?”
林靖澄未有辯駁,可此言的確太顯蒼白無力,這等手段終究是為人所不齒。
韋氏痛苦地搖了搖頭,“明日,我還要去送明德去汝陽。興許,這是我們三人最後一次相見,早些迴去歇息吧。”說罷,便要離去。
林靖澄全身一顫,視線不由自主地追她而去,麵上滿是悲愴之意,問道,“阿英!我不會答應和離!”
韋氏倏然身形一怔,深深吸了一口氣,語調盡可能平緩道,“靖澄,就當是留給你我最後的體麵···那幾盆素蘭開得正盛,長公主應該會很喜歡。”
廊下的腳步聲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