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章說道,楊湜綰一行人在驛館內搜出元瑤的一身勁裝,卻獨獨腰間的軟劍不翼而飛,且又有兩個盛有迷藥的瓷瓶。
劉縣丞吩咐仵作驗證,瓶中之物是否與楊老太爺屋中香爐中的迷藥為同一種,果不其然確為一物。
“林禦史,二夫人,可有話說?”楊永信已甚是篤定,二人與楊老太爺之死決計脫不了幹係的模樣。
林盡染輕聲一笑,卻未曾理會楊永信,向仵作詢問,“未知楊老太爺昨夜死於何時?”
仵作轉過身去再行確認,遂迴道,“迴林禦史,約莫是子時三刻。”
“子時三刻,劉縣丞、錢塘百姓及清池觀內東院的女眷皆可作證,本禦史彼時應在錢塘湖畔。”
劉縣丞在一旁微微頷首,以示林禦史所言不虛,證實道,“正是,彼時下官與林禦史的隨行侍衛正在湖邊安置觀內女眷及受傷百姓。”
“誒!劉縣丞、林禦史自是能洗脫嫌疑,那她呢?”楊永信將手指向了元瑤。
楊永信的目標本就不是林盡染,若是將髒水潑到他自然是極好的,如若不能,也得將元瑤的罪名坐實。
“這···”劉縣丞緘默了片刻,皺著眉頭思慮良久,稍稍偷瞟了幾眼林盡染,甚是為難道,“昨夜二夫人的確先迴了驛館,不過彼時救人心切,未曾注意時辰,隻知是三更天的時候。”
還未等林盡染發言,楊永信便迫不及待地追問道,“既然如此,二夫人可又曾迴到錢塘湖邊?”
“昨夜那般險境,二夫人自然是要先迴驛館歇息。”劉縣丞這般說辭,趕忙捂上嘴,眼珠子不停地往林盡染身上瞟,心中暗想,這豈不是在給那楊家二爺作證?倘若林禦史事後報複該如何是好?
畢竟大大小小的官吏,又有誰能禁得住細查呢。即便真是兩袖清風,無非就是設法栽個‘莫須有’的罪名,這讓劉縣丞不禁惱怒為何要自討苦吃。
“林禦史,當下你這小妾的兇器就置於桌案上,昨夜她亦是早早迴了驛館,時辰也能對的上,連所使的迷藥皆是一致,敢問如何自證清白?”
楊永信的這番話聽著倒真是有理有據,楊氏宗親及府內下人皆紛紛小聲議論。
“動機呢?”
“什麽?”楊永信挑了挑眉,沉浸在對林禦史發難的快感中,倏然聽到林盡染的詢問,似是未能聽清。
林盡染淡淡一笑,一字一句地問道,“本禦史的小妻為何要殺害楊老太爺?”
林盡染的這聲發問倒是令屋內的人都陷入沉思,兇器落在屋內已是惹人猜疑,二夫人若是真要殺害楊老太爺,總得有個由頭?
楊永信低頭一笑,以為是林盡染在負隅頑抗,遂厲聲道,“林禦史,想來你恐還會說二夫人殺害我大伯父後,如何還能將兇器落在屋內?”
林盡染聞言不可置否地點了點頭,旋即伸出手,示意楊永信接著說下去。
“昨夜,二夫人迴到驛館後,便偷偷潛入楊府將我大伯父殺害,又將其偽裝成懸梁自盡的模樣,在搬運我大伯父屍首時,許是聽到外頭的動靜,慌忙之下遺落了兇器而不自知。彼時林禦史及隨行禁軍方迴到驛館,二夫人自然是像未曾出過門一般。”
“啪啪啪!”屋內響起一陣突兀的掌聲,林盡染輕聲笑道,“倒不知方才這般場景,是你親眼所見,還是憑空猜想?”
楊永信眼簾稍垂,語音又高了幾分,“林禦史可是要行偏袒之實?我等雖未有權力處置於你,但若林禦史執意不公,我等就是豁出性命亦要此事上達天聽,交由陛下聖裁。”
“誒,楊家二爺怎還給本禦史扣帽子呐?不過是方才聽你所言,似在一旁親眼瞧見一般,故而有此疑惑。可終究,楊家二爺也未曾說本禦史的小妻為何要殺害楊老太爺?”
“因我叔父害死你內兄!”
楊永信倏然脫口而出,一旁的楊四爺根本未來得及製止,闔上雙眼,仰首長歎,懸著的手又無力的垂了下來。
楊三爺楊叔同彼時任兵部尚書一事,錢塘鮮有人知,多也僅是聽聞在長安城內做大官,似先前那倆毛賊也隻因是在楊四爺底下辦事,又久居錢塘,才能聽得楊三爺六年前犯了罪被抄家這等秘事。多數百姓皆以為楊三爺在長安過的滋潤,否則錢塘其他兩位老太爺怎能無恙?
可楊永信這番說辭不過是僅僅九個字,倒是真驚得屋內頃刻間鴉雀無聲,落葉聲皆可聞。
林盡染娶了上柱國家的幺女,人所眾知。內兄自然是指妻子的兄長,可那李時安隻有兩位兄長,當下自然說的不是次兄李榮基,那便是已故的世子李榮元,他的死竟與楊三爺有關?
楊永信頓覺懊悔不已,能將髒水潑到林盡染身上自然是最好,可當下楊氏的清譽似也有風雨飄搖之狀,既是失口說了,索性就將事情挑明。
旋即稍稍斟酌了一番言辭後方才說道,“叔父當年被抄家是與林禦史內兄有關,可這等秘事,若非親曆者如何能說清。林禦史恐為泄私憤,故而令自家小妾謀害我大伯父。”
這楊永信倒也會避重就輕,將一應緣由推予當時親曆者,畢竟在錢塘有誰能知曉這樁秘事的個中原委?饒是申越也不行,畢竟彼時他在北境軍中,未曾在尹吾郡與李榮元共同抗敵。
這番說辭雖是承認當年楊三爺害死了林盡染的內兄,畢竟木已成舟,確也否認不得,索性將其作為是林盡染縱妾謀害楊老太爺的理由。
“可若本禦史若為泄私憤,何故遣小妻去做這等險事?”林盡染語調漸冷,輕笑一聲。
這倒是真說到根上了,若要泄私憤,憑著手中的權力,故意栽些罪名便是,何故遣人刺殺,況且此人還是自家小妾,以身犯險。這幾是讓先前楊永信所立的假設轟然倒塌。
“許···許是林禦史想置我大伯父於死地,若是使些手段,費時費力不說···”楊永信語言磕磕巴巴,心中實則已甚是慌亂,似又是想到些什麽,遂疾聲迴道,“我大伯父身居楊府,得賞鳩杖,若林禦史真要使些手段陷害予他,恐也得掂量掂量。”
這楊永信倒也不蠢笨,此刻仍能想起楊老太爺的這重身份。
林盡染聞言,譏諷道,“恕本禦史冒犯,還望楊夫人及楊氏宗親先勿怪。楊老太爺比餘杭郡守如何?”
這如何能比,雖說楊老太爺的鳩杖是陛下賞賜,可杖打郡守,但終究隻當是光耀門楣,並無實權。
見眾人皆在小聲議論,林盡染隨即狂言道,“僅憑監察禦史這層身份,本禦史有權將餘杭郡守彈劾,又遑論是楊老太爺?既楊三爺已歿,本禦史若欲深究,還能允自家小妻與楊夫人共事生意?”
楊永信再想駁斥些什麽,卻被林盡染再次質問道,“楊家二爺三番兩次地汙蔑本禦史清白,可是你楊四爺的授意?”
話說到此處,楊永信心中咯噔一下,林盡染竟是在這兒等著呐。先前的示弱分明就是以退為進,當下進退兩難的倒不是楊永信,反倒是成他爹楊季常。
楊四爺長歎一聲,稍稍躬身歉意道,“老朽就說永信主意大的很,僅憑著幾條零碎的線索,便在此處妄下論斷,殊不知當下要斷案的該是劉縣丞和林禦史。”
楊永信何嚐未曾聽出爹在給他開脫,趕忙拱手一禮道,“請林禦史恕罪,大伯父將將過世,一時情急,冒犯林禦史。”
楊季常表麵說是讓林禦史與劉縣丞斷案,實則便是要林禦史自證清白,可方才的線索皆指明林禦史的小妾是兇手,次子不過是主意大,將論斷言明罷了,可楊永信反應也是極快,隻道是親人離世,一時心急,又佯裝甚是愧歉的模樣,父子倆一唱一和倒真是會演戲。
“欸,二位,以下犯上可不是一句‘一時情急,妄下論斷’便可以敷衍了事。”
林盡染又怎能輕易放過,這團火即便是燒不到楊四爺,可楊家二爺卻是決計跑不了。
劉縣丞吩咐仵作驗證,瓶中之物是否與楊老太爺屋中香爐中的迷藥為同一種,果不其然確為一物。
“林禦史,二夫人,可有話說?”楊永信已甚是篤定,二人與楊老太爺之死決計脫不了幹係的模樣。
林盡染輕聲一笑,卻未曾理會楊永信,向仵作詢問,“未知楊老太爺昨夜死於何時?”
仵作轉過身去再行確認,遂迴道,“迴林禦史,約莫是子時三刻。”
“子時三刻,劉縣丞、錢塘百姓及清池觀內東院的女眷皆可作證,本禦史彼時應在錢塘湖畔。”
劉縣丞在一旁微微頷首,以示林禦史所言不虛,證實道,“正是,彼時下官與林禦史的隨行侍衛正在湖邊安置觀內女眷及受傷百姓。”
“誒!劉縣丞、林禦史自是能洗脫嫌疑,那她呢?”楊永信將手指向了元瑤。
楊永信的目標本就不是林盡染,若是將髒水潑到他自然是極好的,如若不能,也得將元瑤的罪名坐實。
“這···”劉縣丞緘默了片刻,皺著眉頭思慮良久,稍稍偷瞟了幾眼林盡染,甚是為難道,“昨夜二夫人的確先迴了驛館,不過彼時救人心切,未曾注意時辰,隻知是三更天的時候。”
還未等林盡染發言,楊永信便迫不及待地追問道,“既然如此,二夫人可又曾迴到錢塘湖邊?”
“昨夜那般險境,二夫人自然是要先迴驛館歇息。”劉縣丞這般說辭,趕忙捂上嘴,眼珠子不停地往林盡染身上瞟,心中暗想,這豈不是在給那楊家二爺作證?倘若林禦史事後報複該如何是好?
畢竟大大小小的官吏,又有誰能禁得住細查呢。即便真是兩袖清風,無非就是設法栽個‘莫須有’的罪名,這讓劉縣丞不禁惱怒為何要自討苦吃。
“林禦史,當下你這小妾的兇器就置於桌案上,昨夜她亦是早早迴了驛館,時辰也能對的上,連所使的迷藥皆是一致,敢問如何自證清白?”
楊永信的這番話聽著倒真是有理有據,楊氏宗親及府內下人皆紛紛小聲議論。
“動機呢?”
“什麽?”楊永信挑了挑眉,沉浸在對林禦史發難的快感中,倏然聽到林盡染的詢問,似是未能聽清。
林盡染淡淡一笑,一字一句地問道,“本禦史的小妻為何要殺害楊老太爺?”
林盡染的這聲發問倒是令屋內的人都陷入沉思,兇器落在屋內已是惹人猜疑,二夫人若是真要殺害楊老太爺,總得有個由頭?
楊永信低頭一笑,以為是林盡染在負隅頑抗,遂厲聲道,“林禦史,想來你恐還會說二夫人殺害我大伯父後,如何還能將兇器落在屋內?”
林盡染聞言不可置否地點了點頭,旋即伸出手,示意楊永信接著說下去。
“昨夜,二夫人迴到驛館後,便偷偷潛入楊府將我大伯父殺害,又將其偽裝成懸梁自盡的模樣,在搬運我大伯父屍首時,許是聽到外頭的動靜,慌忙之下遺落了兇器而不自知。彼時林禦史及隨行禁軍方迴到驛館,二夫人自然是像未曾出過門一般。”
“啪啪啪!”屋內響起一陣突兀的掌聲,林盡染輕聲笑道,“倒不知方才這般場景,是你親眼所見,還是憑空猜想?”
楊永信眼簾稍垂,語音又高了幾分,“林禦史可是要行偏袒之實?我等雖未有權力處置於你,但若林禦史執意不公,我等就是豁出性命亦要此事上達天聽,交由陛下聖裁。”
“誒,楊家二爺怎還給本禦史扣帽子呐?不過是方才聽你所言,似在一旁親眼瞧見一般,故而有此疑惑。可終究,楊家二爺也未曾說本禦史的小妻為何要殺害楊老太爺?”
“因我叔父害死你內兄!”
楊永信倏然脫口而出,一旁的楊四爺根本未來得及製止,闔上雙眼,仰首長歎,懸著的手又無力的垂了下來。
楊三爺楊叔同彼時任兵部尚書一事,錢塘鮮有人知,多也僅是聽聞在長安城內做大官,似先前那倆毛賊也隻因是在楊四爺底下辦事,又久居錢塘,才能聽得楊三爺六年前犯了罪被抄家這等秘事。多數百姓皆以為楊三爺在長安過的滋潤,否則錢塘其他兩位老太爺怎能無恙?
可楊永信這番說辭不過是僅僅九個字,倒是真驚得屋內頃刻間鴉雀無聲,落葉聲皆可聞。
林盡染娶了上柱國家的幺女,人所眾知。內兄自然是指妻子的兄長,可那李時安隻有兩位兄長,當下自然說的不是次兄李榮基,那便是已故的世子李榮元,他的死竟與楊三爺有關?
楊永信頓覺懊悔不已,能將髒水潑到林盡染身上自然是最好,可當下楊氏的清譽似也有風雨飄搖之狀,既是失口說了,索性就將事情挑明。
旋即稍稍斟酌了一番言辭後方才說道,“叔父當年被抄家是與林禦史內兄有關,可這等秘事,若非親曆者如何能說清。林禦史恐為泄私憤,故而令自家小妾謀害我大伯父。”
這楊永信倒也會避重就輕,將一應緣由推予當時親曆者,畢竟在錢塘有誰能知曉這樁秘事的個中原委?饒是申越也不行,畢竟彼時他在北境軍中,未曾在尹吾郡與李榮元共同抗敵。
這番說辭雖是承認當年楊三爺害死了林盡染的內兄,畢竟木已成舟,確也否認不得,索性將其作為是林盡染縱妾謀害楊老太爺的理由。
“可若本禦史若為泄私憤,何故遣小妻去做這等險事?”林盡染語調漸冷,輕笑一聲。
這倒是真說到根上了,若要泄私憤,憑著手中的權力,故意栽些罪名便是,何故遣人刺殺,況且此人還是自家小妾,以身犯險。這幾是讓先前楊永信所立的假設轟然倒塌。
“許···許是林禦史想置我大伯父於死地,若是使些手段,費時費力不說···”楊永信語言磕磕巴巴,心中實則已甚是慌亂,似又是想到些什麽,遂疾聲迴道,“我大伯父身居楊府,得賞鳩杖,若林禦史真要使些手段陷害予他,恐也得掂量掂量。”
這楊永信倒也不蠢笨,此刻仍能想起楊老太爺的這重身份。
林盡染聞言,譏諷道,“恕本禦史冒犯,還望楊夫人及楊氏宗親先勿怪。楊老太爺比餘杭郡守如何?”
這如何能比,雖說楊老太爺的鳩杖是陛下賞賜,可杖打郡守,但終究隻當是光耀門楣,並無實權。
見眾人皆在小聲議論,林盡染隨即狂言道,“僅憑監察禦史這層身份,本禦史有權將餘杭郡守彈劾,又遑論是楊老太爺?既楊三爺已歿,本禦史若欲深究,還能允自家小妻與楊夫人共事生意?”
楊永信再想駁斥些什麽,卻被林盡染再次質問道,“楊家二爺三番兩次地汙蔑本禦史清白,可是你楊四爺的授意?”
話說到此處,楊永信心中咯噔一下,林盡染竟是在這兒等著呐。先前的示弱分明就是以退為進,當下進退兩難的倒不是楊永信,反倒是成他爹楊季常。
楊四爺長歎一聲,稍稍躬身歉意道,“老朽就說永信主意大的很,僅憑著幾條零碎的線索,便在此處妄下論斷,殊不知當下要斷案的該是劉縣丞和林禦史。”
楊永信何嚐未曾聽出爹在給他開脫,趕忙拱手一禮道,“請林禦史恕罪,大伯父將將過世,一時情急,冒犯林禦史。”
楊季常表麵說是讓林禦史與劉縣丞斷案,實則便是要林禦史自證清白,可方才的線索皆指明林禦史的小妾是兇手,次子不過是主意大,將論斷言明罷了,可楊永信反應也是極快,隻道是親人離世,一時心急,又佯裝甚是愧歉的模樣,父子倆一唱一和倒真是會演戲。
“欸,二位,以下犯上可不是一句‘一時情急,妄下論斷’便可以敷衍了事。”
林盡染又怎能輕易放過,這團火即便是燒不到楊四爺,可楊家二爺卻是決計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