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園的大廳中。
元博走到門口時,摒退了左右,走進去客套了一番。
“攝政王駕到,請恕下官有失遠迎。”
蕭天雲擺了擺手,正色道:“無需多禮!長話短說,本王此來隻為一事。”
“王爺請說!”
“待糧草輜重整備完畢,本王將親征突厥,非但要收複燕雲之地,更要直入草原,徹底覆滅阿史那部。將北部草原並入我大燕版圖,金麵首座可願助本王一臂之力?”
元博聽此,眉目一挑,假裝後知後覺道:“王爺想要親征?臣覺不妥,太子已然無法理政,王爺若再離京,京中豈非無人鎮守?關乎朝堂穩定,還請王爺三思。再者,本官隻是一介法司暗衛,不通兵法。即便是隨王爺去了,恐怕也幫不上忙。”
蕭天雲卻是冷笑道:“你無需謙虛,本王已經聽說了你在雲州之事。以離間之計致使格尼與阿史那反目,聯合張風曉的關中軍突襲破城。雖阿史那部逃離時,引燃了城中火藥,導致雲州要塞大火,有些遺憾。但如此微妙的運籌,你說你不通兵法,未免過謙。至於本王親征之事,乃是皇後與內閣的意思,本王也不得不從。”
元博心中微訝,親征之事竟是上官瑛的意思?
燕雲兩地的大局已定,不論是誰出征收複,大概率都會得勝。
這麽大個功勞,上官瑛為何要拱手想讓?
再者,萬宗德不是說親征是離王自己的意思嗎?
這又是哪般?
元博狐疑著,謹慎道:“原來如此,但下官終究不是軍中之人。跟隨王爺出征,怕是會惹來僭越的非議。況且,王爺要找人隨軍,豈非已有更加合適的人選?”
蕭天雲倒也聽出了元博話中有話,輕笑道:“你說的是刑部的金麵人?”
“正是,他豈非比下官更加合適?”
“嗬嗬,你見過太子了?他跟你說了什麽?”
“下官確實見過太子,但並未多言,隻是按照先生的意思將他送至東宮。”
“你就莫要隱瞞。太子肯定會對你說,他並無加害玥兒之心。而本王之前托你交給玥兒的那封信...便成了栽贓陷害,對嗎?而紅衣人迴朝之後,當著內閣的麵拆穿了太子的陰謀,你因此以為他便是本王的人,又是與不是?”
元博沉默,倒也並沒否認蕭天雲此時的說法。
蕭天雲狀若苦笑了一聲,接道:“而此時燕雲之地大局已定,本王親征突厥,乃是必勝之舉。收迴了失地,本王必定大得人心,威望漸盛。原以為是太子布局,以玥兒為代價,求取功績,繼而坐穩他這儲君之位。卻不知,乃是本王暗中主導,挑撥太子兄妹之情,欲除太子而後快,並覬覦皇位。出征突厥,最大的受益者落到本王身上,因此更加確定了本王的野心。是這樣子嗎?”
元博眉目閃爍,似乎意想不到蕭天雲會如此說話,隻能繼續沉默。
“但你信太子的話嗎?”
“王爺以為下官該不該信?”
蕭天雲笑了笑,“其實你隻需確定本王有沒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就知道該選擇相信誰,不是嗎?”
元博道:“那王爺到底有沒有?”
“在迴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本王還想告訴你一個隱秘。”
“王爺請講。”
“此事知道的人並不少,但膽敢提起的人卻並不多。其實,在皇兄繼位之前,他並非太子。先帝在位時,本王才是儲君!而本王跟隨先帝南征北戰,頗有功績。毫不誇張的說,以本王當時的聲望,這個皇位根本輪不到皇兄來坐。”
此事,元博已經從海公公口中知曉,但此時仍是故作驚訝,道:“這…那為何後麵是陛下做了皇帝?”
蕭天雲道:“因為父皇仙逝之前臨時留下了遺詔,指定由皇兄繼任。或許是因為本王當年殺伐太盛,而父皇已然戎馬一生,他最後想要一位文君來執掌國祚,而非一個武皇。”
“等等,你既是太子,為何又有離王之號?”
“本王先是被封離王,父皇仙逝的前兩年,才定下了太子之位,這並不衝突。而當時皇兄乃是雍王,封地西域四鎮。後來卻成了皇帝,這本就難以預料。”
“那王爺提起此事,是想說明什麽?”
“當時本王手握五十萬大軍,軍中將士有一半皆在我麾下,包括拱衛京都的皇城軍。並非危言聳聽,當年本王隻要願意,即便皇兄有先帝遺詔,若本王想起兵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這點,你應該可以承認吧?”
“但後來王爺還是選擇了尊重先帝的決定?”
“是的!那你也就應該知道,若本王真有謀逆之心的話,當年早就起兵,何須等到現在?皇兄也必然是信我忠誠,這才會在昏迷之際,將攝政之權交予我手。那麽,本王又何須故意挑撥太子兄妹之間的關係?太子若非真有心犧牲玥兒,本王何必多此一舉,留書提醒你們?”
元博深沉道:“話雖如此,但紅衣人該如何解釋?他若非王爺的人,又怎會指認太子?太子若真有以公主為代價的想法,為何會甘願下罪己詔?”
蕭天雲笑道:“你並不笨!難道不知道有句話叫做欲擒故縱,置於死地而後生嗎?紅衣人早已投靠了太子,他故意揭穿太子的陰謀,不過是一種障眼法。太子首戰失利,已然失去了朝臣支持。後有皇後支持吳王入朝,吐蕃王暗中逼迫朝廷釋放蕭笙。皇兄若無法醒來,那麽皇位人選必定會在他們三人中決出。”
“太子先失了先機,隻能以退為進。他自願下罪己詔,隱去鋒芒,不過是想轉移矛頭,讓另外兩位皇子的注意力放在本王身上。內閣讓本王親自出征,表麵上是給了本王白撿了一個立大功的便宜。但如此一來,吳王與蕭笙就會認為本王也有角逐皇位之心,繼而對本王心生猜忌,甚至拔刀相向。”
“而本王若和另外兩大皇子相爭,不論誰勝誰敗,都會元氣大傷。屆時,太子複出,坐收漁利。金麵首座難道看不出來?”
離王一口氣說了一大段話,卻是直指太子蕭堅包藏禍心,試圖引起兩大皇子對他的敵意,從而借刀殺人。
若離王與兩大皇子相爭,兩敗俱傷之後,太子複出收拾殘局,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而內閣迫使離王親征,讓所有人都以為太子失勢以後,離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從而將離王擺上台麵,承受其餘兩大皇子的“攻擊”。
元博聞言,心中一冷。
蕭天雲此話,說得倒是有理有據,令人難以辯駁。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並不能排除太子有這樣的想法。
蕭天雲的輩份與資曆都很高,如他所說,他若真的有心造反,當年即便柳無情殺了他全家,他隻要不死,一樣可以舉兵謀反。
但最終,他隻是選擇了追捕柳無情,而並未有任何起兵的舉動。
往後的近三十年來,更是淡出朝堂,不問政事。
但從海公公那裏又得知,離王乃是奸逆之輩,這又該如何解釋?
眼下,蕭天雲一副正義凜然的姿態,甚至將自己曾任太子,離皇位隻有咫尺之遙而並未動心的往事說了出來,不像是單純地為了籠絡、誤導元博的意思。
一時間,這位曾經威名赫赫的離王是忠是奸,竟讓人難以分辨。
躊躇了一會兒後,元博剛想開口說些什麽。
卻見蕭天雲伸手道:“行了,不必多說。最快半個月後,本王便會離京。你若信得過本王,就在出發之前來找我吧!”
說完,便走出了大廳外。
剛出門口,迎麵走來一人,差點和他撞了個滿懷。
來人一身布衣,外表上並不像什麽權貴的身份,卻在看清蕭天雲的麵孔後,躬身道:“見過皇叔。”
元博走到門口時,摒退了左右,走進去客套了一番。
“攝政王駕到,請恕下官有失遠迎。”
蕭天雲擺了擺手,正色道:“無需多禮!長話短說,本王此來隻為一事。”
“王爺請說!”
“待糧草輜重整備完畢,本王將親征突厥,非但要收複燕雲之地,更要直入草原,徹底覆滅阿史那部。將北部草原並入我大燕版圖,金麵首座可願助本王一臂之力?”
元博聽此,眉目一挑,假裝後知後覺道:“王爺想要親征?臣覺不妥,太子已然無法理政,王爺若再離京,京中豈非無人鎮守?關乎朝堂穩定,還請王爺三思。再者,本官隻是一介法司暗衛,不通兵法。即便是隨王爺去了,恐怕也幫不上忙。”
蕭天雲卻是冷笑道:“你無需謙虛,本王已經聽說了你在雲州之事。以離間之計致使格尼與阿史那反目,聯合張風曉的關中軍突襲破城。雖阿史那部逃離時,引燃了城中火藥,導致雲州要塞大火,有些遺憾。但如此微妙的運籌,你說你不通兵法,未免過謙。至於本王親征之事,乃是皇後與內閣的意思,本王也不得不從。”
元博心中微訝,親征之事竟是上官瑛的意思?
燕雲兩地的大局已定,不論是誰出征收複,大概率都會得勝。
這麽大個功勞,上官瑛為何要拱手想讓?
再者,萬宗德不是說親征是離王自己的意思嗎?
這又是哪般?
元博狐疑著,謹慎道:“原來如此,但下官終究不是軍中之人。跟隨王爺出征,怕是會惹來僭越的非議。況且,王爺要找人隨軍,豈非已有更加合適的人選?”
蕭天雲倒也聽出了元博話中有話,輕笑道:“你說的是刑部的金麵人?”
“正是,他豈非比下官更加合適?”
“嗬嗬,你見過太子了?他跟你說了什麽?”
“下官確實見過太子,但並未多言,隻是按照先生的意思將他送至東宮。”
“你就莫要隱瞞。太子肯定會對你說,他並無加害玥兒之心。而本王之前托你交給玥兒的那封信...便成了栽贓陷害,對嗎?而紅衣人迴朝之後,當著內閣的麵拆穿了太子的陰謀,你因此以為他便是本王的人,又是與不是?”
元博沉默,倒也並沒否認蕭天雲此時的說法。
蕭天雲狀若苦笑了一聲,接道:“而此時燕雲之地大局已定,本王親征突厥,乃是必勝之舉。收迴了失地,本王必定大得人心,威望漸盛。原以為是太子布局,以玥兒為代價,求取功績,繼而坐穩他這儲君之位。卻不知,乃是本王暗中主導,挑撥太子兄妹之情,欲除太子而後快,並覬覦皇位。出征突厥,最大的受益者落到本王身上,因此更加確定了本王的野心。是這樣子嗎?”
元博眉目閃爍,似乎意想不到蕭天雲會如此說話,隻能繼續沉默。
“但你信太子的話嗎?”
“王爺以為下官該不該信?”
蕭天雲笑了笑,“其實你隻需確定本王有沒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就知道該選擇相信誰,不是嗎?”
元博道:“那王爺到底有沒有?”
“在迴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本王還想告訴你一個隱秘。”
“王爺請講。”
“此事知道的人並不少,但膽敢提起的人卻並不多。其實,在皇兄繼位之前,他並非太子。先帝在位時,本王才是儲君!而本王跟隨先帝南征北戰,頗有功績。毫不誇張的說,以本王當時的聲望,這個皇位根本輪不到皇兄來坐。”
此事,元博已經從海公公口中知曉,但此時仍是故作驚訝,道:“這…那為何後麵是陛下做了皇帝?”
蕭天雲道:“因為父皇仙逝之前臨時留下了遺詔,指定由皇兄繼任。或許是因為本王當年殺伐太盛,而父皇已然戎馬一生,他最後想要一位文君來執掌國祚,而非一個武皇。”
“等等,你既是太子,為何又有離王之號?”
“本王先是被封離王,父皇仙逝的前兩年,才定下了太子之位,這並不衝突。而當時皇兄乃是雍王,封地西域四鎮。後來卻成了皇帝,這本就難以預料。”
“那王爺提起此事,是想說明什麽?”
“當時本王手握五十萬大軍,軍中將士有一半皆在我麾下,包括拱衛京都的皇城軍。並非危言聳聽,當年本王隻要願意,即便皇兄有先帝遺詔,若本王想起兵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這點,你應該可以承認吧?”
“但後來王爺還是選擇了尊重先帝的決定?”
“是的!那你也就應該知道,若本王真有謀逆之心的話,當年早就起兵,何須等到現在?皇兄也必然是信我忠誠,這才會在昏迷之際,將攝政之權交予我手。那麽,本王又何須故意挑撥太子兄妹之間的關係?太子若非真有心犧牲玥兒,本王何必多此一舉,留書提醒你們?”
元博深沉道:“話雖如此,但紅衣人該如何解釋?他若非王爺的人,又怎會指認太子?太子若真有以公主為代價的想法,為何會甘願下罪己詔?”
蕭天雲笑道:“你並不笨!難道不知道有句話叫做欲擒故縱,置於死地而後生嗎?紅衣人早已投靠了太子,他故意揭穿太子的陰謀,不過是一種障眼法。太子首戰失利,已然失去了朝臣支持。後有皇後支持吳王入朝,吐蕃王暗中逼迫朝廷釋放蕭笙。皇兄若無法醒來,那麽皇位人選必定會在他們三人中決出。”
“太子先失了先機,隻能以退為進。他自願下罪己詔,隱去鋒芒,不過是想轉移矛頭,讓另外兩位皇子的注意力放在本王身上。內閣讓本王親自出征,表麵上是給了本王白撿了一個立大功的便宜。但如此一來,吳王與蕭笙就會認為本王也有角逐皇位之心,繼而對本王心生猜忌,甚至拔刀相向。”
“而本王若和另外兩大皇子相爭,不論誰勝誰敗,都會元氣大傷。屆時,太子複出,坐收漁利。金麵首座難道看不出來?”
離王一口氣說了一大段話,卻是直指太子蕭堅包藏禍心,試圖引起兩大皇子對他的敵意,從而借刀殺人。
若離王與兩大皇子相爭,兩敗俱傷之後,太子複出收拾殘局,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而內閣迫使離王親征,讓所有人都以為太子失勢以後,離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從而將離王擺上台麵,承受其餘兩大皇子的“攻擊”。
元博聞言,心中一冷。
蕭天雲此話,說得倒是有理有據,令人難以辯駁。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並不能排除太子有這樣的想法。
蕭天雲的輩份與資曆都很高,如他所說,他若真的有心造反,當年即便柳無情殺了他全家,他隻要不死,一樣可以舉兵謀反。
但最終,他隻是選擇了追捕柳無情,而並未有任何起兵的舉動。
往後的近三十年來,更是淡出朝堂,不問政事。
但從海公公那裏又得知,離王乃是奸逆之輩,這又該如何解釋?
眼下,蕭天雲一副正義凜然的姿態,甚至將自己曾任太子,離皇位隻有咫尺之遙而並未動心的往事說了出來,不像是單純地為了籠絡、誤導元博的意思。
一時間,這位曾經威名赫赫的離王是忠是奸,竟讓人難以分辨。
躊躇了一會兒後,元博剛想開口說些什麽。
卻見蕭天雲伸手道:“行了,不必多說。最快半個月後,本王便會離京。你若信得過本王,就在出發之前來找我吧!”
說完,便走出了大廳外。
剛出門口,迎麵走來一人,差點和他撞了個滿懷。
來人一身布衣,外表上並不像什麽權貴的身份,卻在看清蕭天雲的麵孔後,躬身道:“見過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