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封侯拜將
第136章:八國運動會5
至此,“馬”賽的積分也由此產生了出來:趙國以16積分再次獲得第一、秦國以14積分再次屈居第二、楚國以12積分再度獲得第三、魏國以10積分獲得第四、齊國以8積分獲得第五、中山國以6積分獲得第六、燕國以4積分獲得第七、韓國以2積分仍然位列第八。
“馬”賽過後緊接著進行的便是“炮”賽。
在中國象棋中,遠距離攻擊棋子,除了車,就是炮。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遠大於野戰。為了彌合防守方據堅固守的優勢,攻城大殺器拋石機應運而生,這就是象棋裏“炮”的原型。
拋石機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固定支點為界,橫杆一端稍長,以此為阻力臂,頂端套有彈囊,用來放置石彈,這就是炮梢。另一端稍短,作為動力臂,尾部牽連繩索。發射時,眾人合力拉下繩索,石彈迅速飛出,憑借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對敵人的防禦工事、人員和裝備造成傷害。通過觀察,小夥伴們會發現拋石機實際上就是費力杠杆的戰爭實驗。
拋石車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作為軍隊的重型裝備,能攻善守,表現出色。
這次八國運動會的“炮”賽主要比的就是拋石機的距離、準度和力道,從這三個方麵來綜合評判這輪比拚的輸贏。
“炮”賽的規則要點:每個國家所派出的拋石機每次僅可投擲石彈一枚,通過規定的時間、規定的距離、規定的特製目標板、以及砸中目標之後板子的損毀程度等方麵來考量相對應的分值!
計分要點:在與拋石機50丈、100丈、150丈的距離處各有一個特製的目標板。(距離越來越大,特製木板的材料強度也越來越硬。)
各國派來的拋石機按上一輪“馬”賽所取得成績的倒序依次出場。(第八名第一個出場、第七名第二個出場、第六名第三個出場,以此類推……)
在規定的三分鍾時間內,每次投擲的石彈若是將特製目標板砸得粉碎,即可得四片樹葉;如果砸中目標板,但是目標板未完全損毀,則得三片樹葉;假設砸中目標板,目標板一點沒破裂,可得兩片樹葉;倘若沒碰到目標板,但石彈所投擲的距離卻超過該目標板與投石機的距離,則可得一片樹葉;最後兩種情況是石彈射程不夠,距離目標板還有一些距離,則不得樹葉或者拋石器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石彈也不得樹葉!
若三拋之後出現某幾個國家代表團所取得樹葉片數相同的情況則須加賽一輪,屆時使用的目標板自身強度會更高而且其與拋石機的距離會更大——直至不同的拋石機分出勝負為止。
“炮”賽頭名可得16積分;次頭名可得14積分;三頭名可得12積分;四頭名可得10積分;五頭名可得8積分;六頭名可得6積分;七頭名可得4積分;最後一名則拿2積分。
賽事裁判揮舞起綠旗之後便意味著比賽開始:
這第一拋所對應的是50丈距離的目標板,率先登場的是韓國拋石機,隻見韓國炮兵頭領喊著特定的炮語:南偏東三十二度二,高度二十一點七,距離五十一點五……
兩名炮兵操盤手不斷地調整拋石機的方向、角度和位移,數十名炮機力士猛拉繩索……
等一切準備就緒後,兩名炮兵操盤手對著炮兵頭領發出了類似於ok的手勢,此時炮兵頭領揮舞起黃旗並下達指令道:“放炮!”
刹那間,隻見一枚石彈在天空之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地正中目標板並將目標板砸得粉碎。
場上觀眾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韓國代表團也從賽事裁判那裏拿到了四片樹葉。
接下來上場的是燕國的拋石器,它也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一枚石彈並正中目標板獲得了四片樹葉。
然後上場的是中山國拋石器,中山國這幾年國內歌舞升平,君王貪圖享樂,軍隊醉生夢死,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拋石器放在國庫裏早已發舊生黴。這第一拋還沒發射,炮機力士竟然把用於彈射的繩子都給拉斷了……
此舉引來了現場觀眾的一陣唏噓,不過這中山國代表團臉皮倒也蠻厚的,他們根本不在乎現場觀眾異樣的嘲諷和別樣的目光,在請示完中山國國君之後隨即便退出了拋石器這個項目的比賽。中山國選手一邊退場一邊還不忘向現場幾十萬觀眾送上“飛吻”,好像在告訴所有人“倒數第一”其實也是“第一”!
雖然中山國選手們恬不知恥的舉動讓現場觀眾惡心得想吐,但是在其退場之時,觀眾們仍然還是對他們報以了熱烈的掌聲,隻是這掌聲裏含有著那幾分諷刺之意也隻有中山國運動員自己去體會了。
接著上場的齊國、魏國、楚國、秦國、趙國的五輛拋石器毫無疑問都是以“四片樹葉”完美地擊中目標……
這第二拋所對應的是100丈距離的目標板,首先登場的韓國拋石器明顯在提升一倍距離之後失去了應有的準頭,石彈輕輕劃過目標板沒有給其造成一丁點的傷害,最後隻拿到了一片樹葉。
由於中山國在第一拋之後便棄了權,於是第二拋第二個登場的便是燕國的拋石器。燕國拋石器和韓國拋石器在性能上半斤八兩,隻是燕國拋石器的運氣稍微好了一點,它砸中目標板但未對其造成傷害,最終拿到了兩片樹葉的獎勵。
接著登場的齊國、魏國拋石器也都和燕國拋石器一樣,砸中目標板但未對目標板造成傷害,所以也是分別從裁判那拿到了兩片樹葉。
楚國拋石器比燕、齊、魏的拋石器略微強一點,砸中目標之後給板子留下了一點點的傷痕,所以拿下了三片樹葉的獎勵。
之後登場的秦國拋石器再一次不偏不倚地完美砸毀目標,又順利拿到了四片樹葉。
趙國拋石器在趙國奇人這個天才科學家的改造下已然達到了當世第一的地步,再度拿下四片樹葉也如同探囊取物一樣簡單。
這第三拋所對應的是150丈距離的目標板,150丈換算成現在的尺度也有400多米的距離,這個距離是什麽概念呢?舉個例子方便各位理解:大家都應該知道全球目前生產的最多數量的應用型步槍就是ak47,ak47的有效射程就是400米左右。(有效射程指的是在射程之內,準度、威力和精度都能有所保證的距離,並不是:有人拿ak47指著你,你站在401米的位置就不會被射中,就處於絕對的安全區域了!如果不考慮精度和威力,ak47的子彈能飛到2500米以外的地方。)
舉這個例子是想直觀地說明:古代的拋石器若是能做到擊中150丈距離的目標板是難如登天的一件事。
一開始登場的韓國拋石器所投擲的石彈堪堪停在了120丈的位置便不得繼續前行了。(第三拋沒有得到樹葉獎勵!)
後來出場的燕國、齊國拋石器也分別卡在了132丈與145丈的距離便無法再度前進。(第三拋也沒有得到樹葉獎勵!)
魏國代表團吸取了前麵三個國家拋石器的“前車之鑒”,這次他們拋石器所投的石彈不要求碰到目標板,隻要過了150丈的那條線就能力壓韓國、燕國、齊國一籌了。
於是魏國的炮兵頭領對兩個炮兵操盤手下達指令:順風位南偏東四十五度零,高度四十五點零,距離一百五十點五……
學過拋物線的同學都應該知道:同樣的力度來拋一枚石塊,45度角所拋出去的石塊最終會飛得最遠。
魏國炮兵此舉就是要把石塊拋到最遠的距離,而不考慮精度和力道了……
借著風力和45度角的雙重優勢:魏國拋石器所投出的石彈飛到158丈的距離才落到了地麵。(第三拋得到一枚樹葉的獎勵!)
接著登場的楚國炮兵們自知:與秦國、趙國所用的拋石器差距過大,想爭前兩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想保住第三名隻需效仿魏國的拋石器,將石彈打了超過150丈即可……後來楚國拋石器所擲出的石彈飛過了160丈的距離才停了下來。(第三拋也得到一枚樹葉的獎勵!)
倒數第二個出場的秦國拋石器不斷地調整著位置,不斷地測量著風向,卡著三分鍾時間快要結束的點用力一拋,然後將目標板砸出了一個小傷痕,拿到了三片樹葉的獎勵!
這第三拋最後出場的還是趙國的投石器。
早在第二拋之時,看台上的秦王就發現了自己國家的拋石器可能要略微遜色於趙國的拋石器,於是在比賽又進入到關鍵的時候,嬴蕩再次耍起了“陰招”:
隻見此時的嬴蕩四下張望了兩眼,發現旁邊的趙雍和周天子都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比賽,於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從袖中掏出了一枚特製的“銀璃鏡”……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第136章:八國運動會5
至此,“馬”賽的積分也由此產生了出來:趙國以16積分再次獲得第一、秦國以14積分再次屈居第二、楚國以12積分再度獲得第三、魏國以10積分獲得第四、齊國以8積分獲得第五、中山國以6積分獲得第六、燕國以4積分獲得第七、韓國以2積分仍然位列第八。
“馬”賽過後緊接著進行的便是“炮”賽。
在中國象棋中,遠距離攻擊棋子,除了車,就是炮。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遠大於野戰。為了彌合防守方據堅固守的優勢,攻城大殺器拋石機應運而生,這就是象棋裏“炮”的原型。
拋石機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固定支點為界,橫杆一端稍長,以此為阻力臂,頂端套有彈囊,用來放置石彈,這就是炮梢。另一端稍短,作為動力臂,尾部牽連繩索。發射時,眾人合力拉下繩索,石彈迅速飛出,憑借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對敵人的防禦工事、人員和裝備造成傷害。通過觀察,小夥伴們會發現拋石機實際上就是費力杠杆的戰爭實驗。
拋石車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作為軍隊的重型裝備,能攻善守,表現出色。
這次八國運動會的“炮”賽主要比的就是拋石機的距離、準度和力道,從這三個方麵來綜合評判這輪比拚的輸贏。
“炮”賽的規則要點:每個國家所派出的拋石機每次僅可投擲石彈一枚,通過規定的時間、規定的距離、規定的特製目標板、以及砸中目標之後板子的損毀程度等方麵來考量相對應的分值!
計分要點:在與拋石機50丈、100丈、150丈的距離處各有一個特製的目標板。(距離越來越大,特製木板的材料強度也越來越硬。)
各國派來的拋石機按上一輪“馬”賽所取得成績的倒序依次出場。(第八名第一個出場、第七名第二個出場、第六名第三個出場,以此類推……)
在規定的三分鍾時間內,每次投擲的石彈若是將特製目標板砸得粉碎,即可得四片樹葉;如果砸中目標板,但是目標板未完全損毀,則得三片樹葉;假設砸中目標板,目標板一點沒破裂,可得兩片樹葉;倘若沒碰到目標板,但石彈所投擲的距離卻超過該目標板與投石機的距離,則可得一片樹葉;最後兩種情況是石彈射程不夠,距離目標板還有一些距離,則不得樹葉或者拋石器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石彈也不得樹葉!
若三拋之後出現某幾個國家代表團所取得樹葉片數相同的情況則須加賽一輪,屆時使用的目標板自身強度會更高而且其與拋石機的距離會更大——直至不同的拋石機分出勝負為止。
“炮”賽頭名可得16積分;次頭名可得14積分;三頭名可得12積分;四頭名可得10積分;五頭名可得8積分;六頭名可得6積分;七頭名可得4積分;最後一名則拿2積分。
賽事裁判揮舞起綠旗之後便意味著比賽開始:
這第一拋所對應的是50丈距離的目標板,率先登場的是韓國拋石機,隻見韓國炮兵頭領喊著特定的炮語:南偏東三十二度二,高度二十一點七,距離五十一點五……
兩名炮兵操盤手不斷地調整拋石機的方向、角度和位移,數十名炮機力士猛拉繩索……
等一切準備就緒後,兩名炮兵操盤手對著炮兵頭領發出了類似於ok的手勢,此時炮兵頭領揮舞起黃旗並下達指令道:“放炮!”
刹那間,隻見一枚石彈在天空之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地正中目標板並將目標板砸得粉碎。
場上觀眾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韓國代表團也從賽事裁判那裏拿到了四片樹葉。
接下來上場的是燕國的拋石器,它也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一枚石彈並正中目標板獲得了四片樹葉。
然後上場的是中山國拋石器,中山國這幾年國內歌舞升平,君王貪圖享樂,軍隊醉生夢死,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拋石器放在國庫裏早已發舊生黴。這第一拋還沒發射,炮機力士竟然把用於彈射的繩子都給拉斷了……
此舉引來了現場觀眾的一陣唏噓,不過這中山國代表團臉皮倒也蠻厚的,他們根本不在乎現場觀眾異樣的嘲諷和別樣的目光,在請示完中山國國君之後隨即便退出了拋石器這個項目的比賽。中山國選手一邊退場一邊還不忘向現場幾十萬觀眾送上“飛吻”,好像在告訴所有人“倒數第一”其實也是“第一”!
雖然中山國選手們恬不知恥的舉動讓現場觀眾惡心得想吐,但是在其退場之時,觀眾們仍然還是對他們報以了熱烈的掌聲,隻是這掌聲裏含有著那幾分諷刺之意也隻有中山國運動員自己去體會了。
接著上場的齊國、魏國、楚國、秦國、趙國的五輛拋石器毫無疑問都是以“四片樹葉”完美地擊中目標……
這第二拋所對應的是100丈距離的目標板,首先登場的韓國拋石器明顯在提升一倍距離之後失去了應有的準頭,石彈輕輕劃過目標板沒有給其造成一丁點的傷害,最後隻拿到了一片樹葉。
由於中山國在第一拋之後便棄了權,於是第二拋第二個登場的便是燕國的拋石器。燕國拋石器和韓國拋石器在性能上半斤八兩,隻是燕國拋石器的運氣稍微好了一點,它砸中目標板但未對其造成傷害,最終拿到了兩片樹葉的獎勵。
接著登場的齊國、魏國拋石器也都和燕國拋石器一樣,砸中目標板但未對目標板造成傷害,所以也是分別從裁判那拿到了兩片樹葉。
楚國拋石器比燕、齊、魏的拋石器略微強一點,砸中目標之後給板子留下了一點點的傷痕,所以拿下了三片樹葉的獎勵。
之後登場的秦國拋石器再一次不偏不倚地完美砸毀目標,又順利拿到了四片樹葉。
趙國拋石器在趙國奇人這個天才科學家的改造下已然達到了當世第一的地步,再度拿下四片樹葉也如同探囊取物一樣簡單。
這第三拋所對應的是150丈距離的目標板,150丈換算成現在的尺度也有400多米的距離,這個距離是什麽概念呢?舉個例子方便各位理解:大家都應該知道全球目前生產的最多數量的應用型步槍就是ak47,ak47的有效射程就是400米左右。(有效射程指的是在射程之內,準度、威力和精度都能有所保證的距離,並不是:有人拿ak47指著你,你站在401米的位置就不會被射中,就處於絕對的安全區域了!如果不考慮精度和威力,ak47的子彈能飛到2500米以外的地方。)
舉這個例子是想直觀地說明:古代的拋石器若是能做到擊中150丈距離的目標板是難如登天的一件事。
一開始登場的韓國拋石器所投擲的石彈堪堪停在了120丈的位置便不得繼續前行了。(第三拋沒有得到樹葉獎勵!)
後來出場的燕國、齊國拋石器也分別卡在了132丈與145丈的距離便無法再度前進。(第三拋也沒有得到樹葉獎勵!)
魏國代表團吸取了前麵三個國家拋石器的“前車之鑒”,這次他們拋石器所投的石彈不要求碰到目標板,隻要過了150丈的那條線就能力壓韓國、燕國、齊國一籌了。
於是魏國的炮兵頭領對兩個炮兵操盤手下達指令:順風位南偏東四十五度零,高度四十五點零,距離一百五十點五……
學過拋物線的同學都應該知道:同樣的力度來拋一枚石塊,45度角所拋出去的石塊最終會飛得最遠。
魏國炮兵此舉就是要把石塊拋到最遠的距離,而不考慮精度和力道了……
借著風力和45度角的雙重優勢:魏國拋石器所投出的石彈飛到158丈的距離才落到了地麵。(第三拋得到一枚樹葉的獎勵!)
接著登場的楚國炮兵們自知:與秦國、趙國所用的拋石器差距過大,想爭前兩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想保住第三名隻需效仿魏國的拋石器,將石彈打了超過150丈即可……後來楚國拋石器所擲出的石彈飛過了160丈的距離才停了下來。(第三拋也得到一枚樹葉的獎勵!)
倒數第二個出場的秦國拋石器不斷地調整著位置,不斷地測量著風向,卡著三分鍾時間快要結束的點用力一拋,然後將目標板砸出了一個小傷痕,拿到了三片樹葉的獎勵!
這第三拋最後出場的還是趙國的投石器。
早在第二拋之時,看台上的秦王就發現了自己國家的拋石器可能要略微遜色於趙國的拋石器,於是在比賽又進入到關鍵的時候,嬴蕩再次耍起了“陰招”:
隻見此時的嬴蕩四下張望了兩眼,發現旁邊的趙雍和周天子都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比賽,於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從袖中掏出了一枚特製的“銀璃鏡”……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