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鍾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後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由於北方地區常年幹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在中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迴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製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像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恆星組成。
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移動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複始,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誌。此時,恰逢中國農曆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迴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拿迴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迴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bj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
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麵條叫吃“龍須”,吃餛飩叫補“龍牙”;蒸餅也在麵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
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得罪。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滾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紮瞎了龍眼”;不磨麵,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俗稱“頂門棍”。為什麽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裏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裏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還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清潘龍陛《帝京歲時記勝》:“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唿為引龍迴。都人用棗糕、麥米等油煎為食,曰薰蟲。”《掌故大詞典》。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由於北方地區常年幹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在中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迴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製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像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恆星組成。
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移動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複始,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誌。此時,恰逢中國農曆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迴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拿迴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迴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bj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
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麵條叫吃“龍須”,吃餛飩叫補“龍牙”;蒸餅也在麵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
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得罪。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滾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紮瞎了龍眼”;不磨麵,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俗稱“頂門棍”。為什麽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裏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裏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還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清潘龍陛《帝京歲時記勝》:“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唿為引龍迴。都人用棗糕、麥米等油煎為食,曰薰蟲。”《掌故大詞典》。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